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特工之回到清朝-第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移动。

李秀成站在岸边的一个高处,默默的看着过河的部队,表面上看起来,李秀成很沉着,其实心里却急的不行,万一要耽误了杨督帅的大事,自己真的是无颜面对杨一。

“大哥,部队都过去一大半了,你也该过去了。”李时贤总是喜欢在人前称呼李秀成为大哥,借此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李秀成眉头皱了一下,低声说道:“以后在众人面前别叫我大哥,这样影响不好。”李时贤被说的脸一红,诺诺低声道:“人家习惯了嘛。”

对这个弟弟李秀成是很疼爱的,有时候拿他也没什么办法,也只好随他去,不过今天却显得格外的严厉,沉声说道:“习惯了也得给我改。”李秀成正想多说两句,赖汉英走了过来。这个洪秀全的大舅子,如今以没有往日的荣光,全靠着李秀成在的照顾才有现在的地位,他对李秀成还是很尊敬的,所以赖汉英很严肃的先对着李秀成敬了个军礼,这才报告道:“大人,重炮部队已经全部过河,请您指示。”听到行动最缓慢的重炮都已经过河,李秀成心里的石头也放了下来。

“很好,命令全军,渡河之后,加快行军速度,一定要在杨督帅规定的时间内赶到北京城下。如有违抗军令者,就地正法。”李秀成说完不由朝北京的方向看了看,也不知道杨一的部队到了哪了。李秀成冷冷的话语听的赖汉英和李时贤一阵发冷,都不约而同的敬礼,然后离开李秀成,回到自己的部队中去,督促士兵们加快行动的步伐。

远处的天空笼罩在黑暗中,大地也在这压抑的夜里无声的忍耐。天空中闪过一道亮光,接着轰隆一声,一个闷雷响起,河面上开始有微风吹来,风越吹越大,闪电与累声也越来越频繁。李秀成暗道:要变天了。

山海关下,天空终于被黑夜笼罩,新军的士兵们点起篝火,按各自所属的单位围坐在篝火旁。在篝火的照明下,可以依稀看见昔日驻军留下的痕迹。清军在这驻扎的部队不多,军营也小的可怜,新军的士兵们只好露宿在这雄关之下。

军营里一座略显破败的房间内,杨一,张键,聂士成围坐在一盏摇晃的马灯前。杨一郑重的面对聂士成道:“公亭,出了这山海关就是关外,关外是清朝龙兴的地方,你引两万兵马,半年之内,一定要给我扫平东北。”

“请先生放心,聂士成一定不负先生期望。只是先生您只留下万兵马,是不是少了点?”聂士成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一直以来,聂士成和刘铭传都称杨一为先生,这个习惯一直到他们老的时候也还是如此。杨一每每听到这个称呼,都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杨一知道,这是刘铭传和聂士成不愿意和自己大生分,他们更愿意把杨一当成一个亲人,一个兄长,一个老师。

“公亭,如今形势紧迫,洋人在中国吃了亏,是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一定会来报复。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洋人杀到前安定国内,这样才能无后顾之忧。东北地方太大,且冬天寒冷,新军兄弟多为南方人,我怕他们不能适应这的气候。你只管带这兄弟们前面冲杀,我会派5000人马押送冬衣跟上你。”

“多谢先生关怀,聂士成一定拼死报答先生知遇之情。”感到任务艰巨,聂士成一脸肃穆的神情回答杨一的话。

杨一赶紧笑了笑,缓和下气氛,然后拍拍聂士成的肩膀道:“公亭,我可不要你去拼命,记住了,要充分利用民心。部队所到之处,不光是要打仗,还要大力推广我在江南推行的新农业政策,劝减租息,查有罪大恶极的土豪,坚决好不留情的给予镇压。要把各地的百姓都调动起来,把他们武装起来,让他们成为我军的预备队。还有,一定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个好汉三个帮嘛。”说到这里,杨一觉得口干,端起杯子喝了一口水,继续说道:“我最担心的是俄罗斯人,一但英法联军再次杀到,俄罗斯人一定会出兵东北,到时候你必将和他们直接面队。我的意见是,一旦开战,不可以硬拼,应当诱敌深入,利用东北广大的战场,将老毛子各个击破。”杨一说到这,张键也插了一句:“公亭,此去关外,凡事都得你自己小心,要及时把情报传给大人,今后你就是这东北王,东北的一切都看你的了。”作为杨一的首席谋士,张键觉得有必要提醒杨一,要提防手下拥兵自重,以免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所以他接过话,一面是想敲打一下聂士成,一面是想提醒杨一。

杨一当然知道张键是好心,杨一一贯把聂士成和刘铭传当兄弟看,对他们也是信任有加。张键话里的含义杨一很清楚,但杨一对张键在这个时候说这番话还是感到一丝的不满,只是杨一一向尊敬张键,不好说明白,便怪怪的看了张键一眼,表示自己的不满。

张键从杨一的眼神里看出了不满,但他还是很决就额的用眼神回答杨一,自己说的这一切都是很有必要的。两人的目光交错一下后,都各自缩了回去,表示了互相的理解。

又是一个早晨来临,鬼子六奕忻在忙碌了一夜后,终于等到了皇帝要返驾的八百里加急文书,奕忻等待多日的一天就要来到。九门提督已经换成自己的人,通州的十万大军也有五万人马悄悄的进了北京城,另外的五万也在城外埋伏好,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只等着咸丰自投罗网了。奕忻仿佛看见权利在向自己不停的招手。

虽然一切看起来已经没有什么变化,但奕忻还是感觉了一丝的不安,只是还不清楚,这不安来自何方。

第二部 第三十七章 京华风云

官道依旧是黄土铺上一层,上面洒上净水,再以细沙匀称的铺上薄薄的一层,最难得的是沿途居然还有些官僚士绅在道路的两旁迎接,磕头作揖,三呼万岁者络绎不绝。

较之离开北京时的匆忙和落魄,咸丰皇帝回京的仪仗又恢复了往日的从容和气派,当初走的时候太狼狈,有损皇家的威仪,现在自然要找回一些。

咸丰皇帝回京的日子选择的不错,是钦天监监正早就选好的良辰吉日。皇咸丰帝的车驾一路走来,天公倒也作美,一派万里无云秋高气爽。也许是好天气的缘故,再加上一点好心情,咸丰居然偶尔从车驾里探出头来,向两旁的人们挥手点头,以表示皇恩的浩荡。迎接的人们也因为得见天颜,都激动的跪伏在地上,“吾皇万岁”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皇帝回京,御林军的士兵们一个个身穿威风的盔甲,手持闪亮的刀枪,各种鲜亮的旗帜在风中飞舞,喧天的锣鼓震的大地也为之震动,整个銮驾的队伍绵延数里,真是好不热闹。咸丰皇帝虽然归心似箭,可走的太匆忙又有损帝王的威仪,皇帝就应该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尽管銮驾已经走的很快,但从承德到北京,还是走了整整四天,和离开时的北京到承德比起来,这真是“快”的很啊。

四天,这四天里杨一已经派聂士成出师东北,李秀成也在暴雨的来临前全军渡过黄河,正急速的往北京赶来。同样是这四天,北京城里的奕忻一直处在一种焦虑的等待之中,虽然一切都以在掌握之中,但奕忻还是担心夜长梦多。四天时间其实并不算长,可对于六王爷奕忻来说,似乎已经过了四年。

北京城在落日的余辉中又迎来了一个黄昏,夕阳草草的照在北京城的郊外,秋末的北京多少显得有些萧索,枝头的树叶已经凋零,官道旁的枯草在夕阳浸泡的红色里哆嗦。秋风吹来,卷起阵阵尘土,迷漫了路人的眼睛。就在这么一个黄昏里,咸丰皇帝终于回到了北京。十里长亭外,留守北京的六王爷奕忻,早早的就领着六在北京的官员们在等待着皇帝的归来。

迎接的仪式很气派,礼炮响后,三十六个吹鼓手使劲的吹响那长长的喇叭,乐队也奏起了祥瑞的曲调。奕忻领着官员们跪在了道路两旁,迎接九五之尊的咸丰皇帝回到北京。

咸丰皇帝对这一切看起来很满意,也许是由于旅途的劳累,咸丰并没有多说什么,之是嘉勉了奕忻和其他官员几句,就匆忙的回到了紫禁城。回到紫禁城的咸丰在才感到了安心,一切看起来都没有变化,北京还是北京,紫禁城还是紫禁城,守卫紫禁城的还是忠心耿耿的一万御林军。随皇帝到承德的丰台大营里的两万人马,也照旧回到了营地,继续拱卫着北京城里的皇帝。一切都和走的时候一样,平静而沉闷。

回到北京的第一个夜晚,咸丰并没有召见他那个守卫北京查呢感的弟弟,而是把自己的亲信军机大臣们都叫到了宫里。

未时一过,分散躲藏在北京外城里的五万人马,便悄悄的进入各自的预定位置,远远的把紫禁城慢慢的围了起来。

丰台大营的士兵们经过几天行军的劳累后,除了一些例行巡逻的士兵,其他人都早遭到休息去了。整个丰台大营只有门口和中军大帐才有几盏灯火。整个驻地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回到北京的士兵们也暂时卸下了保护皇帝的重任,睡的都很安心,就连门口站岗的士兵也都抱着刀枪在打着瞌睡,一点都没有察觉到丰台大营已经被团团包围。

“肃顺,你连夜让手下去查清楚,老六在朕离开这段时间 都做了些什么?还有,他是不是和杨一达成了默契,让御林军都打起精神来,我看这奕忻表现的有些不正常。”咸丰说这话是有他的道理的,自己这个弟弟,从小就聪明,深的道光皇帝的喜爱,要不是自己下手快,这皇帝的位置还不知道是谁的呢?今天奕忻在迎接自己的时候,那笑容看起来是由衷的,并不象的装出来的,自己回到北京,他有什么好高兴的?开始的时候咸丰还没觉得什么,可是越想越觉得不对,于是连夜把肃顺他们都叫了过来。打算商量一下,先把情况弄清楚再说。

“既然如此,皇上,臣以为应该立刻派人去丰台大营,让他们别松懈,以免误事。”素顺连忙补充皇帝的意见。其他人也虽然没觉鬼子六有什么不对,但皇帝毕竟是鬼子六的亲兄弟,他的判断应该不会有错。

君臣们正商量着呢,忽然城里一声炮响,接着就是一阵阵密集的炮声和喊杀声传来。咸丰和大臣们惊恐万分,都面露惊慌之色。

“来人。”咸丰疯狂的大声叫道:

“奴才在。”一个侍卫出现在门口,跪倒行礼回应咸丰。

“给我速速打探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先锋慌乱的下着命令。'手 机 电 子 书 w w w 。 5 1 7 z 。 c o m'

就在咸丰皇帝他们惊慌失措的时候,鬼子六奕忻发动了蓄谋以久的政变。再在先锋还在承德的时候奕忻就已经在外城的普通居民区埋伏下了五万大军。原先的居民都被奕忻的手下押了起来,等事变结束才放出来。

未时一过,等待多日的奕忻再也按耐不住,立刻就下令发动政变。

五万大军分四路把紫禁城围了起来,一门门洋人留下的大炮也架在了崇文门外,对着守卫内城的御林军就是一顿猛轰。

丰台大营,城内的炮声一起,这里也打响了,杨一便宜处理给奕忻的洋枪洋炮,虽然比起新军的武器还有一点差距,洋枪的数量也才几千支,但对付这些拿着冷兵器的清军是绰绰有余的。一阵炮火之后,丰台大营里顿时火光一片,以木头为框架的兵营很快就燃烧起来,沉睡中的士兵很多好没有清醒,就已经倒在火海之中。密集的炮火持续了很久,大营里的士兵们如同丧家之犬,在大营内四处躲藏,到处是衣冠不整的士兵在奔跑,到处可以听到受伤的士兵在惨叫。丰台大营里的部队,平时的主要任务是保卫京城,无论训练和装备,都是清军较好的,平时训练也抓的比较紧,有相当的战斗力。负责围攻丰台大营的是原来通州城里的将军谭青。胜保被弄死后,鬼子六就许给他高官厚赂,让他带着部队跟着奕忻干。谭青也没得选择,只能上了鬼子六的船。

丰台大营里的士兵在慌乱之中,还是组织起了一些抵抗,只可惜这些骑马拿刀的士兵,还没有靠近外面的敌人,就被一阵阵排枪打倒在地。洋枪洋炮用来对付这些清军还是很好使的。微弱的抵抗过后,士兵们都放弃了抵抗,丰台大营落入谭青的手中,谭青留下大军打扫战场,自己带着全部的洋枪,赶往北京,支援城里的战斗。

北京城里的战斗是在奕忻亲自指挥的,骑着心爱的骏马,穿着当年道光皇帝赏赐的盔甲,奕忻杀气腾腾的指挥着手下,杀向内城里抵抗的御林军。御林军是保卫皇帝的最后一只武装力量,对皇帝的忠诚是绝对的,凭借着内城的城墙,对攻击的叛军进行着殊死的抵抗。

城内的战斗远远没有城外丰台大营的战斗来的顺利,尽管奕忻的部队五倍于御林军,但城内建筑密布,大部队不容易展开,人多的优势一时还难以得到发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