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咒-第1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舍甫琴柯公布了特种部队在解决车臣非法武装大规模劫持人质事件时所用的气体成份。舍甫琴柯称,致使绑匪和部分人质进入睡眠状态的“特殊气体”只是“用于外科手术场合的麻醉气体”,其中主要成分是一种医疗辅助使用的快速麻醉剂芬太奴。据专家介绍,这种混合气体具有麻醉作用,是一种强效止痛剂,通常用于妇女生产时作麻醉剂用,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死亡。芬太尼的药理作用与吗啡相似,镇痛作用比吗啡强100倍。针对某些专家认为“特殊气体”可能是“冷战”时期研制的非致命化学武器的说法,法新社记者贝塞尔格利克从一名不愿意公开姓名和身份的美国政府官员那里获得一则消息:美方获得的证据显示,“特殊气体”类似于安眠剂,“或许并不违反禁止使用化学武器的国际公约”。而且,在德国城市慕尼黑接治两名德国人质的医学专家托马斯齐尔克尔也证实,俄军特种部队采取行动前向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剧场内释放的气体只是麻醉镇静剂,不会对人体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舍甫琴柯为这次行动辩解道,在解救人质时,俄特种部队没有使用《化学武器公约》禁用的化学物质。另据俄外交部发言人说,拥有和使用芬太尼衍生物,既没有违反俄罗斯对国际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所承担的义务,也没有违反俄罗斯法律。 

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方面大力谴责俄罗斯在反恐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另一方面也加紧研制新一代的生化武器。不久英国《卫报》就爆出冷门消息,美国国防部在英国军方的帮助下,正在研制“非致命”武器。据称,这种武器类似于俄罗斯特种部队上星期拯救人质时用的麻醉气体。随后,一份国际权威杂志更尖锐指出,美国的所作所为早已经破坏了《禁止生物武器公约》。2003年7月,美国采取了一项令国际社会瞠目结舌的措施,它否决了赋予国际检查团更多权力的建议,因为这些权力可以使成员国有权监测其他国家是否遵守这项国际公约。《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的签约国都会就他们的生物武器防御项目发表年 

报,但美国在其报告中绝字不提它这方面的项目。倒是不小心走漏的消息和 

媒体报道才将他们的秘密公之于众。 

对于冯克提出的特击战理论,程光是大力支持的,但是一旦涉及到具体操作方面,程光则严格把关,他不断提醒冯克在战略战术和武器开发方面要注意国际政治影响,不能以违反国际公约为大前提,为了让冯克深刻理解这一点,他还专门就战争的道德、政治的力量以及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等问题与冯克长谈了一次。 

对于程光主席的良苦用心,冯克深以为然,不过他也毫无保留地谈了自己对这场战争的一些看法,提出中国不能再采取被动防御的传统军事思维,现代战争尤其是两个核大国之间的战争不是一种持久战争,而是一种威胁均衡战争,美国不可能因为中国的持久防御而失败,倒是可能因为惧怕本土的毁灭而停战求和。中国唯一能够制衡美国的就是核武器,为了打消美国彻底战胜中国的野心,中国不仅要敢于使用核武器先发制人,而且也要有不惜打核大战的勇气和准备,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巧妙把握核武器使用的尺度和美国的心理变化,核大战既是心理战又不是心理战,对于像美国这样侵略成性,靠战争发家的国家,一味的忍让只会让它以为软弱可欺。冯克形象地把美国比喻为一个街头流氓,总喜欢调戏良家妇女,对于这样无赖不能靠说教,更不能惊慌逃避,只有狠狠朝他裤裆踢一脚,才会让他老实。听冯克用这么粗俗比喻来分析两个大国之间的战争,程光不禁也被他逗乐了,不过现实情况也确实如此。 

最后经过反复商讨,程光终于批准了冯克提出的特击军的“先发制人”、“等量攻击”、“非致命杀伤”三大基本作战原则,这为以后特击军在国内和海外地区作战和武器的研制开发提供了明确的军事指导思想。 

这次被特击军广泛使用的高效浓缩麻醉武器,就是在“非致命杀伤”的原则下开发研制的秘密武器,由于采用了纳米技术,中国军工生产的“R1”型麻醉气体不仅无色无味,对人体无致命伤害,而且具有挥发快,可以通过呼吸和皮肤吸收渗透的特性。从理论上讲,大约1公斤“R1”型麻醉晶体所释放的麻醉气体足以在瞬间瘫痪一座百万人口的城市,不过受大风雨雾等气候条件制约,麻醉气体常常不易控制和持久,这使“R1”的麻醉效力会大大折扣,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特击战士们通常采取大剂量饱和攻击和矩阵多弹点控制的方式,冯克形象地把这一战术比喻为“牛刀杀鸡”和“蚂蚁啃象”。在实弹演习中,一座大型飞机场在这种战术攻击下,警备和地勤人员如果没有配戴防护面具,不到1分钟就全部陷于麻醉昏迷状态。 

不过冯克也知道,用麻醉弹可以瘫痪一座军事基地,但是要摧毁一座基地就离不开炸药枪炮,那时候就免不了流血和杀伤,不过既然是战争,美军可以坐在飞机里向城市投掷声波弹杀人于无形之中,中国军人当然也可以使用麻醉弹杀人于睡梦之中,这也符合特击军的“等量攻击”原则。在冯克看来战争的道德有时候是非常虚伪的,美国人一边向全世界销售军火,大发战争财,一边又称那些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抵抗为恐怖行为。一边研制更高效、杀伤力更大的高科技武器,一边又宣传精确打击,零伤亡。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冯克相信人性的存在,尊重生命的可贵,但是绝不会愚蠢到像宋襄公一样对敌人讲道德仁义,美军的零伤亡就意味着中国军人的流血牺牲,所以当有人问道,杀死那些被麻醉弹迷到的敌人是否有违战争的道德? 

对此,冯克冷冷答道:“战争的道德都是由生者规定的!”

第三章 地裂天崩

太阳缓缓沉落,当最后几抹余辉消失在遥远的海天一线后。大片大片的乌云封住了黄昏的天空,使夜色来得又早又阴沉。阵阵疾风鼓荡着波涛狠狠拍打着墨西哥海湾海岸线的礁石,激起一簇簇雪白浪花,从天空看仿佛是给黑沉沉的海岸线镶嵌了一道滚动的白色花边,看起来是那么的妖艳和诡秘。 

一架美军警戒飞机沿着海岸线作例行飞行侦察,机舱内一个高大魁梧的中年男子,穿着军便服,正透过机舱窗口看着窗外蜿蜒曲折的海岸线,神情凝重忧郁。他就是潘森中将,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守护者。 

美国的石油产量不到世界石油产量的10%,石油消费却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4,进口石油成为美国石油消费的主要来源。为了防范石油供应中断对国家安全和经济造成威胁,美国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计划,简称SPS(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1973~1974年的石油危机对美国来说是一场黑色的噩梦,美国的石油运输线路被切,这对当时的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饱受缺油之苦的美国人开始考虑石油的“备战备荒”问题,这就是后来建立石油储备问题的缘起。 

1975年12月22日,美国总统福特签署《能源政策和储备法》(简称EPCT),开始实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对于战略石油的存储,美国利用了4个天然形成的巨大地下岩洞(盐穹地质),地点在靠近墨西哥湾的德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纳州的海岸上。这些岩洞最多可以存储约7亿桶的石油,目前共存有约6亿桶原油,这些石油基本是在1970…1995年期间购买注入的,共花费约160亿美元。 

为什么设在这么容易受到攻击的海岸,而不是放在深深的内陆呢?这是因为,美国石油战略储备的第一原则是“成本最低”。美国国会认为,尽管影响美国经济安全的石油供应中断的可能绝对存在,但这种中断的数量和严重性几乎无法预测,中断为经济带来的损失以及利用战略储备平抑油价谁会受益、受益多少等等问题更是无法解答的,所以无法将它们代入决策模型当中。而且如果国家受到全面攻击,炼油厂和运输管道必然是攻击的对象,如果这些设施被摧毁,即使有再多的原油也毫无用处。美国能源部给SPR办公室的指示是“成本最低”,因为这个指标最好衡量和控制。 

将石油存储在岩洞的做法正是遵照了这一原则。首先,在墨西哥海湾一带的地海岸线上,集中了500多个可供储备油的盐穴。盐穴结构为长久储备石油提供了提供了安全、低成本的方式,由于盐穴是在地下2000~4000英尺,地层压力将封闭任何裂缝,盐穴上下2000英尺的落差形成的自然温差,将保持原油在盐穴的循环流动,有利于保持油品的质量。用盐穴结构为长久储油,每桶容积平均成本只有1。5美元,每桶储备石油每年的日常运行和维护费用为25美分,而同样容积的地上油罐造价需要15…18美元;另外,这些海岸还是美国石油管线和炼油厂最集中的地区,墨西哥海湾有21家炼油厂,还有便于供油品运输的油罐、管道、驳船和码头,通过这些设施可以与中部和中西部的28个炼厂相连,这49个炼厂的产出能力几乎达到美国炼厂总能力的50%。紧靠油品生产企业,可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同时也降低了释放储备时的运输成本。美国石油储备的建立用了近10年时间。目前储备量为5。67亿桶,这个储备量相当于美国50天进口量,加上美国石油企业的储备,可以维持最多150天的紧急状况。 

中美战争爆发前,潘森中将就敏锐地察觉到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将成为中国报复的重点目标,在他的大力呼吁下,美国国土安全部对所有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加大了防护措施。果然,当中国本土遭到美军全面轰炸和“伽马弹”突袭损失惨重后,迅即实施了反报复,两艘中国核潜艇向美国的8个石油战略储备基地发射了战术核导弹,美国本土遭受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战火的蹂躏,并且升起了恐怖的蘑菇云。虽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严密的导弹防御体系,也事先做了各种防御措施,但中国核潜艇是潜伏在美国近海岸发起的攻击,而且还使用了具有变轨技术的新式导弹,因此8枚导弹无一例外击中目标。面对核武器的打击,原有的防御措施显得那么脆弱不堪一击,当遮天蔽日的浓烟升腾而起,昼夜燃烧的烈焰冲天不熄时,整个美国都似乎感觉到了天塌地陷的恐惧…… 

墨西哥海湾的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在这次反击中首当其冲,90%的炼油厂、油品运输的油罐和管道,以及其他石油附属设施被彻底摧毁,虽然深藏在地下盐穴的原油没有太大损失,但这也使得美国这个庞大的耗油巨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一直处于心脏“供血”不足的状态,没有了石油,美国经济几乎陷于半瘫痪,沉重的打击让美国高层一直对是否实施全面入侵中国的本土计划争吵不休,犹豫不决。 

不过,最后政治因素还是压倒了军事因素,在白宫的暗示强压下,美国国防部最终还是决定出兵远征中国本土。当第一双美国大兵的皮靴踏上中国的和土地时,迎接他们的不是子弹,而是核弹。五日核战期间,中美两国展开了疯狂的核报复打击,虽然最后双方鉴于无法承受的损失都不约而同停止了核报复行为,没有战争升级为世界核大战,但几乎所有不了解真相的人在那段时间都绝望地以为世界末日将要来临。不过,在一片恐慌中,潘森中将是少有的持乐观态度的人,在他看来中美两国的核报复只是一种彼此相互摸战争底牌的冒险试探,如果针锋相对的结果,让中美两国领导人都认识到对方不畏惧核大战,也不会屈服于核恐吓,那么作为两个理性的核大国只有各退一步,毕竟核大战的结局是人类的共同毁灭,没有最后的胜利者。事实证明,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战事的演化过程正如他所预见的那样,中美两国一直把核战的规模控制在战术一级,最终在两败俱伤后不得不达成默契,彼此不再使用战术核武器攻击对方的军队,让战争模式又回归到常规战争的轨道上来。 

然而随着美军在中国战场上的快速推进,节节胜利,中美常规战争规模也越来越大,潘森中将又一次对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可能遭受袭击深感忧虑。虽然,在他的主持下美国战略石油基地的恢复生产进度很快,但是破坏总比建设容易,如果中国方面再发动一次核偷袭,不要说远在亚洲的美军,就是美国本土也会陷入“供血”不足的石油恐慌,而且他强烈的预感到中国人发动的新一轮打击力度会远远超过第一次,毕竟开战之初两国还没有一定要置对方于死地的打算,更多是希望通过有限战争和武力的炫耀达到不战而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