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速度老实说不算多块,如果这个世界的长度和时间单位,能够换算成另外一个世界的话,那么这大概相当于时速442公里——也就是每秒钟122米左右。
  寻常强弓射出的箭矢,几乎不大可能达到这样的速度。强弩射出的弩矢倒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面保持如此高速,但也会因为空气阻力而降速。
  简单地说就是……如果维持昼夜不息的话,潘龙可以像刚刚从强弩之中射出的弩矢那么快。这个速度对他来说,并不会造成多大的压力。
  而如果他真的要拼了老命赶路的话……目前他还没试过,但毕灵空老师曾经说过,真人宗师里面,有很多人可以比声音更快。
  ……但没有粮食,“运输机”再快又有什么用呢?
  大夏朝廷究竟还有多少备灾的储备粮?如果真的出现席卷小半个大夏的歉收乃至于饥荒,朝廷能拿得出足够的粮食来救灾吗?
  潘龙一点信心都没有。
  就他这些年闯荡江湖的所见所闻,大夏朝廷各地的粮仓其实都没什么存货。不止一处的粮仓甚至干脆就是空的,连老鼠都能饿死的那种。
  要是真发生什么天灾人祸,到时候能够开仓放粮的地方,真的不多。
  当然,这些年他所走的地方,大多也是不怎么繁华的地区。尤其是云州各地,原本就不是产粮大省,甚至于经常需要从外地调拨粮食的。粮仓空着,倒也不足为奇。
  只是,不知道以富庶著称,号为“天下粮仓”的荆扬二州,情况又是如何?
  潘龙暗暗决定,接下来去广陵城的路上,就要顺路看一看扬州各处粮仓的储备情况。
  结了食宿的费用,他走出客栈,正打算离开衡阳城,突然听到了一个有点耳熟的声音。
  这声音正是昨天傍晚那位高谈阔论的书生,只是和昨天那带着几分酒意的话音不同,此刻他的声音显得严肃认真,很有几分正人君子的味道。
  潘龙好奇地循着声音走去,来到了一间小小的学堂外面。学堂里面,七八个孩子正在那书生的带领下读书,读的却不是大夏官方规定的蒙学教材,而是一篇谈做人立身的散文。
  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勤以修身、俭以养德》,作者不详,只知道是战国时代墨家学派的文章——墨家排斥名利,著书立说从来只以“墨”为号,不留作者。
  那时候,儒门讲德行、墨家讲法度,都是天下著名的学派。只可惜后来大夏建立,儒墨两家都在被扫荡之列,两派的文章自然也就进不了大夏官方的教材,渐渐便散失了很多。
  潘龙没料到,竟然会在这小小的衡阳城里面,见到一位以墨家文章作为教材的读书人,不禁有些好奇。
  他潜行进入学堂,却见旁边的书架上还有许多文章,其中有不少诸如《大爱无疆》、《选贤论》、《以俭立身》……这类阐述墨家学派思想的文章。
  这个书生,赫然是一位罕见的墨家门徒!
  潘龙没打扰他们,离开了学堂,在附近找了个刚开门的饭店,点了一份早点,向店小二打听这学堂的情况。
  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位名叫存真先生的书生,竟然还颇有名气!
  此人姓刘名端,字存正,乃是衡阳才子,曾经前后应过两次科举,分别考上了百工机巧科和运筹算术科,是个双料举人。
  第二次中举之后,刘端当了官,上书指出朝廷多个政策的弊端,却被斥之为“少不更事”、“轻慢莽撞”。他一气之下辞官回家,开了个学堂,自号“存真”,宣称要教小孩子们学真事、讲真话,做一个真诚的人。
  他学问渊博、见识不凡,在这衡阳城里面也是一位有头有脸的人物。
  “唉!存真先生常常说,洛南皇子的变法操之过急,只怕会适得其反。我们听着,也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店小二最后叹了口气,低声说,“也不知道会不会真的有什么祸患啊!”
  祸患?
  潘龙看着外面阴沉沉的天空,忍不住也叹了口气。
第一百零一章 扬州侯
  离开了衡阳城,潘龙沿着大路向东。
  每经过一个城镇,他都刻意去找到这里的粮仓,悄悄潜入其中一探究竟。
  结果让他越看越担心——十个粮仓里面,总有七八个不满,甚至还有一些完全就是空的。真正能够做到粮食满仓随时待用的,屈指可数。
  这可有点糟糕,扬州是天下闻名的鱼米之乡,也是整个大夏九州的粮仓之一。通天江沿岸,在整个扬州境内又是相对富庶的地区。若是连这里的粮食储备情况都如此糟糕,那别的地方就更不用说了。
  潘龙看得连连摇头,越发担心可能发生的饥荒。
  而且,老天爷也很不帮忙。
  这一路走来,天气没有半点回暖的架势,甚至于又下了两次小雪。
  眼看着到了四月,往年这个时候早就已经到了春暮,有道是“人间四月芳菲尽”,桃子李子之类水果都开始结果了,而冬小麦甚至已经到了灌浆成熟的阶段。
  但这一场超乎寻常的寒流下来,田里的麦子都病怏怏的,稻子的情况更惨,结冰的泥水里面,几乎随处可见冻死的稻苗。潘龙走在路上,常常看到农夫在田间唉声叹气,甚至嚎啕大哭的都有。
  可他也没办法。
  如此大规模的天灾,别说是他,就算是毕灵空老师,怕是也无计可施。
  他能做的,只有夜晚潜入一户户农家,每家留下一些钱财。
  当初行侠仗义扫荡不法强梁时候积攒的金银,只坚持了三五日,就消耗得一干二净。足以让寻常人家豪富几代的财富,在救灾这种大事面前,根本只是杯水车薪。
  但潘龙现在能做的,也就只有这样了。
  大夏皇朝的确也作了不少努力,他不止一次看到有朝廷敕封的城隍土地、山神水神之类在天上施展法力,努力改善气候。但他们的努力,却也只是杯水车薪。
  法术还在奏效的时候,气候的确有点暖和的意思,但法术一旦失效,气候立刻就又回凉了。
  这种大规模的天灾,别说人力,就算神力也无可挽回!
  看如今的形势,今年夏秋之际,怕是要有一场大饥荒……
  怀着忧心忡忡,潘龙再次来到了广陵城。
  他先是偷偷去看望了徒弟郑双一家,他们过得还不错,郑双又在酒馆里面当起了厨师。修成武功之后,他的厨艺也进步了不少,现在已经是广陵城里面的名厨。
  作为一个名厨,郑双赚到的钱不仅足以养家糊口,还能接济接济街坊邻居。潘龙去看望他们的时候,就看到他妻子带着两个儿子,给一对老夫妇送去粮油米面。
  潘龙也认得那对老夫妇,他们本是做一些小生意的,赚了点钱,在这广陵城里面落了户。只是时乖运蹇,生了几个孩子,都没能养大,后来索性就信了佛,当了居家的修行人。
  二老平时没多少收入,主要就是给庙里抄抄经书、串串佛珠。与其说是靠这个赚钱,不如说是他们挂名的那个寺庙用这种方法在接济他们。但寺庙的僧人只是慈悲,不是冤大头,给他们的报酬不过也就是寻常日用的程度而已。街坊邻居们也常常接济他们一二,让老两口能过得好一些。
  只是如今眼看天灾将至,街坊邻居们也要储存钱粮物资以备不虞,自然就没办法再接济他们。
  郑双一家算是他们这一条街上过得比较好的,才能有余力去帮助别人。
  潘龙看得暗暗点头,没有出来跟他们见面,转身远去。
  郑双他们认识的不是新晋的真人宗师潘龙,而是云州的后起之秀白虎星。而白虎星的情况如何,潘龙之前忘了询问老师。
  要是白虎星还在云州天天饮酒作乐,这边郑双却见到了师傅,那岂不是露馅了!
  离开之后,潘龙找了一间客栈住下。正在吃饭的时候,扬州侯的使者却又找上门来了。送上了一封邀请信,却是扬州侯想要找他谈谈关于可能发生的灾情。
  这次潘龙没有拒绝,三两口吃完,擦一擦脸,就跟着使者走了。
  不多时,来到扬州侯府,扬州侯已经在书房等他。
  当代扬州侯姓张,名鸿,字国栋,乃是三十年前文甲天下的状元公。当年他十二岁以诗词歌赋科中举,十五岁以法令诉讼科中举,十八岁又以“博古通今科”中举,三次都是同榜第一。
  第三次中举之后,他前往神都赶考,天下十科之中,除了不会武功,没有参考“兵法武道科”之外,其余九榜都是第一,天下为之震动。宰相申无咎与之对答,赞之曰“大夏千载,文才第一”。
  中了状元之后,他在翰林院深造,写了一篇《天下无事论》,寓贬于褒,对朝廷一些因循守旧的习俗作出了批评。先皇帝辛卯参考其中提出的一些方案,试行之后效果不错,大为赞赏,将幼女南屏公主许配给他。
  然后他累次升迁,一直做到吏部尚书。并在今年年初取代老扬州侯,当上了九州州侯。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过些年大概是要回到神都,担任大夏宰相一职的。
  当世文臣之中,他是毫无疑问的天子心腹、朝廷栋梁。
  这些事情,潘龙也是最近才知道的。
  按说前代扬州侯其实年龄也不大,作为一位先天高手,百岁出头只能算是壮年,远不到致仕退休的时候。朝廷安排张鸿这位心腹重臣来接任,不知道是存着什么样的想法?
  莫非……朝廷要趁着这个机会收拢权力,加强对九州的控制吗?
  潘龙如此想着,见到了那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天下第一文臣。
  张鸿张国栋今年四十八岁,头发胡须都有些微白,胖胖的脸上也有不少皱纹,看起来露出了几分老态。他戴着圆圆的眼镜,微胖的身材,脸上挂着和蔼的笑容,看起来不像是文坛魁首,倒像是个成功的商人。
  “潘少侠,久仰了。”他笑着走出书房来迎接潘龙,神情十分的热络,“我在神都就不止一次听说你的事情,二十岁的真人宗师,在我大夏有史以来,你是最年轻有为的。尤其你出身寒门,既无家族积累,也无师门带挈,全靠自己努力,更是令人佩服!”
  潘龙也笑着说:“比起侯爷当年三元及第、九榜魁首,我这个又算得了什么呢?您这么夸奖,我可是要脸红了。”
  双方相对一笑,气氛十分融洽。
  只是潘龙心里始终有些怀疑——这位新任的扬州侯急着找自己,难道真的只为了谈关于灾情的事情?
  救灾这种事,就算朝廷要找帮手,也该找那些麾下有庞大势力的人物。找自己这个光杆司令,有什么用处?
第一百零二章 笑面虎
  扬州侯张鸿张国栋找潘龙相见,竟然还真的就是在谈救灾。
  他开门见山就说,自己刚到扬州,便派出人手四下查探各地官仓情况,结果很不乐观。如果真的爆发饥荒的话,扬州不要说支援别人,就算是想要自保,都有些困难。
  这话说到了潘龙心里,尽管他一直对这位笑得很和蔼的侯爷心存提防,也忍不住叹了口气。
  “是啊,我一路走来,也看过不少地方的粮仓,情况很糟。”
  张国栋点头:“我听巡风使报告,你所过之处,常常有百姓家中骤然多出钱财……”
  潘龙笑了:“这种小事,还值得堂堂州侯亲自过问吗?”
  “天下无小事。”张国栋神色一端,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若是小事上不用心,大事往往就会出漏子。我为官三十年,见过不止一个这样的例子。”
  潘龙点头,表示受教。
  天下无小事这话,他当然听说过,但堂堂一位州侯,竟然还要关注百姓家中骤然多出钱财这种小事……这位天下文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他上了一课。
  “我当时就在想,你既然会给百姓发钱,必定是在关注灾情。所以听说你到了扬州,我就派人找你,想要问问你对灾情有什么看法。”
  潘龙想了想,说:“救灾这种事情,您比我在行,我就不乱指手画脚了。但这一路走来,我发现不止一处有人认为灾情发生的原因是洛南皇子的变法,使得上天有所感应,却不知道这话究竟是什么人传出来的?”
  张国栋眼神微微一冷,说:“我也在调查。实不相瞒,如今不仅扬州境内,天下九州之中,几乎处处都在传说,将各种天灾人祸都和二皇子的变法联系起来。依我看,这其中未必有谁在策动指挥,更可能是不约而同。”
  “不约而同……”潘龙琢磨着这话,忍不住叹了口气。
  张国栋的意思,他当然是明白的。
  帝洛南变法,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这些人自然要从各个方面着手,对变法展开攻击。
  没机会也就罢了,一旦有机会,他们就像是闻到臭味的苍蝇,自然会从四面八方聚集过来,哪里需要什么召集或者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