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极品闲人-第7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杜学文所请之事,杜睿想了想,最终还是摇头道:“这件事暂且还是不要再提了,你现在年纪还小,战场之上,风云变换,其惨烈程度,不是你能想象的,你现在年纪小,本事也未练成,还是等上几年再说吧!”
    杜学文闻言,心中不服,不肯罢休道:“爹爹说孩儿武艺尚未练成,可是兄弟之中,他们就没有一个打得过我的,就连那些护院的教师也不是我的对手!”
    杜睿看着杜学文那倔强的模样,不禁哑然失笑,道:“你的兄弟们年纪都比你小,自然不是你的对手,至于那些护院的教师~~~~~~~~~”
    剩下的话还用杜睿说吗?
    杜学文是杜睿的嫡长子,未来要继承的是杜睿的爵位,以及大部分家业,那些护院教师,虽然就连杜睿都不会当成奴仆使唤,可是在这个年代,他们终究是下人,和小主人动手,他们谁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出狠手,还不是拳来就倒,腿来就躺。
    没想到杜学文居然看不出来,还当真以为自己天下无敌了,杜学文的武艺都是杜睿悉心调教出来的,虽说在同龄人当中,绝对称得上是佼佼者,但是那点儿手段,要是放在战场上,明显不够看。
    杜睿知道,自己这个长子早晚都是要走从军这条路的,军人上战场那是在正常不过的,他之所以没教给杜学文那些在战场上杀人的招数,是因为,那些东西是根本就教不出来的,只有在战场上拼杀过,在尸山血海之中闯荡过机会的人才能掌握。
    杜学文的武艺有他的调教也算是不错了,可要是以命相搏的话,杜学文或许都不是一个普通唐军将士的对手,因为杜学文学的是如何打败对手,而那些将士学的是杀人的伎俩。
    杜学文知道杜睿是不放心自己,更是满心的不服气,他觉得自己也已经长成为男子汉了,可是在杜睿这个做父亲的眼中,却依然还是个孩子,这让小小男子汉的自尊心遭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爹爹只道孩儿年幼,尚且经不起风雨,可是当初爹爹第一次跟随当今圣上还有卫国公出征突厥的时候,不才年方十岁,比孩儿都要年幼,既然爹爹能行,孩儿自然也行!”
    杜睿闻言,笑得更开心了,他虽然不大赞同杜学文这么年少就从军,但是杜学文能有这番志向,他还是很欣赏的。
    “你要想从军也行,不过你要先答应爹爹一件事才成。”
    杜学文见有了希望,连忙道:“爹爹快说,孩儿无不答应!”
    杜睿一笑,道:“那你就先去考明年的武举去吧!只要你能考中了武状元,你要去什么地方,只管随你!”
    杜学文闻言,立刻跃跃yù试起来,道:“爹爹说得可是当真!”
    杜睿笑道:“自然是真的,难道爹爹还会骗你不成!”
    杜学文尚自不肯信,道:“爹爹!君子一言!”
    说着还伸出手掌,要与杜睿击掌为誓,结果被杜睿一巴掌拍在了脑袋上。
    “滚蛋!”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兴盛于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清代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加上国家大力提倡,制度rì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杜睿改革变法,武举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武举主要选拔将才,每三年一考,由兵部主持武举考试,考试科目有马shè、步shè、平shè、马枪、负重摔跤等。当然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还要考问军事策略,比如孙吴兵法等。
    杜睿还提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把军事谋略置于军事技术之上,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便不能参加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默写武经。
    武试则最少要求骑shè九矢中三,步shè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
    和文举一样,武举也分为几个阶段进行,首先是童试,考生在所居住的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此后为解试,在州府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在后为省试,在长安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最后为殿试,省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
    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堤及第”资格。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
    殿试的规格很高,由皇帝亲自主考。考试揭晓后,在承天门前唱名,兵部门外挂榜,并赐给武状元盔甲。然后由禁卫军护送武状元归第,炫耀恩荣。此后在兵部举行盛大的“会试宴”,又赏给武状元盔甲、腰刀等,赏给众进士银两等。
    殿试以后,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职。武状元授正三品的参将,武榜眼授从三品的校尉,武探花授正四品的都尉。二甲授正五品,三甲授从五品。
    除了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武举,每科录取人数也有定额。但常科以外,还时常增设所谓“恩科”,常额以外,也增加一点“恩额”。这类“恩科”、“恩额”都由皇帝直接掌握。无非笼络人心,吸收更多的武勇人士为朝廷效命。
    不过唐初的军事职位开始多半由世荫承袭,再加上由行伍逐步提拔起来的,武举选将只是个补充形式。
    历史上的武举在宋代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人薛奕,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历史上著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尚有唐代的郭子仪,北宋徐徽言等等。
    大唐的第一次武举是在贞观十一年,当时太宗在杜睿的建议下颁布诏书,“白屋之内,闾阎之人,但有文武才能,灼然可取,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
    自太宗皇帝设武举以来,到如今也有二十年的时间了,七科的武考生如今遍及天下,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经成了大唐边疆的中流砥柱。
    武举制度没落则是在后世的鸦片战争以后,频繁的御侮战争中,显露出武举人材不能适应新的战争,除了长矛大刀与坚船利炮之间的差距外,更重要的还是基本素质和军事思想上的差距。
    然而朝野上下株守陈规,玩岁愒rì,武举考试竟一直被延续下去。直到光绪二十一年,荣禄首先提出废止武举考试,他说:“自火器盛行,弓矢已失其利,习非所用,与八比试帖之弊略同。积弱之端,未始不由于此。”
    他主张各省创设武备学堂,以西洋军事课程培养新式军人。然而荣禄的倡议并没有得到大多数朝臣的响应。
    一拖便是几年,光绪二十四年照例举行武举会试,那是华夏历史上最后一次武会试。不久,要求改革的呼声又一次响起来,“内外臣工请变更武科旧制,废弓、矢、刀、石,试枪炮。”然而依旧未能实行改革。
    直到光绪二十七年,武举制度才终于被宣布废止。可惜这已经太晚了,仅仅十年后,满清帝国便宣告灭亡了。
    虽然注定武举是要没落的,可是就目前而言,武举和文举一样,都在承担着为国选才的这一历史重任。
    杜睿让杜学文去考武举,原本只是为了难为他一下,没想到杜学文倒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有股子冲劲,居然一口应了下来。杜睿看着兴冲冲去找兄弟们玩闹的长子,也是哭笑不得。
    “老爷!这事回去让夫人知道的话,怕是~~~~~~~~~~”冯照小声提醒了一句,他如今也有五十余岁了,不过依然英气勃勃,丝毫不见老态。
    杜睿摆了摆手,道:“算了!孩子大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必将是他们的,由他们去吧!”
    冯照闻言,笑道:“说起来同样是兄弟,可是大少爷和四少爷的xìng情居然相差这么大,一个学文,一个学武,可是到头来该学文的去学了武,该学武的却学了文。”
    杜睿也是哑然失笑,说起他的众多子嗣当中,他最为看重的就是长子杜学文和四子杜学武了,一个可以继承他的武艺,一个可以继承他的文采,说起来,他倒也是无须担心后继无人了。
    正想着,转头正好看见四子杜学武站在道旁,看着远处劳作的百姓,也不和兄弟姐妹们一起玩耍,只是站着看。
    杜睿下了马,走到近前,笑道:“你们兄弟姐妹难得出来一次,怎的不和他们一起玩,自己站在这里看什么!?”
    杜学武见是杜睿来了,脸上露出了不似少年郎的淡淡笑容,指着远处道:“父亲!您看那些百姓,他们每rì里rì出而作,rì落而息,所求不过是三餐温饱而已,可是父亲觉得他们当真想到了他们要的是什么了吗?”
    对这个儿子时不时冒出来的奇特想法,杜睿也早就习以为常,笑道:“那你觉得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杜学武皱着眉,好半天才道:“父亲!孩儿觉得他们现在最想要,也最应该要的是说话的权利。”
    “哦!”杜睿闻言,也很感兴趣,道,“你来仔细说说看!”
    杜学武得了杜睿的鼓励,更加胆大,接着道:“孩儿觉得现在朝廷虽然施行科举,为天下的寒门子弟创造了一个可以跻身朝堂,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可是即便是再贫苦家庭出来的学子,他们当了官之后,也终究是官,可是百姓呢?有谁真正关心过他们在想些什么?”
    杜学武虽然语气平淡,但是传到杜睿的耳中,则不免引起了滔天巨浪,看着杜学武,杜睿暗道:这个儿子也太妖孽了吧!
    “学武!你说得这些都是谁教你的!?”
    杜学武老老实实的回答道:“自然是父亲教的!孩儿每rì里跟着父亲读书习字,自然是跟着父亲学的!”
    杜睿闻言,不禁一阵纳闷,他教给的,他什么时候教给的?
    在这个万恶的封建社会,杜睿即便是名满天下,可也不敢当真将这些足以被视为疯狂的想法灌输给自己的孩子啊!
    “我什么时候~~~~~~”
    杜学武道:“父亲难道都忘记了,当初父亲曾经教过孩儿‘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真正解释,还有父亲曾对孩儿说过,‘绝对的权利,就等于绝对的腐化’,孩儿便想到,如果皇帝和官员们的权利不是那么大,有那么一个官署可以监督他们的话,那么会是什么样子,有了监管的,那些官员会不会就减少了犯错的机会,而皇帝是不是也就能避免成为炀帝那样的昏君呢!”
    杜学武说着,见杜睿的脸sè变得越来越僵硬,也不禁有些胆怯,他说到底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
    “父亲!孩儿说错了,惹您生气了吗?”
    杜睿闻言,这才反映过来,看着杜学武不禁满脸的期待,道:“不!你说的很对,想的也很对,不过,学武!今天你对爹爹说得这些话,可不能随便对外人提起,明白吗?”
    杜学武闻言,似懂非懂的点点头,道:“是不是孩儿的话让您很困扰呢!?”
    杜睿笑道:“不!爹爹说了!你方才说的都很对,不过你想法当中的那些事情,现在都还很难实现,你可以等待,或者努力,将未来的大唐改造成你想想的那样!”
    杜学武得了杜睿的夸奖,脸上不禁露出了喜意,在大观园之中,虽然每个长辈都很疼爱他,兄长,姐姐也都很照顾他,但是杜学武还是经常不自觉的感到自卑,因为他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他的母亲是一个夷人,或许他从来都没觉得自己的母亲有什么不好的,但是他还是觉得和兄弟们的差异,让他很自卑。
    正是因为这小小的自卑,让他格外重视杜睿这个做父亲的对他的看法,平rì里,只要能得到杜睿的一句夸奖,他就能高兴上好半天。
    “父亲也觉得孩儿想象当中的那种大唐是好的吗?”
    杜睿点点头,道“自然是好的,如果有一天,你真的能实现你的理想,爹爹也会为你感到骄傲的!不过学武,你要记住,既然有了理想,就要努力去实现他,不要对任何人和事低头,你的理想才是最重要的!因为那关系着天下千千万万大唐百姓的福祉!”
    杜学武虽然不能完全明白杜睿的话,但还是点点头,若有所思的说道:“是不是就像父亲当年为了变法,而得罪了天下的氏族大家一样,面对任何艰难险阻,也绝不低头,决不屈服!”
    杜睿摸了博杜学武的头发,笑道:“对!心中记住就好!好了!去和你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