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盛唐小女官-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近他就新购得好几张“二王真迹”。
  正巧贺知章今儿得空,他便顺嘴邀贺知章过来一起鉴别一下真伪。
  三娘得知有今儿还鉴宝活动,一时也没心思抄书了,兴致勃勃地挤在他们中间看他们从起笔手笔的笔势分析到绢帛纸张的材质,只觉自己又学到了许多新鲜的知识。虽然不知道学来有什么用,但是机会难得,先蹭了这珍稀的名家鉴宝课程再说!
  钟绍京见她在旁听得目不转睛,不由奇道:“你听得懂吗?”
  三娘理直气壮地回答:“听不懂!”
  钟绍京:“……”
  三娘极有条理地分析道:“兴许我多听几次就懂了。而且我会把你们讲的统统记下来,等以后遇到这样的字画我也知道该从哪里看起了。”
  既然三娘都这么说了,钟绍京两人便也没有避着她,一如往日般你来我往地认真讨论起来。
  三娘津津有味地听了半天,不时还给他们奉上茶水润喉,直至书画鉴赏环节结束了,她才乖乖坐在钟绍京命人给她准备的书案上一笔一划地完成起今天的抄写任务来。
  钟绍京两人见她很快便安静而专注地抄书,都觉得郭家祖父运气当真不错,一个大老粗居然能生出个这么招人稀罕的孙女来。
  要知道他那儿子郭子仪可是武举出身的,难道三娘是随了她外祖那边?
  说起来京兆王氏往上多数好些代大抵也能说是与太原王氏同出一脉,她外祖家这个王姓也算是名门之后。
  即便科举盛行极大地削弱了世家望族的势力,许多人对五姓七望的出身仍是十分推崇,很多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家都会往上“认祖归宗”,纷纷表示自家先祖与五姓七望同出一脉。
  至于老祖宗到底认不认他们这些儿孙,那一点都不要紧,反正咱对谁都是这个说法,说多了自然就成真的了。有那么多人都听到了,全天下都有他们的见证者,难道还能有假吗?!
  能生出这么个钟灵毓秀的小娃娃,看来京兆王氏也不算是辱了世家大族之名。
  三娘自是不知道贺知章他们已经从她的聪明伶俐想到她家到底有没有乱认祖先。
  她有条不紊地按照自己排好的课表开始自己漫长的抄书学琴生涯。
  在贺钟两家抄书最好的一点就是哪怕钟绍京他们不在家,两家子弟之中也不乏才学出众之人,三娘遇到有不认得的字、不理解的句子,便能攒下来一并去请教他们,堪称是白得了许多个名师。
  三娘感觉自己得了大便宜,每每吃到什么好吃的便要多留几份或者翌日央人再做一遍,积极地拿去和贺知章他们分享。
  每一天都过得十分充实。
  京师中也开始流传起郭家女入宫觐见的事。倘若三娘年纪再大些,这兴许就成一桩风月故事了,不过三娘才五岁,任哪个黑心烂肠肚的家伙听了也不可能编排出什么不相宜的言论来,大伙提起来便只有夸的。
  不知谁还把三娘的状元之说传了出去。
  元之一字代表的正是为首的、第一的,所以状元这个说法大伙基本一听就懂,那就是要在科举之中拿第一!真是个有志气的小女娃,难道她也是天上星宿下凡尘不成?
  也不知是不是有心人特意引导,不久之后便有人提起另一个神童李泌,说他们大唐得了一个男神童,又得了一个女神童,可见当今天子着实是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圣明之君!要不天上的神仙怎么舍得把坐下童男童女遣下来为大唐效力?
  世上最不缺的就是揣摩上意之人,皇帝想听什么话往往就能听到什么话。
  这番话传到李隆基耳里,果然让李隆基开怀大笑。
  李隆基早年受武则天等人的影响,一度崇信佛教。不过随着年纪见长,他逐渐对道教也生出了浓厚的兴趣,今年年初他就亲自为《道德经》作注,并要求底下的大小官署以及举国科举考生人手一本进行研究学习。
  所以他不仅颇笃信佛家之说,对道家之言也极为推崇。
  反正甭管是神是佛,好听的说法他都爱听就是了。
  在这种心态之下,听到外头如他所愿传出“神仙座下童男童女”的说法后自然让他高兴不已。
  今年连绵多雨,关中粮食紧缺,李隆基准备去温泉宫过冬,来年直接前往东都。此行他会带上朝中大半官员与部分京师驻军,浩浩荡荡十来万人去吃洛阳仓囤的粮,好叫京师能度过难熬的这个饥年。
  没了这么多张嘴与百姓抢饭吃,粮价总不至于涨得太高!
  临近十月,李隆基便命人传旨到李家与郭家,命他们择一两长辈与三两忠仆携两个神童同行,随御驾一同前往温泉宫躲冬。


第22章 
  从太宗李世民那会儿开始,洛阳就是关中的重要备用粮仓,各地的粮食会通过水路运输到洛阳仓,以供给长安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到了高宗皇帝时期,他们夫妻俩更是经常动不动带上十余万人过去洛阳就地解决吃饭问题,极大地降低了运输损耗问题以及关中粮食紧缺问题。
  则天大圣皇帝更是一度把东都洛阳定为“神都”,直接将武周的首都挪到那边去。
  有这么好的粮仓,李隆基当然不会放着不用。
  像贺知章他们这些朝臣大多提前得知了明年李隆基准备巡行东都的事,有足够的时间自行决定带哪些家眷及人手过去洛阳蹭吃蹭喝。
  只是贺知章没想到李隆基会钦点三娘和李泌同行。
  三娘也是旨意下来后才知晓这件事,她等过来宣旨的人走后才问她祖父:“这是要带我去温泉宫玩吗?明年还要带我一起去东都?”
  “对。”郭家祖父摸着她的脑袋说道。
  郭家祖父此刻的心情颇为复杂,他在地方上干了那么多年都没有随御驾出行过,现在他孙女才面过一次圣就得来这样的机会。
  也不知究竟是福是祸。
  很多事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三娘都已经在御前露了脸,想再把她摁回去也不可能了。就像钟绍京说的那样,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皇帝需要树立神童模范,那她就得当好这个神童。
  至于她和李泌这种早早被推选出来让所有人评议的神童到底是不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那就得看他们自己的造化了。
  郭家祖父很快把事情敲定下来,由自己夫妇俩带三娘随御驾出行,再带几个用惯了的人手。至于府中诸事便交付给王氏操持,毕竟家中这一串年纪小的根本离不开人。
  郭家祖父笑道:“阿翁也算是沾你的光,去赏玩一下温泉宫那边的风光。”
  三娘虽然很高兴能出去玩,但又格外舍不得自家阿娘和幺叔他们,临行前的几天每日粘着她们不放。
  她舍不得,王氏等人又何尝舍得?三娘年纪这般小,谁能放心她离开自己身边?
  只是圣人的旨意都已经下来了,王氏便只能哄着三娘让她出去后好好玩耍了。
  三娘去贺知章他们家抄书时又分别与他们讲了这件事,贺知章说他早前便已经知晓了,钟绍京则说:“你猜我在不在随行之列?”
  虽然吧,很多人看他不太顺眼,可他好歹是个国公爷,到温泉宫过冬这种活动不至于特意略过他。
  成年人的世界就算想孤立谁也不会做得那么明显,朝堂之中更是个个都是人精,他要是想去断然没有去不了的道理。
  三娘没想到贺知章与钟绍京都能一起去,顿时又高兴起来了。等到去跟王维学琴时,她便忍不住问王维去不去。
  王维道:“我如今无官无职,哪里能随御驾去温泉宫?”
  三娘听后有些失望,但还是认真保证道:“我会好好练习您给我写的琴谱。”
  王维笑道:“那等你回来后应当能弹出完整的曲子了。”
  三娘立刻翘起了尾巴:“一定一定!”
  三娘回到家,便和她祖父说要把琴带上,可不能因为出行耽搁了练琴。要是她没能把琴学好,怎么好意思再让王维教她书画呢?
  郭家祖父都不知该说什么好。
  这小孩怎么什么都想学啊?
  竟还打着学好了这一样再让人教另一样的主意!
  郭家祖父道:“行,给你带上,不过若是住的地方和别人挨得近,你可别一天到晚练琴扰着旁人休息。”
  三娘用力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入了十月,三娘出行的东西便正式收拾停妥。
  深秋天气渐冷,李隆基在宫中一天都待不下去了,上旬就点好人马浩浩荡荡地往温泉宫而去。
  比起去东都洛阳,前往温泉宫的人数还是略少一些,那毕竟是皇家行宫,没洛阳那么容易安置群臣及其家眷。
  那些被允许同行的人心情都颇为激动,有些人已经把诗作从冬至构思到正月各大节日,争取侍宴时脱口就是绝妙的应制诗。
  有的人心思十分细腻,甚至还准备了晴天、雨天、阴天、霜雪天等等应急预案。
  反正吧,歌功颂德这种事坚决不能落于人后。
  三娘还是看她祖父和幕客凑在一起草拟应制诗的时候才知晓这些内情的。
  原来这东西还能提前准备!
  郭家祖父见她在旁边听得眼都不眨一下,不由问:“你听这么仔细做什么?”
  三娘悄声问:“这些诗都是提前写好的么?”
  郭家祖父捋须说道:“世上又不是人人都有曹子建那七步成诗的才华,我们这些寻常人自然只能在赴宴前早早琢磨几首诗来备用。”
  三娘追问:“我是不是也要准备?”
  郭家祖父说道:“你还小,不用琢磨这些,你连典故都不知道几个,既不会对句也不懂用典,如何写得出来?真叫人帮你准备了,旁人一听就知道不是你写的。”
  三娘便问什么是对句以及怎么个用典法。
  郭家祖父开始头疼。
  他若有教孙女写诗的诗才,又何须在临行前紧赶慢赶地找来已经跟着他一起退休的幕客提前拟写?
  郭家祖父说道:“贺学士最擅作诗,一路上可多多请教他。”
  “好!”
  三娘一口应下。
  请教人什么的,她最擅长了!


第23章 
  三娘行动力极强,出发当天就跑去蹭贺知章的车,央着贺知章教她对句。不从头教起也行,给她列几本书她从头读起便好。
  要知道科举也是要考诗赋的,她迟早都得学。按照她现在的抄书进度,也不知得什么时候才能学到这一块,所以她想让诗赋提前插个队。
  在大唐,诗赋的实用性可强了,不仅属于科举必考科目,还是官员与文人墨客迎来送往必备的应酬技巧。你要是不会作诗,别人邀你赴宴你都不敢露脸的。
  想想看,到时候在宴会上人家人手一篇佳作,只有你脑袋空空两眼放空,你下次还好意思去吗?
  所以三娘觉得这么实用的东西,她可以提前学上一学!
  有备无患嘛。
  万一当真有人想为难小孩,当场让她来两句呢?
  贺知章听三娘小嘴叭叭半天,给他讲述自己想学诗赋的心路历程。
  三娘还表示她并不好高骛远,只要先把对句学通就好。听说应制诗都是要有对句的!
  所谓的对句,简单来说就是前后两句对应部位的词性、音韵都能对上。
  自从沈佺期和宋之问把律诗这个体裁写成了官场必备文体,越来越多人开始认真钻研律诗的写法。
  近年来已经有人归纳出一些技巧,比如除了首联点题、尾联收尾这种众所周知的写作模板外,中间的两联基本都得是对句——你最好能够把你所有的技巧都融汇其中,以达到令人眼前一亮的效果。
  至于怎么在这么四句诗里展现出足够丰富的内容,也有人认真钻研过:甭管是写景还是写情,尽量别平铺直述,咱得化用一些典故,也就是读书人所说的“用事”。
  通俗点来讲大抵就得这么写:你看眼前这山,像不像想起尧舜禹登过的山?你看眼前这水,像不像汉武帝渡过的水?我们能在这样的好地方尽情享受眼前的好光景,肯定是因为我们的圣人功比当年那些牛逼皇帝啊!
  这样一来,一首花团锦簇的马屁诗就写完了。
  那种直接吹嘘“咱们圣人真牛逼啊真牛逼”的直白夸法,文人们是不屑写的!
  大唐这种普遍把写诗手法当学术来研究和剖析的做法,可以追溯到诗瘾不小的太宗皇帝李世民。
  李世民自己会写诗(写成什么样姑且不论),最爱召集群臣一起喝酒跳舞,再轮流作诗歌颂咱幸福美好的大唐生活。
  李世民还十分热衷于召集文官们编纂一些典故大全,比如他让魏征等人编纂了一千多卷的《文思博要》。
  这套书里头全都是从过去的书籍里摘取些好词好句好段供大伙写诗作文时参考,堪称大唐版本的《经典作文素材》。
  到了开元年间,李隆基的儿子们开始读书了,他觉得《文思博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