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管怎么说,先登三宝殿要紧。
正好遇上中秋节,是个拜访的好理由。
在陈兰君的建议下,今年,幸食记出品了一种特别口味的月饼——咸蛋黄流心月饼。不同于传统的五仁月饼、莲蓉月饼,这一种月饼小小巧巧,掰开酥皮后,里面的咸蛋黄还可以流心。
这可是现在市场上,第一款流心月饼!陈兰君特意拨了一大笔广告费,在香江的电视台和报纸投放了广告。
一推出,即引发顾客的好评如潮,很快便成了本年度中秋节最受欢迎的月饼。
香江的风向,一向很快就会吹到鹏程市来。都知道幸食记有出一款新的流心月饼,许多供销商甚至熟客直接跑到幸食记的工厂门口等,队伍排得很长很长,还是供不应求,得签条子。
老亮一家是关注时事的性格,爱尝试新鲜事物,尤其是家里的小孩,很想尝一尝这流心月饼是什么味道。
听孩子念叨了两回,老亮给正梅公司打了个电话,询问是否还能买到流心月饼。
那必须得有!
陈兰君本来就准备登门了,现在他主动来问,立刻提起已经备好的流心月饼礼盒,以及其他的零食礼盒,与凤君一起上门去拜访。
对于凤君,老亮是很熟悉的,一见面直夸她生意做得好。
而对于陈兰君,老亮的印象稍稍浅一点,还记得她在明德大学读书,问:“现在毕业了吗?在哪里工作。”
“正在鹏大工作。”
听说她鹏程市上班,老亮连连点头:“这里是个好地方,你一定能和鹏程市、和鹏大一起发展。”
老亮的夫人泡了茶,笑盈盈地招呼自家孩子:“这姐姐可是大学老师呢,你要多向她学习。”
陈兰君立刻提出,她愿意帮孩子补课、领着去学校转转什么的。
虽然老亮夫妇没同意,但显然对她的态度很不错。
中秋节之后,陈兰君也没闲着,想请求关照的由头多跑了几趟老亮家,顺便给老亮夫人送了两件新衣服、带他家孩子带了一篮子点心零食。
另一方面则时常去请教鹏大经济学院的教授,弄得有教授以为她想转考经济学的研究生。
等胸有成竹了,陈兰君才在上门拜访时,与老亮说起了新工业园区的事。
“我这些天和经济学院的教授学习聊天,有说起兴建工业园区的事。”陈兰君握着茶,微微一笑,“也许,只要有政策,就算没有资金,工业园区也能建起来。”
第138章
新工业区的开发; 一直是老亮的一块心病。
他是想做事的人,调到这个岗位,正好负责新的招商开发; 便提出了这个建议,想要干些实事。
奈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钱,就没法动工。
眼前这一位女孩子; 虽然极其年轻; 但是赚钱却是一把好手。老亮向来欣赏这样的年轻人,以看待小儿辈的目光笑呵呵地望着她:“哦,你说来听听。”
陈兰君说:“前两年合作建房出售的事,亮局应该有所耳闻吧?”
“是; ”老亮说; “那都知道的,第一次往外租地嘛; 整个系统的干部能把支持这一做法的马列句子背得滚瓜烂熟。”
陈兰君微微一笑:“据我所知,那位合作的港商,其实前期自己一分钱没出; 得到了合约之后; 拿着一份图纸,转身回香江,没两天; 图纸上的房子就都卖完了,手里积攒了一大笔钱。”
商品房和工业区; 她将这两样东西联系在一起; 是想说明什么?老亮的大脑飞速转动,隐隐抓住了思路:“你是说……”
他腾一下站起来; 神情一变,语气略带激动:“我们也可以拿着新工业区的规划图,向商人出售!”
陈兰君也随之站起来,轻轻拍了一下手掌:“亮局明鉴,这确实是个好方法。”
道理是相似的。既然能有期房,就能有期工房。只要政策到位,拿着纸上的蓝图先去换一拨钱,得了钱进行先期投入动工,动工的同时以项目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如此循环,即使先期资金几近与无,也能无中生有,建成一座新工业园区。
这样的事,只凭老亮他们单位人员的力量,是绝对不够的,肯定需要一些外界合作人,比如说,与一个一颗红心向太阳、办事稳妥又和蔼可亲的公司合作。
这个位置,在陈兰君的谋划中,非正梅集团莫属。
在详细与老亮分析这个过程的谋划时,陈兰君穿插了不少“假如正梅公司有幸参与开发过程,就可以云云”的假设,潜移默化的游说。
例如,正梅公司可以先认证一两处工厂,然后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去香江宣扬一番,散步一些小道消息。
香江商界的人,对于这种有赚头的风吹草动尤为敏感,甚至比对于官方声明还相信些。毕竟,现在内地的官方在一些香江商人的心目中还是不是很尊重商业自由的。
在招商引资的环节,正梅集团也能发挥大用作,比如组织个投资团什么的,促进有意投资的香江商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总之,有了正梅集团这么一个可靠又可亲的合作伙伴,事情一定会顺利很多。
说到最后,老亮亲自给她泡了杯茶:“小陈同志确实很有想法,我会好好考虑这件事。”
呦,这一下称呼就换成“同志”了。陈兰君道着谢,笑盈盈接过茶。
老亮是个极有魄力的人,在认定这个计划有较高可行性后,回到单位与同事们协商,开了两轮会,最后立下军令状:
不需要更多的拨款,只要局里现在能拿得出的两万块钱,划出一片荒地,以及证明要兴建工业区的文件,他保证建成一个新工业区。
市里的领导们对此喜闻乐见,又不用多拨款,又能有几率建成新工业园区,何乐而不为?
当即痛痛快快地下了文件,命令老亮担任的进步工业园区建设筹备工作小组的小组长,全装主持进步工业园区的各项工作。
一张地图在书桌上徐徐展开,上千亩未开发的地皮映入眼帘。
“你们觉得哪块地方好,就挑吧。”老亮大手一挥,语气豪迈。
他办事,一向火急火燎,得到认可的当夜,就冲到鹏程市某建筑设计师夫妇的家里,不离不弃,就是蚊子也不能让他挪一步,硬是守着人家,眼睁睁盯着进步工业园区的草图画出来。
两位建筑设计师一看到他,脸色就晴转阴,跟瞧见债主差不多。
在这样的“盯”之下,现在摆在书桌上的进步工业区蓝图,已经初步成型。至少哪一块地是厂房,哪一块地的道路都标准清楚,只等着后续进一步细化。
老亮没忘记陈兰君的帮助,拿到图纸后,就邀请她们过来,率先为正梅集团挑厂房。
“亮局真是太客气了,这样好的态度,这样好的营商环境,可以想见之后进步工业区的商业发展前景该有多好。”
陈兰君一边说些不要钱的好话,一边将身子往图纸的所在方位倾。
这就跟一颗西瓜只有一个最甜的中心一样,一个工业园区自然也有最佳的厂房位置。
她很不客气地将最核心的位置圈出来,作为正梅集团的工厂区域。这么大一片位置,足够建设“运动力”、“幸食记”食品的生产厂房。
凤君轻拽她的衣袖,趁着老亮出去上卫生间的功夫,与陈兰君咬耳朵:“这地方未免太大了,咱们的厂房要不了那么大。”
“姐,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陈兰君说,“这些厂房一定都会有用处的。”
虽说尚未正式与鹏大电子系开展合作,但这也是提上日程的事,先圈了地总是好的。
陈兰君盯着那地图琢磨了半响,设计师大概是想设计个对称的工业园区,所以黄金厂房位其实有两处。
她原本圈的是东边那一处,想了想,又把西边那一处一起圈下来。
在凤君的震惊眼神中,她笑着将地图还给老亮,轻轻巧巧地说:“这两处,我都预定了。”
从老亮家走出来,凤君原本维持的笑意立刻就消失了:“陈——兰——君。”
每当凤君喊她大名时,就代表极为生气了。
陈兰君立刻挽上她的胳膊,说:“姐姐——”
“撒娇也没用。”凤君哼了一声,“你现在是有几个钱呀?一出手,就预定两处黄金位置?你把兜掏的比乞丐干净,能买两处?也不怕噎死。”
“那也不全是给我的。”陈兰君嘟囔。
“什么意思?”
“就是,”陈兰君笑得乖巧,“也算是帮人预定吧。”
凤君瞪她,伸出手指,一点她脑袋:“我明白了,是为了那个人吧?”
第139章
阴天; 不算很好的天气,云似暗灰色棉絮。
可邵清和在关口等待时,偶尔瞥见这阴沉沉的天; 也觉得是可爱的。
或许是因为,能够见到她。邵清和弯了弯嘴角; 自从陈兰君到这边以来,每一个周日都显得可爱起来; 无论是什么天气; 因为他们常常在周日相见。
通道拥挤喧闹,步伐却越来越快,直到尽头的一点光里,瞧见一个熟悉的身影。
她穿着一身风衣; 蓬蓬的发披在肩上; 挥手含笑:“阿和——”
这一瞬间,就是阴天; 也是和煦的。
并肩走至路旁等候的汽车,车厢门一关,陈兰君迫不及待地拿出一份地图; 笑着说:“我为你准备了一份礼物。”
并不是寻常恋人之间的小玩意儿; 而是一处预备建工厂的地皮。
邵清和望着那份“礼物”,微微有些发怔。
“我预订了这一半,另一半也是好位置; 就帮你留着。”陈兰君很坦然地说,“肥水不流外人田; 你若想再建工厂; 这个位置很合适,若是不愿; 那么也请你先占着,等过了一年,我的分红到手,我再接手。”
她顿了一顿,目光很专注地望着他:“不过我想,你应该是想建立自己的工厂。”
重音放在“自己”两个字上。
邵清和沉默了一瞬,抬眼,问:“你怎么知道?”
是怎么知道他的心事呢?未曾宣于口,掌管不仅仅是“邵氏”的企业,而是属于他的。
陈兰君微微偏一偏头,很得意的样子:“因为我很在乎你。”
好歹也是她两辈子第一次交往的对象,下意识地就会关注他,猜测他的心事。她本是极聪慧的人,虽然邵清和从未直言,但每每说到父母辈的事,那神情总是有波动。
将心比心,她想了想,若她是他,也情愿自己自立门户,只是也要把母亲家该有的拿在手里。
一路的沉默,等车开到陈兰君的住处,两人回到房间。
邵清和打开厨房柜门,拿出一套茶具,泡了一壶红茶,分杯,递给陈兰君。
“我确实曾想过,做一点别的事。”
他欠身,往沙发上一坐,双手交叉着,缓缓地说:“其实,我大学最初学的是医学。”
这念头是为母亲而起的,选的时候,还和邵父闹了矛盾,他期望他读商科。跑出去,独自生活了一段时间,最终使邵父点头,他念了医学院。
然而,曾瞧有一次撞见二太太与人聊天,对方满是讨好意义的恭维:“等二少爷念大学,毕业之后,邵家的生意也算后继有人。”
邵家的生意,主要是船运、房地产以及零星的电子业。读医学的他,自然不能算在“后继有人”的范围内。
他沉默着去母亲的坟前站了半日,回来就变了志向,后来转到商学院。
世间事不能尽善尽美,总得有个取舍,这道理他明白。
于商界做了几年事,邵清和原以为自己早忘了医学院,可是刚刚陈兰君提起这白纸一张的工厂,脑海里跳出来的第一个念头是,投资建一个制药厂似乎也不错。
低声将这些话说完,陈兰君凑近,把他的手握住:“我知道你可以做好的。”
末了,又添一句:“你不会傻到没有给自己留私房钱,对吧?”
她的话使他笑起来,顺手将她揽入怀中:“现在倒不傻,但以后倘若……那就不一定了。”
停顿的一下,陈兰君知道他在说什么,故意不接这个话,只鼓励他自己单干。
“而且还有一个好处,”她说,“你若真投资了自己的厂,那么我们每周见面的时间,就会多几天。”
“这个好处确实令人心动。”他吻了吻她的头发,保证道:“我一定会好好考虑。”
回到香江之后,邵清和召集团队,进行了一番调研。
陈兰君的眼光一如既往地好,倘若没有意外,那片工业园区建成之后,也会是个生金发财的宝地,留给他的位置也是最好的地皮之一。
至于制药厂的前景,也是广阔的,他可以引进一些国外的药物,将其放在内地生产并引入,也可以资助一些医药研制者,发明新药。
慎重思考之后,他驱车前往银行,动用了母亲以及外祖父留给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