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首东顾-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皇笑道:“那你赶紧问吧,要快点把他的肚子的东西都学过来!”

“是的,父皇!”兴王崛答道,而后转向刘镇宇问道:“大将军,郭子仪、李光弼、张巡均为大才,可如何用之?”

刘镇宇与唐皇对视一笑,答道:“郭子仪素知军略,熟悉军旅,而且处事宽仁,为人周全,可在京入相,李光弼治军严谨,为人沉默,可在边出将。张巡嘛,文武韬略,治军为事无不周全,可出将入相!”

兴王崛拍手大叫道:“妙哉!妙哉!”

唐皇高兴地看着兴王和刘镇宇,眼里都是喜悦的目光,见两人话已说完,对刘镇宇说道:“我大唐以后不再封赏他人为骠骑大将军了,没有人能再配这个名号了!这个威震四夷的名号就由你世代传下去吧!”

刘镇宇无语地点点头。

如此一夜,三人在宫中尽欢而醉。第二日,唐皇传诏为兴王崛改名为临,取《象》曰,“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消息传出,一些人立即有了反应。

这天晚上,一个人影闪进了左武卫大将军陈玄礼的府中。

“陈将军,今日虽然太子恩宠如故,可就是怕有妄臣在皇上面前进馋言,到时太子不保事小,恐又有李林甫、杨国忠之祸呀!”李辅国毫不遮掩,直截了当的说道。

陈玄礼心里一惊,自从兴庆兵乱事出,回长安后唐皇虽然没有怪罪于他,只是将他调离了禁军,还给了个更高的武散官职。可陈玄礼依旧不放心,生怕事情败露,那可是死罪一条呀。

陈玄礼不由暗暗怪面前这个死太监,就是他在兴庆说的天花乱坠,说什么唐皇失德,已失民心,应该顺天意,拥太子即大位,平定叛乱。

当时自己怎么就昏了头,被拥立新君之功和李辅国许下的种种好处迷昏了,竟然鼓动士兵杀死杨国忠等一干人等,并且威胁皇上。

虽然现在杨国忠已被定为奸臣,但是鼓噪兵士,威逼圣上,这罪名也不小呀!问起罪来是要株连九族的。

可李辅国还在唠唠叨叨:“陈将军,现在太子有众多官员拥立,只欠陈将军的东风了!”

陈玄礼还是沉默不语,李辅国仿佛看透了他的心思一般,“陈将军,是不是畏惧刘镇宇这个杀人魔王,此贼杀人如麻,早犯天谴,已有众多大臣对其深恶痛绝,欲杀之而后快。民心如此,只要将军起事,大事即可成呀!”

陈玄礼不由诉苦道:“我已离禁军多日,现在禁军由周子青、鲁盛才、道胡安德、秦参四人统领,此四人对圣上的忠诚是不用说了。而且在长安城外驻有关中府兵四万,由雷万春、仆固怀恩等人统领,我更加无能为力!”

李辅国笑道:“陈将军在禁军里任职多年,定有不少心腹部下,只要晓之以理,讲明天意,再许以厚禄,定有所为呀!”

见陈玄礼还在那犹豫,李辅国不由狞笑道:“兴庆一事,如果败露,对将军身家前程恐有大碍呀!”

陈玄礼明白这里面的威胁,低头一想,反正已经湿了鞋了,想摆脱干系已经不可能了。一咬牙,也就点头答应了。

而此时的刘镇宇正在同李白、杜甫等人在长安各大寺庙里参禅礼佛。一边同李白、杜甫、王维等人欣赏风景,对酒当歌,以叙旧情,另一方面刘镇宇借机考察大唐的佛教事业。

四处拜访各大高僧后,刘镇宇从中选出了净土宗,禅宗,律宗和密宗。而对于佛教其它流派如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和华严宗就丢在一边了。

刘镇宇对挑选的四大佛教门派中的净土宗和密宗是期望很大,以刘镇宇知道的历史来看,净土宗和密宗非常善于扎根基层,尤其是净土宗,只要你宣声法号,就可以皈依佛门了,连入会费都不收,真是厉害。密宗,它最厉害在于不但成佛也简约,而且还把佛教的禁欲主义完全颠覆为纵欲主义了,可以大修欢喜佛,这不能不说是它的一大卖点。

刘镇宇打着招牌四处召集“高僧”,由于他位高权重,名声很响,许多僧人纷纷从各地寺庙里赶到长安。

刘镇宇看着下面一片晃动的秃头,一阵头晕,好容易才镇静下来。

刘镇宇开始对各高僧解释道,此次是准备把佛教传播到北方荒蛮之地,让那些野蛮的夷人沐浴佛的教诲,而各位高僧也要名流千古了。一听到如此伟大的事业,众多心怀弘扬佛法大志的高僧纷纷踊跃报名。刘镇宇从中选择了数百名四十岁左右、身体健康的高僧,再配上数千名年轻强壮、有慧根的和尚,而且还注意了四大门派高僧的数量平衡。

长安的佛教界顿时热闹非凡,对于这么一个出国扬名立万、传播本宗教法的绝好机会,谁都不会放过得。没有被刘镇宇选上的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和华严宗的僧人,差点把刘镇宇堵在了兴国寺门口,要不是亲卫军的军士发飙了,估计这帮“得道高僧”要把刘镇宇的高僧选拔会变成一场功夫之星选拔赛了。

这晚,刘镇宇正在安排事宜,突然内侍来宣,说唐皇召他。

通过戒备森严的皇城和宫城,到了含元殿,只见唐皇坐在正中,兴王临在左边,而右边依次是司徒领尚书右仆射郭子仪(李光弼已经以司空身份领河西、陇右节度使出镇陇右去了)、尚书左仆射张巡、中书令陈希烈,侍中李泌、御史大夫李枧等人,大唐的朝廷重臣都在这里。

刘镇宇见过礼后,坐在兴王临的下座。

看到这情景,刘镇宇说道:“圣上,他们开始了吗?”

唐皇长叹道,“唉,我已经给他机会了,可是他没有好好把握,人自做孽,不可恕呀!”

众人如同在听两人说谜语一般,摸不清头脑,只有李泌和张巡心中有数。

很快,禁军统领鲁盛才来报,“有数千禁军擅自异动,连同千余名逆乱大臣的家丁,分成三路,一路取兴王府,一路取秦王府,另一路取宫中建福门。

众臣闻之大惊,见唐皇和刘镇宇在那不动声色,也不好说什么了,只好继续坐着不动。很快,又有人来报,逆军刚到秦王府前,就被府中冲出的千余名西秦亲卫军杀的丢盔卸甲。而在兴王府,埋伏在里面的关中府兵正在同逆军激战,逆军没有想到府中早有准备,措手不及,渐渐不支。

进攻建福门的逆军数目最多,但是刚进到光宅坊和光昌坊就被上万关中府兵包围。骄横却又无能的禁军怎会是刚从战场上下来的关中府兵的对手,当即被杀的淅沥哗啦。

刘镇宇不由感叹,唐皇什么人,你也不去看看他的档案。人家可是打年轻时就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宫廷政变中去的,人家参加过的宫廷政变比你们听过的都还多。你们真欺负唐皇老了,就敢在孔夫子面前卖书了!你们难道不明白唐皇早已经决定传位于兴王临,就等你们自己腾位子了。唐皇随便出了两招,你们就忙不迭地自己跳出来了,这下好了,唐皇连借口和理由都省了。

一场短暂的宫廷政变迅速被平息,逆臣李辅国、陈玄礼、贵西、申毫等人被处死,抄家灭门了。而主犯,也就是如果这次政变成功的话就可以当上皇帝的太子亨被废为庶人,没过多久,就被赐死了。

上元节刚过,如大家所预想的一样,兴王临被立为太子。

而刘镇宇这位来勤王的大唐属国国王很快就要出发了,取道回纥回就秦国了。

这日,唐皇和杨贵妃为其设宴饯行。

大家心里都明白,就此一别,估计是不会再见面了。虽然大家都是在谈笑风生,说东说西,但是一股浓浓的愁意却挥之不去。

唐皇命人捧进一罐东西,摆在刘镇宇面前,问道:“思华,你是潭州人士吧?”

刘镇宇颇感意外地答道,“是的,陛下!”

唐皇笑道:“那好,我送你一件礼物!“说毕,拉开盖着的布绸,只见一个西秦进贡来的玻璃缸里装满了泥土。

唐皇对不解的刘镇宇说道:“这是我派人从潭州十九县采集的泥土,就送给你带回西秦去吧!”

刘镇宇神情顿时大变,冲了上去,一把抱住坛子,小心地打开盖子,一股似乎熟悉的味道飘了出来。刘镇宇闭上眼睛,用力地一吸,一股泥土的清香沁入心肺。刘镇宇仿佛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那熟悉的一草一木,也许这个时候的潭州是找不到自己记忆中的模样,但是这泥土,却是永远一样的,千年不变!

许久,刘镇宇才回过神来,这才发现自己的泪水已经滴落在坛中的泥土里。刘镇宇拜跪答谢道:“圣上送我如此贵重的礼物,真是珍贵无比,百城难买!”

唐皇接着说道;“我送了你一份大礼,你要承我的情,帮我一个大忙!”刘镇宇连忙说道:“圣上何必如此,只需吩咐一声就行了!”

这时,旁边的杨贵妃说道:“我只为陛下生育一女,就是明珠公主,今年十五。我知我杨家恶劣诸多,天下之人,朝野上下无不恨我入骨,认为是我蛊惑圣上,放纵奸臣。就是有万般怨恨我也一身承担了。但是,但是,”杨贵妃说道此时,泪如雨下,已经泣不成声了。

唐皇轻轻地抚着杨贵妃的手,长叹一口气说道:“我年事已高,而明珠却年少,我在想如果我们一旦去了,明珠该如何面对这滔滔世言呢!临儿就算能护住她一时,但是她一世的幸福谁又能保证呢?”

突然间,唐皇的声音变高,说道;“记得明珠六岁的时候,我对她说,要给她找个婆家,她却大声答道,我非天下大英雄不嫁!而今这天下,除了你谁敢称天下大英雄?”唐皇的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仿佛还在回忆那幼嫩的声音。

“陛下,这万万使不得呀!公主正当如花年华,而臣已年近四十了,悬殊巨大呀!”刘镇宇极力推辞道。

“哈哈!思华多虑了,你正当壮年,何来悬殊一说!我这个女儿非你莫嫁了!”唐皇说道。

唐皇看看杨贵妃,她已经慢慢平静下来,然后转过头对刘镇宇说道:“思华,就看在我们君臣亲如父子的份上,好好待明珠吧!”话一说完,刚刚停止哭泣的杨贵妃又忍不住大哭起来。

刘镇宇一听唐皇此言有托孤之意,不由泪水长流,千言万语竟一字也说不出来!只是连连点头称是。

第二日,唐皇传令,将明珠公主远嫁西秦秦王,并令宗亲泯江王李焘恒为大使,领数千宫女、工匠,数千护卫官兵,连同数百车的珍宝、书籍、布帛等物,经陇右、河西,取道安西,直去西秦。

兴平二年(公元758年)二月十二,明珠公主大队人马先行向西,而另外,关中道,河南道,河东道,山南东道等地一百万人口已经开始启程,预计在三年里陆续西迁,到达西秦。

二月十九日,在通化门口。太子临抓住刘镇宇的手,一肚子的话竟不知从何说起,刘镇宇笑道:“太子殿下,此次一别,不知何时再会,请太子多以百姓为本,再创大唐盛世!”

望着渐渐在眼中消失的长安城,刘镇宇心里暗暗道:“希望大唐和华夏民族的历史能从此改写!”

刘镇宇带了数千高僧和尚取道河南北上,先到河北道和新设的辽东道,与西秦军会合后,再继续北上。

第四部 虎吞万里 第十四章 归国
(更新时间:2006…7…22 22:15:00  本章字数:7762)

刘镇宇带着人马缓缓向东行去,到了洛阳,队伍分成了两部分,高僧和尚在数千官兵的护送下,由洛阳直接北上,经过河内郡、上党郡、晋阳、雁门郡(今代县)到达云中郡(今大同),然后等待刘镇宇的命令,再会合于回纥牙帐(今蒙古哈尔和林)。

而刘镇宇率亲卫军走汴梁,过黄河,取邺城、恒州、幽州,回蓟州。开始东北各族部众的西迁。

一路上,看到唐皇的诏书不断地下来,分发各地。唐皇正在携平定安史之乱的余威和粉碎前太子亨谋逆案的机会,开始大肆改革政务。

最大的改动是大唐的地方行政体制和机构。

唐初依隋旧制,地方上有州(郡)、县两级。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全国有三百五十八州,一千五百五十一县。州县均按其地位之轻重,辖境之大小,户口之多寡以及经济开发水平之高低分为上、中、下三等。三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五千户以上为上县,二千户以上为中县,一千户以上为中下县,其余为下县。近京之州称辅州,京都所在县名赤县,京之旁邑谓畿县,此外还有雄、望、紧、上、中、下等级,一般也是按户口多少而定的。

州的长官为刺史,唐皇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后复称州,上州刺史从三品,其下佐官有别驾一人,从四品下,长史一人,从五品上,司马一人,从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从七品上,录事二人,从九品下,此外还有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等七曹参军各一人,皆从七品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