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枭雄-第4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想什么?”不知什么时候,杨元庆出现在她身边,也同样望着湖面。脸上带着柔和的笑容。
    在前些天,当杨元庆出现在她身旁时,她会默默地转身离去,给他冷淡和漠视,但今天她没有离去,双眸在竹笠的yīn影中显得格外的朦胧,表情令人难以揣测。今天她破天荒地没有戴薄纱覆面。
    杨元庆也是第一次看见了她的真实容颜,他从侧面看到的是一张jīng致绝伦的脸庞,肌肤晶莹如玉,长长的睫毛轻轻合拢,如深潭般的大眼睛里有一种梦幻般的神情。挺直而小巧的鼻梁,圆润的红唇描出一道jīng美的弧线。这个一个美奂绝伦的少女,尽管还略有一点青涩,但她已经长成了绝世的美貌。
    “我在想,这面湖水千百年后会变成什么样?是否还会和今天一样的清澈湛蓝?”
    杨芳馨声音很平静,平静得仿佛不带一丝人间烟火,没有任何情绪,她在尽力给自己披上一层保护衣,不让任何人看透她的心思,她已经渐渐从保护容貌变成了保护心灵。
    “我知道,千年后,这面湖水已经消失,变成了桑田。”
    杨元庆微微笑了笑,回头注视着她,正好杨芳馨也回头望来,她终于没有掩饰住内心的惊讶,从她美丽的眼睛里流露出来,仿佛在问杨元庆,你怎么会知道?
    “这就像大地上的一颗眼泪,它总有干涸的一天。”杨元庆淡淡道。
    ‘大地上的一颗眼泪’,杨芳馨低低念了两遍,双眸更加朦胧,这句话让她感到了一种凄凉之美。
    “回太原后,你愿意住在晋阳宫,还是想住我府上?”杨元庆又柔声问她。
    “我也不知道!”
    杨芳馨低低叹息一声,她不想再住深宫,但也不想住杨元庆府上,但她很聪明,她知道杨元庆虽是来问她,但实际上他已经决定好了。
    “我身不由己,由你决定吧!”
    杨元庆点点头,“那就住我府上,由你的阿姊来照顾你。”
    “我的阿姊?”
    杨芳馨愣住了,她疑惑地望着杨元庆,“你说的是谁?”
    “从前的义成公主,你还记得吗?”
    杨芳馨浑身一震,一双大眼睛瞪圆了,不可思议地望着杨元庆,“父皇不是说她死了吗?”
    “义成公主是死了,但杨佩华没有死,她已改名为江佩华,回太原你就会见到她。”
    杨元庆笑了笑,又关切地对她道:“湖面风很大,回船舱去吧!”
    他转身向自己船舱走去,杨芳馨回头注视着杨元庆的背影走远,她忽然发现,他的心中并不是只有铁血,也有温情和泪水。
    又过了三天,船队终于抵达了太原,太原城外新修的汾水码头上早已是人山人海,除了杜如晦还在河东郡安排接收将士家属外,其余四名相国全部来到码头上迎接.除了官员,还有出征将士的家人,他们全部都赶到码头迎接自己亲人的归来。
    “来了!来了!”
    有人看见了远方驶来的黑瞳瞳的船队,大声叫喊,人群顿时激动起来,早已准备好的鼓声手开始敲锣打鼓,锣鼓声声,载歌载舞。
    在热闹欢快的锣鼓声中,第一艘楼船缓缓靠岸,绳索捆上铁桩,舷板搭上了码头,两队士兵先走下大船。在码头上列队清障,杨元庆在数百名亲兵的护卫下,也走下了大船,这时裴矩、苏威、崔君素和王绪四名相国一起迎了上来。
    “欢迎总管凯旋归来!”
    “总管一路辛苦了。”
    杨元庆也拱手向四名相国回礼笑道:“前方作战,还需要后方稳定,各位相国稳定朝局,支援后勤,前方将士才能取胜。这是所有人的功劳。”
    苏威捋须笑道:“朝廷中也积下了不少重要的军国政务等总管回来批准。我们天天盼,终于回来了。”
    杨元庆呵呵一笑,“我明白苏相国的意思。就是不准我休息,明天就要上朝干活。”
    众人皆大笑起来,裴矩道:“怎么能不给总管休息。但也不能太长,最多三天,我们都算好了,总管一路坐船回来,本来就是休息,在船上十天,加上休息三天,一共十天,足够了。”
    “裴相国什么时候改行做商人了?”
    杨元庆的幽默再次引来一阵笑声。杨元庆又问:“秋试准备得如何了?”
    这是他一路最关心的事情,朝廷和地方官府的官员普遍不足,急需补充新鲜血液,本来准备明年chūn天举行的科举,杨元庆准备提前到今年秋天,在太原举行。
    这次秋试由吏部和礼部共同举行,吏部尚书崔君素连忙上前道:“秋试各项准备都已完成。就等总管回来开锣考试。”
    杨元庆点点头,“那就三天后举行。”
    这时,丹阳公主杨芳馨从船上走下来,裴矩和苏威都认识她,他们激动得老泪纵横。一起上前跪下,“老臣裴矩、苏威参见公主殿下!”
    杨芳馨见到了从前父皇所信赖的旧臣。她的泪水也涌了出来,她向大家回礼,哽咽着声音道:“各位大臣请起,丹阳承受不起大家的重礼。”
    “圣上已经仙去,请公主殿下保重凤体,太原就是公主殿下的家,这里依然是大隋,请公主殿下安心在这里住下,有我们老臣在,没有人能伤害到公主殿下。”
    “丹阳多谢各位大臣的爱护!”
    裴矩将杨元庆悄悄拉到一旁,低声问:“公主殿下也住晋阳宫吗?”
    杨元庆摇摇头,“晋阳宫太冷清了,她会很难过,我准备把她收养在我府上,交给王妃和江侧妃照顾,我会视她为妹,这样对她更好。”
    其实裴矩也知道杨元庆的侧妃就是从前的义成公主,几个相国也知晓,只是大家都装糊涂,这也好,江侧妃是丹阳公主之姊,由她来照顾,最为合适。
    “那她几时去见圣上?”
    “我先带她去我府上安顿下来,明天一早,我亲自带她去见圣上。”
    “好吧!我去其他相国说一声,公主今天就暂时不去晋阳宫了。”
    码头上和官员们的见面足足耗去了半个时辰,随着众臣们离去,杨元庆才终于有机会见到自己家人,在码头一角停了几辆马车,也被亲兵护卫着,一辆宽大的马车里坐着楚王妃裴敏秋和侧妃江佩华,杨元庆事先已写了信,裴敏秋特地安排江佩华和她同来。
    杨元庆虽然被封为楚王,但他的妻妾却是按照东宫的仪礼封内官,裴敏秋被封为太子正妃,侧妃两人,张出尘和江佩华被封为正三品良娣,阿史那思朵被封为正四品良媛,其余几人则被封为五品承徽,长子杨宁被封为马邑郡王,长女杨冰被封为西河郡主,其余子女都被封为郡王和郡主。
    杨元庆带着杨芳馨来到马车前,杨芳馨呆呆地望着江佩华,她终于认出,这就是从前的义成公主,她最后一次见到她时,只有六岁,依稀还有一点印象,她眼睛红了起来,嘴唇动了动,唤道:“阿姊!”
    江佩华的眼睛也红了起来,向她伸出了双臂,杨芳馨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泪水夺眶而出,“阿姊!”她大喊一声,扑进她怀中,姐妹二人抱头痛哭起来。

第三十七章 士子云集
    姐妹二人坐一辆马车,细述离别之情,杨元庆则坐上篓子的马车,数百亲兵护卫着两辆马车浩浩荡荡返回楚王府。
    裴敏秋的马车宽大而舒适,布置很简洁,车上铺着地毯,靠窗放着一张小几,在车厢一角有一只香炉,青烟袅袅,使车厢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睡莲的清香,温暖如春。
    杨元庆靠在车壁上,后腰处垫一个软枕,他的精神一下子放松下来,闭上了眼晴,此时他什么也不想,就想好好睡上一觉。
    裴敏秋坐在他身边,握住丈夫的手,抿嘴笑道:“我有话要对你说,你怎么就睡着了?”
    “太疲惫了,不知为什么,坐上你的马车,我就想睡觉!”杨元庆半眯着眼笑道。
    “那好吧!我就说一件要紧之事。”
    “嗯!你说,什么事?”
    裴敏秋沉吟一下道:“就是关于宁儿读书之事,二舅已经两次让舅回来提起,他愿意做宁儿的师傅,专门教他学问,我考虑他是闻名天下的大儒,所以我有点动心,就想和你商量一下。”
    妻子所说的二舅就是大儒王通,他居然想单独教自己的世子,杨元庆笑道:“你祖父若知道让王家做宁儿的师傅,他非骂死你不可。”
    “我不管他,宁儿是我的儿子,不是他裴家的子弟,我要让儿子受最好的教育,有本事,裴家也拿出一个名满天下的大儒,我也可以让宁儿拜他为师。”
    杨元庆摇了摇头,“李纲不就很好吗,为什么要换师?”
    “可是……我只是觉得二舅名气更大,多少权贵子弟都想钻头觅缝拜他为师,现在他主动提出来,愿为专门教宁儿,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
    “机会?”杨元庆微微冷笑了一声。
    裴敏秋拉着丈夫的手急道:“你不要这么冷嘲热讽,我也知道这件事很重要,当然也知道王家是有长远打算,所以我没答应他,等你回来决定。”
    “好吧!我决定拒绝,一个抱着功利心的人来教我儿子,不管他再有学问,人品就低了一等,李纲虽然不肯为我效力,但他人格品德却要比王通高得多,学问也不差,把儿子交给他,我才能真正放心。”
    裴敏秋也处于一种犹豫起中,其实她也知道王家和裴家的矛盾与暗斗,作为一个母亲,她一方面希望自己儿子得到最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她也不愿意自己的儿子成为裴王两家暗斗的牺牲品,所以她很矛盾,王家两次上门来劝,她都没有答应。
    现在丈夫的决定使她一颗心终于落下,至少她不用再想这件事了,可以派人去王家回绝,这时,她又笑问:“你真打算认丹阳公主为妹吗?”
    杨元庆懒洋洋道:“不是讲好,只说一件事吗?”
    裴敏秋一怔,立刻笑了起来,伸出指头在他额头上戳了一下,“你呀!就知道我要问你这件事,所以先把话堵死了,好吧!以后我再问你,现在让你休息。”
    杨元庆嘿嘿一笑,慢慢闭上了眼睛,在马车的轻轻摇晃中,他觉得自己快睡着了。
    杨元庆的归来使有点死气沉沉的朝局立刻变了样,首先便是吏部和礼部朕合宣布,万众瞩目的秋试将在三天后举行,这是北隋建立后的第一次科举,将录取两百人,补充河东各郡县以及朝廷中央紧缺的官员,因此格外地引人关注。
    对杨元庆以及裴矩、苏威等北隋高层官员来说,这次科举却是一次试探北隋政权的正统性的最佳良机,能看出它在地主阶级中的支持程度,因此北隋朝廷极为重视这次科举。
    此时太原城内已是万士云集,来自河东及河北各地两万余名士子齐聚太原城,等待参加这次可以改变人生命运的科举。
    这一次科举和三年前的丰州科举又不一样,三年前的丰州科举因为丰州本身比较偏僻,读书人不多,且过来不易,所以全部食宿都由官府一手包办,只要读过书都可以参加考试,与其说是科举,不如说考吏,而这一次不同了,来的基本上都是饱学之士,官府在生活上也过问不多,太原客栈邸店众多,很多寺院也可以借宿,解决两万余名士子的食宿完全没有问题,而且如果是得到县学推荐的士子,还能得到一定食宿补贴。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阶级,两万余士子又分成了三大阶层,一个是各大名门家学子弟,包括名门子弟和在名门家学中读书的异姓子弟,如著名的裴氏家族、王氏家族、薛氏家族以及来自河北的范阳卢氏、柏人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清河张氏、巨鹿魏氏、平乡柴氏、广平游氏、河间张氏等等,他们都有家学,皆派出最优秀的子弟来参加这次北隋科举考试。
    各大名门士族中,除了河北河北两大地域中,一些来自其他地域的名门子弟也颇为引入注目,如弘农杨氏、京兆杜氏和韦氏、丹阳谢氏、彭城刘氏、吴兴沈氏等等,这些地方望族也有子弟出现在太原城内。
    另一个阶层便是各地官学子弟,在隋文帝杨坚即位之初,便在各州县兴建官学,在武帝杨广时为最盛,培养了大量的读书人,他们都是隋朝文官的基础,以入仕做官为一生追求的目标,在乱世中他们为官的机会极小,更多时候他们反而成为各地造反乱匪斩杀的首要目标,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这次北隋科举是天下大乱以来第一次正式科举,各地官府纷纷推荐优秀子弟前往太原应试,甚至被窦建德占领的河北各郡也有很多官学生徒赶来太原。
    第三个阶层便是中小户人家子弟,自称寒门子弟,没有世家身世,没有官方背景,就因为几年前的丰州科举中录取了大量寒门子弟,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他们卖田卖房、告别妻子前来太原拼搏,以图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