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正梅公司已经起步了,势头也不错,陈兰君不想也不必再承受这么大的风险,等到第四食品厂的回款来了,差不多也可以开始筹划在香江那边开一家店的事。
陈凤君连连点头:“确实,那边是得有个店。啊,对了。”
她兴奋地说:“这半年鹏程市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我听说有些公司,能够申请下来通行证,让员工来回香江和内地。我回去就打听这回事。既然要在香江开店,还是要你亲自看过地方才好。”
有机会能申请通行证吗?
陈兰君也来了兴趣:“姐,这事你确实好好看看,如果我能去那边看看,是最好的。”
若是真能在那边挣钱,那收获肯定不小。
姐妹两个说话说了半宿,才睡了。
没睡几个小时,被一串鞭炮声闹醒。
陈兰君打了哈欠起床,煎了点年糕,配着猪骨粥吃,然后骑上自行车出门,去看看几个摆摊卖新年大礼包的情况。
*** ***
大年初一,早早出门的不止陈兰君一个,还有许多去拜年的人。
一位阿姨从家里出来,脸色有点不好看。
她今天本是要赶着去领导家拜年,结果起来才发现,原本准备好送人的糖果给家里的小孩吃了一半。
幸亏是过年,小孩才免了一顿打。
现在要出去买,供销社什么的都关门了,真是愁。
忽然瞧见街边多了个小摊,摊子边拿晾衣杆挂了个红彤彤的纸包,看着挺喜庆的。
阿姨不由自主走过去看热闹:“年初一还在外面摆摊呀?卖什么呢?”
摆摊的姐姐很热情地招呼道:“卖新年大礼包,阿姨你看看,这一包,又有糖果又有饼干还有‘开口笑’,是第四食品厂特意出的什锦礼盒款,领着去送人最好了。”
阿姨接过来一看,上面还用红绳系了个把手,拎着挺方便的,主要是看着很美观。
“这个怎么卖呀?”
“这个只要三块,不要票。”
阿姨纠结起来,三块,一斤糖也要一块多,这还有其他的,贵也不贵,但好在不要票。
“行吧,给我来一包。”
阿姨买了一个大礼包,登门去给领导拜年。
领导家有很多同事,不是提着糖果,就是饼干,像阿姨手上这样,提着新年大礼包的,倒是很少见。
放在礼物堆里,一眼就跳出来了。连领导也夸:“这个什么新年大礼包看着倒挺好玩的。”
阿姨春风满面地出来,身边的同事还问:“你那个大礼包从哪里买的,看着挺洋气的。明年我也买。”
“不用等明年,”阿姨说,“就前面拐角,有摆摊的正在卖呢。我还去买一包,你要不要去?”
“行呀,一起。”
第89章
短短一个春节; 凭借着“拜年大礼包”的新包装,第四食品厂原本滞销的货物竟然给销了个七七八八。
外加新年糖的销量,春节的净流水出来; 童彤几乎没乐疯。
从厂里听了汇报,童彤立刻踩着自行车直奔榕树下; 冲去找陈兰君汇报这个喜讯。
自行车都来不及锁,往院子里一靠; 立刻往楼上走。
在院子里看茜茜玩的郑梅瞧见她这模样; 笑着说:“怎么了,这么急?”
“有事找兰姐说,她在楼上吗?”童彤一脸喜气洋洋地说。
“在,和大妹在楼上喝茶呢。”
童彤到了楼上; 笑着敲门:“兰姐; 春节的销售额出来了!”
“好。”陈兰君抬头一笑,继续分茶。
“正好来了; 你也喝一杯,我阿姐带来的红茶。”
见她如此沉稳,童彤也暗自告诉自己要“静”一些; 接过茶盏; 喝了一口:“感觉是要香些。”
陈凤君见童彤这样欣喜进来,知道是有事,便起身; 笑着说:“我去拿点茶点。”
然后把地方留给她们。
童彤放下茶盏,身子往陈兰君那边倾; 压抑不住的笑意:“兰姐; 春节假期销售额有十万!十万啊!这都抵得上之前大半年的销售量了!”
陈兰君点点头:“知道了,还好。”
她叮嘱道:“这几天工人加班的工资别忘了给。”
想了想; 又说:“明天厂子食堂加一道菜,弄些好的烧腊。”
“欸,知道了。”
童彤走的时候还感慨,不愧是兰姐,十万都是这样风轻云淡,欸,自己还要多修炼修炼。
等童彤走了,只剩一个人时,陈兰君拍了一下桌子,无声地欢呼了一下。
虽然对于大的工厂而言,这营业额算不上什么,可是对于以前通常月销售额只有七千的第四食品厂而言,十万简直是一个小小奇迹。
有这么一个开门红,全年二十十万的目标应该不难达到了。
至于对于她个人而言……
前期垫付的款项和这一次的分红加起来,少说也有四万。
陈兰君忍不住起身,在屋里转了两个圈。
今天晚上必须吃点好的!
……
春节一晃而过,元宵吃过,郑梅和陈凤君等人就开始收拾行李,该北上的北上,该南下的南下。
陈凤君带着茜茜,与赵宏一起坐火车往鹏程。
郑梅和陈志生原本想陪陈兰君多住几天,可是街道的工作人员很委婉地上门来提醒,最好早一点回去。
沈牡丹也是在街道工作的,直接把抄下来的公文拿来念:
“严格控制农村劳动力进城做工,控制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
她叹了口气:“也是才下来的通知,各辖区要清点人口,农村人口不好久留。”
郑梅、陈志生和小妹都是农村户口。
陈兰君皱着眉说:“这,怎么忽然……”
“没事,反正我们也呆了很久了。”郑梅打断她的话,“正好我也想吃辣的了,这里都没什么辣椒。”
因此他们的车票只要晚了一天,多陪陈兰君吃了一顿饭。
夜里,郑梅把陈兰君单独喊到房间,拿出一个信封。
“妈,这是……”
“算是利是,我们这一年攒的,分了三份,这个是你的。”
陈兰君看了一眼信封的厚度,哪有那么厚的利是?以现在面额最大的十元一张的大团结来算,这个厚度少说有一千块。
“我不缺钱。”
“两回事,这是我跟你爸的心意。”
郑梅拍一拍床边:“过来。”
陈兰君挨着她坐下,自然而然地把脸依偎在她胳膊上。
郑梅说:“你现在到这边念大学,户口也迁到学校,是城镇户口了。之后工作分配应该也是在这里。”
“那也未必,万一……”
“没有什么万一,”郑梅瞪她一眼,“你别发癫啊,就算做生意赚了钱,那也有亏钱的时候呢,分配工作不可能不要。好歹要有个单位,就是清闲一点也好。”
陈兰君“嗯嗯”了两声,不反对也不赞同。
郑梅继续说:“这点还是你爸提醒了——要么,你在这边买套房子吧,我听说这边好像试点可以房产买卖了。”
“你从哪里知道能买房子了?”
面对着女儿惊讶的目光,郑梅扬了扬下巴:“那当然,你这成天不在家的,怎么会注意到。你妈我也是很有能耐的。”
她是跟街坊邻居拜年时知道的。
毕竟女儿租住在这片区域,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和邻居们还是保持好关系。
趁着春节的功夫,郑梅和陈志生提着礼物将这条街上的街坊挨个拜访了一遍,请他们多多关照陈兰君。
正好有一家邻居家里在房管局上班,便听说了这个消息。
郑梅很认真地同陈兰君说:“我知道你也有些积蓄,加上这些,看能不能买套房子。头上有片自己的瓦,在一个地方才算立住了。”
她笑着看向女儿:“而且,就算你以后谈婚论嫁,人家也不会嫌弃你是乡下人出身了。”
那笑容带着一点点暧昧,又藏了一点点担忧。
陈兰君一下子坐正了:“怎么忽然说起这个?”
“邻居告诉我的,说有个靓仔经常来找你,看起来家境不错。”
“……”
陈兰君一时无语,好吧,她确实低估了邻居们一颗八卦之心。
“八字没一撇呢!”
“好好好,”郑梅笑着说,“等你觉得什么时候妥当了,再和我们讲。我们只是希望,能为你准备周全一些,让别人也知道,你可是爸妈的心头肉,是谁都不能欺负的。”
陈兰君伸手,揽住她的脖子:“放心,谁都欺负不了我。”
脑海中闪过某个人的脸,陈兰君弯了弯嘴角,补充道:“那从来都只有我欺负别人的份。”
不过爸妈的话确实提醒了她一点。
1981年,第一批试点的商品化住宅已经快建好了。
开学之后,陈兰君抽空去打听了房子的事。
断断续续的消息,等到初夏的时候,她大致弄清楚了现在的情况。
穗城和鹏程市都属于商品房改革的试点区域。考察了一番之后,陈兰君比较倾向于在鹏程市买房。
两边房价差不太多,甚至鹏程市的还要贵一点,要一千元一平米,但有个好处,就是一套房子能配套落三个户口。
倘若她能买上一套,那么爸妈和小妹的户口就可以从农村转到城市。过来探望也不必担心被赶,想住多久就住多久。对于小妹而言尤其有好处,城里的教育资源比起乡镇的绝对要好上不少。
只是有一个难题,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要六万。房贷业务还没出现,只能全款买。
陈兰君手里所有的积蓄……只有五万。
果然,什么时候买房都是不容易啊。
如果去把方便面厂的分红提出来,也能凑齐买房的钱,但这样她手里就没有可使用的资金了。
在这个千载难逢的GDP增速能跑过房价增速的年代,这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对着一地午后的阳光,陈兰君静静地思索。
邮递员的声音打破沉静:“是陈、陈小姐家吗?有你的信。”
是邵清和寄来的信。
一如前两封信一样,问候她,并交代一些近况。
“……因家父患病,我暂时不能离开。夜里常去维多利亚港边散步,伴着海浪声观一轮明月,只觉得身边少了点什么。倘若你在就好了。但想到一样的月光也同样照耀着你,又稍稍有些欣慰。”
看过信,她将信笺折起,走到窗前。
还没到月亮出来的时候,日光倒也温柔。
倘若姐姐那边能搞定通行证,那么暑假时去一趟香江,似乎也不错。
第90章
办理赴香江的证件是个漫长的历程; 一直到六月,凤君才来信,轻描淡写说已办好。
出发之前; 陈兰君将自己的大半身家汇给凤君,请她设法将其换成港币。
仍旧是之前乘坐的那一趟列车; 火车上的人却比去年乘火车时多了一些——座位都坐满了。没有座位的旅客就只能站着,或将自己的土绿色帆布旅行袋往地上一扔; 垫着坐。
陈兰君很早就上车了; 占了窗边的一块风水宝地。
这时候火车速度慢,要八九个小时,夏天天热,沈牡丹特意洗了一网兜黄瓜让陈兰君带上车; 又可垫肚子; 又清凉解渴。
她把黄瓜吊在火车墙壁上的小挂钩上,闲了就拿一根咔嚓咔嚓地啃; 顺带听一听旅客闲聊。
邻座是两个二三十来岁的男人,聊得热火朝天。
“你是单位动员过来的?”
“是啊,”稍微年轻一点的叹了口气; “领导开了会; 动员干部来鹏程,结果总共就不到10个人报名,我们单位没人肯定。结果我们单位领导就硬是做我的思想工作; 说我现在没成家,就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然后我就在这了。”
他抱怨道:“老哥你说说; 这跟之前知青下乡有什么区别?一下子把我从省城弄到这个么小地方。”
年长一点的安慰他:“都到这来了; 就放宽心。”
“老哥你呢?也是被单位动员来的?”
年长的笑:“我啊,我是自己报名的。我在我们厂坐冷板凳坐了五年了; 这次听说那边招工程师,而且说工程师来了就可以分到两房一厅,家属还解决户口安排工作,我老婆是农村的,我就索性过来看看,反正都说是来去自由,要是实在不想呆,买票走就是,票还报销。”
竖着耳朵啃黄瓜的陈兰君听见这话,感觉手里的黄瓜都不香甜了。
要是加速毕业就好了,混个工程师的名头,至于要花那么多冤枉钱买房?
年轻的那个撇了撇嘴,说:“分房倒是分,但是……”
他压低了声音说:“那房没法住啊。我和你说,来之前我打听过,去年不是第一批来的人分了房,房子修得像模像样的,都好几层。结果进去一看,自来水没通,电没通,厕所都用不了,住个楼房还得天天爬楼梯去倒夜香,搞到后面那批都拒绝入住。”
工程师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