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朱门风流-第3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最初当着一大群宾客竟是打起了瞌睡,后来好容易哄了他去抓,他一手抓了笔墨纸砚,一手抓了一枚印章,最后一头栽倒在老爷送的那本论语上头又睡着了!”

杜桢对于下人并不纵容,但规矩也一向并不森严,尤其是鸣镝和墨玉这两个自己从开封带出来的书童——即便两人如今都已经娶上了媳妇,但书房里的事情,他仍然不愿意用别人。听到最后一句话,他不自觉地放下了笔,歪着头想了想,面上顿时露出了古怪的表情。

张越的天分固然很不错,但更可贵的却是勤奋扎实。可如今看他那个外孙的光景,即便是抓着了两样代表着日后前程的东西,却仍难以让长辈们省心。话说回来,要是他以后永远不会复职,不如到张家族学继续做一个先生。当然,那时候他就应该严厉一点了,决不能像在开封时那样无所谓地任由那帮顽童稚子妄为……唔,得好好操练那帮小家伙。

出了一会神,杜桢便又坐了下去,摊开一幅纸,认认真真地写下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几个字。盖上了自己的私印之后,他便对旁边的鸣镝吩咐道:“去找人将其裱起来,以后就挂在书斋里。”

鸣镝强忍住大笑的冲动,冲墨玉使了个眼色,两个人便齐齐溜了出门。而满头大汗的杜桢这会儿也没了再写字的兴致,看了看书桌上那一叠稿子,他就站起身来来来回回走了两步,心中颇有些担忧。张越虽说随军出征,但这孩子一向早熟,应当不会有什么问题,毕竟这和先前在兴和那一趟不同。可是,他虽说如今还是未明之身,可对于朝堂事还是知道的。

京师之前虽下过雨,麻烦倒还不大,但据报南北直隶、山东、河南等多地郡县水灾异常严重。大军北征本就耗费粮饷无数,要是今年的夏税再打折扣,恐怕户部尚书夏原吉辛辛苦苦打理的国库就要见底了。虽说他之前是被夏原吉连累,可如今他毕竟已经放出来了,可夏原吉仍是关在内官监。锦衣卫虽说名声不好,但对他们终究还是颇为照应,内官监中都是阉人,他根本打听不到夏原吉的情形!

“老爷,这么热的天,你还偏闷在屋里头。”

裘氏才走进屋子里就被那扑面而来的蒸腾热气扑得一愣,没好气地嗔了一句,就把手中端的的那个丹漆小茶盘搁在了一旁的桌子上。走上前几步,她就看清丈夫那薄薄的布衫完全湿透了,于是少不得又埋怨了一声,待到杜桢重新坐下,端起了那碗冰镇绿豆汤,她方才说起了今日在张家的见闻。提起自己的外孙时,她自是眉开眼笑,语气中满是宠溺纵容。

杜桢虽是坐在那里埋头喝着冰凉解渴的绿豆汤,但耳朵却一直都听着妻子的唠叨,竟是没注意到那浅浅一小碗早就喝完了,自己竟是端着个空碗仍在啜饮。而裘氏也没留心这些细节,把抓周的情形几乎原原本本复述了一遍,她方才想起之前得知的另一个消息,兴高采烈的脸上渐渐黯然了下来。

“倒是武安侯夫人提起,说周王那位冯王妃去世了。周王千岁此前不是正好带着郡主回去了么,结果听到这消息立时病倒了。虽说那不是郡主的生母,可那位冯王妃一向对郡主很不错,这一回仿佛是因为汝南王和世子相争被气死的,所以郡主自责得很……唉,好人真是没好报,听绾儿说,郡主原本是一回开封就谈婚论嫁的,这一回却得耽搁了。”

见杜桢一下子怔住了,裘氏想到之前因为传说杜桢和周王朱橚有过往来,差点还惹出了大麻烦,她连忙岔转了话题:“亲家老太太的病仿佛也不好,前次说了那些不吉利的话,今天那样大好的日子,她竟是没多少精神。据说张家小四和武安侯家幺女的婚事定在七月初三,这两天就打算下小定大定。那一位虽说不是嫡出,却是武安侯的掌上明珠,因武安侯没有嫡女,这一次准备的嫁妆很是可观。说起来,除了咱们家绾儿,张家那些孙媳妇都是出自勋贵之家,今天满满当当都是人,不是公侯伯夫人就是都督夫人,要应付这些人真不容易。”

“只要他们夫妻日子过得和美,其他事情就不用操心了。再说,亲家老太太和亲家太太都是明理人,她常常回门,你也常常探望,过得如何你总是亲眼瞧见的。至于妯娌之间,绾儿那性子更不会有什么差错,她这丫头聪明得很,难道还会傻呆呆地任人算计?你教导了这么一个出色的女儿,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老爷如今人老了,说话倒是比从前好听!”

取笑归取笑,但裘氏心里却异常高兴。夫妻俩说了一会话,她便硬是让杜桢回房换一身衣服,结果一前一后刚出了书房,外头就传来了通报,说是杨士奇到了。面对这么一个意料之外的访客,不明就里的裘氏也就罢了,但杜桢却觉得很奇怪。

要知道,这朝中最忙的就是阁臣,更何况如今杨荣金幼孜随同北征,他尚未复职,杨士奇辅佐太子正是最忙的时候,不可能有时间来访友,这一趟来是为了什么?

这盛夏时节,平民百姓可以光着膀子摇蒲扇,但官宦人家毕竟讲究一个体面,所以无论多热,这身上衣服必定是捂得严严实实的。骑着马在大太阳底下匆匆赶来,杨士奇进门的时候自然是通身大汗。好在立刻有下人拧了毛巾上来,他狠狠擦了一把脸,这才长长嘘了一口气。尽管这屋子里仍然闷热难当,但比起内阁直房来说总是好得多,因此当喝下了一碗凉茶之后,他总算是缓过了劲头。

见杜桢主动把人都屏退了,他便直截了当地说道:“宜山,你虽说在家里尚未复职,但这不过是暂时的。太子一向很赞许你的风骨,皇上对你也是颇为信赖。所以,你也不要把心思都花在著书立说上头,这朝事上你该关心的还是得关心。”

对于杨士奇一上来就说这个,杜桢不禁皱了皱眉,旋即便看到了书案上那厚厚一摞稿子。明白过来的他站起身来,双手搬起了这一叠纸往杨士奇身边的小几上一放,又笑道:“士奇兄看来是弄错了,著书立说乃是大学问家所做之事,我这个人能做的不过是小打小闹,怎有那样的闲心思?不过是在狱中整理了一些心得,出来之后又续着往后头写而已。”

随手取阅了几页稿子,杨士奇面上顿时露出了惊异之色,而那惊异旋即就变成了惊喜。当初他和杨荣杜桢几个在翰林院交情都还算不错,但真正要说性子对脾胃,却还是面前这个冷面人,所以,他实在是不希望杜桢因为之前的挫折而颓废。看着纸上那一个个端正的小楷,他又想起了杜桢的乘龙快婿兼得意弟子,忍不住笑了起来。

“好了,只要你不曾心灰意冷,我就放心了。今天来找你一来是看看你的近况,二来也是有一件事想听听你的主意。北征大军已经走了数月,从这些日子的军报来看,恐怕是阿鲁台大军已经北逃了。只不过鞑靼瓦剌都常常玩这种诱敌深入的把戏,皇上何时班师也没个准。只是如今皇上尚未班师,京师里就有些风言风语,我只担心……”

“担心再出现永乐十二年那一幕?”

杜桢直截了当道破了这一层,杨士奇也不拐弯抹角,肃然点了点头:“那一次的结果你也都知道了,五个人下狱,除了我一个之外,其他四人至今八年都一直不曾开释。那还只是因为太子遣使迎驾迟缓,而这一次……”

即使知道杜桢可以信赖,但他仍是微微一顿,斟酌了好一会,这才下定了决心:“这一次太子免去南北直隶和山东河南等地遭水灾各省的赋税,眼看夏税至少要少收六十万石左右,再加上北征所用军粮,一进一出至少就是百万石,有人说太子是故意的。另外,由于民夫逃亡,后运军粮稍有延迟,恐怕对别人来说也是借口。最最重要的是,有人说锦衣卫截住了大营御马监中人往京师发的信。”

由于杜家人都不是喜好管闲事的,平日没事决不会在酒楼茶馆等地方闲逛,因此杜桢对于外头大事的了解,只限于朝廷公布的那一些,除此之外就是登门拜访的沈家父子俩。所以,杨士奇所说这些他都是第一回听到,此时此刻不禁眉头紧锁惊异莫名。

“锦衣卫……虽说我不愿意为那些见不得光的家伙说话,但如今的锦衣卫指挥使袁方并非像前任纪纲那样恣意妄为,怎么会忽然如此大胆?”

“你说得不错,据我所知,因为宣府谍案,袁方到宣府去了,如今锦衣卫大事都是由回到京师的东厂督主陆丰主持。但这两天他据说是中暑脱水,根本没有到东厂和锦衣卫视事。就是因为如此,我才觉得事情着实有些古怪蹊跷,所以趁着下午有些空闲,特意请了几个时辰的假到你这里来。宜山,勉仁幼孜不在,我实在没人商量,还请你帮我参谋参谋。”

就这么寥寥几句话,杜桢自然不可能立刻有什么反应,于是少不得仔仔细细问了一大堆。杨士奇也极有耐心,事无巨细地说了小半个时辰,眼见这个面冷心热的朋友坐在那里按着眉心冥思苦想,他的心中不禁生出了几分歉然。但等到对面的人抬起头,若有所思地说出了一番话,他立时倍加留心。

“事若反常必有妖,若是依照你说的这些,有人兴风作浪是一定的。问题是,这不比从前那一次的单纯挑拨离间,而且总觉着不像是单纯一拨人的手笔,而像是两拨人硬生生捏合在一块的结果。北征前运后运都有专人负责,民夫若有逃亡等等,也该是有总督官负责,和太子殿下无关,但那封信就不一样了。士奇,你得做好最坏的打算才行,这样……”

汉赵合流!虽说杜桢没有捅破那一层窗户纸,但一句句听下来,杨士奇何等聪明的人,心里登时跳出了这样一个念头。至于这两家如何合流的,他根本没工夫考虑,只是一个劲地顺着话头思量那些后果。要知道,当初赵王之所以能造出那样的逆谋,在于其在北京一经营就是十几年,如今虽尚未完全开释,可已经不禁出府走动,只是不许入宫而已。而赵王府在北京地面上的真正势力,恐怕得重新估量才行。

坐不下去的杨士奇匆匆起身告辞离开,而杜桢也没有挽留。坐在主位上摩挲着下巴想了好一会儿,他不禁担心起了尚在军中的皇帝。就算曾经是驰骋无敌的勇士,但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六十出头的天子亲自出征,若有万一则天下震动。从这一条来说,夏原吉等人的进谏何等正确!

第十二卷 阴阳河 第018章 好事成双仍不够,使君可得丈人眼

张家此前已经迎娶了三个孙媳妇,如今这一次恰逢北征,未来的新郎官又只是个尚未出仕的监生,仿佛并不应该引人注目。然而,这是武安侯胡同中紧贴着的两户人家结亲,一方是侯爵幺女,一方是张家长房长孙,小定大定的那些个定礼就晃花了不少人的眼,而十几日后从武安侯府送出去的嫁妆更是让无数人为之惊叹,于是自然引来了众多关注。

由于这是两家长辈早就谈妥的,洞悉暗地里早就预备齐全了,因此如今虽说赶着时间,却也不显得仓促,一应规程都是一丝不差,就连早先完全被蒙在鼓里的张姨娘也渐渐死了心。如此大动干戈,哪怕真是正房夫人有意瞒着郑亨做主,这婚事也已经成了定局。

女儿郑芳菲如今只有十四岁,这婚事她也不知道悄悄试探过郑亨多少回,每次郑亨都是笑呵呵地说必定会选一门顶好的亲事,她也不知道把京师那些适龄的勋贵子弟数了多少遍,可万万没想到最后竟是落到了张家。

张家的门头自然是不弱,可得了爵位的是二房,她未来女婿的父亲才刚刚从交趾回来,只是那么一个不起眼的顺天府丞。别说和张家二房相比,就连三房如今也更显眼些。要是那家老太太还能有十年八年的寿数也就罢了,但那已经是一棵转眼间就要倒了的大树!

这一位心里挑挑拣拣不甚痛快,张家自然也有无数人关注着将来的长房长孙媳妇。因祖母的病和筹办婚事,张赳一口气向国子监请了两个月的假。只是婚事在即,他更多的时间却是犹如衣架子似的被人摆弄来摆弄去,偏偏都是长辈违逆不得。这天难得有闲暇,他实在是受不了,干脆带着两个随从悄悄出了家门,溜到了西牌楼巷找方敬诉苦。

“我才见过那位姑娘一回,要早知道祖母就是挑中的她,我去年上武安侯家拜年的时候怎么也得看个仔细。我只记得那是个脸上一团稚气的孩子,别的什么印象都没有……听说她是武安侯捧在手心里的千金,我只是个监生……哎,我可不想娶个借娘家势压人的悍妇!”

方敬的个头去年到今年又猛窜了大半个头,竟是和张赳差不多高,此时看见这位生来便是天骄子的好友皱着个脸唉声叹气,忍不住笑道:“老太太那么精明的人,又那么疼你,怎么会选个性情品格不好的人给你作媳妇?张四哥就放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