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极品闲人-第8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果,短短的时间内,关于这项政策,全国各地就汇集了许多改良意见,但凡有见地的,内阁都会予以接纳,并给予嘉奖。
    真算来,这也是朝廷发现人才的一个机会,而百姓为能参与到国家大政中来,也倍感兴奋,对朝廷也更加拥护。
    历朝历代以来,百姓都被冠以无知小民的称呼,朝廷在施政的时候,很少会估计到他们的感受,可是现在朝廷居然愿意接受他们的意见,并且重视他们的想法,这让他们岂能不兴奋。
    总体而言,财政预算这项政策的推出,全国上下支持的声音占了八成以上,也只有那些思想守旧,顽固不化的老官僚才会大肆抨击,反对到底。
    对于这样的人,杜睿再一次展示出了他的铁腕手段,但凡是反对的,一律罢免。
    杜睿之所以要等到明年再去实施这项政策,主要还是因为一项新政策的出台,未必能够在短时间内,被人们所接受,就算是面对着天下的官员,杜睿也要给他们一个适应的阶段,至少让他们自己知道,想要让自己的部门正常运转,一年下来,究竟需要多少钱。
    财政预算政策颁布天下的当天,杜睿的府上就迎来了几位客人,说是客人,其实说起来,对宋国公府哪一个都是熟门熟路的。
    高智周,张言硕,李献宝,杜痒盛,杜睿门下的四大弟子。
    张言硕一进门就开始跟读入诉苦,他位列工部尚书,可以说杜睿的这项财政预算的出台,首先针对的就是他,这两天,他翻阅了以往的卷宗,顿时一个头两个大,要是按照新出台的政策,来制定财政预算的话,别说杜睿给了他一年的准备时间,就算是再给一年,他也理不出个头绪来。
    “恩师!弟子自然知道财政预算于国于民皆有极大的好处,可是恩师也该为弟子思量一番,这天下的工程建设,哪一样不是繁琐至极的,短时间内,弟子实在是理不出个头绪来,还望恩师赐教!”
    张言硕原本只是热心百工,后来还是在杜睿的影响下,才对政治产生了兴趣,要是让他研制火器,那自然是行家里手,可是如今要让他摆弄算盘珠,他确实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了。
    杜睿听着张言硕抱怨,心中也是一阵暗笑,道:“你身为工部尚书,难道还要事必躬亲不成,手下那么多人,你不擅长,总归是有擅长的。”
    张言硕苦着一张脸,道:“可是恩师,这天下的工程何其多,弟子也是不知道该如何着手统计啊!这两rì,弟子整rì里泡在工部衙门,单单是那些卷宗,就让弟子苦不堪言了!”
    杜睿闻言,笑骂道:“怎的!?你这般说,是觉得为师就清闲了不成!”
    张言硕闻言一愣,连忙解释道:“弟子不敢!弟子不敢!恩师掌管天下事,自然是要比弟子劳累的!”
    杜睿故意寒着一张脸,道:“既然知道为师劳累,你等做弟子的,难道就不能替为师分忧,财政预算政策,方才出台,你等尚且不懂其中真谛,便来为师府上诉苦,难道你们要为师自打耳光,再将你们从现在的位子上撤下来!”
    张言硕等人见杜睿恼了,纷纷起身,连称不敢。
    杜睿消了消火气,接着道:“为师知道,财政预算甚是繁杂,这才给了你们一年的时间加以熟悉,为师将你们提拔到眼下的位置,一是因为你们的才学可堪早就,其二就是盼着你们能为为师分忧!可明白了!”
    张言硕也是对自己方才的言行有些后悔,忙道:“恩师放心,弟子一定不让恩师失望!”
    杜睿点了点头,接着道:“你们四个如今都身居高位,当常思为国效力,报答君恩,切不可懈怠,为师知道你们的难处,可是财政预算,事在必行,历朝历代都在将要开源节流,充盈库府,这财政预算就是在节流,虽说是在花钱,可是这个钱也要看是怎么花出去的,花的值得,那就叫节流,若是不值得,那就叫浪费,从今以后,不单单户部是咱大唐的钱袋子,你们其他各个部也都是一样,你们少花,花的好,同样是在为大唐节流,这是为师对你们的期望,希望你们不要让为师失望!”
    杜睿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张言硕等人还有什么好说的,一个个连声应下。
    这时高智周突然问了一句:“恩师!既然是开源节流,那么财政预算是在节流,那又该如何开源!?”
    高智周是户部尚书,他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口袋里能有多少钱,纵观历朝历代的户部尚书,大概大唐的户部尚书是最为轻松的。
    历朝历代以来,坐上户部尚书这个位子的官员,与其说是钱袋子,倒不如说是钱耙子,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应该如何花钱,而是如何捞钱,才能满足皇帝的胃口。
    现在大唐的国库充盈,就算是什么都不做,也能维持朝廷正常十年运转了,可是谁会嫌钱多,只有口袋里的钱多了,高智周的腰板才能硬起来,才能在内阁和师兄弟们争吵。
    杜睿闻言一笑,从书案上拿起了一份资料,递给了高智周,道:“你今天回去之后,将这份资料好好看看,至于你所关心的该如何开源,等到明rì内阁会议的时候,为师会提出来,让阁员们一通讨论!”
    高智周没想到杜睿早有准备,满是欣喜的接了过去,刚一看标题,就楞住了一一征收奢侈品税的规定!
    奢侈品!?
    高智周只觉得自己脑子有些不够用了,不是因为他的才学不够,而是因为他自家的恩师思维实在是过于天马行空了,让他接招都有些应接不暇。
    高智周迫不及待的就翻看了起来,时而眉头禁皱,时而面带愤然,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拍案叫好,让张言硕等师兄弟一个个都是摸不着头脑。
    “恩师!这项政策要是实施了的话,恩师当年所说的免征农业税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了!”
    免征农业税!
    从高智周的嘴里蹦出这么几个字来,简直就是石破天惊,自古以来,华夏都是民以食为天,士农工商,农民在社会当中的地位颇高,他们要负责为国家输送血液,营养。
    如果免征农业税的话,对天下的百姓自然是天大的好事,可是国家该怎么办?最简单的来说,吃什么啊!?

第七章 田赋
 大唐极品闲人第一卷 第七章 田赋    
    所谓的农业税,说白了也就是田赋,是华夏历朝历代zhōng yāngzhèng fǔ对拥有土地的人所课征的土地税,被列为国家正供,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最基本、最主要来源。
    chūn秋战国时期,鲁宣公十五年出现的“初税亩”是华夏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征田赋之始。以后或称租,或称税,名目累变,或收实物,或收银钱,时有不同,然历来为封建王朝的主要收入。
    田赋起源于夏、商、周之“贡、助、彻”三法,而战国时代鲁国的“初税亩”和秦简公“初租禾”的实行奠定了封建社会的田赋制度。
    “田”是指按田地征收的田租,“赋”是由军赋代金转变成的人头税,叫口赋。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一整套赋役制度,形成田有租、人有赋、力有役的局面。
    《汉书??食货志》记载,秦朝“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既说明当时的田赋叫田租,也反映秦王朝赋税负担的沉重。历史上对田亩征收的土地税,名称不尽相同,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称田租,后来官田称租,私田称税。
    宋有“官田之赋”和“私田之赋”,这是不分官田、私田,统称田赋之始。元至明初,叫税粮。明推行“一条鞭法”以后,叫回赋。
    田赋是历朝历代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历代zhèng fǔ都十分重视田赋制度的改革,如唐初的“租庸调”和唐中期的“两税法”,明朝的“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地”、“地了合一”,对后代有重大影响。
    清代田赋包括地丁、升科、租课三个项目。地丁,是指地赋与丁赋。源于清朝雍正二年以丁粮摊入地粮内合一征收,故称为地丁。升科,是指凡新购买土地或留置旗产地亩或开垦荒地及官、旗、黑地,初报完粮者。升科项内有旗产升科、官荒升科、旗地升科、旗租升科、黑地升科及官产升科之分。租课,是指官田或公有地租给农民耕种,由官府征收地租。地丁、升科、租课各项合称为粮额。
    辛亥革命后,又将漕粮、户课和各种官田租课统称四赋。到国民zhèng fǔ统治时期才将按土地所征的各种税收统称四赋。田赋虽然以土地为课税对象,但地主所缴纳的是从农民身上榨取得来的地租,属于农民剩余劳动或必要劳动产品的转化形式,农民是田赋的实际负担者。
    可以说田赋是一种最主要的对农民的剥削压榨手段,而且是毫无限制的掠夺,在历史上,唐代宗大历元年,以国用急需为理由,没有等秋粮成熟,就向民间田亩征收附加税,按青苗地每亩税钱十五钱,又征地头钱每亩二十钱,通称青苗钱,这是田赋预征的开始,如此横征暴敛,使农民不堪重负,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而清朝在田赋正额之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加征,主要是耗羡、平余和漕粮附加三项。耗羡,又叫火耗。清初,田赋多以银两缴纳,各州县收入田赋银后,要把所收纳的零碎银两,熔化成规定重量的银锭,才能人库。由于在熔铸时,重量有所亏耗,因此,各地征收准适当多征一些,以补亏耗之数。但地方官吏往往借此苛索,成为剥削人民财富的一种手段。
    平余,雍正时,四川的不法官员在征收赋税时,暗将戥头加重,以增收银两。乾隆三年,为整饬暗中加重之弊,准四川在火耗之外,每百两提解六钱,称平余。以后各省仿行,成为田赋的加征。
    漕粮,是指向京城运送漕粮的各种加征浮收。漕粮是清代田赋的一部分,以实物缴纳。清后期zhèng fǔ为支付不断增加的对外赔款,以“分赔”、“摊赔”。“代赔”等名目将沉重的赔款负担分散给地方。地方无款可筹,只好以附加税的形式。
    此外封建王朝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也会时不时的降下隆恩,对赋役的减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灾免,一类为恩免。
    灾免是指凡遇灾,地方官吏应立即逐级上报,赋役依灾情予以减免。恩免是指凡皇帝即位、太后或皇帝寿辰等重大庆典的情况下,赋役予以减免。
    元代赋役减免,主要是免差税,分为恩免和灾免。“时因庆遇,或行幸所过,恒赐差税,如大兴、开平、兴和、畿内诸县,赋税屡免。”“或有灾荒,诏书迭下,除其赋税以优民力。”
    明代,赋役减免分恩蠲、灾蠲二类。恩蠲多发生在皇帝即位、重大庆典的情况下。有关灾蠲、贩济,明太祖规定:凡四方水旱辄免税。丰年无灾害,亦优免地瘠民贫者。凡灾年,尽蠲二税,且贷以米,甚者赐米布若钞;又设预备仓,令老人运钞易米以储粟。有时还将粮食和国库银钱用以贩济灾民;对受灾地方并无仓储者,则从他县调米赈济。对因灾被迫卖子女者,官府予以收赎;命令富人蠲免佃户田租,大户贷给贫民粮食,免除杂役,到丰年偿还;皇庄、湖泊弛禁,允许民采取食物;饥民返还原籍,给予口粮;京、通仓米平价出卖;预支给官俸米粮以平价;建立官舍让流民居住,给粮米来收养弃婴儿;建立养济院来收养鳏寡孤独、无依无靠的老人。
    清代,赋役减免,也分灾免、恩免二类。灾免凡遇灾,地方官吏应立即逐级上报。清朝规定受灾六分至十分为成灾,五分以下为不成灾。确认灾害的办法是先由灾户报简明呈单,列灾户姓名、所在村庄、受灾田亩数及具体位置、灾户大小口数,交地方zhèng fǔ与粮册查对,并将呈单作为勘灾底册,查灾人员拿着底册一亩一亩核实,划定受灾程度并将灾户划分为极贫、次贫等级。清朝规定饥民以16岁以上为大口,16岁以下为小口,年龄小不会走路的不准入册。等到全部勘查完毕,州县官核造总册,注明应否蠲缓上报。
    恩免凡皇帝即位、太后或皇帝寿辰、沿例渴陵、巡狩等重大活动,不分无灾有灾,都按定制给予赋役宽免。
    然而这种所谓的隆恩,却因为规定不明确,或者行使不利,非但不能起到减轻农民负担的作用,反而会予以加重,到头来画虎不成反类犬。
    杜睿在贞观变法之时,也曾提出过改革税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当时施行的租庸调税法改革,结合唐代中期的两税法,以及明代的一条鞭法,形成了新的税制。
    但是无论如何改革,依然改不了的是,征服始终都是寄生在天下百姓贫弱肌体上吸血鬼的现状。
    以天下农民的力量供养一个庞大的国家,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合道理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