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策-第13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月中旬,共和国以集约集团核心成员国的身份,招集朝鲜、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苏丹、尼日利亚与阿根廷等主要成员国,举行了一次非常关键的网络峰会。这次非见面会议的主要议题只有一个,即在出兵美国的情况下,集团各成员国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即各个国家打算投入多少兵力。

与以往一样,共和国当局并没要求各个成员国参与正面作战行动。

按照共和国当局提出的建议,正面作战行动仍然由共和国军队承担,各成员国军队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后勤补给线,并且维持占领区的治安工作。因为战争已经到了收尾阶段,所以共和国当局还提出了一个折中的解决办法,即不愿意出兵的国家,可以以军事物资、战略资源与战后重建工作来抵偿作战行动。

说白了,就是这场仗不能由共和国一家来打,大家都有份。

不管怎么说,战争还没有结束,而且各成员国都指望着能在战后得到共和国的大力援助与扶持,获取最大的利益。虽然在要不要出兵美国的问题上,集约集团内部的意见从来就没有统一过,但是在共和国摆明了态度,做出了出兵决定之后,这个矛盾就不那么突出了,至少没有哪个国家愿意在这个敏感问题上与共和国对着干。

会议进行得很顺利,这些国家都承诺承担责任与义务。

解决了集团内部问题后,共和国当局才正式做出了出兵美国的决定。当然,作战行动仍然落到了陆战队的肩上。按照最高统帅部批准的战争计划,陆战队登上美国本土,并且在美国本土东北地区站稳脚跟之后,陆军的作战部队才参与作战行动。而“站稳脚跟”的标志就是控制一座吞吐能力在1亿吨以上的大型港口。虽然美国东北部地区不缺乏港口,但是吞吐能力超过1亿吨的港口屈指可数,只有波特兰、波士顿、纽约与卡姆登,另外五大湖区的布法罗、以及属于加拿大的多伦多与哈密尔顿也是吞吐能力在1亿吨左右的大型港口。等到陆战队占领了这些港口,恐怕也没有陆军多少事了。

对于最高统帅部的这一安排,陆军也很无奈。

原因无二,海运力量掌握在海军手中,两栖舰队听从陆战队的调遣,即便陆军有一支规模不小的航空兵,拥有数千架垂直起降运输机,能够同时向前线投送几个战斗单位,但是这些运输机都是战术级别的,航程非常有限,不但无法直达美国本土,甚至连跨洋飞行的能力都没有。也就是说,只要海军与陆战队不肯松口,就算陆军有再大的力量也使不上,因此只能让陆战队冲锋在前。

定下基调后,陆战队在月底拿出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7月初,进攻美国本土的作战计划经过总参谋部审批之后,作战行动在7月7日正式开始,登陆地点选在了新罕布什尔州的扑茨茅斯。虽然扑茨茅斯只是一座海滨城市,除了有一条供游艇停靠的码头之外,并没有成规模的港口,但是陆战队在此上岸之后,北上可以攻打波特兰,南下则可以进军波士顿。也就是说,陆战队为接下来的进攻行动上了双保险,不管是打下波特兰,还是占领波士顿,只要在一个方向上达到目的,完成了作战任务,就能获的一座足够大的港口,确保重型装备与作战物资能够上岸。

毫无疑问,陆战队是在为全面战争做准备,而不是仅仅打一场登陆作战。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局限于攻占美国东北地区,要不要攻占港口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原因很简单,美军已经丧失了战斗力,盘踞在外海的共和国海军舰队能够为陆战队提供精准猛烈的炮火支援,部署在海上基地与航空舰队上的航空兵还能参与作战行动。因为陆战队对重型装备的需求并不大,甚至没有必要向前沿部署炮兵,当然,陆战队拥有的各类能够用垂直起降运输机空运的装甲战车足以应付所有地面战斗。作战物资方面,当时前沿部署的4座海上基地群上至少有4000架垂直起降运输机,这些运输机不但把陆战队送上了美国本土,还能在接下来的作战行动中,每天为陆战队提供20万吨以上的作战物资,而1个陆战旅1天消耗的物资不4万吨而已,因此仅战术空运力量就能保证5个陆战旅作战。而部署在前沿的陆战队大约只有1半的部队执行作战任务,因此可以支撑10个陆战旅。如果算上战略空运力量,即空军的空运平台提供的支持,让30个以上的陆战旅在美国本土执行作战任务也不是什么难事。

30个陆战旅,相当于60万兵力(大战期间,陆战队的作战部队多次扩编,到大战快要结束的时候,陆战旅的规模已经相当于战前的陆军战斗单位,即作战人员在2万人左右。当然,这个时候陆军的战斗单位也全面扩编,即便是普通战斗单位的兵力都在3万以上,而主力战斗单位的兵力全部超4万,有的甚至接近5万,相当于以往的一个主力野战军)。如果仅仅为了攻占美国东北部地区,就这60万陆战队就足够了,根本没有必要出动陆军的作战部队,也就没有必要急着夺取港口。

当然,夺取港口,也不仅仅是为了地面作战行动。

之前的战争早已证明,在进攻敌国本土的时候,后勤保障的压力并不完全来自作战行动,特别是在注重战略打击的情况下,后勤保障的主要压力实际上来自敌国的国内局面,即由战争造成的社会动荡。

说得直接一点,进攻的目的是占领,而要占领,就得维持社会稳定。

对共和国来说,最有代表性的一场战争就是2035年的印度战争。

在印度战争爆发之前,共和国当局就充分考虑到了17亿印度人造成的影响,所以在准备了50万主力野战军的情况下,还调集了上百万的后勤保障部队,可是实际情况仍然远远超过了共和国当局的预料,占领印度的压力比想像的大得多。结果是,战争还未结束,共和国当局派驻印度的占领军就超过了150万(不包括作战部队),另外几个盟国还出动了数百万军队,才勉强控制住局面。当然,起到关键作用的,仍然是紧急运往印度的数以千万计的粮食、药品、帐篷等基本物资。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物资,就算共和国军队占领了整个印度,也只会与17亿印度人为敌,而不可能控制印度,更不可能干干净净的撤出印度。更重要的是,为了运送这些基本物资,共和国当局不得不让50万主力野战军在更加艰难的情况下作战,从而产生了较为巨大的伤亡。

大战期间,共和国军队也经历过一次类似的占领行动,即在针对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的战略轰炸之后,出兵占领这块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陆。

因为轰炸过于彻底,所以占领澳大利亚实际上就是拯救1亿多绝望的澳大利亚人,让他们脱离苦海。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将澳大利亚人最需要的生活物资、生产物资与建设物资送过去,让他们能够填饱肚子、能够有事可做、也能够动手重建家园。因为战争爆发前,澳大利亚有大约3000万华侨(早在2030年,华裔就成是澳大利亚第二大族群,到大战爆发的时候,华裔仅比占首位的白人少1500万。虽然在澳大利亚当局跟随美国的步伐向共和国宣战之前,大约有1200万华裔以各种方式离开澳大利亚,其中半数回到共和国,另外半数前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与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少数去了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但是留在澳大利亚的华裔仍然接近2000万。因为澳大利亚当局没有在战争期间迫害华裔,也没有采取限制华裔自由的行动,所以在战略打击结束之后,也就是澳大利亚当局宣布投降的时候,共和国当局就做出承诺,不但会承担起1200万华裔的遣返费用,还会帮助澳大利亚进行重建,并且在5年之内让澳大利亚恢复到战前水平。这一承诺,最终帮助华裔成为澳大利亚第一大族群,占到了澳大利亚战后人口总数的40%,而白人所占比例则降低到了30%以下),所以在援助澳大利亚的行动上,共和国当局非常积极。为此,在短短半年之内,送往澳大利亚的各类物资就超过了2亿吨,而且以战后重建所需的钢铁、水泥等建设物资为主,粮食等生活物资反而不是很多。这也很好理解,澳大利亚本来就是产粮大国,而且人口数量不是很多,加在自然栽种的粮食作物的成熟周期都在半年左右,而工业化生产的粮食作物的成熟周期甚至不到3个月,所以在半年之内,澳大利亚有能力生产出足以养活全部澳大利亚人的食物。大战期间,澳大利亚的工业基础设施遭到彻底破坏,所以澳大利亚最需要的是工业产品!

有了这些经验,在进攻美国本土的时候,共和国当局自然会有更加充足的准备。

要知道,在此之前,共和国当局并没打算进军美国本土,至少没有想过要在战争结束之前进军美国本土,所以在2063年上半年,特别是在4月份之后,随着后勤保障力量的投入加大,战略打击行动得到了充分保证之后,共和国当局就开始向大西洋地区运送用来维持社会秩序与进行战后重建的物资,而这些物资的最终目的地都是美国,即在战争结束之后运往美国。

也许有人会说,没有必要向大西洋运送物资,毕竟可以让这些物资在美国西海岸地区上岸,再运往美国各地。如果在和平时期,自然应该这么做,因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善当最发达的国内交通网络,不但拥有世界上里程排第二的铁路网,还有世界上质量最为优越的国家级公路网,另外还拥有上百座大型机场与几十座大型港口,而这些交通基础设施能够确保数十亿吨的物资顺利周转。问题是,大战期间,共和国的战略打击摧毁了美国的国家交通基础网络,洛基山里的所有大型桥梁都被炸毁,如果把物资送到美国西海岸,很难通过陆路送往美国其他各地。

可以说,共和国军队进军美国,首先就得确保物资及时运送到位。

如此一来,就非常有必要尽快夺取一座、甚至几座大型港口。

要知道,美国东北部地区、也就是常说的新英格兰地区是美国人口与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美国最发达的地区。暂且不说工业,美国排名前100位的大学中,有64座在该地区!根据美国联邦政府在2055年做的人口普查(因为美国联邦众议院的议席是由各州人口数量决定的,所以美国很早就立法,规定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到2030年,随着社会发展加快,普查间隔时间缩短到5年),在7亿9300万美国人中,有3亿生活在北起缅因州,南到北卡罗来纳州的新英格兰地区,而在缅因州到新泽西州之间美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就超过了2亿!要知道,这几个州的面积加起来都比不上加利福尼亚州。受此影响,就算共和国当局知道进军美国本土是不可避免的,也一直在竭力回避东北部地区,而是把重点放到了墨西哥湾地区。可以说,如果不是欧洲当局一意孤行,想在加拿大身上做文章,迫使共和国不得不出兵加拿大,恐怕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共和国军队都不会冒着与2亿白人作战的风险攻入这一地区。要知道,历史上,新英格兰地区可以说是美国的老巢,不管是独立战争中的十三个州,还是南北战争期间的北方联邦,新英格兰地区都是美国的心脏,即便在21世纪中叶,该地区也是美国的精华。也许迈阿密的拉美人不会拼死抵抗,也许新奥尔良的黑人不会殊死搏斗,但是新英格兰地区的白人肯定会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拿起武器与入侵者作战!

在这种情况下,面包与黄油肯定比机枪与大炮更加能够解决问题。

事实上,在极端情况下,面包与黄油也只能淡化矛盾,而不能完全化解矛盾。

很快,共和国陆战队就在战斗中体会到了“全民皆兵”的恐怖之处。

在进攻扑茨茅斯的战斗中,共和国陆战队的2个旅用3天时间,才打下这座人口不到20万的小城市,并且为此付出了近5000人伤亡的惨重代价。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在进攻扑茨茅斯的战斗中,共和国陆战队的半数伤亡官兵都是由武装平民造成的,而美国军队造成的损失反而更小一些。

这一情况反应上去之后,迫使共和国最高统帅部启用紧急应对措施,即前线作战人员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向持有武器的平民开火,而不是像之前规定的那样,只有在平民向军队开火之后,军队才能进行还击。

可以说,这一措施的根本目的是确保陆战队官兵的安全。

问题是,没有人会料到,这会成为扩大战争冲突的根源!

花3天打下扑茨茅斯之后,共和国陆战队在7月11日与7月13日先后北上攻打波特兰与南下进攻波士顿。到这个时候,登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