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燃烧的海洋-第8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时,大部分过剩军事物资都以极为粗暴的方式处理掉了。

    比如,海军中,半数以上的航母被直接拆掉以废钢铁的价格出售,陆军则把大量装备无偿提供给了友好国家。

    总而言之,中国军队处理过剩物资的态度非常坚决。

    这也可以理解,大批装备放在仓库里都需要维护保养,是一笔不小的花费,还不如直接处理掉。

    结果就是,陆雯非常轻松的获得了一万二千套小型聚变反应堆。

    当时,也有人在打这些小型聚变反应堆的主意,比如认为可以转变成民用发电站,为生活与生产服务。

    问题是,中国、以及几乎所有同盟国都存在电力供应过剩的情况,而且第二代可控聚变核技术已经问世,以前的聚变反应堆都要淘汰。就算有民用需要,也主要是帮助战败国进行战后重建,而遭到战争严重毁坏的美国与澳大利亚,总共也就只需要大约四千套小型聚变反应堆。至于中立国,就算有很多国家依然缺乏电力,中国也不可能出售含有大量绝密技术的军用反应堆。

    毫无疑问,拆废这些反应堆,需要很多的钱。

    结果就是,还不如拿来搞宇航探测,直接用掉划算。

    可以说,陆雯几乎没有花一分钱,就搞到了一万二千套小型聚变反应堆。这些反应堆用在宇航工程上,只需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改进,比如改变输出功率,拆除一些没有太大用途的附加设备等等。

    这样一来,剩下的工作就是生产一万二千套重力场波动探测仪,已经足够多的反重力场推进系统了。

    前面已经提到,反重力场推进系统其实非常简单,在工程上没有太大的难度可言。

    要知道,到了宇宙人类时代,只要有原材料,几乎每一个成年人都能制造出反重力场推进系统。

    当然,关键就在原材料,特别是反重力场屏蔽挡板的制造工艺上。

    所幸的是,在大战结束之后,中国已经掌握了大规模生产工艺,而且成本也降到了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要不然的话,中国也不可能带头发起建造国际空间站、开辟月球基地的宇航工程活动。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陆雯主导的这项工程,实际花费在二十万亿到三十万亿之间。

    不可否认,这依然是一项花费巨大的工程,可是与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高达上千万亿的外债比起来,那就不算什么了。

    问题是,仅仅建立起一套被动探测的警戒网就够了吗?

    在陆雯离开科研岗位之后,接替她的中国国家科研项目总负责人海德钦就提出,除了被动探测之外,还必须针对外星文明,进行全面的搜索行动,以便建立起更加完善、能够提供更多时间的警戒系统。

    海德钦的提议,立即得到了高层领导的全力支持。

    当然,陆雯也赞同这么做,只是她已经没有精力去负责这些规模浩大的工程了,数十年的科研工作,已经使她精疲力竭。

    所幸的是,海德钦是一个非常有组织能力的人。

    严格说来,海德钦根本就不是科学家,因为他只有学士学历,而且学的是管理学,可是他协助陆雯工作了二十多年,在最后五年里,一直负责各个项目的管理工作,是陆雯最主要的助手。

    要不然,陆雯在退休的时候,也不会推举他。

    当时,海德钦提交了一份非常全面的规划报告,准备花二十年,完成对外星文明的探测与甄别工作。

    首先要做的,就是搞清楚外星文明可能存在的地点。

    说白了,就是在广袤的宇宙空间里,搜寻类地行星。

    当时,这件事情,在科学界引发了很大的争议,主要问题就是,那些有潜在威胁的外星文明就一定居住在类地行星上吗?

    显然,答案也是模棱两可的。

    首先可以肯定,如果外星文明也是碳基生命体,那么就一定得居住在类地行星上,因为只有类地行星的重力环境能够适应碳基生命,而向木星这样的巨行星,巨大的重力场根本不会产生碳基生命。

    其次还能肯定,可以供碳基生命存在的类地行星,必须处在生命带上。说得稍微简单一些,这颗行星必须围绕着一颗质量与太阳类似的、正处于稳定期的恒星运转,而且离恒星的距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至少得保证水以液体的形式存在。另外,还必须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地磁场,这样才有可能存在大气层。当然,最后一个条件是不必要的,因为生命体能够在水中存在,也就不需要大气层了。

    说白了,液态水是碳基生命存在的必须条件。

    问题是,外星文明一定就是碳基生命体吗?

    要知道,科学家已经在地球上发现了非碳基生命体。比如在一些充满了硫化物的地下岩洞里面,存在着一种以硫为基础的简单生命体,因此在广袤的宇宙空间内,很有可能存在非碳基生命。

    事实上,还有可能存在更高级别的、不依附于物资的文明。

    在这个问题上,海德钦的处理方式很简单,他要寻找的,就是那些能够供碳基生命体存在的类地行星。

    按照他的说法,如果外星文明是非碳基生命,即便进化到了比较高的程度,与人类发生直接冲突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因为这些非碳基生命的生存环境与人类完全不一样,因此在资源需求上与人类没有冲突。如果外星文明更加高级,比如已经摆脱了对物质的依附,那就不会对人类产生兴趣,也不会觉得人类是个威胁,更不会出手毁灭人类。即便这种极高级别的外星文明打算毁灭人类,人类所做的任何抵抗行为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人类在可以预知的未来,都不可能拥有如此高的科技手段。

    说白了,对人类威胁最大的,就是科技程度相当的外星碳基文明。

    事实上,海德钦只对了一半,即超越了宇宙文明阶段的外星文明,确实没有把人类文明看成威胁。只是,在宇宙中确实存在着大量非碳基文明,而且这些文明肯定在资源上与人类存在冲突。

    不管怎么说,这个管理型的科研人才,一改陆雯时代的科研政策,对中国的科研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不是海德钦,陆雯时代的科研工作就将终结在陆雯手里。

    要知道,在陆雯之后,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像她那样,从国家手里获得科研经费,粗放型的科研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下去了。如果不做改变,那么在陆雯退休之后,她所建立的科研体系绝对会因为经费问题而轰然倒塌。

    从长远来看,这绝对是灾难性的后果。

    海德钦所做的贡献,就是改变了科研工作的发展模式,不再盲目的进行科研工作,而是精打细算的用每一笔钱,而且争取把每一笔钱都用到刀刃上,做出成绩来,以此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

    说白了,就是把科研当成一项产业来做。

    当然,这有好处,也有坏处。

    为此,海德钦也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比如,在月球工程启动之前,海德钦就向牧浩洋提议,拍卖月球上的土地,以此凑集月球工程款项。当时,牧浩洋也确实动心了,因为他也在为经费发愁。只是,最后这项疯狂的建议没有变成事实,因为另外十九个参与国都坚决反对,认为月球应该是工程所有参与国的共同财富,而不是私人财富,也就不能拍卖。所幸的是,经过这么一闹,经费问题也就得到顺利解决了。

    只是,海德钦并没就此收手。

正文 第二百八十五章 行星大发现

    第二百八十五章  行星大发现

    海德钦上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启动“类地行星探测计划”。

    事实上,这是在炒冷饭。

    早在二十一世纪初,美国、欧洲、俄罗斯就有类似的计划,而且还动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进行搜索,欧洲还发射了一颗名为“伽利略”的探测卫星。到了二零年代,中国也加入了类地行星探测行动,在全球自然灾害爆发之前,发射了数具专门用来探测类地行星的太空望远镜。

    当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望远镜,而是一些更加专业的探测设备。

    到全球自然灾害爆发前,人类已经在其他星系发现了上万颗行星,只不过绝大部分都是木星那样的巨行星。

    事实上,远在几十光年、甚至几百光年之外的行星,最容易探测到的,就是巨行星。

    相对而言,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即木星跟外星系里的巨行星比起来,简直就不值得一提。比如在二零二二年,美国科学家在天鹅座发现了一颗巨行星,其体积与质量是木星的一百多倍,也主要由氢元素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已经是最大的行星了,因为再增大一些的话,其质量就足以使内核温度达到核聚变所需的最低温度,从而演变成一颗恒星,只不过绝对是一颗短命的恒星。

    当然,也发现了不少类地行星。

    最有名的一颗类地行星也在天鹅座,而且很有可能处于生命带里,只是其运行轨道不是近圆形,而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因此就算这颗行星上有水,也只有在进入生命带之后才有液态水,而在靠近恒星的时候,行星表面的水将全部蒸发掉,而在远离太阳的时候则将全部凝结。根据科学家推测,就算这颗行星上有生命存在,也只能存在于地下,而且肯定是低等生命体。

    当时,总共发现了一百多颗类地行星,只是没有一颗完全处在生命带内。

    海德钦要做的,就是进行更大规模的探测活动。

    二零六三年,中国发射了第一具超级太空望远镜。

    这具望远镜由十二块镜面组成,每一块镜面的都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而且不是用玻璃制成的,而是用纳米材料制成的;十二块镜面都是反射式,即反射的光线聚集到中央的光感应器上。因为镜面本身不是电子材料,所以今后可以通过更换光感应器,来提高望远镜的分辨率。

    最初的时候,这具望远镜的分辨率就比“哈勃”望远镜高了一亿倍。

    说得直观一点,这具望远镜能够在地球轨道上,拍下一个柯伊伯带上的沙粒,能够发现一千光年内的类地行星,对一百光年内的类地行星进行拍照,生成足够供宇宙学家进行分析的影像。

    有趣的是,这架望远镜最初并没有用来搜寻其他星系的类地行星,而是用来全面搜寻小行星带里的小行星,后来用来搜寻柯伊伯带里的矮行星,直到二零六七年,才正式开始搜寻外星系类地行星。

    仅仅一年,这架被命名为“千里眼”的望远镜就发现了十万颗外行星行星,而且确定其中至少有一万颗是类地行星。更重要的是,至少有一百颗类地行星处于生命带内,即这些行星上很有可能存在生命,而且很有可能是高级生命。

    事实上,这个发现,为陆雯后来提出“宇宙文明三大定理”打下了基础。

    要知道,这只是对一百光年内的星系进行的探测,就发现了一百颗在生命带里的类地行星,而宇宙的已知半径超过了一百三十亿光年。也就是说,在浩瀚的宇宙内,存在生命体的行星在理论上几乎是无穷大。

    可以说,宇宙并不空旷,也不是一片死寂,到处都有生命存在。

    只是,“千里眼”的分辨率仍然不够高,无法确定那些类地行星上是否有液态水,也就无法确定是否有高等级生命。

    这个时候,海德钦做了一件很要命的事:拍卖新发现的行星。

    因为每天都有数百颗行星被发现,所以负责该项目的科学家根本忙不过来,只能为这些行星提供编号。

    说白了,以人类的语言,根本不可能给宇宙中所有行星正式命名。

    要知道,在理论上,几乎每颗恒星都有行星,而且不止一颗。至少当时的发现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即每一颗恒星附近都有几颗行星,少的有三颗、多的有数十颗,而宇宙中的恒星总量在十万亿亿颗以上,因此行星总量,很有可能是恒星的十倍以上,而人类任何一种语言的组合方式也没有这么多。

    也正是命名上的麻烦,让海德钦想出了拍卖行星的高招。

    当时,拍卖只是名义上的,即买家只能获得行星的命名权,只是在名义上拥有这颗行星的产权。

    至于如何履行产权,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当然,拍卖的价格,肯定有高有低。

    有趣的是,那些巨行星的价格极为便宜,有的时候甚至卖不掉,能卖掉的,也只有几百块而已。相对较贵的,则是类地行星,因为这些行星很有可能都能供人类居住,至少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