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二十四监-第2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更多的清流们咬住祖宗之法也是不放手,都是太祖的子孙,如此刻薄寡恩。非圣君所为。连自己的亲族均能舍弃。那更何况只是一般的子民呢?这种语调说的也是义正言辞,铮铮作响。他们是可找到机会宣泄一下了,多好的出名机会啊。而且更有各地给钱让他们叫嚣。那是格外的卖力。
    第五个就是当事人了,却是形态各异,其中有一部分人,不知是受了哪一方面的蛊惑,表现的相当激动,发誓言要保卫太宗订《明太祖宝训》的并把“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这些道理说了一遍。看的朱由校是直摇其头。上卫国家,下安生民,卫的哪门子的国,安的哪门的的民。自己说的不可笑吗?
    当然支持的也有许多,如徐光启就是相当的支持新政,其早就对宗室这种政策的本质和毒害看的是相当的透彻,哪朝哪代,都有宗室问题,但就没有大明如此的奇葩。从太祖藩屏开始,然后不久就是销藩,到了永乐销的更是身无完肤。而仅仅就此造成的宗室犯罪问题,更是让地方官头疼死了。因为他们的犯罪并不受地方官府管辖,而是由宗人府来认罪,而且不得皇上许可,那是不能杀头的。皇上哪里会得罪这些亲族,落得一个残害宗室之名。这些让宗室子弟当然的无所忌惮,肆意妄为,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更何况宗室这个负担也实在是太大了,压的大明的财政相当的困难,无法动弹半分。所以联合了一些清正的大臣,力挺亲政,彻底的把这个毒草给解决了,历代明皇均看到了其中的弊端,但他们并没有胆量来直对大明祖训,但如今的皇上,终于对这个不可触及的底线开始改革,这个勇气是相当的大,自己这些正臣,当然是要鼎力支持。
    而魏党们联系的‘喷子’们,当然极力的争辩着。他们没有别的,口水仗打的可是相当的厉害而已。
    但有一则消息却引起了朱由校很大的注意,山西周边的宗室三四万人,直接的汇聚到了大同,要求出边墙,到皇上给自己订的土地去。他们都快穷疯了,连年的不发宗禄,穷的都快尿血了。一听到有此消息,哪里还能坐得住呢?
    看到一边吵的热闹,一边用实际行动来表示了支持,朱由校心中大定,很是高兴。这样的问题处理起来倒不是什么困难,如此平静的处理,只是把口水仗,却仅仅是一群站着说话不要疼的人在旁边扯淡,倒是缺盐少醋的毫不热闹,还是让他们听听这些宗室的‘亲自’的‘现身说法’吧。那样大家应该对新政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传旨回去,大意是祖宗之法,连祖宗自己这边宣布完了就可以改,而且连建立藩屏的初衷都改的面目全非,更有‘二祖宗’再来改一遍。如今,宗室的人数从那时的几十人,变成了二十几万人,已经从极少数人,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存在。以后还将接着开枝散叶,如此基数,二三十年后,更会变成至少四十万,多的就可能达到上百万。大明一年的收入是多少?还怎么能够支付如此的负担?就算是现在,已经有人吃了上顿没一顿,已经不少的人去偷去抢,这样的情况之下,如何还能够按照最初的极少人一样处理?
    所谓的祖宗之法,那是在当时的情况之下有所积极的一面,但时过境迁,哪里还能一盖的照本宣科,再则,祖宗之法也不是没有其他人能改,为何朕就不能改?穷则变,变则通,只有相应的合适时代发展的政策才是好政策,且不可紧抓祖宗之法不变。
    并喻田尔耕,拿着钱食,令全国贫穷的宗室动起来,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一些人就今前往各地一些反对的王府、公主处。(未完待续。。)

第369章燧发枪现
    质问一下,都是祖宗留下的,为什么你们吃着锦衣玉食,而我们却连饭都吃不上。由锦衣卫保护着,无论怎么说都可以,若王爷敢动手无所谓,那是宗室内部之人纷争,看着他们闹就是了。但若朱氏外姓敢动手,就以残杀、迫害宗室之罪全部抓起来,充苦役。让这些不分好歹的王爷们看看,都是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凭什么他们能有特权?让你们也尝尝被质问的味道。
    让一些宗室进京,各家各户的问一下宗人府、勋贵和那些言官,自己是太祖的子孙后代,为什么就吃不上饭,当不了官,做不得地,经不了商。而你们这些人却可以如此高官得中,骏马得骑?凭什么皇上有新政了,给他们一条活路,怎么就挡住他们了,若你们能养活他们还可以,就让你们养活,若在中间使坏,让自己活不了,那可是不依。
    就是让他们闹,不闹一闹的话,这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还真没有任何的顾及。让他们这些所有反对的话贴出来,让室宗们闹的也有理有据一些。特别是山西这边,王爷也多,反对的也厉害。他们不是闲的没事吗?找点事干干吧。
    下边得到的一事却让朱由校大为兴奋,毕懋康把燧发枪研究出来,并把线膛的理论融合进去,造出来的枪,射程为六十丈,可以打穿一寸的木板,轻松的穿破铁甲。已经送往皇上处,不日将到。
    一听这样的消息。激动的朱由校特别的渴望,仅仅的靠着这神弩,的确是太没有安全感了,一层小板就把自己挡在了之外,费尽周折的才能战败敌人,打的那叫个费劲。现在更想尽快的把一些战斗总结给袁可立和卢象升那边送去,因为蒙古这些战策,极有可能会是建奴和乱民都会用到的,毕竟这里面还有晋商在里面在穿针引线。
    如今穿透能力的燧发枪出现了,如此超过了神弩一倍以上的射程。那以后面对任何冲锋。除了阻击弩之处,又多了一项强有力的武器。这是让人相当兴奋的,直的很期待它的赶快来到自己的手里,好好的把玩一下。
    然后朱由校强迫的把这份激动之心押了下去。把军事总结写完。分别的发往两处。这种东西看似无意。但这种战术的积累总结,却对以后的战斗中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能够让人少走一些错路。少用一些昏招。兵书上理论上的东西太多了,有的相对来说是抽象的,所以这是相当重要的。
    并把归化捷报发送回北京,八月十五就要到了,也让大家在欢庆的节目里,在辽东将士集体叛变的气氛中,看到胜利的希望。
    广场上,庄闲之组织的人正在不断的登记着,遇到的奴隶每人都在述说着自己的血泪史,听的人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庄闲之带着的‘行人’们真不明白蒙古人怎么如此的迫害这些无辜的百姓。即便是抓回家里的奴役,非要整天的打骂吗?大明也是有许多跟着别人家里的奴仆、下人。但表面上也是比较仁慈的,怎么这里就如此的明目张胆的如此呢?更有,就是你的奴隶,也是你的私产,你不应该好好爱护吗?
    这些当然让他们想不明白,只好一个接一个的记载下去。而旁边的俄布木听着也是无可奈何,别的不说,这些殴打他自己家里就长年的都有。
    人太多,记载这些,仅仅是几十个人也记不完,又把宦官杂役们调了二百人过来记,这样速度果然快了许多。到了晚上之时,终于把一万人的血泪史前记完了。
    城里有八千户左右的人对汉人进行过迫害,二千户没有过交往,几百户对其有恩,虽然小到没法说,但感恩的汉人们,对这点点的小恩却记忆犹新,让人记了下来。
    第二天,八月十三日,对迫害的,那没什么可以说的,送走苦役就是,现在的苦役就从归化城到岱海的修路开始吧。只不过视其情节严重与否加重多少而已。对于事不关已者,那当然是先让他们好好的住着,等着国内户部统计各地的官田,给予他们分配。对于有恩的鸽派,那当然是不动人家秋毫了。
    把这样的事情尽快的做着,天仇军和快速反应队行动了起来,封门,抓人。一时之间,归化城是一阵的乱蓬蓬的,哭喊之声,笑声不断。
    北京,今天的前门之外,归化捷报又再行贴了出来,本来准备节日的人们,从辽东叛变的沉寂中,又是喜获了丰收的喜悦。虽然说皇上整天的打胜仗,但这次可是决定性的胜仗。打到了蒙古人的老窝,把那个胆敢割了万岁使者又耳的罪魁祸首的人给擒获了。这是多大的喜悦。皇上打了二十多万人,俘虏了六七万人,还有那四万多匹马,解救了上万汉人。这得是多大的神武,老百姓们为了有皇帝而自豪。
    老百姓们可是有了大大的谈资,相互谈论着皇上的英明。而朝臣们,也都对一个武功神勇的皇上,彻底表示了认可。大明已经太长时间没有能征贯战的皇帝了。老朱家的血脉,已经在声色犬马之中,把马上皇帝的光辉磨的是一干二净。如今终于有了一个仁政爱民,而且又能够为国守门的皇上,值得大家庆祝啊!
    就连辽饷案里的大臣们,也为大明有如此强势的皇上感到大明之幸,大明中兴在望,已经是指日可待了。就是有一点,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被皇上重用到中兴之日。
    陕西,卢象升那边在不住的寻找当中,终于已经摸到了一处乱军的巢穴,那里叫做一个苏家岩的地方。这里会聚了上万人的乱民,武器已经不再是乱棍之类的了。相反而是比较整齐的长枪,虽然衣服还不算什么统一,但训练却是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了。
    卢象升远远的在望远镜里看到后,看到了‘山寨’防范还是相当的强悍。道路也根本不利于骑兵的突袭,所以没有强攻。悄悄的远远的占据几条必经之路,就算是包围了他们。然后堂堂正正的带着八百人,带着所有的阻击弩上前。就是堵在离他们寨门前,开始射击。
    如此射击如何能站一个小山寨受得了,而且一看来攻的人只有不足一千,那当然是开门攻来。部队虽然小于敌人十倍的敌人,但凭着先进的武器,快速的山地弩,是丝毫的不怕。没有什么悬念可讲,天雄军对付他们这些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仅仅几轮的山地弩,就把他们把惊了,没有想着什么抵抗,而是想着逃跑。到底是一场农民,刚刚拿起了武器而已。
    而一些老兵,想着组织起来反抗,但被突然袭来的阻击弩,射的死的死,伤的伤。根本没法组织起有效的逃或者进攻,跑的人很多,但早已布下了天罗地网的天雄军,哪里能让他们逃了呢。所以来了个一网打尽。一场大战很快就结束了。
    慢慢的打扫战场,把俘虏压过来,一问,根本是一问三不知,只知道是从府谷带过了放多的人,全部分散开来。自己这一边只有不足一万人。他们只是一群饿的没法的农民,被人一闹,心里想着跟着反了吧,也就这样成了乱民,至于怎么回事,根本就是一团子糊涂。
    最终的寻问,找到了一个浑号叫不沾泥的领头人。这倒是一个知情人,还好,他倒是知道一些。以前就是个草寇,这次被人联系了一下,当然是加入了这个比较有前途的行业。
    讲了一下,高迎祥领着他们的那些以前混绿林的朋友和手下,突然发动了造反,事后不断的攻城掠地,专拣小县城动手。然后把东西藏匿在各处的山寨里,都是高迎祥以前留好的。因为现在朝廷来剿,势大难敌,所以分散下去,到各寨子藏匿着,等待机会。而兵器则是从各地或买或强枪得到的铁,自己打造的。小部队来了就吃掉,大部队来了就转移。一是练兵,二是保存实力。
    卢象升一听,这个路数是什么意思,哪里还是单纯的农民,这分明还是落草为冠,打家劫舍的路数。其实历史上,他们最初靠着打家劫舍也就是如此慢慢的做大的,而如今,一些早就改变了。
    想着顺藤摸瓜,再接着来,但不沾泥的确不知道下一个窝点到底何在。只说是十八寨,这里他只是一个寨而已。
    听着卢象升一阵头大,只听说乱匪就是几万的,按着这个标准,哪里是几万,岂不得几十万?这费了这么大的时间,还是有老百姓提供的线索,才最终找到了一个寨。在这大山茫茫之中,到哪去找这十七个寨子去?看看寨子里的粮食,那叫一个充足,半年足都够吃的。
    问和三交镇的驻军左良玉什么关系,不沾泥的回答是,高迎祥找来的朋友给其银子,承诺半年之内在左良玉的所到的辖区那边,如若剿灭之时,会通知一下他们。(未完待续。。)

第370章袁公到朝
    如此一说更是看出了左良玉通匪的事实,捣毁了这个山寨,压着六七千俘虏,回到了三交镇。这时的圣旨已经到了,这边没有光报系统,只能到大同中转,所以不是太方便。
    武之望从谷府那边也赶了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