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在华北各地的日军,均在现地进行军事演习。驻塘沽日军30余人,乘小船在海河进行军事演习,竟悍然在中国驻军第29军防守的东大沽阵地登陆,并且不听劝阻,开枪射击,酿成“大沽冲突事件”。在北平市内的日本驻军,更野蛮地擅自在东单牌楼和长安街邻近东交民巷使馆区一带演习巷战。日军在民房顶上以沙袋筑垒、架设机枪,坦克由街道隆隆而过,俨然成了城市的“占领者”。
1936年10月26日至11月4日,中国驻屯军在北平西南郊举行秋季大演习,这是以夺取北平外围卢沟桥、宛平城等要点,最后攻占北平为目标的一次预演。步兵、骑兵、炮兵、坦克协同配合,进行综合演练。在1937年上半年,日本的中国驻屯军的军事演习,更是进入紧张的阶段,连、营级的战术演习,不分昼夜连续进行,实弹射击经常不断,已进入全面战争升级的待命阶段。
在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写的《中国事变陆军作战》中,就此寥寥提到几笔:“我们部队的以下行动可能刺激了他们的神经,兹举数例如下:
( 1)驻丰台部队的中期(5月至6月为连及营教练演习期间,特别是连教练的完成期为5、6月)的连教练,不分昼夜地进行。
(2)(驻屯)军司令部随时对驻丰台部队进行检阅。5月下旬,军的大部幕僚齐集于一文字山(即大枣园山),检阅该部队。
(3)团长去丰台部队按教育计划检阅了连教练;以后辅助官又经常去该地一带检查。
(4)旅长、团长去该地附近视察了演习情况。
(5)本年6月至7月上旬,步兵学校教官千田上校为普及新步兵操典草案,曾在卢沟桥城北面实施演习。北平及丰台部队的干部多数参加。”'〔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朝云新闻社,1983年增印,第144页。'
中国驻屯军不分昼夜地紧张演练,旅、团各级指挥官反复督促检阅,力求完成预定的扩大侵华的准备,以便东京一声令下,能立即挑起事端,进而按照规定的侵略计划,发动全面战争。
第二编 救亡高潮(1933。1~1937。7。6)
第二编 小结
 自1933年1月至1937年7月6日,是日本帝国主义继武装占领中国东北之后,又向华北扩张,制造华北事变,进而加速进行全面侵华战争准备的阶段;也是中国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由分裂到团结、由国内战争转向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走向全国抗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内外矛盾错综复杂,中国社会处在激烈动荡和变化之中,它给人们以多方面的启示。
日本不断变换侵略中国的策略,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为了实现先取满蒙再占全中国的既定目标,日本帝国主义在武装占领东北、进攻上海、炮制伪满洲国之后,又武装进攻热河和长城以南,打开了入侵华北的大门。尔后改变策略,将武装“鲸吞”变成和平“蚕食”,企图以军事为后盾,通过政治压眼,不战而取华北。日本这时之所以要对华北采用“蚕食”策略,主要是因为:日本自身力量的不足;国际舆论的压力;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国民党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到1936年,随着日本法西斯政权的正式确立和战争准备的逐步就绪,德意法西斯在欧洲和非洲动武,再加上西方列强继续对日本实行绥靖政策,促使日本又由和平“蚕食”华北转向准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一举灭亡全中国。这一演变过程表明:日本侵略中国的策略手段是为其根本政策服务的,尽管策略手段不断变化,但其灭亡中国,称霸亚洲的这个“宗旨”是不会改变的。
国民党政府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得人心,必然破产。
“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使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团结御侮,抗日救亡逐渐成为历史的潮流和全民族的共同要求。可是执政的国民党违背历史潮流和民族意志,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内用兵,全力“围剿”红军,破坏局部抗战,镇压抗日救亡运动;对外步步退让,造成东北沦陷,淞沪、长城等抗战夭折,并先后与日本签订了上海、塘沽、秦土与何梅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协定,加深了民族危机。蒋介石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各阶层人民和爱国人士、爱国将领以及国际进步舆论的公愤。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在全国抗日救亡特别是“一二·九”运动的冲击下,在国民党内抗日派的促进下,在华北事变后英美等国在华利益和国民党中英美派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特别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国民党终于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实现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从提出到推行到破产告诉人们:历史潮流不可阻挡,民族意志不可违背。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之所以破产,就在于违背了团结御侮,抗日救亡这一历史潮流。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反映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根本利益,因而深得人心。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代表民族意志,多次发表决议、宣言和内部指示,积极引导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大力支持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抗战行动,直接领导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适时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并坚持不懈地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而奋斗,因而得到全国各阶层人民和爱国人士、爱国将领、爱国侨胞,以及世界进步人士的拥护和支持。
经过“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的发展过程,最后终于迫使蒋介石国民党抛弃了“内战、独裁和对外不抵抗政策”,'《毛泽东选集》(合订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38页。' 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初步实现了国共两党的再度合作,中华民族从此由分裂走上了团结抗战的道路。中国政局的这一重大变化,不仅给予日本的全面侵华政策以沉重的打击,而且对于全民族抗战的发动、坚持与胜利具有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为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提供了借鉴。
后记
 在本卷编写过程中,得到军事科学院领导同志的指导。中央档案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防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解放军出版社及本院有关部门,给予了支持帮助。彭明、王淇、张注洪、王桧林、丁守和、王振德、吕永和、马仲廉、何理、莫阳、沈宗洪、傅吉庆、吴春秋、谢钢等同志,参加了中卷史稿评审,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本书还吸收了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1993年3月
 
主编:王道平
副主编:罗焕章 支绍曾
编写人员:高培 王明亮 柳茂坤 王天成 韦显文 支绍曾 罗焕章 耿成宽 贺新城 徐勇 彭玉龙 周小宁
大事记编制 高培
出版说明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在长达14年的抗日斗争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创造了光辉的业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编写出一部全面系统地反映14年斗争的抗日战争史,总结和借鉴抗日战争的经验,对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富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编写任务,是根据国务院的批示精神,由有关单位于1982年4月29日召开的“关于落实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五号提案”的会议上确定的,具体由军事科学院负责。该项目是“七五”社科研究规划的组成部分,并先后列入《全军一九九○年前军事学术研究的重点课题》和《全军军事科研“八五”计划的重点课题》。还被列入《1991年—1995年国家重点图书选题出版计划》。在编写中,我们力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角度,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的进程和规律,全面反映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军事行动,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备方面的情况,全书共分三眷六编。上卷(1931。9。18~1937。7。6)分为第一编东北沦陷,第二编救亡高潮;中卷(1937。7。7~1940。12)分为第三编举国奋战,第四编转入相持;下卷(1941。1~1945。9)分为第五编渡过难关,第六编走向胜利。各卷均附有照片、地图及大事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1993年3月
第三编 举国奋战(1937。7—1938。10)
第十一章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实行全国性抗战
 第一节 日本全面侵华时的形势与日中实力对比
一、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的形势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开始新的经济危机、国际局势动荡不安、日本内外矛盾加剧和中国政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形势下发生的。
1937年下半年,一场新的世界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蔓延到英国、法国和其他一些国家。这次危机比上次更为严重。在危机的第一年,美、英、法三国的工业生产分别减少了21。9%、9。5%、15。5%,失业人数高达1800万人。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由于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和不断进行侵略,暂时还未陷入危机,但是这种片面地发展军事工业,以及战争的巨大消耗,必然带来新的危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险恶形势,更加激化了各国之间的矛盾。
德、日、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法西斯帝国主义国家。它们为了逃避危机和实现重新爪分世界的目标,加紧相互勾结和准备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经过签订和参加《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日意初步形成了以柏林——罗马——东京为轴心的法西斯集团。在欧洲,德意一方面与英法美进行经济争夺,强化干涉西班牙的局部战争,另一方面积极准备发动新的侵略战争。
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在德国主要军政首脑秘密会议上,决定了首先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以消除侧翼威胁的战略方针。
在亚洲,日本军事经济急剧膨胀,1937年日本的陆海军武器生产总额,比1931年增长了8倍。垄断资本的暴富和劳动人民贫困化的加深,使1936年日本参加工农斗争的人数超过42万人,达到战前最高水平。在日本国内,不仅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而且统治阶级内部亲德意派与亲英美派之间,政党、军部、政府之间的矛盾也很突出。
在远东,日本与英美等国的矛盾亦不断加剧。随着“二·二六”事件后日本法西斯政权的确立和大规模的扩军备战,日本对战略原料、市场的需求和扩张的欲望也越来越高。在变中国华北为第二个“满洲国”的计划碰壁后,日本正加紧策划全面侵华战争。
英、法、美等国家,虽然同后起的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但经过几次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已力不从心,为了保住现有市场和殖民地,它们在法西斯侵略面前,采取了一种姑息迁就的绥靖政策。在英国,张伯伦于1937年5月出任首相后,全面推行绥靖主义政策。他的总计划是:“在最近一年之内争取同德国和意大利议和,并缔结四国条约。”'《苏联对外政策档案》,全宗011,1937年第1卷,第48页。'
为此,张伯伦指派亲信哈里法克斯勋爵前往德国,向希特勒表示英国同意满足德国对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但泽的要求。英国还试图拿中国东北与日本做交易,以保住其在远东的权益。这时的法国,也把自己的安全寄托在同英国的联盟上。
此时的美国,则实行一种名力“中立”,实为“绥靖”的政策。美国国务卿赫尔于1937年初设想了一个包括军备限制、政治保证和殖民地重新调整的欧洲问题总解决方案,企图以此换取“德国放弃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和扩充军备。”'〔英〕C·A·麦克唐纳:《美国、英国与缓靖》(1936~1939),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14页。'
在远东,美国“担心以任何形式出现的英美统一阵线,都会在日本激起支持军队‘极端分子’的舆论,从而危及和平”。'〔英〕C·A·麦克唐纳:《美国、英国与绥靖》(1936~1939),第42页。' 并坚持从经济上绥靖日本,源源不断供给日本战略物资,起了助纣为虐的作用。
当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