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枭雄-第4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爷!”
    一名随从在车窗前小声道:“我刚才去问了,守城兵说是因为杨元庆的军队前几天北撤楼烦郡。太原没有了威胁。所以才这样放人zì yóu进出。”
    裴世清点点头,他隐隐猜到这是杨元庆为给自己创造进太原城的条件,才特地北撤。裴世清心中有些不安,不知道这次太原之行能否成功。
    “站住!”
    一声严厉的喝令打断了裴世清的思路,马车停了下来。只见十几名士兵走上前,为首军官上下打量他们一眼,道:“齐公有令,三十岁以下男子,三人同行入城皆要严格盘查,以防jiān细,你们从哪里来?”
    一名随从上前施礼道:“我们是从绛郡闻喜县来。”
    听说是从绛郡来人。校尉大吃一惊,连忙喊道:“把他们围住!”
    杨元庆在绛郡大败李叔良军的消息不知通过什么渠道传来,早已传遍了太原城。满城军民人人皆知,连李叔良被杨元庆一箭shè杀也成为太原城津津乐道的话题。
    正是这个原因,士兵们听说是从绛县来,立刻扯上了杨元庆,变得草木皆兵,数十名士兵将马车团团围住,如临大敌。这时,一名都尉将军也闻讯出来,他上前道:“既然是从绛郡过来,那就更要严格盘查,马车里的人下车。不要自找麻烦。”
    都尉将军的语气也十分严厉,他手握刀柄。目光斜视几名随从,若他们胆敢反抗,他就立刻动手杀人。
    裴世清取出闻喜县令赵守安发给他文牒,命随从递上去,“这是官府文牒,应该可以吧!”
    都尉接过牒文看了看,他也看不懂上面写的什么东西,但红艳艳的官印他却认得,心中的紧张便去了几分,把牒文还给裴世清,眯眼道:“可是可以,只是县衙太低了一点,若是郡衙那就完全没有问题了。”
    如果说刚才确实是如临大敌,那现在就多少有点刁难的意思了,裴世清听懂了他的言外之意,脸上微微露出愠sè,行贿收买岂是裴家之所为。
    “开皇律中写得清清楚楚,通关外出牒文皆由县衙出具,几时才轮到郡衙?”
    裴世清的义正言辞令都尉不敢小视他,可若让对方就这么进城,面子上又有点放不下,都尉眼珠一转,冷冷道:“以前是县衙牒文不假,但现在是战时,你们人数又超过了齐公规定的上限,严格搜查是我们的职责所在,除非你们在太原城有名望之士担保,否则请下车,若被我搜到一件兵器,我就拿你们进大牢。”
    就在这时,旁边传来一个男子的声音,“我来担保如何?”
    众人一回头,只见来了一行骑马之人,后面跟着都是衙役,为首官员年约四十七八岁,皮肤白皙,目光清亮,留有三缕长须,他身着儒袍,头戴乌笼纱帽,显得颇为文质儒雅。
    裴世清见到此人,立刻笑了起来,“原来是文晋兄,真是巧啊!”
    此人姓王名绪,官任太原郡长史,他同时也是太原名门王氏家主,他的妹妹也就是杨元庆的丈母娘。
    都尉连忙上前施礼,“卑职参见王长史!”
    他心中暗叫一声侥幸,原来马车中和王绪认识,他险些闯祸了。
    王绪原本是太常寺少卿,因母亲过世,去职在家守孝,被李渊礼聘为太原郡长史,而太守便是齐国公李元吉,王绪实际上掌握政务大权,不过王绪的威望并不在于他的官职,而是他的另一个身份,太原王氏的家主,太原王氏是太原最显赫的家族,天下五姓七望之一,不是一个小小的都尉惹得起。
    不过这个都尉若知道马车里坐的便是闻喜裴氏的副家主,他也同样会出一身冷汗。
    王绪见裴世清向他使个眼sè,心中会意,便笑道:“这是我的朋友,我来担保他,可以进城吧!”
    都尉偷偷擦一把额头上的冷汗,连声道:“没问题!没问题!先请进城。”
    裴世清的马车进了太原城,王绪索xìng也坐上马车,他意味深长地笑道:“你怎么会想到来太原?”
    裴家和王家是世代联姻,比如王绪的妻子便是裴蕴的长女,而他的妹妹王氏嫁给裴文意,两个家族是几百年的世交,不过太原王氏在隋朝比较弱势,尤其杨广即位后,因为太原王氏曾支持汉王杨谅,由此被杨广冷遇,入仕族人不多,河东出现了裴强王弱的局面,尽管如此,两个家族依然是关系紧密,这次裴世清答应帮助杨元庆,其实就是指利用太原王氏的力量。
    裴世清微微一笑,“你是明知故问吧!”
    两人对视一眼,皆呵呵笑了起来,王绪又道:“这两天我很奇怪,明明丰州已经占领了晋阳宫,怎么又突然退兵北撤,我正百思不得其解,今天你的到来让我明白,原来丰州军是给你创造一个入城的机会,看来杨元庆对你的期望很高。”
    裴世清不以为然地看了他一眼,“你在给我出难题吗?我来太原其实就是找你,你能给我什么希望?”
    王绪沉默了片刻,问裴世清,“最近太原城传得沸沸扬扬,说丰州在正平县全歼李叔良的两万jīng锐,连李叔良也阵亡了,但我们官方却没有得到正式消息,这究竟是真是假?”
    裴世清点点头,“千真万确,杨元庆亲率一万骑兵全歼了李叔良的军队,李叔良也被杨元庆shè杀,我很清楚。”
    王绪动容,连忙确认道:“那他们的下一步就是攻打太原了吧!”
    裴世清脸上露出一丝不满的神情,他对王绪接受李渊的任命不满,去年裴、崔、王、卢四家开会时,大家都达成了共识,支持杨元庆,结果王绪意志不坚,竟然接受了李渊的官职。
    他冷冷道:“攻打太原是明摆着的事,不用我再解释。”
    王绪感觉到了裴世清语气中的一丝不满,他脸一红,叹息了一声,“此事说来话长,回府再说吧!”
    王氏府宅是太原城最大的一座府邸,占地九十亩,其中三十亩辟为为王学,由王绪族弟、著名教育大家王通主持,拥有上千生徒,而王氏府邸则占地六十亩,几百名王家子弟生活府中。
    马车在王府前缓缓停下,王绪将裴世清请进书房,两人坐了下来,有侍女给他上了茶,王绪端起茶杯,这才叹了口气道:“李渊授我官职时,当时我并没有接受,直到后来李元吉派兵包围了王家,我才被迫答应,实在是迫不得已。”
    裴世清心中很清楚,其实根本原因是王家不看好杨元庆,认为李渊能成大事,所以才背弃当初四家的约定,不过他也无话可说,裴家不也一样接受裴寂的拜访吗?
    裴世清也不提这件事,便直接问他,“那你就明白告诉我,这次杨元庆攻打太原,王家是否出力?”
    杨元庆剿灭刘武周,全歼李叔良,即将攻打太原,这让王绪又看到了一线希望,他苦笑一声道:“我是敏秋的舅父,你说我能不出力吗?只是我手中无兵无卒,不可能直接帮他夺城,只能在形势发展到一定时候,我会寻找时机助他一臂之力。”
    未完待续

第三十章 关中应对
    两万jīng兵被杨元庆全歼、主帅李叔良战死的消息在五天后终于传到了长安,令朝野震动,河东危机使文武百官人心惶惶。
    武德殿外,刘文静背着手来回踱步,心中的焦虑使他不时低声长叹,早在李渊派李叔良为主帅出战,刘文静便意识到会有今天的后果,可惜李渊不听他的劝告,不仅丧失了两万jīng锐,还导致河东局势恶化,现在李渊后悔又有何用?
    这时,一名侍卫匆匆走出来,“丞相请先生进去!”
    刘文静并不是主动来找李渊,而是李渊派人把他请来,刘文静整理一下衣帽,快步向内殿走去。
    房间里,李渊裹着头巾,躺在病榻,御医乔善堂正给他把脉辨sè,旁边李建成忧心忡忡,眉头皱成一团,担忧地望着御医。
    乔善堂放下李渊的手笑道:“李丞相身体很好,并无大碍,只是一时痛极攻心,才引起心中绞痛,只要放宽心思,好好休息两rì,一切都会正常起来。”
    “多谢乔御医。”
    李渊随即吩咐建成,“送乔御医出去,再封一饼银子。”
    “不敢当!”
    乔御医连忙推迟,“这是在下分内之事,万万不敢受赏。”
    “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御医就收下!”
    乔御医千恩万谢退下去了,这时,一名侍卫前禀报:“丞相,刘先生来了。”
    “让他进来。”
    李渊挣扎着要坐起身,旁边两名侍妾连忙将他扶起,又替他将头巾裹好,刘文静走了进来,躬身施礼道:“卑职参见丞相。”
    “先生请坐!”
    李渊又吩咐侍妾,“去倒两杯茶来。”
    刘文静坐下,他见李渊面有病容,便小心翼翼问:“刚才遇到世子和乔御医,说丞相病倒了。可要紧吗?”
    李渊脸露出羞愧之sè,叹息道:“这是心病,叔良战死,两万jīng锐被歼。我的心能不痛,愧不该当初拒绝先生的建议,千悔万悔已无可挽回,望先生再助我一臂。”
    李渊虽然已不太信任刘文静,但现在生死存亡之际,他心急如焚,也顾不其他了。只盼望刘文静给他出了一个良策,走出眼前的困局。
    刘文静已看了河东之战的详细报告,他思考了一路,心中已经有了一点想法,略略整理一下思路道:“卑职认为,首先应该分析败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这次失败。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兵强将弱,主将轻敌而失误。”
    李渊沉吟不语,李叔良已经阵亡。尽管他心里明白是李叔良的能力不足,但他不想把过错都推到李叔良身,因为用人不当,那最后就是他李渊的责任,连刘弘基也说李叔良非常谨慎,几次看透了杨元庆的策略,防御稳固,最后是败在杨元庆的重甲步兵。
    “叔良能力稍弱不假,但先生应该看到杨元庆的重甲步兵和强大的骑兵,都是我们现在难以应对。这个问题不能回避。”
    “杨元庆有奇兵卑职明白,但就算再有奇兵也不至于这样一败涂地,李叔良手中可是两万jīng兵,最后却像乌合之众一般溃败,丞相不觉得奇怪吗?”
    李渊默然,刘文静又道:“李叔良之败。就败在他过于谨慎,他把希望寄托在营盘防御,这样就很被动,一旦杨元庆突破他的营盘,他的两万军队被困在狭小的营地里,而无法列阵对战,而且又是在夜间,这样就形成了单兵作战的局面,骑兵的极大优势便可以充分发挥出来,步兵的优势阵型却无法施展,骑兵以一战二,又有重甲步兵配合,杨元庆必胜无疑,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溃逃,或许还能保留住一万多军队,但营盘四周的枪阵又将军队困死,无从逃生,主将阵亡,自然就全线崩溃了。”
    李渊长叹一声,“我明白先生的意思了,如果叔良放开胆量,能在白天列阵和杨元庆对战,充分发挥步兵阵型优势,以二对一,即使最后败了,也不至于全军覆没,我只考虑叔良善于守城,不善于对战,这是我的责任,和叔良无关。”
    刘文静咬了一下嘴唇,“其实裴寂也有重大责任,丞相没有发现吗?”
    李渊愕然,“为何?”
    “杨元庆的军队是先去了闻喜县,然后才从闻喜着急杀回,他必然是从闻喜县得到了情报,而裴寂也在闻喜县,杨元庆的到来他焉能不知?如果他能及时派人通报李叔良,只要李叔良能提前半个时辰知道杨元庆杀来,那他就有时间躲进正平县,最后的惨败就不会发生,但裴寂没有及时通报,独孤怀恩的报告说,裴寂派来的人足足晚了近两个时辰,为什么杨元庆能及时捕捉战机,抓住机会一战成功,而裴寂身为行军司马,却后知后觉,他不该承担责任吗?”
    李渊沉默了半响,缓缓道:“或许裴长史是因为被困在裴府,或许他还有别的苦衷,当时的详情我们也不知,但他能派人去通报,就说明他也已尽职了,我认为正平之败和他无关,先生,现在不是讨论责任的时候,应该考虑如何应对眼前的困局。”
    李渊的语气中也隐隐透出一丝不满,刘文静执着于追究责任,令李渊心中不悦,事后诸葛亮谁不会?他召刘文静来,不是要他来追究责任。
    其实这就是刘文静生意气的一面,他极有谋略,是李渊的军师,但他在官场却远不如裴寂jīng明油滑,他并不懂得,领导的所谓自责不过是摆摆姿态,而作为下属,任何时候都不能让领导来承担责任。
    刘文静只想到就事论事,从分析失败入手,找出应对之策,他却不知道李渊在这件事的尴尬,忘记了李叔良和李渊的关系,没有意识到李渊其实不想承担责任,李渊已经提醒他了,这件事和主将无关,是杨元庆的骑兵和重甲步兵厉害,刘文静却认为不是,这便使李渊的脸sè越来越yīn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