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葬明-第6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巴泰和豪格面面相觑,本以为轻而易举便可攻入关内的这一仗,没成想打成了这幅德行,眼看着镇守喜峰口的这批明军,居然一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一般,变得强悍无匹,前赴后继的拼死在关墙上面抵抗,又是发炮轰击,又是火铳齐鸣,又是弓箭如雨一般发射,总之摆出了一副于城同殉的架势,于是二人都不由得萌生了退意。
    在他们看来,既然喜峰口不好打,他们也犯不着在这里死磕,现在三天下来,他们已经损失了近两千兵将,天知道如果强攻下喜峰口,还要死多少人,他们这次入关是要去抢大明的天下的,不是要把血都在这关城一带流光的,所以他们不必在这里,非要死磕到底,喜峰口不好打,他们可以再去打古北口打黄崖关,这两处关隘,听说没有多少明军驻防,倒还不如去打那两处关隘去,省的在这里拖着进退不得。
    不过他们还是有点不甘心,第四天一早,还是再一次对喜峰口发动了一次猛攻,可是战至中午,却还是不能攻取关城,于是阿巴泰无奈之下,只得下令收兵后撤,放弃攻打喜峰口,转而继续在山中寻路朝西,向着密云方向的古北口和黄崖关一带进兵,另寻入关之路。
    可是如果阿巴泰和豪格知道喜峰口关内的情况的话,肯定会为他们的这个决定悔得肠子都要绿了,因为他们连续对喜峰口发动了四天时间的猛攻,对于周遇吉来说,也不好过,毕竟建奴的兵力太多,而且火力也不弱,特别是哪几门红夷大炮,每每齐放一次的时候,关墙上的守军都伤亡惨重,而且许多关墙刚刚临时修葺了一番,并不坚固,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被建奴的大炮轰的垮塌。
    虽然卢象升和阎重喜送他了一批炮铳和弹药,还补给他了二百大中军兵将,加强了他的实力,可是这几天下来,他麾下的兵将作为主力,始终都坚守在一线,损失极为惨重,而且他拿出的那点银子作为赏金犒赏兵将,两天便被发了个精光,到了这后两天时间,他只能给有功兵将打白条了,不过好在这个时候兵将们也杀红了眼,早已不在乎什么赏金不赏金的事情了,一个个依旧奋勇作战。
    建奴几次发动的猛攻,都险一些突破他们的防线,攻破关城,但是往往最后一刻,都是周遇吉亲自领兵杀至,一刀一枪的硬把建奴给撞了下去,可是守军的伤亡也日益加重,到了第四天的时候,可以说是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
    而周遇吉在第四天上午的jī战之中,也在城上身负重伤,身上不但中了铳弹,而且还被建奴弓箭手命中了数箭,更是在他率兵击退一群攻上城墙的建奴的时候,还被一个建奴用长枪刺中了腰腹,虽然勉力打退了建奴的进攻,但是周遇吉也已经是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再也站不起来了。
    虽然周遇吉身负重伤,但是眼看着奴军正攻的jī烈,周遇吉强忍着伤痛,不肯让手下将其抬下城墙去接受医官的救治,生怕有人看到他倒下了,便军心大散,以至于守关之战功亏一篑,于是他咬着牙令手下用家丁在城墙上立起一个架子,他背靠着架子又让两个强壮的家丁左右架着他,强撑着继续站在城墙上鼓舞士气,虽然肋骨已断,不时的还在大口吐血,可是他依旧站在关头大喊杀奴不止。
    手下的那些家丁们看到周遇吉脚下的血,流了一大滩,各个都放声大哭,一个个疯了一般的在城头上跟建奴厮杀不已,期间发生了众多可歌可泣之事,许多家丁在这一战之中,抑或是战死城头,抑或是抱着攻上城墙的建奴翻下了城墙,于敌同归于尽,一直厮杀到建奴胆寒,最终收兵退去。
    而周遇吉一直在城墙上坚持着看着建奴大军退去之后,才晕倒了过去,许多人这才知道,周遇吉早已身负重伤,却还在坚持着指挥他们与敌jī战,各个都颇受感染,在周遇吉被抬下城墙之后,许多人还坚守在城墙上,死死的盯着撤退的建奴大军。
    周遇吉伤势非常重,被抬下城墙之后,昏mí了很长时间,才苏醒过来,这个时候有手下的兵卒前来告诉他,喜峰口之外的建奴大军,已经知难而退,撤离了喜峰口,可能是另寻关口去想办法了。
    周遇吉听罢之后放声大笑了几声,接着又吐了几口鲜血,这才长叹一声,挣扎着命人将他搀扶起来,跪在地上对着京师方向磕了三个头,喃喃的说道:“圣上,周遇吉身受皇恩,不能替圣上镇守京师,但是却替圣上在此地挡住了建奴大军入关!微臣也算是对圣上尽忠了!还望圣上能自己保重!微臣先走一步了!”
    说罢之后周遇吉便再次晕倒,后来他又苏醒了一次,不过已经是处于弥留状态了,因为他的伤势实在是太重,有没有及时救治,血几乎流干了,神仙也无力再将他救活过来,在他弥留之际,他将手下的诸将招致面前,告诉他们,令他们务必要坚守此关,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能放弃这里,今后如果天下真的要变,这几个手下的部将,自己决定今后何去何从,他即便是在九泉之下,也不会怪罪他们的!
    几个手下各个都放声大哭,跪在地上对周遇吉磕头称是,保证他们绝不会放弃此关,定要坚守到建奴退兵回关外去之后再说!
    而周遇吉交代了后事之后,随即便撒手人寰,极其壮烈的死在了喜峰口关城之中,而他死后,喜峰口所有军民,全部披麻戴孝,为他送行,一个军中文吏更是将这一次喜峰口守关之战,详细的写了下来,详详细细的描写了周遇吉之死的细节,以及他死之前对京师方向磕头说的那些话,然后派人将这一份奏报,连夜派人快马加鞭送往了京师。
    后来京师之中的皇帝朱由检看罢了这份奏疏之后,重重的叹息了一声,当即追封周遇吉为太保、赐谥号忠武,而大明亡之后,大中皇帝则承认了他对周遇吉的追封,同时下旨为周遇吉在喜峰口建起了一座大墓,供后人祭拜瞻仰,而周遇吉的家眷也受到了大中朝的特殊照顾,后来周遇吉之子,还成为了大中朝的一员水师大将。
    而周遇吉死后,他麾下的残部忠实的执行了他的命令,驻守在喜峰口,并未因为周遇吉的死而作鸟兽散,一直坚持到了大中军前来接防之后,才全军投降了大中军,并且他们的全部没有被大中军解散,而是被肖天健下旨保留了下来,单独编为了一营,归入到了刘耀本麾下的近卫军之中,赐名为周遇吉营,并且下旨将此营永久保留下去,以此作为对周遇吉功劳的表彰!以后凡是编入这个营的人,全部都会由他们的前辈,将周遇吉孤军死守喜峰口之战,传给这些新兵们,使得能入此营之人,都为此感到非常荣耀。
    这在大中军之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事情,毕竟周遇吉代表的是大明的一支军队,他死前始终是忠于大明朝廷的,死后大中朝却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一个属于大中军的部队,这种事情在大中军之中,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使得周遇吉自此永享荣光,也成为了后来大中国的一个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而阿巴泰和豪格,则是在后来才知道了镇守喜峰口的明军守将周遇吉,其实在他们撤走的时候,已经身负重伤,仅剩下了一口气了,他们二人得知此事之后,都捶xiōng顿足后悔的肠子都快绿了,当时如果他们稍微再坚持一下的话,那么便可能会攻破了喜峰口,可是最后一刻,他们却选择了退缩,以至于招致了后来的失败,后来二人自己劝自己,说这也许冥冥中也代表了天意,以此来安慰自己罢了。G!。

第五十一章 中路军
    周遇吉在喜峰口力战身死,虽然令人遗憾,但是他的死却具有着非凡的意义,他仅以少量兵力直面数万建奴大军,不但守住了喜峰口,而且杀伤建奴军不少兵将,最重要的是他拖延了阿巴泰和豪格的右路建奴大军了数日时间,迫使阿巴泰和豪格另寻出路入关,他争取到的这宝贵的几天时间,却是他给大汉民族最重的厚礼。
    之所以肖天健后来给予周遇吉如此高的礼遇,其实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在阎重喜左路军进抵山海关,会同吴襄麾下的山海关明军所部,死守山海关的时候,李信、刁正和罗立率领的中路军也利用他们争取到的这些天,从河间府一路疾行,按照肖天健的吩咐,先行赶赴到了永平府一带。
    沿途他们放弃了前段时间那样攻城拔地的战法,而是沿着大道,一路疾行,放弃了对沿途的州府县城的攻击,只要明军守军不试图拦截他们,他们便也不去招惹沿途州县的那些明军,近乎以武装大游行的方式,完成了这千余里路的行军。
    而沿途的明军基本上对于出现在他们境内的这支大中军,都没敢怎么拦截他们,部分地方的明军干脆当看到他们出现之后,便立即来了个卷堂大散,要么成了散兵游勇溃散到了乡间为匪,要么便直接开城献降。
    李信深知肖天健此时的心情之急迫,所以连接受这些地盘的时间都没有,直接便令投降的那些官吏和官军,继续留任,令其留守在原地,维持地方的安靖,等待后续前来的大中朝的官吏和兵将接管,而他们这些人马,沿途也不许入城休息,每天天不亮便开始拔营起寨开始行军,每晚直到天黑下来,才安营扎寨休息,这样的行军可以说是令人苦不堪言,但是军中上下却并未因为这样的急行军而怨声载道,而是在军将们的鼓动之下,一路高歌着朝前赶路。
    李信这个肖天健的最信任的参谋长,是深知肖天健的心思的,此行不断的对诸将说明他们此次赶往山海关的意义所在,告知诸将,务必要给下面的兵卒们说清楚,他们此行的最终目的。
    所以很快军中上下兵将们都知道,这一次他们北上,看似是为了去推翻大明王朝,实质上却是要去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他们此行北上真正的终极敌人,并非是那些大明的残兵败将们,而是要去对付那些畜生不如的建奴鞑子。
    这一点军中上下可以说都非常明确,对于大中军官兵们来说,无疑也起着一定的鼓舞作用,因为李信借肖天健的话经常对一些兵将们说:“咱们圣上经常说起,其实咱们杀多少大明的官兵,都算不上是什么本事,毕竟大明也跟咱们一样,都是汉人,说白了是一家的兄弟打架,现如今关外的建奴,才是咱们汉人的头号敌人!杀鞑子,那才叫真正的本事,砍下建奴鞑子的脑袋,那才是真正的荣耀!
    推翻大明王朝算是什么功劳?最多也就是开国功臣罢了,但是如果让建奴破关而入的话,那么所有的荣光,都将付之东流,让建奴如果再一次肆虐于关内的话,那么什么功劳都不要说了,咱们全都是民族罪人!又和当今大明朝廷有什么区别?
    咱们现如今可是大中国防军,为兵者,外不能御外虏于国门之外,今后又有何面目回去见江东父老?”
    这话李信可不是杜撰出来的,因为这些年来,肖天健时不时的便会说起有关建奴的事情,不管他领兵怎么跟大明朝廷作对,但是都没有忘记,他们最终是要跟建奴一分高下的,这一点不但是李信知道,凡是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过肖天健的那些重将们,各个都听肖天健说过,所以李信这么说,绝非是胡说,包括罗立、刁正等人,都跟着李信一样,时不时的会以肖天健的这些话,来鼓动麾下的兵将们。
    所以这次他们合兵开始放弃对沿途一州一县的攻击,而开始朝着永平府急行军的时候,军中上下并没有多少人表示不理解,抑或是有什么怨言,反而是军中上下兵将们个个都摩拳擦掌,卯足了劲,想要去宰几个建奴鞑子,今后也好对他们的后代炫耀一番他们的功劳,说的高一点的话,那么他们如果这一次能击败建奴大军的话,那就可以被称作民族英雄了!所以这一路行来,虽然兵将们都累的够呛,可是士气却非常高涨。
    眼下这些兵将们和当初奉旨在南京城受阅的那些兵马不同,毕竟眼下肖天健还腾不出手,为全军兵将们全部更换新的军服,也没有实力和时间来做这件事,眼下他要集中所有有限的资源和力量,来应对这一场关乎民族兴旺的大战,所以各路人马之中,也仅有参加过建国大阅兵的那些兵将们,才捞到了一身全新的军服,许多人身上还穿着破旧的衣服,脚下甚至于绝大多数人连双像样的鞋子都没有,大多数人脚下还蹬着他们自己编制的草鞋,这一路上行来,每个人都穿破了好几双草鞋,沿途他们可以说是白天行军,晚上就想办法弄些草,搓成草绳给自己编草鞋穿,可见的虽然现如今大中朝已经建立,可是物资供应方面还是相当匮乏的。
    好在刑天军的兵将们,吃苦都吃惯了,他们之中绝大多数都是穷头百姓出身,当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