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枭雄-第4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隋军大营便驻扎在县城外,大帐内,主将苏定方站在地图旁正全神贯注地聆听着一名斥候的最新报告。
    “.....李兆锦的军队现在位于柳园附近,约一万人。”
    苏定方找到了地图上的柳园,这是离敦煌县城约八十里的一座小镇,因为有一面湖水而引来几十户人家的聚居,距离他所在的常乐县越四十里。
    苏定方今年二十七岁,如果算上仁寿四年的哈利湖之战,那么他跟随杨元庆已经十几年了,从一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一步步成长为独挡一面的大将,在当年攻打伊吾时,他也有过轻信人的失误,险些使手下一百余人全军覆没,从那次以后,他便慢慢成熟了。
    这一次,杨元庆任命他为玉门道行军总管,全权负责敦煌和伊吾郡的夺取,此外,还要他拿下鄯善郡和且末郡,苏定方觉得自己肩负重任,他对自己同样充满了信心。
    苏定方已得到了李珠的情报,李兆锦一共有一万五千人,其中三千人驻扎在伊吾郡,敦煌县的驻军有一万两千余人,现在李兆锦亲自率领一万人前来迎战,那么留守敦煌郡的人就还有两千人,现在他需要和李珠联系上。
    刚想到这,帐外有士兵报告,“启禀苏将军,李沙陀将军派手下送来情报。”
    “命他进来!”
    片刻,一名李沙陀的手下斥候匆匆走进大帐,单膝跪下抱拳道:“禀报苏将军,李将军有紧急情报。”
    斥候将一份情报呈上,苏定方接过情报慢慢展开来,仔细读了一遍,守敦煌县的有两千人,都是李珠的手下,果然不出自己的所料,李珠已经断了李兆锦的后路,那么李兆锦的一万人中,至少有三千人是李珠的军队。
    “李沙陀将军现在在哪里?”苏定方又问道。
    “回禀将军李沙陀将军奉李珠将军之命,率军守敦煌县。”
    苏定方点点头,有李珠这个最大的内应战,那么这场夺取敦煌郡的战役就变得异常简单了,他立刻下令道:“传我的命令,全军上马,向柳园进军!”
    三千骑兵早已准备就绪,随着苏定方的一声令下,三千骑兵飞身上了战马,奔出营门,浩浩荡荡向柳园方向疾奔而去,此时正是中午时间,柳园并不远,只有四十里,一个时辰后便可杀到。
    ........柳园位于常乐县和敦煌县之间,这里有一片占地上千亩的古老沼泽湖泊,湖泊内长满了红柳树,故而起名为柳园。
    紧靠这片湖泊的西北角有一个镇子,只有三四十户人家,靠放牧和在湖泊内捕鱼为生,商人经过时,他们也可以向商人提供食宿而获得一点报酬。
    这个小镇古老而又宁静,但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打破了他们的宁静,一万多人的军队出现在镇子外,数百名士兵冲进了他们镇子,挨家按户搜查敌军的探子,镇子的居民纷纷乘船逃进湖中,躲在湖中小岛上,等待战争的结束。
    这支军队的首领李兆锦年约五十余岁,长着一只酒糟大鼻子,常年眯缝着眼睛,眼睛不时流露出阴冷之色,他是大凉国皇帝李轨的族弟,被封为敦煌王,同时出任敦煌太守,把握着敦煌郡的军政大权。
    大凉国灭亡后,李神通曾三次派人来劝他投降唐朝,李兆锦也不是不能投降,只是他的条件很苛刻,他要唐廷继续封为他敦煌王,军队依然由他统帅,他的子孙将继承他的王爵和军队,实际上他要的是独立,他要建立敦煌国,可以臣服唐朝,但他是终身国王。
    唐朝不可能答应他这个条件,双方处在僵持阶段,李兆锦也知道唐朝因为西秦国而顾不上他,一旦西秦国灭亡,下一个就轮到他,所以这段时间,李兆锦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建成立王国,却没有想到这个时候,隋朝的势力也插进了敦煌。
    李兆锦心中很紧张,好在隋军只有三千骑兵,他有五倍于敌的军队,足以将之歼灭,李兆锦亲率一万大军出征隋军,企图将隋军一举歼灭。
    李兆锦眺望着远处,他感觉隋军已经快到了,此时副将李珠就站在他身后,面无表情。
    这时,有人指着远处大喊:“王爷快来,隋军来了!”
    只见远处出现一群黑点,随着黑点越来越多,越来越近,所有士兵都看清楚,这是一支骑兵正向这边疾速奔来,在数百步外停住了阵脚。
    “军队列阵!”
    李兆锦厉声大喊一声,他手下的一万军队列开了阵型,他率四千人为中军,李珠率本部三千人为左翼,另一名大将张志台率三千人为右翼。
    李珠却没有离开,他上前低声对李兆锦道:“王爷,好像对方要和你说话。”
    李兆锦一怔,果然,对方一名大将缓缓上前,大声喊道:“李兆锦将军何在?请上来答话。”
    李兆锦心中犹豫一下,他不想上去,李珠却劝他,“王爷不妨听听他说什么,若开出比唐朝优厚的条件,还可以谈判解决。”
    李兆锦沉思片刻,便催马上去,在五十步外停住,几名亲兵用盾牌将他左右护卫,防止隋军冷箭,李珠就立马在他身后,手中持一杆大铁枪,冷冷地看着李兆锦。
    “我是李兆锦,尔等想和我谈什么?”
    苏定方冷冷道:“若你不想死,立刻下马投降,否则明年今天就是你的忌日!”
    李兆锦大怒,“谁敢杀我!”
    “我敢杀你!”
    李珠一声怒喝,大铁枪一抖,从后背一枪刺穿了李兆锦的胸膛,大枪一挑,将他高高挑在半空,李兆锦在空中万分震惊地望着李珠,随即死去,眼睛却无法闭上。

第五十三章 唇枪舌剑
    原创李兆锦身边几名大吃一惊,纷纷拔刀而出,怒吼着向李珠扑去,李珠早有准备,他将尸体一甩,冷笑一声,大铁枪左右分刺,瞬间将几名亲兵刺下马,就在这时,苏定方下达了进攻的命令。⑸
    三千隋军骑兵势如奔雷,向李兆锦的军队猛扑而去,李兆锦已死,军队无首,士气崩溃,再加上李珠率三千军在一旁推波助澜,数千军队调头便逃,士兵们丢盔卸甲,争相逃命,一败涂地
    这就是杨元庆只让苏定方带三千骑兵来敦煌郡的原因,三千骑兵并不是来厮杀,而是接受败军投降,隋军兵分两翼,一路追赶,控制住杀戮,败军赶不上隋军的战马,走投无路,纷纷跪地投降,敦煌郡的一万两千军队逃跑者和被杀者不足两千,其余军队全部投降。
    一个时辰后,苏定方率军进入了敦煌城。
    就在隋军进占敦煌郡之时,李渊的紧急命令也抵达了凉州,命令河间郡王李孝恭率武威郡和张掖郡的一万五千军队火速赶往敦煌,务必夺取敦煌郡,决不能让隋军在河西的后背插上一把尖刀。
    而李世民同时又命凉州总管殷开山率八千军队扼守大斗拔谷,防止梁师都趁机从大斗拔谷杀进河西。
    长安城,十几名北隋的和谈使者在三百名唐军的护卫下从明德门缓缓进入了长安城。
    在队伍前方,北隋户部尚书杜如晦望着气势恢宏的长安城,忍不住叹道:“壮哉!时隔十二年,我杜如晦终于又回来了。”
    身后副使魏征听到了杜如晦的感慨,不由笑道:“杜相国真的一直没有回来过吗?”
    杜如晦摇了摇头,“大业初年,我跟随总管北上丰州,在丰州娶妻生子,把丰州也接去了丰州,便一直没有回来。”
    “相国为何不肯回来。是总管不肯批准假吗?”魏征好奇地问道。
    杜如晦苦笑了一声,“那倒不是,刚开始是觉得在丰州当县令很没面子,怕从前的同窗好友们耻笑,不敢回长安,那时我才二十岁,后来这种自卑感虽然消失,但已成家立业。父母也接来了。也就不想再回来。”
    旁边陪同他们的李神通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呵呵!当时杜相国去丰州做官感到很委屈吗?”
    杜如晦捋须叹息道:“是啊!当时大利建县,需要吏部派一名候补官员前去出任县令。当时所有人都拼命推却,找各种理由,有的人说自己心脏不能受寒。有的人说老母在堂,我当时说自己怕冷,结果吏部高侍郎一怒之下就填了我的名字,兹任命吏部候补杜如晦为五原郡大利县令,三rì后启程,我跺脚抗议,最后只好无奈启程,当时心中愤懑,一路上没少给杨总管脸sè看。现在想起来,真的要去高侍郎的墓前上一炷香。”
    身后的十几名官员都一起笑了起来,魏征笑道:“鸟择良木而栖,杨总管就是一根最好的良木,杜相国yīn差阳错,押对了自己的前程。”
    李神通脸上有些尴尬,干笑一声道:“这也未必吧!最好的良木应该是我们唐朝的圣上。”
    “这个不好说。各为其主!各为其主!”众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不多时,一行人说说笑笑便到了皇城,刚进朱雀门,几名宦官便迎了上来,拱手施礼道:“殿下。圣上请隋使前去两仪殿见礼。”
    李神通点点头,对杜如晦道:“杜相国。我们圣上对这次和谈极为重视,请杜相国前去两仪殿相见,魏副使另有安排,请相国随我来!”
    杜如晦对魏征交代两句,便随李神通坐上了肩舆,几名健壮的宦官一路疾走,向两仪殿快步而去。
    两仪殿内,李渊和十几名重臣已经等候多时了,李渊心中有些不高兴,杨元庆口口声声说要和谈,另一方面却暗中派兵去抢占敦煌郡,他觉得杨元庆并没有诚意。
    这时,殿外传来一名侍卫的高喝:“北隋使臣已到!”
    “宣他进殿!”
    “陛下有旨,宣北隋使臣觐见!”
    “陛下有旨,宣北隋使臣觐见!”
    在侍卫的一声声高喝声中,杜如晦昂首阔步走进了两仪殿,杜如晦是紫微阁五相国中最年轻的相国,今年只有三十二岁,但他却是杨元庆的开国元老,也是杨元庆的心腹,他就像一根笔直的长矛,锐利而势不可挡,两仪殿内顿时响起一片窃窃议论声,很多大臣都久闻杜如晦的大名,却没有想到他竟是如此年轻.
    杜如晦走到玉阶前躬身施一礼,“隋户部尚书杜如晦参见唐朝皇帝陛下!“
    “杜相国免礼平身!”
    “谢陛下!”
    杜如晦站直身子又朗声道:“隋臣奉我朝尚书令、楚王殿下之令出使贵国,商议两朝之间和谈,希望两朝之间的和谈坦率而富有成果,我们愿以最大的诚意来完成这次和谈。”
    李渊是一国之君,他心中虽然不悦,但有些他不能说,他便给裴寂使了个眼sè,裴寂走出朝班,拱拱手道:“在下裴寂,久闻杜相国清誉卓著,是楚王驾前第一能臣,有些事情便想请教杜相国。”
    杜如晦微微一笑,也拱手道:“原来是裴相,请讲!”
    “适才杜相国一番表态令人感动,杜相国说,隋朝愿以最大的诚意来完成这次和谈,我就不理解了,既然口口声声说有诚意,那为何贵朝还要在和谈期间出兵敦煌郡,这诚意又在哪里呢?”
    裴寂双手一摊,对众人道:“我看不到隋朝的诚意在哪里?各位同僚看到了吗?”
    杜如晦摇了摇头,“裴相此言差矣,请听我一言,楚王殿下决定出兵敦煌郡是出于维护大隋的领土,当年吐谷浑被我大隋武帝击败,一直偃旗息鼓,最近梁师都为了获取吐谷浑支持,不惜出卖我大隋利益,使吐谷浑再次兴风作浪,为了防止敦煌郡落入异族之手,殿下毅然决定出兵敦煌郡,防御吐谷浑北上,裴相国对大隋抗击异族的决定不能理解吗?当然,或许唐朝确实不能理解,但我大隋军民上下一心,决不容许吐谷浑侵犯我大隋一寸领土。”
    杜如晦话语中绵里藏针,暗讽唐朝当初和突厥勾结,令两仪殿内的气氛有些尴尬,这时萧瑀走出列,诚恳道:“杜相国未免有点太小看唐朝了,我们也是很忧虑梁师都会为了几只牛羊把西海郡和河源郡出卖给吐谷浑,所以我们才以最大诚意与你们和解,以便于及时制止梁师都出卖民族利益,大唐也一样会捍卫我们的边界不受异族入侵,请杜相国不要小视我们。”
    萧瑀的诚恳令杜如晦点了点头,道:“如果唐朝的每个大臣都能像萧相国这样捍卫民族利益,那么我为刚才的轻视贵国道歉,不过,我们隋朝夺取敦煌郡确实和这次和谈无关,毕竟敦煌郡并不是唐朝所控制,而是被凉国的残余势力控制,我们是见唐朝迟迟不肯去收复敦煌郡,唯恐李兆锦投靠了吐谷浑,或者投靠西突厥,所以我们才主动出兵,消灭凉国势力,恢复隋朝的统治,希望贵国不要太过于敏感,以为我们是想占领河西,我可以明确告诉诸位,没有这个想法。”
    裴寂还想再反驳,李渊却一摆手止住了他,李渊心里明白,杜如晦抓住了他们的最大弱点,也就是敦煌郡并不在唐朝手中,而是在凉国残余势力手中,这样一来,无论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