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隐身大亨本·拉登-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者:王伟、王凌
。。整理制作,并提供下载

前言

拉登是谁——

在他以前,从来没有哪个人能以己之力令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如此坐立不安、大动干戈,迫不及待地以500万美元这一史无前例的巨额赏金悬赏其人头。谁能相信美国会动用70多枚巡航导弹,在事先未打招呼的情况下公然轰炸两个主权国家仅仅是为了对付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奥萨马·本·拉登。

那么拉登究竟是何许人物——

一个没有国籍的人、一个宗教极端主义者、一个宁愿生活清寒的阿拉伯富豪,披着层层神秘的外衣隐身于异国的深山密林,美国宣称他为全球头号“恐怖分子”,而在许多人眼里他又是个英雄式的人物受到众人的顶礼膜拜。

美国无数次以各种手段布下天罗地网,可拉登总以胜利者的姿态一次次从容脱身,这并非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有许许多多的个人。团体等各种政治力量在帮助他,他们为何会倾尽全力保护他?正如美国一名反恐怖官员所说:“为什么拉登这样的人会不断出现?为什么他们会有追随者?”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拉登在暴力逐步升级的形势下仍声称自己无罪,是在维护“正义”。却又为何牺牲无辜者的血?

他告诉人们要终结超级大国的神话,其他人说这话或许不可信,可从拉登嘴里说出来却让人毛骨悚然,前苏联从阿富汗战争失败直至解体,已证实了拉登的话并非痴人说梦,因为他曾与苏联交手数年,让苏联吃尽苦头。如今神话的一半已破灭,那么另一半呢?……尤其是他公开了对核武器、生化武器的热衷后,事态将怎样发展?

美国遍布全球的军事网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他们的导弹一触即发,他们要以战争回击恐怖,而拉登的表现也同样强硬:我们必须要用尽最后一滴血,去阻止美国一心征服中东穆斯林的霸权主义。

是恐怖召致了强权,还是强权带来了恐怖?

双方都自诩“正义”,都要不择手段去痛击“非正义”的对方,对抗越来越激烈……,那些与文明发展的步伐不和谐的爆炸声正在摧毁人类正努力创造的和平,人类的和平渴望被硝烟所笼罩,被无辜的鲜血染红,他们的生命无谓惨死。

强权与强权导致的恐怖之间的对抗到底何时终了?人类呼唤的和平在何处?它何时才能真正实现?

此间的矛盾,是非曲直,我们如何去评判?通过本书我们将多角度、多层面地剥开奥萨马·本·拉登周围的层层迷雾,进一步去了解那个矛盾、动荡不安的世界。

1和平梦魇

本·拉登,神秘的沙特富豪,“圣战”组织领袖,公开向力量强大的美国人叫板:

“有组织地杀死美国人和他们的同盟军,这是每一个任何国籍的穆斯林的个人义务。”

美国最高首脑克林顿毫不犹豫地作出了回应:

“不管多少时间或追到哪里,我们都将追捕恐怖分子,直到履行公正和了结案子。”

他们都没有食言。

于是,一场恐怖与反恐怖战争愈演愈烈,逐步升级……

偏僻荒凉的阿富汗北部地区山高林密,地势险恶,在那里,隐藏着一位当今世界最神秘的人物。他离群索居、深入简出,伴随他的只有信仰和仇恨。他是个富翁,却衣单食陋;他是个商人,却生产战争。

奥萨马·本·拉登!使馆惊魂

1998年8月7日下午3时30分

这是一个噩梦般的时刻,美国驻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和驻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的大使馆,在相差数分钟的时间内先后发生爆炸。

轰!轰!连续几声沉闷的巨响,大使馆摇晃了几下慢慢倒塌,人们甚至没来得及惊叫就被埋进了废墟,沉人无边的黑暗。

断壁残垣、淋淋鲜血、死者的尸体、伤者的呻吟使人间变成了地狱。在现代化武器面前,生命脆弱得不堪一击。257人死亡,50oo多人受伤。

内罗毕、达累斯萨拉姆,这两座风景如画,游人如织的美丽城市顿时成为全世界的恐怖之城,被笼进了死亡和恐惧的迷雾。

1998年8月7日,一个黑色的星期五。

这一起强烈爆炸事件,至少造成250多人死亡,5000余人受伤。死者中有美国使馆人员12名,美国驻肯尼亚使馆总领事巴特利和他20岁的儿子双双被炸死在寓所内。这是有史以来针对外交机构、造成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恐怖活动。

爆炸声起,举世震惊!

美国使馆爆炸事件发生后,肯尼亚首都和坦桑尼亚首都立即展开紧张而有序的救援工作。数百名抢救人员夜以继日地在爆炸现场寻找受害者。

肯尼亚总统莫伊在事发后立即视察了爆炸现场,并发表声明说:“我以最强烈的语言谴责在肯尼亚、也包括在世界各地制造的恐怖行为!”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世界许多国家的领导人都纷纷谴责这一极端恐怖行径。事发时正在葡萄牙进行访问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他对两起恐怖事件感到异常震惊,因为“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此恶性的事件,因此对这种局势非常担忧。”

在美国两个使馆发生爆炸之前,美国情报部门曾获得了有关情报,但他们没有当回事,可这一次真的“狼来了”。痛遭重创的美国立即派出百余名特工奔赴非洲。

华盛顿时间8月7日凌晨5时30分,使馆被炸的消息传到华盛顿,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伯杰立即把克林顿从睡梦中叫醒,通报使馆被炸情况。

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专机刚刚在意大利着陆,就立即调头飞回华盛顿。在国家安全委员会召开的紧急会议上,除商讨救援方案外,还决定派遣一个由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特工和五角大楼及其它部门的反恐怖活动专家组成的两个联合调查组赶赴内罗毕和达累斯萨拉姆,协助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当局进行调查。美国国务院立刻成立了一个危机处理小组,并命令美驻世界各国的使领馆和所有的外交机构进入高度戒备状态。驻沙特美军基地的美海军陆战队40名反恐怖特工也受命飞往内罗毕。正在地中海游戈的美国“塞班”号直升机救援航母和第22陆战队远征队的一个战备大队也接到了美国国防部发出的战略命令。此外,以色列的一支包括反恐怖特工在内的救援小组应美方要求前往内罗毕,协助美国的救援和调查工作。

爆炸当天,克林顿总统发表讲话,强烈谴责这起惨无人道的爆炸事件,并发誓要采取一切手段把肇事者绳之以法,不论将付出多少代价或花费多少时间。

克林顿随即命令美国空军的两架运输机载运医生、护士和医疗救援小组马上从德国的拉姆斯泰因空军基地紧急飞往内罗毕和达累斯萨拉姆。

到12日,经过5个昼夜的连续作战,由肯尼亚、美国、法国和以色列组成的救援小组终于结束了内罗毕爆炸现场的救援和清理工作。

救援人员共从废墟中挖出95具尸体,救出3名幸存者。内罗毕爆炸案的死亡人数达257人。

10名美国遇难者被运回美国,然而肯尼亚人对美国在这次救援中“救己在先”和过分要求保护现场的做法极为不满。他们指责美国在爆炸发生后,只顾抢救美国人,而不管肯尼亚人,甚至为了保护现场而影响抢救工作。

“美国,你应该向我们表示出一点点同情吧”,这是《东非标准报》8月14日的一个标题。

坦桑尼亚人对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救援工作也有同样的看法。他们说,美国人伤亡比肯、坦两国的伤亡人数明显少得多,但美国人的命好像比肯、坦两国人的命要贵重几百倍似的。

8月16日,肯尼亚全国沉浸在悲痛之中,人们在首都内罗毕和全国其他地方含泪为8月7日爆炸案的200多名死难者安葬。一位参加葬礼的妇女哭泣着说:“我只有把眼泪哭干才能停止哭泣。”

而对这样的人间惨剧,无辜者所能做的唯一事情也就是哭泣,毕竟没有谁能够预料这一巨变并有力量阻止它的发生。

而美国要做的却不仅仅是哭泣,除却数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这两次大爆炸对心高气傲的美国人是一个沉重的精神打击,等于是恐怖分子在对美国公开宣战:“美国佬,我来了!”面对这样肆无忌惮的挑战,美国岂能善罢甘休,他们发誓要不惜一切代价找出元凶首恶。

这也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究竟是谁策划了这起惊世骇俗的爆炸案呢?他用心之险恶、计划之周密、手段之残忍令人不寒而栗。他在公然对抗世界头号超级大国,甚至不惜以几百条人命作为进攻的武器。

这个人究竟是谁?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立即紧急行动起来,他们迅速派出120名特工人员到达内罗毕和达累斯萨拉姆,调查这两起爆炸事件。

联邦调查局发言人表示,“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在事件现场确定到底用的是哪种爆炸物,以及用什么工具运送爆炸物。”他指出,“查明炸药的类别和所使用的车辆后,我们就像找到指纹那样,知道凶手是谁了。”

与此同时,肯尼亚、坦桑尼亚和巴基斯坦等相关国家联合展开了紧张的追踪调查工作。经过短短两周的艰苦搜寻。明查暗访,他们终于在现场留下的种种蛛丝马迹中找到了破案的线索。一名恐怖分子在卡拉奇国际机场被捕,在突击审讯后承认自己参与了爆炸事件,而对于主谋则是顾左右而言其他、左右支绌。然而纸里包不住火,在强大的心理攻势下,他终于供出了爆炸案的一些内情。

8月11日,美国情报部门似乎已经很肯定把隐居在阿富汗的沙特阿拉伯流亡大亨奥萨马·本·拉登锁定为幕后元凶。

美国情报部门指出,对内罗毕爆炸案的调查不仅证实拉登是爆炸案中的头目,还发现了拉登在世界范围内许多恐怖主义网络的新情况:

比如他在苏丹境内的沙漠地带建立了以国际高标准培训恐怖“人才”的基地,专为恐怖组织供血;

比如他四处搜寻高新武器,秘密建造军事化工厂生产毒气,甚至公开出价购买核武器;

比如1992~1998年间爆炸、刺杀国际大案不断,而调查来调查去总是和他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最有力的证据莫过于1998年5月,拉登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宣称:美国陷入黑暗的一天很快会到来,不久将有震惊世界的暴力事件发生。

拉登向来言出必行,这一次也不例外。

美国震惊了!世界震惊了!

这个幽灵一样神出鬼没的阿拉伯人顿时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拉登在塔利班控制区规模庞大的军事基地显然不是虚设,他以行动告诉人们:我的圣战理论不是空穴来风,如果美国人不相信那就等着瞧吧。

美国总统克林顿拍案而起,宣称:我们不怕恐怖主义,并且有决心有义务消灭一切恐怖分子,冤有头债有主,我们要以牙还牙。

然而,与其说是以牙还牙不如说是以死还死,拉登投放炸弹,美国人旋即还以颜色,而且变本加厉。

他们奉还的是导弹恐怖与反恐怖“战争”

1998年8月20日

美国与“国际恐怖组织”之间正式爆发“战争”。

在美国情报部门确认拉登与东非两使馆爆炸案有关后,克林顿缩短了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政治募捐活动飞回华盛顿召开会议。15日,克林顿再次召集国家安全班子的成员,研究具体的军事行动计划,至于何时行动则由克林顿作最后决断。

20日清晨6时,克林顿下达了行动命令。当时,正在马萨诸塞州马撒葡萄园岛上休假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下达攻击令。游戈在阿拉伯海和红海的十几艘美国海军水面舰只和潜艇,同时向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南部和苏丹首都喀土穆发射了75至100枚战斧式巡航导弹。

1998年8月20日当地时间晚10时左右,阿富汗东南省份帕克蒂亚的霍斯特地区已笼罩在一片夜幕之中。忽然,几团带着“隆隆”轰鸣的光亮,划破了宁静的夜空,飞冲而来,一阵阵巨响震得地动山摇。霎时间,烈焰滚滚,火光冲天。美国对阿富汗的空袭开始了。

美军从其游弋在波斯湾上的军舰上发射巡航导弹,空袭了分布在阿富汗东南部属于塔利班控制区的本·拉登的6处营地。据称,位于帕克蒂亚省霍斯特地区的两处营地被导弹击中。空袭持续了1个小时,至少造成15人丧生,30~50人受伤。

在苏丹,20日晚当地时间7时30分,美国的飞机袭击并炸毁了位于苏丹首都喀土穆郊区的一个制药厂,至少造成5人伤亡。两架美国远程轰炸机飞临喀土穆,其中一架先投放了照明弹,随后两架飞机向苏丹的一家私营的“康复制药厂”发射了5枚导弹,并摧毁了这家制药厂。

同样的断壁残垣、同样的惨不忍睹,鲜血、申吟、尸体、泪水再一次降临不幸的人间。这个弥散死亡气息的八月竟是如此漫长,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