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五胡烽火录-第1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到这里,负责介绍的学者会一脸鄙夷地对游客说:“做一头好的猪,优良品种的猪,你以为是很简单的吗?

猪并不是因为肥就是好的。一头合格的猪应该是肥瘦适宜,精力充沛的。

在吃着香香的饲料的时候,猪的心中也在盘算着健身运动,让自己的肥肉可以均匀分布。每天到处的溜达……为什么要溜达而不是奔跑——因为一头飞奔的猪是很惊人的,为了不让人类受到惊吓,所以猪选择了溜达。

……在溜达的同时,要不停和别的猪谈天说地——这是锻炼口才,是追求猪MM的必要伎俩;……每天洗澡——猪不能因为自己长的白就不爱干净,我们要让自己的毛色白的好象墙壁那样;做到良好的作息时间——猪能睡,那是公认的,但是猪也要控制自己不睡一整天,不然浑浑噩噩精神不好;……有了好的作息和运动,一定会是一头能吃的猪,一定是个消化功能良好的猪,一定是头英俊受欢迎的猪。

我们这里的猪肉,都来自这样的猪!·#¥%—**……”

学者说到这儿,听讲的游客常淌出一头暴汗,回宾馆第一件事就是要上一份猪肉炙,尝尝与平常的猪肉有何不同。

当然,大多数人是尝不出差别的,可他们却不敢说自己舌头钝。于是,温汤猪名气越来越大,游客的花销也步步上升……学者——是的,在温汤城作讲解员的都是学者。永和八年,夷人毕方舟译出数部“夷学典籍”,汉王大喜,称“极西之地有个游牧民族(阿拉伯)花了三百年译这些典籍,我们要有花五百年的觉悟”。

随后,汉王将温汤城内自己的产业赏赐给夷人毕方舟,要求他以温汤城的收入养活翻译人员。毕方舟便在此地建立“温汤夷学院”,边招募人员翻译,边设学教授所翻译的夷学内容。

学院的学子和教授在学习和讲学的同时,也把温汤城苗圃当作实习地,他们轮流担任讲解工作,并在讲解中了解那些动植物的习性。温汤城周围的农庄,都是他们驯化动植物的成果。当然,这些教授学生也从贩卖良种中获得了巨额收入。

经过学者者一通忽悠,温汤城的名气直线上升,与之相对的是,游客的钱包屡受重挫。赵小丁也是其中之一,他刚从温汤城出来,历年的积蓄如同经过温泉洗浴一般,清洁溜溜。此刻,他看着温汤城门口的雕塑,直想上前狠狠咬一口。

可他不敢。

门口这座雕塑是青铜铸成,主像是一匹挽重犁的战马,马上骑坐着一个男子,一身便服但挎弓带刀,满脸警惕的表情。扶犁的是一带小孩的妇女,女人和孩子都带着幸福的笑。小孩太小,看不出男女,他挥舞着木棍,微张嘴,仰着小脸,似乎在冲马上的男子呼喊。

赵小丁知道这座雕塑的重量,雕塑旁的牌子标注着“重七千三百一十二斤”——用汉国的新度量衡,也就是七吨多。

青铜就是钱,在这年代“金”就是指铜钱,一枚铜钱重五铢,赵小丁拜着脚趾头也算不清这尊铜像能铸出多少枚铜钱。

这是笔巨大的、难以想象的财富,尤其是,在这年代金属极端缺乏,中原的许多地方已经开始用木犁木铲耕作,所有的铁器都铸成了刀剑。

这笔财富亮在这里,简直是诱人犯罪,尤其对于囊空如洗的人来说,眼见这样的财富摆在面前,更令人疯狂。

但赵小丁不敢动,不仅是他,来温汤城的所有游客都不敢露出贪婪的神情。因为雕塑旁的牌子上,还写着铸造这座雕像的理由。

“……此雕像所用之铜,得之于征讨:永和四年春,汉国征倭,惩倭国焚我战船之罪。永和六年秋,破其国都,灭其国,倭皇不知所终。

三年征讨,汉国得银xxxxx万两,金沙无数,立两国,为石间,越前(肃慎)。此二国每年商业来往,得税赋若干。

居安思危,我汉国兵威虽甚,然,立身之地四面强敌。汉国此际虽富,却不敢保证永远,为此,汉王翼以征讨所得,购置铜万斤,铸此铜像立于此,以彰征讨之功。

此万民之财也,若外敌入侵,我当融铜为戈,以保家园;若饥荒灾害,我当融铜为金;以飨国民;此财存放于此,备战备荒也,吾国吾民当誓死卫之。后人临此,当牢记兵戈,趾戈为武,国之基础在于征伐;仗剑扶犁,家园安危在于战斗……”

这是什么?是恐吓,还是炫耀?

来这里的游客看到这尊铜像,都知道:这就是战争潜力,将这尊铜像化成钱,足够发动一场中等规模的战争,也足够用来收买一位国之重臣倒戈相向……所以,任何人对这尊铜像的一点亵渎,都会招来汉国全体百姓的疯狂。

赵小丁不敢向前,还因为这尊铜像马上也会跟他有关系了。

赵小丁来自扬州。

永和五年,扬州大水,数郡百姓不要说颗粒无收,连保住性命都是幸运。当时,赵小丁所在的村落,居民都在饥饿中等待死亡降临,正在此际,一艘三山商船被洪水冲倒了岸上。

这艘三山商船其实就是战船。三山战船吨位大,除运载士兵外,剩余的载重量都用来装货,三山把这种商船叫做“武装商船”。三山商人雇佣这种商船运货,同时,这种“武装商船”还兼有护航的任务。在护航过程中,他们“顺便”完成贩货任务。

体积庞大的战船一旦搁浅很麻烦,首先要把船上的货物卸下一部分,而后要靠人力拖动,战船下水之后,再把卸下的货物重新装载。

赵小丁所在的村落,在死亡前的最后一刻被三山商船雇佣,依靠自己的劳力获得食物与药物,在灾荒中幸存下来。

在装运过程中,有件货物落入水中,赵小丁同几个村民奋力抢救,使货主避免了损失。为此,货主的返程时,特地来慰问赵小丁及其同伴。见赵小丁等人在灾荒之后,正为生计发愁,那位货主毫不犹豫地雇佣了赵小丁等人,随后,他便随货主来到了辽汉。

不到辽汉不知道辽汉的富裕,这个传说中的苦寒之地,每年冬季的每一天都是天堂。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冬季,当赵小丁村里的人还在饱受饥饿折磨,为食物,为过冬取暖的柴火发愁的时候,赵小丁却在为如何消化发愁。

因为冬季正是捕鲸时节,三山所有的大型船只都远赴倭国北部海域,然后拖着一只只像小山般大小的鲸鱼返港。此时,港口的村民们空群而出,在码头上排出长长的阵容,分工协作,采用流水线作业肢解鲸鱼。

肢解一头鲸鱼至少需要二十人协作,而三山每年的捕获量在三万头鲸鱼左右。此时一位壮劳力在码头上最受欢迎。

三山人捕鲸,只需要鲸皮、鲸骨、鲸油、鲸蜡。鲸鱼的肉是最不值钱的,一般来说说,参与肢解鲸鱼的人,鲸鱼肉随便拿,哪怕是赶着大车来,捕鲸船主也会无上欢迎。

可一头鲸鱼的体积实在庞大,身上割下来的肉,吃不胜吃,拿不胜拿。有些鲸鱼在拖回来的时候,表层的肉质已开始腐烂,这些肉,还有那些带不走的鲸鱼肉,都被扔到火堆上焚烧,当作夜间作业的照明物。

赵小丁第一年不知道其中奥秘,全靠那位货主的指点,他在冬季开始时,准备了整套肢解鲸鱼的刀具,相邀同伴到码头上肢解鲸鱼。

那段日子是赵小丁有生以来最快乐的日子。码头上,架起了大锅,割下来的肉扔到锅里煮,透出浓浓的香气,这辈子没吃过饱饭,更不知道吃撑是什么滋味的赵小丁,天天都吃得弯不下腰去。

在那段日子里,赵小丁带着同伴每天就知道围在锅边吃到撑,然后,被船主领到鲸鱼旁,干累了就吃,吃撑了就干,直到春暖花开。

当时,赵小丁看到海滩上焚烧的那些鲸肉,常恨自己胃口小。到了第二年冬季来临前,赵小丁长了个心眼,他早早与货主结算了薪水,搭上一条驿船返回家乡,向留在家乡的父老渲染了三山那天堂般的、吃撑的冬季。

村里的年轻人在他的蛊惑下,全愿意与他共同北上。

不能不说,人在不同的环境里,思维方式完全不一样。赵小丁在三山仅仅待了一年,他便有了商业敏感性,商人不再是他所鄙视的一种低贱职业。

这个冬天,赵小丁过得很充实,他组织起村里的年轻人,帮人肢解鲸鱼,肢解下来的鲸肉,就在码头上直接架起炉火用烟熏、腌渍等等方式,制作肉干肉脯。

而村里的年轻人则成了他的雇员,在人人享受了吃撑的感觉之后,他给每个人发了笔船票钱,让村里幸福的打着饱嗝回家。

春天到了。赵小丁第一件事就是去三山商部登记,用他制作的肉脯抵交了部分税负,由此成为一名三山纳税人。

紧接着,赵小丁向他们的那位恩主——也就是他原来的雇主、三山商船的货主商借了一笔钱,用这笔钱雇佣三山战船,将那批肉脯销往南方。

几年过去了,赵小丁生意趟开了局面,他制作的“小丁”牌肉脯也逐渐有了点小名气。按照三山规矩,连续三年纳税,他就能获得“国民”身份,也就是说,还有一年,他也是个三山人了。

所以,一年后,眼前这尊铜像所蕴含的财富,他也有份。一年后,他就可以站在这尊铜像面前,骄傲的宣布:“这是我们的铜像!”

可是现在不行,现在,赵小丁囊空如洗。

温汤城不愧是举世闻名的吞金兽。

赵小丁常听人说起温汤城的美丽、温汤城的建筑群、温汤城的喷泉池、温汤城的奇花异草、美食美味。

待在三山久了,商人之间每次都相互谈论这个话题,好像你生为汉人,不去一次温汤城,简直连做花做草、做牛做马都上不了品级。

“不是良种”——商人们这样评价没去过温汤城的一切东西。

于是,便有了赵小丁这次游览。

可赵小丁毕竟还是小本商人,他所从事的商业活动,使三山投资最小的商业。本小自然利薄,即使积蓄数年,他能有多少钱?

不虚此行,但钱包虚了——这是赵小丁对此次游览的感觉。在城中,他没能经受住种种诱惑,该吃的都吃了,该喝的都喝了,该看的都看了,该玩的都玩了。现在,他钱包里只剩下一个银币。

这个春天该干什么?赵小丁满脑子都是问号。如果在这个春季里,他挣不到一笔钱,那么今年冬天就无法进行再生产了。虽然人之一生,能够玩一次温汤城也算不付今生,可失去了再生产的资金,赵小丁只好再去打工卖力气了。

不过,那些都是远忧,现在的问题是,是否拿这最后一个银币雇一辆马车。

赵小丁伸手在口袋里玩弄那个银币,正沉思间,一个温和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要走吗?我的马车还有一个空位,你打算去哪里?”

第三卷 荒诞时代 第154章

这是一位身材高大的男子,他唇上留着两搬小胡,两个眼睛炯炯有神,目光中透出绝对的自信,脸上还带着一付标准的推销员笑容

如果此时,有玩过《太阁》游戏的人在,他一定会发现眼前这男子的打扮像极了太阁中的羽柴秀吉。如果这个玩家还是个粪青,他一定会指责这个男人“哈日”。

可遗憾的是,羽柴秀吉他“哈晋”,他的那副打扮正是魏晋时代最时髦的打扮。正是魏晋时代渡海的那群华夏苗裔,让倭人都得了什么是时髦。

这是魏晋高雅的士子打扮,一般人身份不够,还没资格作如此扮相。

笑容最近,这副推销员笑容在三山很流行,据说是传自于汉王殿下,是标准的商人之笑。赵小丁也曾花钱到培训班学过,所以他知道这副微笑意味着什么?

大商人能够把这付微笑做得如此完美,甚至比他的老师还完美,一定是早期追随汉王的人,这些人现在都己成为了巨商,贵族。

“车费多少?”赵小丁反问。

他的手从口袋里拿出来,一上一下地抛着那枚仅剩的银币:“我全部财产只剩下这枚银币。我还打算去上京,这钱要花到我找见新工作为止。够吗?”

对面那男人上下打量了一下赵小丁,又抬头望了望他背后的温汤城,而后温暖地笑了:“温汤城的花销可不低呀!没有五个金币出不了温汤城!你还剩一个银币?这钱要花个十天半月的,不够,上京城的花销不比温汤城低。”

五个金币恰好是赵小丁的全部财产,这笔钱相当于50两银子,在三山可买一套住宅,另外加上十亩地,足够维持温饱生活。可这笔钱只够在温汤城花两天,刚好是最低游览标准

这里所说的“上京城”,其实就是原来西汉的襄平城,也就是鲜卑人所称的龙城。

幕容鲜卑退出辽东平原后,汉国重新规划了辽东,并恢复各郡的一些西汉故称,而有一些不起眼的城池则被全面改名,比如,玄菟郡郡治所在曾是“高句丽侯城”,现在改名为“沈阳城”。而“高句丽侯城”的卫城——西盖马城,则被称为“抚顺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