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咸鱼夫妻在逃荒-第1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老爹都替闺女着急啊,和张氏嘀咕:“咱闺女的庄子,加上那些开荒出来的,得有两千多亩吧,老婆子,你们这小鸡可得顺当的孵出来,我再去地里转转。”
  “晓得了,晓得了,我现在伺候这些蛋,比伺候咱孙女儿还用心哩!”
  胡家现在的皮货铺子,是来福家的小子在看管,胡老爹最近都在闺女家的庄子里打转,看见小蝗虫就要伸手抓。
  连在大梨村做拼图的老袁头,都放下了拼图这活儿,老庄稼人,他对蝗虫更是深恶痛绝。
  两个老头每日在地里巡视,可他们毕竟人老了,眼睛不好使啊。
  最后老袁头还发动村里的小屁孩,让他们帮忙,他一天给小孩们发两个铜板。
  上百个小娃子撅着屁股,每日在麦地和辣椒地里抓小蝗虫,黑娃知道后,给他爹扛了几大箱的铜板去大梨村。
  “爹,岳丈大人,麻烦您俩帮忙,每日里给那些小崽子们发铜钱啊!”
  “你爹我能差这点银子?还用得着你弄这些来?这好好的庄稼,要给啃没了,得心疼死我啊!”
  “这点忙算啥?女婿,你放心吧!”胡老爹觉得能帮上闺女和女婿,很有成就感。
  北方的温度比起南方低些,南方去年蝗灾严重的地方,今年又循环起来了。
  天气热,蝗虫长得更快,这会都是半大虫子了。
  去年从北地传来的吃蝗虫的法子,人家也学到了,可是再多的人吃,也赶不上蝗虫的孵化速度与进食庄稼的速度啊。
  南方的官员们都快愁死了,去年,他们才得了朝廷的救济,今年还想大干一场,可还没等到庄稼抽穗
  呢,又来了。
  他们不敢不报,又不敢往严重的报,尺度得拿捏很是考验水平。
  青县,下游村。
  水田里的水稻才一尺长,可居然已经有半大蝗虫在啃叶子了。
  牛大妹都快急出白头发了,她可是花了一百多两银子,才置办下的这二十几亩水田,今年头一年种水稻,长得可好了。
  她好不容易才安置下来,有了房子和良田。蝗灾?这不是去年才来过么!
  她就是趁着去年蝗灾后,水田大降价,才买上的,就凭她家现在的身价,给牛长水说媳妇都能好好挑一挑。
  不仅是她一家,所有下游村的村民都在焦虑啊,心急如焚。
  “村长,咱们这可咋整啊?”
  “那些小祸害,实在太小了,抓也不好抓啊!”
  “我看放鸭子好使,鸡崽子不敢下水去!”
  “对,对,对,咱们赶紧进城,多买些鸭子回来!”
  村民们都抓瞎了,可是,集镇上的鸭子根本就没得卖,卖小鸭的人家,还没出家门,就被上门来的邻居给瓜分了。
  郝县令一个头两个大,去年的清算他险险的避过了,可今年全县的水稻要出了差池,他也别想好过了。
  这种还称不上灾情的情况,也没法上报,事情貌似还在可控范围内。
  旱地里用上了鸡,水稻田里面放的鸭,但凡蹦跶得比较厉害的蝗虫,都逃不出家禽的眼睛。
  上下游两村几十个在瓷砖坊做工的人家,心里没那么慌张,毕竟他们还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牛大妹在镇上和县城里转了两天,都没有买到鸭子,急得嘴角都长出了水泡。
  最后,无奈之下,只得姑侄仨亲自下田抓虫。
  牛长水看着淹没了小腿肚的稻田,没敢有二话,睁大着眼睛,想要逮住那些小蝗虫。
  “啊,啊,姑,有虫子钻进我腿肚子里了!”
  姑侄几人可都是山民,哪里有种田的经验,水蛭可从来没见过的。
  她们家今年,从耕地到插秧都是雇的村民帮忙做的,牛大妹汗毛都立起来了,这玩意儿她也怕啊。
  还是牛长水比较胆大,他抓住已经没入半个头在妹妹小腿上的的水蛭,死命往外拽。没料到这玩意儿吸附得这么紧,身子都被拽成两截了,头还在里面呢。
  “哇哇,姑姑,姑姑,我好害怕,我不要下田了!我不要下田了!”
  牛喜儿看见小腿肚上的口子流出的血,再也忍不住了,大哭起来。
  虽然她没见过水蛭,可她听村民说过:这个水蛭能在人的身体里产卵的,而且人的身体是温热的,那些水蛭卵还能孵化出小水蛭来,可不得把人身体里的血液给吸光了啊。
  越想越害怕,牛喜儿哭得停不下来了。
  牛大妹无可奈何,只得把喜儿送去了村里大夫家,人家一看,连药都不用上,说这玩意,把头给夹出来就好了。
  不过,也叮嘱牛大妹:“水蛭钻进肉里,不能硬拔,要拍打它吸附的那处,不然要这水蛭头要烂在人的肉里就不好了。”
  “大夫,这有什么药是可以杀死它们的吗?你这能不能配药?”
  老大夫说:“没药可用,不过盐,可以杀死它们!”
  牛大妹无语,盐巴这么贵,她能满田里撒盐吗?这下,不但是牛喜儿兄妹不乐意下田抓虫了,她也不敢啊!
  只能是眼睁睁的看着,半大的蝗虫在稻田里蹦跶,天天赶集买鸭子。
  这种好像在可控范围内的蝗灾,还没引起朝廷的瞩目,夏洪棣还甚是有兴趣的围观,太子和几个小伙伴们折腾出来考核秀女们的
  各种题目。
  黑娃的重心还是在工程上,地基这这个月就能全部完工,砖瓦也烧制了不少,他们烧的大青砖,比市面上的,还要大上几倍,瓦也更宽更长。
  没有温度计,全靠手感体温的张氏婆媳二人,用了一百颗蛋,每次二十颗,一次间隔五日,还给每批蛋都做上了记好。
  第一批鸡蛋,二十天后,全军覆没,张氏一怒之下,全给用香葱煎蛋吃掉了。
  第二批鸡蛋,二十五天后,孵化出了五只小鸡,这给了婆媳俩莫大的安稳。
  第三批鸡蛋,三十天后,孵化出了十只,这一半的孵化率已经算得上胜利了。
  第四批和第五批,都先后孵化成功了一半出来。
  看着这大小不一的,三十五只小鸡,张氏恨不得立马给自己的闺女送去,而且,这天气暖和,小鸡们也都颤颤巍巍的顺利度过了前五天。
  小莲、小荷、小薇可稀罕这些嫩嫩的小鸡崽了,走路已经很稳当的三姐妹,每日都要去喂小鸡。
  奶奶和婶婶/娘,已经疯狂的迷恋上了孵小鸡,只能是来福家的看管她们仨了。
  张氏不满足于在胡二牛家的炕上孵化,还请了人,在大房这边,用黄泥搭建了一整屋,四张土炕,这门生意,她打算做大做强。
  翠花听闻她老娘已经把鸡崽给孵化出来了,很有兴致的跑到大梨村去围观,这一个月时间,他爹都发出去一大箱的铜板了。
  “爹,蝗虫现在还多不?”
  “抓不完啊,闺女,这玩意没完没了的,指不定,一夜之间就能从土里给你钻出成千上万只来。”
  “抓多少算多少吧,我去地里瞧瞧!”
  翠花在大梨村的麦地里,看了一上午,你可别小瞧了这些小孩子,人家每个人的小竹笼里,都有几十只半大蝗虫。
  这会的蝗虫翅膀还没发育好,只能是用腿儿蹦跶,要等它们长出翅膀来,就更不好抓了。
  麦苗的叶子,好些都被啃了几片,还在顽强的坚挺着。
  没人搭理的田坎上,那些野菜叶子被啃得厉害,鸡鸭放进去,都吃不过来。
  黑娃晚上才听到翠花讲了情况的严重性,他也麻爪啊。
  按道理说,如果这蝗虫又同去年一般,这会应该被广而告之了,可朝廷最近也没啥动静啊!
  他盐碱地的高粱也才两尺高呢,难不成,他也要买上一群鸡?
  “什么?又是蝗灾?前些时日不是还说在可控制范畴吗?这受灾的地方,有多少个府?”
  夏洪棣有印象,最近监察官上了几次折子,但是,无一不是地方官正组织百姓有序的治蝗。
  去年那么严重的情况,京城的灭蝗手段都能收获三分之二,难道这些蠢货不知道有样学样?
  “陛下,今时不同往日,这些蝗虫卵被下到了泥土里,抓完一批又一批,可能,可能会比去年还严重。”
  监察官都快哭了,他们部门只有反馈和监督权,没有执行权,传声筒容易受夹板气啊!


第一百六十二章 竖子无礼!
  去年的蝗虫如同赶场一般的,把一个地儿啃完再飞向另一地,从南到北,还给了北地一丝喘息的机会。
  可今年的蝗虫,无所谓南北之分,四处开花。
  就本地蝗虫都能把,但凡绿色的叶子,给你啃个精光。
  等小蝗虫长出翅膀来,人家成虫了,还能继续产卵,孵化下一代,所用时间也就半月而已。
  孟夏,气温已经猛然拉高,可农人的心,如同掉进了冰窟窿,绝产了,绝产了。
  张氏婆媳用土炕孵化出来的小鸡崽,已经有上千只了,半个月以上的鸡崽,都给放进闺女家的麦田里了。
  可这是两千多亩的庄稼地啊,上千只鸡鸭放进去,都见不着一点水花。
  宫里更犯愁,大朝会都为此议了几次,一点新意也无。
  夏洪棣把黑娃从工地上叫进了皇宫,以往这个智多星,最是点子多,可这次居然也没了好主意。
  房里,气氛很凝滞,黑娃想了半天,说道:
  “陛下,今年秋天还不知道能收多少粮食。
  但是今年冬日,可不能再放任这些蝗虫虫卵了,土地还得深挖,得把这些蝗虫虫卵给翻出来,要么冻死,要么喂鸡鸭!
  眼下,能就救多少是多少,或者让太医们想想法子,有没有什么药水能杀死这些蝗虫?”
  夏洪棣没好气的说道:“朕早就想过这辙了,可太医们能给的都是有毒性的药方,杀死蝗虫的成本不低,而且,这庄稼也有毒了,长出来的粮食谁敢吃?”
  黑娃低垂着脑袋,他一个初中学历的人,那些化学农药他搞不出来啊,书到用时方恨少!
  “哎,咱们要是有多几个,崖州府这样的大海岛就好了,看这些蝗虫还能漂洋过海不成?”
  “眼下也就崖州府没上报了!”夏洪棣也叹气啊,全国都在闹蝗灾。
  黑娃死命回忆,他在岭南建水泥坊的时候,貌似,那片的农田大多也只种一季,可是古代双季稻貌似有很多年的历史啊。
  可这个架空的朝代,好像,仿佛,没有相关记载呢!
  他思前想后,提出了想法:“陛下,岭南和崖州府,气候炎热,不知能不能种两季水稻!”
  夏洪棣可是年轻力壮的帝王,记忆力相当不错,他也努力想了一会,确实没有相关记载,岭南和崖州在百余年前一直都是囚犯流放之地。
  土地虽多,但是人口少,轮耕都行,农人哪会费事去种第二茬。
  “这?以往是没有的!两季能行?”夏洪棣对种田没个主意,他也不能确定这法子是否可行。
  “陛下,那就试试看,顶多损失一些种子,可要是能种两季出来,也能多救济一些百姓啊!”
  “说得也是,朕把大司农叫来议议,等这茬蝗虫过去后,在这些地方再种一季看看!”
  黑娃表示赞同,这事确实得由司农出马,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嘛。
  “老臣伍四翁见过陛下,吾皇万岁万万岁!”伍四翁一个年过六旬的老头,一丝不苟的对着夏洪棣跪拜。
  “大司农,请起!”夏洪棣对老臣还算是和颜悦色,平时再不耐烦也不至于苛待他们。
  “朕今儿找你来,为的也是这次蝗灾之事,想来今年秋收无望了,不过忠勤伯倒是有好个主意,想要等蝗灾过后在岭南和崖州府种第二季稻谷,朕想要你督办此事!”
  伍四翁瞪大眼睛,声音都高上了几分:
  “陛下,自古以来,农耕遵循的不外乎:应时和取宜的法则!
  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
  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
  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土复解。
  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
  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曰膏泽,皆得时功!
  反之:春气未通,则土历适不保泽,终岁不宜稼……秋无雨而耕,绝土气,土坚,名曰腊田,及盛冬耕,泄阴气,土枯燥,名曰脯田。
  脯田和腊田,皆伤田!”
  黑娃听得一头雾水,虽然这些掉书袋的话,他听得不是很明白,非常上头,但是不难听出,这个糟老头子就觉得不合时宜,不乐意种了呗。
  “大司农,依你之见,哪怕如今顺应天时地利,奈何有蝗虫!所有付出可能都将无所获,您又有何法可解眼前之困呐?”
  “这,这,天时不可违啊!”
  “大司农,顺应天时,农人因虫灾无所收,时移世易,我们也不过是在有限的土地里做一次试验。
  成了,司农您为百姓的饭碗加了一道保障,若不成,也不过损失一些稻种,费些农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