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策-第7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Γ员ǖ姆绞绞头懦龌堋U霰ü探鲇檬笔撩耄嗟庇谑諸NT爆炸时释放出的强大能量在瞬间将周围的所有物体压成了粉末,冲击波向四周扩散,摧毁一切能够摧毁的物体。

河面上,数千吨的河水被冲击波抛入空中。

河面下,沉积了数千年的淤泥波浪般的向四周扩散。

爆炸发生的时候,隧道内的12000名印军官兵当场被炸死10000多,其余1000多人也立即被涌入的河水吞没。

相对而言,这些印军死得很快,没有一点痛苦。

因为打击来得太突然,主要是只有2架战机出现在恒河上空,印军根本不知道这2架战机上携带了致命的武器,也就没有提高警惕,所以当爆炸发生的时候,隧道东段的印军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等到2个预备师的24000名印军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见到隧道中涌来的洪水,印军官兵的第一反应就是争相逃命。如果只有几十个人,哪怕有几百个人,都能赶在被洪水吞没前逃出隧道。可是狭窄的隧道里有24000人,当这么多人都惊慌失措的四处奔逃的时候,就没有几个人能够逃走了。

洪水灌满隧道的时候,只有不到500名印军逃了出来。

片刻间,36000名印军成了恒河里的冤魂。

仅从这次轰炸的结果来看,特种炸弹的威力已经追上了核武器。迄今为止,人类发明的千万种武器中,除了核武器,还没有任何一种武器有如此大的杀伤力。

事实上,傅卫民与投下特种炸弹的DW…26B的飞行员都不知道一下干掉了这么多印军。

只有一点可以肯定,傅卫民的目的达到了。

炸毁隧道之后,加尔各答与豪拉彻底断绝联系,傅卫民再也不用为运输通道的安全问题担忧了。

因为部队在白天打得很辛苦,夜间对进攻方不太有利,所以傅卫民没有让39军继续进攻,而是让各部队就地休整。

第二天一早,守在恒河下游的空突151旅的官兵发现顺流而下的印军尸体时,傅卫民才知道昨天晚上炸死了几万名印军。

这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傅卫民不敢肯定,因为用一枚炸弹干掉几万名敌人,不见得是好事。

在傅卫民下令停止进攻的时候,裴承毅也在等待轰炸结果。

特种炸弹是裴承毅特别申请获得的,其主要目的就是尽快攻占加尔各答。虽然在锡金与克什米尔的作战行动中,陆航用过特种炸弹,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之前用来对付印军的防御阵地,还没在城市中使用过。裴承毅并不怀疑特种炸弹的威力不够,而是担心威力太大。攻打敌人阵地的时候,不需要考虑对平民的附带伤害,更不需要考虑炸弹对民用目标造成的威胁。即便按照西方国家的战争原则,只有在敌人投降的情况下,才需要提供人道主义保护,对付还在战斗的敌人,没有任何适用的人道主义原则。城市战却必须考虑人道主义原则,不能随时扩大打击范围。如果特种炸弹的威力过大,会对周边平民与民用目标造成严重威胁,就得谨慎使用。

轰炸结果多少让裴承毅有点心悸。

虽然当天晚上裴承毅也不知道一下炸死了几万名印军,但是从无人侦察机发回的爆炸时的现场图像来看,特种炸弹的威力非常大,破坏范围比陆军的测试结果还要大得多。原因无二,加尔各答位于恒河下游,城市下面是几千万年来,由恒河从喜马拉雅山带来的泥沙形成的厚达数千米的沉积层。与锡金、克什米尔的山地相比,沉积层比岩层更加柔软,也更容易遭到破坏。虽然爆炸发生在河底,暂时无法知道对河床产生了多大的破坏,但是超级计算机利用测试时的软件分析出来的结果是,爆炸很有可能使河床塌陷2到3米。换句话说,如果爆炸发生在相同地质情况的地面下,距离爆炸点500米之内的所有建筑物都将受到严重损坏,一些抗震强度不高的建筑物甚至会倒塌。

照此计算,只需要大约800枚特种炸弹,就能将市区面积200平方千米的加尔各答炸成平地。

这样的威力,顶得上一枚小型核弹头了。

有必要使用威力如此巨大的炸弹吗?

裴承毅没有马上做出决定,因为特种炸弹是常规武器,不是核武器,用不用,不由他决定,而是由战斗情况决定。

比起让39军的近4万名官兵、以及空突171旅的几千名官兵流血牺牲,裴承毅绝对不会在乎一座印度城市的存亡。

离开战术指挥中心前,裴承毅让袁晨皓根据新的计算结果制订打击计划。

袁晨皓尽到了前线副总指挥的责任,在裴承毅离开前提出建议,让39军做最后一次努力,如果不能说服印军投降,再使用特种炸弹。

裴承毅没有否决这个建议,因为他也不想惹上麻烦。

决定加尔各答命运的不是裴承毅与袁晨皓,而是印度人。

只要印军投降,不但39军与空突171旅的将士将得到解脱,加尔各答与豪拉的近百万印军官兵也将得到解脱,上千万加尔各答的市民将获得生存的机会。

印军会选择投降吗?

裴承毅不抱多大的希望,如果印军打算投降,就不会等到现在。

袁晨皓保留了最后一线希望,因为他觉得印军没有别的选择。

傅卫民更加乐观,因为他目睹了特种炸弹的威力,印军也目睹了特种炸弹的威力。

第123章 暗中角力

18日清晨,坚持了6天的印军全线崩溃。

7点30分,豪拉的4个印军师(其中2个为二线师,2个为预备师)竖起白旗,向39军缴械投降。

这些印军不是不战而降,而是在抵抗无果之后选择了投降。

从17日夜间到18日天亮前,守卫豪拉的印军按照计划对进入市区的39军主力部队发起反击。因为傅卫民提前让进攻部队就地防御,所以印军发起反击的时候,面对不是毫无准备的对手,而是39军的钢铁防线。更重要的是,加尔各答的印军没按计划提供支援,豪拉的印军孤军奋战,拼光了最后一点斗志与士气。

天亮前,印军主动停止进攻。

在相对有利的情况下都顶不住39军的进攻,攻防转换后,印军不但无法突破39军的防线,还在反击中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在伤亡比例超过七成的情况下,豪拉的印军不得不选择投降。

他们已经做出了最大的努力,选择投降并不是可耻的事情。

39军开始收容战俘的同时,兰契方向上的第三集团军全面崩溃。

虽然第三集团军是印军主力部队,没有受到城市的牵制,也没有面对实力强大的重装甲军,但是与豪拉的印军相比,第三集团军的转圜余地更小。

在空降153旅的阵地上拼得太狠,导致第三集团军的战斗力降到最低限度。

更可怕的是,几个主力师拼尽全力都没能干掉一个空降旅,使第三集团军的士气严重受挫。撤退前的那个晚上,为了加强进攻,第三集团军甚至出动了督战队,用枪口逼着士兵发起冲锋。为了稳住军心,还在前沿阵地上处决了几十名临阵脱逃的士兵。这一行动,从根本上打垮了印军官兵的战斗意志。虽然第三集团军的将领知道不逃就是死路一条,但是包括大部分基层军官在内的绝大部分印军官兵都认为,除了逃跑,还可以选择投降。

撤往本杜途中,大约两成士兵当了逃兵。虽然还有八成的士兵跟着军官前往本杜,但是到达本杜的时候,第三集团军的军心已经彻底涣散。包括部分师长与团长在内的大部分军官不赞同继续向贾姆谢德布尔前进,主张留在本杜。因为意见不统一,第三集团军在本杜多停了几个小时。

虽然对第三集团军能否突围没有多大影响,因为第三集团军到达本杜时,21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贾姆谢德布尔,在贾姆谢德布尔与本杜之间建立了防御阵地,但是绝大部分军官不赞同继续撤退,表明上层军官中也有人支持投降。即便没有明说,留在本杜的目的就是“创造”投降的机会。

留在本杜就能投降吗?

统一意见后,第三集团军离开了本杜,继续向贾姆谢德布尔前进。

因为主帅坚决反对投降,认为到达贾姆谢德布尔之后,第三集团军就能南下前往奥里萨邦,在南面获的补给与休整,恢复战斗力。而绝大部分军官认为第三集团军不可能到达贾姆谢德布尔,更不可能进入奥里萨邦,即便到了奥里萨邦,也会遭到36军与37军围攻,所以在行军途中,各部队开小差的现象非常普遍。不是这里有问题,就是那里有问题,行军速度非常慢,逃兵也越来越多,到达21军的防御阵地之前,甚至出现了整营官兵集体当逃兵的恶劣情况。

对于一支即将分崩离析的军队来说,哪怕前方只有一道纸糊的防线,也会一触即溃。

战斗刚打响,没等21军的先头部队组织装甲力量发起反击,担任进攻任务的印军就在阵地前沿处决了督战队,向21军缴械投降。

进攻部队临阵倒戈,后面的部队好不到哪里去。

消息传开后,第三集团军瞬间就崩溃了。

印军突然崩溃,让21军措手不及。最重要的是,到达贾姆谢德布尔的只是21军的先头部队,而且还是两次分兵的先头部队。也就是说,挡在印军第三集团军前面的只有21军的4个战斗营与1个后勤营,总兵力仅有2000。

面对四散逃跑的10多万印军,21军的2000名官兵确实有点束手无策。

留下后勤营守卫防御阵地后,4个战斗营全面出击。

混乱之中,印军主帅带着警卫营,离开道路,从密林中向贾姆谢德布尔逃窜,结果撞上了一支进入密林抓俘虏的侦察连。交战只持续了5分钟,警卫营的营长就带着五花大绑的印军主帅向侦察连投降了。

抓俘虏的行动一直持续到当天傍晚,2000名官兵俘虏了大约4万印军。

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相当于每名战士俘虏了20名印军。

随着21军的主力部队到达,先头部队才从安顿战俘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转向杀往贾姆谢德布尔。

因为第三集团军全面崩溃,所以贾姆谢德布尔的守军在当天晚上向21军投降。

好笑的是,大约5000名印军好不容易在白天逃到要姆谢德布尔,最终还是做了21军的俘虏。

如果从整场战争的角度看,第三集团军全面崩溃不见得是好事。

第三集团军开始突围的时候,首先出发的就是主力部队,最后甚至把二线步兵师留在了加尔各答,任其自生自灭。也就是说,在21军的防线前崩溃的,全是印军的主力师。根据战后获得的数据,当时第三集团军的兵力在10万到11万之间。因为21军只俘虏了大约4万名印军,所以有6到7万名印军成功“突围”。

虽然这些印军官兵早就没了斗志,但是只要他们还活着,而且还在印度,对共和国军队就是一个不小的威胁。

事实确实如此,根据战后从印度获得的资料,从贾姆谢德布尔“突围”的6到7万名印军官兵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在民间藏到战争结束之后,没有在战争期间再次服役,其余三分之二回到印军控制区后都再次拿起武器上阵拼命,更重要的是,这些印军官兵中,大约一半在战争结束前或者阵亡前获得晋升、或者成为基层军官,其中几人还获得了印度政府授予的“战斗英雄”称号。

对印度来说,这些军人绝对是非常宝贵的军事力量。

与招募的军人相比,溃散的军人虽然存在士气与斗志的问题,但是不存在战斗技能的问题。只要思想工作到位,让这些军人振奋精神,鼓气勇气,他们不但是拥有实战经验的战士,还是了解对手的战士。

收到第三集团军全面崩溃的消息时,裴承毅就没有高兴起来。

按照他的设想,第三集团军的最终结局不是全面崩溃,而是全部向21军投降,或者被21军全歼。

从一开始,裴承毅就没有打算放跑第三集团军。

如果不是为了全歼第三集团军,裴承毅不会让空降153旅攻占兰契,并且在兰契坚守数日之久。

部署战役行动的叫候,裴承毅就强调了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重要性。

虽然从短期来看,印军第三集团军全面崩溃有很大的好处,比如21军不用在歼灭第三集团军的战斗中付出过高的代价,能够兵不刃血的占领贾姆谢德布尔,可以安排更多的部队南下打通联系36军与37军的交通线,加快扫荡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的作战行动。但是站在裴承毅的立场上,如果能够全歼第三集团军,即便21军在贾姆谢德布尔打得更艰难,也是物有所值。

木已成舟,事实无法改变。

如果说第三集团军全面崩溃让裴承毅有点失望,那么瓦拉纳西方向上的印军分散突围就完全在裴承毅的预料之中了。

空突152旅的增援部队到达瓦拉纳西之后,印军就失去了消灭空降173旅的斗志。

17日夜间,印军集中兵力阻击即将到达瓦拉纳西的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