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政客-第1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说;发展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先军政治;也就是大力发展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军队;平息内外的sāo乱;剿灭流寇;剿灭后金;待到局势稍微稳定之后;再来想办法;对大明的官僚集团动手。
  要做到这一点;也不是简单的事情;自己的身边;必须有一帮强有力的支持者;这些人;还必须是有着非常不错能力的。
  大明朝毕竟是文人集团把持的;所以说;还是要团结一部分的文人;形成一个截然不同的文人集团;这些文人;能够分布大明各省;在厩里面;也有一定的发言权。
  要做到这一步;谈何容易。
  苏天成自己不过是六品的知县;在厩里面;根本就没有话语权;江宁县的地方太小;举荐官员;也是有困难的;迄今为止;他仅仅举荐了卢天明和孙传庭;相信这两人;很快会有新的职务了;至于说留在厩的熊子酵邓辉;还需要蛰伏;无依无靠的两人;不可能到重要的职位上面;邓辉还需要参加会试;发展的步伐更慢。
  身边的刘仲基;还是不错的;但也需要参加乡试、会试和殿试;寻求正牌的出身;否则;也只能够是在基层混;最多能够做到知县;算是逆天了。
  他曾经想到了东林书院。
  通过刘云清;来改变东林书院;让东林书院的学子;按照自身的想法来发展;这可以成为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可目前的情况看;这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刘云清的影响有限;要不是自己和黄道周的那一番辩论;相信东林书院;至今还不回有学子主动到县衙来做事情的。
  江宁县幕僚集团;已经是苏天成储备人才的基地了;刘云清的手下;有了四十多人了;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东林书院的学子;平rì里和刘云清的关系;就很不错的;通过好多次的接触和辩论;这些人的想法;发生了一些细微的改变;加之江宁县的变化;确实是很大的;这些人到了江宁县县衙;算是脱离了东林书院。
  东林书院的魁首钱谦益;本来是有着一写法的;但黄道周却支持这样的做法;认为苏天成的见识不一般;东林书院的学子;可以做出来自身的选择;加之新上任的范景文;不是东林党;也不是复社的成员;同样是支持苏天成的。
  如果是和平年代;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也是可以的;经过几年的时间;慢慢发展;水滴石穿;但身处明末;苏天成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如果不能够快速的做出来一些事情;恐怕还没有等到他施展手脚;大明朝已经轰然倒地了。
  所以说;团结同窗;争取到他们的支持;是最为便捷的办法。
  朝廷里面的官员;苏天成暂时不会考虑;这些官员;大都是人jīng;见风使舵;有着墙头草的本能;难以有自身的认识;那些给事中和御史;更是一根筋;以弹劾官员为荣;甚至不顾及发展的大局;见识也有限;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都要争论好半天的。
  苏天成不会想到;他的思想;与周延儒的某些想法;不谋而合。
  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周延儒不是笨蛋;确实是有着一定的见识的;也是一心为着朝廷考虑的;至于说个人的能力;那是另外的话题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


'正文 第二百四十二章 必须坚持的底线'

      江宁营的事情;最终还是引发了朝廷的注意;当然;这里面;有诸多人的鼓吹;也有一些人;怀有其他的心思;如此强悍的军队;当然需要收归朝廷;当然需要有人来统一指挥。能够指挥如此强悍的军队;想必打胜战;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嘉靖至万历年间的戚家军;威名震动华夏;不也有人想着;能够直接指挥这支军队;排开创始人戚继光吗。
  苏天成推荐了孙传庭和卢天明;正是因为这样的奏折;引发了朝廷里面的争议。
  孙传庭以前是吏部主事;正六品的品秩;辞官归家好几年了;卢天明是江宁县县丞;正七品的品秩;苏天成在举荐的奏折里面;仅仅是建议;卢天明出任都察院的御史;虽然也是正七品品秩;但xìng质截然不同了;属于典型的重用了;至于说孙传庭;他没有提出来职务;这是符合规矩的;孙传庭的品秩;不低于苏天成;苏天成不好提出来具体的意见。
  但大家都知道;苏天成既然举荐了孙传庭;肯定是有倾向xìng的建议;只是这个建议;在奏折里面;不会明确的说出来。
  朱由检首先召集了内阁的几位大臣;商议意见;这样的事情;不适合拿到朝会上面去讨论;否则只是争论一番;不会有什么结果的。
  商议之前;他有些担心;启用孙传庭和重用卢天明;是小事情。弄得不好;会引发出来其他的争论。尤其是有关江宁营的事情。
  他的担心;果然变成了现实。
  商议刚刚开始;新上任的内阁首辅温体仁就开口了。
  “皇上;臣以为;江宁营的事情;需要首先解决;这是最大的事情;江宁营的前身。不过是江宁县巡检司;其指挥将领孙元坤、刘实亮、罗昌、马华彪、刘铁汉等人;要么是江宁县巡检司巡检和副巡检;要么是江宁县兵房典吏;这是不符合规矩的。”
  朱由检脸上没有什么表情;他看了看徐光启;这段时间。徐光启的身体不是很好;几次都提出来;辞去所有职务;他是坚决不同意的。
  “温爱卿;你是什么建议?”
  “臣建议;设立江宁卫。朝廷可以派遣指挥使;原江宁营指挥官孙元坤等人;可以担任下级军官;同时;派遣监军。前往江宁营;让江宁营置于朝廷的直接指挥之下。”
  朱由检皱着眉头。没有说话;他再次看向了徐光启;在内阁辅臣中间;唯一能够提出来不同意见的;目前也就是徐光启了。
  按说朱由检是非常信任温体仁的;否则也不会让温体仁担任内阁首辅了;不过;他的信任;还是有着一定的限度的;以前过于的信任袁崇焕;包括周延儒;换来的是什么;教训太深刻了;所以说;这种信任;必须要大打折扣了。
  徐光启慢慢开口了。
  “温大人的建议;还是不错的;明确江宁营的品秩;纳入朝廷的直接管辖之下;江宁营威风凛凛;也该有如此的待遇了;只不过设立江宁卫的事情;臣有些不同的建议;皇上已经御赐江宁营之称号了;若是再次设置江宁卫;不是很妥当;依照臣的意见;不如就称作江宁营;其待遇级别;按照千户的设置;予以确认。”
  温体仁的脸sè;有了微妙的变化。
  “至于说朝廷派遣指挥使之事;臣以为;暂时不要派遣的好。”
  徐光启没有解释原因;为什么不派遣;他没有明说;其实这里面的意思;是很明确的;相信皇上是明白的;有邪;不需要说的那么的明确;否则;大家的脸面;都不是很好看;其实;这里面的斗争;谁都是清楚的。
  朝廷里面的讨论;还在继续的时候;苏天成已经是高度的紧张了。
  有关江宁营的未来事宜;他早就考虑过了;如果这方面不能够明确;很多的事情;都不好办的;甚至是无法进行的;这样的一支军队;肯定会引发他人的眼红;以前就有过这样的矛头;在剿杀了老回回之后;这里面的矛盾;已经捂不住了。
  明朝军队的设置是很清楚的;朝廷的军队;和地方上的武装力量;是两个不同的层次;江宁营的根本;还是属于地方民团的xìng质;可想着长期这样;不可能的;当初自己恳请皇上赐予江宁营的称号;就是在预防后面的事情。
  江宁营必须在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够触碰的底线;如果这样的一支军队;被他人指挥了;那将是最大的悲剧了。毕竟组建起来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
  江宁营的弟兄;那是不用担心的;绝对是忠于自己的;可朝廷里面;某些人心里是怎么想的;那就说不清楚了。
  有关这方面的担心;苏天成和渠清泽详细说过;所说的出发点不同;主要是从江宁营未来的发展考虑的;渠清泽的认识;和苏天成是一致的;如果江宁营归于其他人指挥了;贸然的拉出去;恐怕结局不会很好的。
  所以说;在上奏折的同时;通过渠清泽这条线;苏天成上了一个密折;这里面;详细说到了有关江宁营的诸多事情。
  他的建议;孙传庭可以出任兵部主事;哪怕是挂衔都可以;实际指挥江宁营;这样;江宁营的正式待遇;可以明确为一个千户所;直接归兵部指挥的千户所;而真正能够指挥江宁营的;朝廷里面;也就是皇上本人了。
  这样一来;孙元坤等人的品秩;也就明确下来了。
  但这仅仅是苏天成的一厢情愿;要达到这个目的;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苏天成重点依靠了三个人;分别是南京兵部尚书范景文、镇守太监秦三德、守备勋臣张泰宁;有了这三人的帮助;要达到目的;不是太困难的事情。
  范景文重点找寻的支持;是内阁辅臣徐光启。
  秦三德重点找寻的支持;是司礼监大太监王承恩。
  张泰宁重点找寻的支持;是兵部尚书张凤翼。
  当然了;还有一条线;那就是渠清泽这条线;也是苏天成自身所拥有的;那就是锦衣卫都督签事董昌。
  如果能够活动好这几方面;自己的想法;是一定能够实现的;这几个人的建议;都可以直接到皇上朱由检的手里。
  江宁县距离厩接近两千里地了;对厩发生的一切事宜;苏天成都是不清楚的;这是他的劣势;毕竟自己只是六品的知县;不可能有着那么大的活动能力。
  有所得必有所失;想要处处都满意;那是不大可能的。
  得知朝廷开始议论江宁营的事情之后;苏天成几乎睡不着觉了;这样的关键时刻;他也不可能去找范景文等人了;该说的早就说了;如今就是等着最终的判决了。
  退一万步说;朝廷就是派来了新的指挥;包括监军等等;苏天成也是有办法的;至少江宁营的供给;需要江宁县负责;朝廷无法维持如此庞大的开支;钱袋子捏在自己的手里;一切皆有可能。但到了那样的地步;就是下策了。
  秋收季节;马上就要到了;江宁县县衙也开始忙碌了;今年的事情特别多。
  就在这个时候;朝廷的圣旨到了。
  圣旨直接到了南京的兵部;因为牵涉到江宁营的时候;所以;苏天成也去接旨了。
  到了兵部;苏天成看见;兵部尚书范景文陪着宫里来的太监;脸上带着微笑。
  这样的情形;令他放心了。
  圣旨很长;这一次;苏天成没有觉得时间长;听完了圣旨之后;他感觉到震惊。
  江南营设卫指挥使一人;副指挥使两人;千户六人。
  卫指挥使由南京兵部尚书范景文兼任;指挥同知暂设一人;由兵部主事孙传庭兼任;孙元坤、刘实亮、罗昌、刘铁汉、马华彪等五人出任千户;苏天成出任江宁营监军。
  这是最好的安排了;比起自己当初的设想还要好;当初只是想着;江南营能够设立为千户所;就很不错了;尽管从兵力上来说;已经超过卫所的人数了;当江宁营的情况;毕竟是特殊的;有些与众不同;不能够按照兵力人数来明确品秩。
  想不到江南营享受了卫所的待遇。
  最有意思的是孙传庭了;兵部主事;不过是六品的品秩;指挥同知却是正三品的品秩;而孙传庭主要的职务;还是兵部主事。
  至于说孙元坤等人;品秩已经达到了正五品了。
  自己这个监军;没有明确品秩。
  但这里面;有一点最为关键的东西是明确的;那就是朝廷不会拨付军饷;江宁营所有的开销;依旧是江宁县直接负责;这里面的区别就很大了。
  归根结底;江宁营依旧是属于江宁县掌控的;圣旨只是明确了品秩;没有说到其他的东西;换汤不换药。
  至于说到指挥使范景文大人;不可能过问江宁营的事情;他老人家每天的事情多着;管着南直隶和浙江的所有卫所军队;哪里有时间关心江宁营的事情。
  再说了;自己是江宁营的监军;实际上的一把手。(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


'正文 第二百四十三章 秋收的计划'

      江宁县开始忙碌了;县衙免去了田赋;大多数的老百姓觉得;官府可能不会关心秋收的事情了;就是里长和甲首;估计也是各忙各的;谁家里没有事情啊;可情况不是这样;县衙的官吏;准备再一次的到乡下来了;指导脓开展秋收的工作。
  七月的天势;变化无常;常常伴随狂风暴雨;所以说;表面上看着简单的秋收;其实不简单;地里的水稻、甘薯和玉蜀黍;早就成熟了;必须要抢时间收回来;否则遇见连绵的大雨了;必然有着重大的损失。
  县衙免去田赋;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让农民能够有粮食吃;能够改善目前窘迫的生活;江宁县的农民;占到全县总人数的七成以上了;如果农民不能够富裕起来;增加购买力的说法;还是一句空话;江宁县的繁荣;不可能维持很长的时间。
  苏天成召集县衙的官员;包括六房的司吏、典吏;专门召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