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朱门风流-第4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伯娘,我刚刚正好想起要回家见见爹娘,得晚些时候再过去。还有,彭师傅去了大宁,灵犀这些天一直在这儿帮忙,你们代我去好好谢谢她,她也实在是辛苦了。”

林林总总吩咐了一大堆,见秋痕和琥珀不疑有它,拖着张菁起身就走,杜绾就吩咐乳母把小静官抱了下去。见张赳仍是坐在原地不动,她便笑道:“四弟既然回来了,不如和四弟妹一块儿去英国公府拜见大伯娘?自打你中了举人,大伯娘可也是高兴得不得了呢!”

“三嫂,你是不是有什么想法?”张赳却不是那么好蒙骗的,此时竟是根本没有挪动一下,“这松亭关外大捷听着简单,可是,明知道皇上率大军巡边,谁会那么不长眼睛寻衅?再说了,哪能就那么巧?还有……”

“别还有了,你三哥说你警醒,我如今可算是信了!”杜绾看见屋子里两个小丫头好奇地听着,便轻轻咳嗽了一声,“四弟你说得不错,这军报上说是大捷,打胜了总不会有错,但其他的事便蹊跷了。如今你万大哥正好出使瓦剌,我因这个想到了小五,所以正打算回家去问一问,恰好父亲今日不当值。我一个人回去不方便,之前我担心父亲明年主考,如今看来多半是金学士,既如此你也不必避着他,和我一块去一趟如何?”

当初顾氏六十大寿时,张赳初次见到杜桢,印象深刻的倒不是这个人,而是父亲特意请来的小沈学士对其人的尊崇,在寿宴上和张越斗茶联拜师,不过是斗一口气罢了。直到后来见这位冷面杜先生入朝迁转一路上升,最后直入内阁,他心中自是不止一次想到,若是自己当初拜在他门下,那又会如何。只后来这些心思都淡了,人各有路,他如今也一样挺好。

即便如此,这会儿听到杜绾这么说,他仍是几乎想都不想就答应了。

张赳要随杜绾去拜访杜桢,这自然是正事,李芸得知后便招呼了妯娌们一同先走。郑芳菲倒是没什么想头,赵芬心里却少不得嘀咕。只她如今想着这家里的爵位日后必定是张起承袭,她才是未来的伯夫人,再加上安远侯夫人几次三番的告诫,她也只好在妯娌们面前扮贤惠,一时三人无话,就带着张菁一同出了门。

因杜桢的性子,杜府一向冷清,如今皇帝不在京便更是门可罗雀。这天杜绾回来,家中上下自是忙了起来。杜绾进去之后,又有小厮把骑马护送杜绾回来的张赳请到厅堂坐着奉茶。只坐了一会儿,张赳就被人请到了书房。

他从前虽说在张越成婚时来过一次,但那一次满心都是兴奋喜悦,哪里顾得上看这些。这一回他有了仔细查看的机会,少不得走走瞧瞧,见寥寥几个仆人待人接物都是不卑不亢,院落屋子都是朴素整洁,脚下不知不觉放慢了,直到书房,他才收摄了心情。

待人通报之后,他就从那掀起一角的褐色棉帘子旁进了屋子。这里大约是新修缮过,还能闻到淡淡的油漆味。四四方方的书房分里外两间,外头是高几和两把靠背椅,中间高高的书架隔开,上头的每一个空格都能看见一摞摞厚厚的书。透过书架和书的空隙,隐约能看到后头的青翠纱帘子。这时候,里头一个身穿青绿色夹袄的年轻仆从出来,把他带到了里间。

张赳一进去就看到一个人正背对着自己在靠墙的书架上找书,四下里一看,这才发现这里四面都是书架,只有居中一个大书案,书案后头摆着一张椅子,书案前头靠左也摆着两张椅子,一股书香翰墨之气迎面扑来。品味着这名副其实的书屋,他愣了一愣才记得行礼。

杜桢找到书回转身,见张赳愣头愣脑地躬身,他就点头道:“坐吧,不用那么拘束,你是元节的嫡亲弟弟,不是外人。绾儿刚刚对我提了,我想你应该不会是单听到那捷报就去报信吧?昨天太子殿下准了我一日假,我这会儿也不好到宫里去打探消息,既然你来了,说来我听听。”

这直截了当丝毫没有拖泥带水的架势让张赳有些措手不及,一时间又想起了从前在开封家里常常见识到的那张冷脸。是了,早年的时候,他还在心里腹谤过,那样冷得好似冰的人,张越居然还敢拜在门下,就不怕被冻成冰块。他甚至还记得听连生连虎提过,杜桢最初教导张越的时候,那要求都是一板一眼,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

“杜大人,是这样,我在丽正门听见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好和小七哥在一块。”一句话出口,张赳总算是觉得自在了些,接着的话也就流利了,“小七哥听了这消息很惊愕,咱们就一块回了城,正好在都察院附近碰到一个御史。小七哥和那人交情不错,两人交谈了一会,那人说大宁和松亭关之间是会州和宽河,当初曾经是富庶之地,如今却是兀良哈人进犯的必经之地。但兀良哈人去年才败过,如今若不是有别的底气,定然不敢贸然来犯。”

听到这儿,杜桢不禁赞许地点了点头:“唔,此人见地不差,你继续往下说。”

因为张赳对军略之类的勾当并不算精,此时就干脆把那人的话原原本本搬了出来:“他还说,背后唆使的多半是鞑靼阿鲁台。既然如此,阿鲁台必定也会出兵,两边人马加在一块绝不是小数目。昔日阿鲁台以鞑靼诸部数万大军,就能陷丘福三十万兵马。如今皇上兵不过三万,要一举大捷,恐怕不但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而且还有用兵奇袭,利用一边策应不及的关系。只是如此力战,也不知道军中损伤如何。”

完完整整听了这一席话,杜桢的眉头从紧皱到舒展,继而又拧成了一团。在内阁前前后后不过两年,但站得高看得远,他即便不是精通军略,也知道这番话说得很中肯。尽管这会儿应该先考虑皇帝如何,可他还是忍不住问道:“此人姓甚名谁?”

“是试御史于谦。”

杜桢一下子就想起了这个人——上科进士,杨士奇推荐去的都察院,还曾经弹劾过张越一回,却不为左都御史刘观所喜,一直不曾实授——看当初那封弹章,应该是个方正肃重的人,怪不得合顾彬脾胃,这两个人分明就是一路人。

他正打算说话,忽然心中一动,就冲张赳问道:“说说你怎么看。”

张赳正埋头思量顾彬和那个于谦一个呆一个硬,恰是绝配,谁料想耳朵里猛然间钻进了这么个问题,顿时愣住了。紧跟着,他才反应过来杜桢确实是在问自己,几乎是来不及细想就脱口而出道:“我只是想,这大捷是不是为了掩盖其他的消息?”

话才出口,他就立刻后悔了。要知道,杜桢乃是天子近臣,他这样信口开河岂不是显得自己没见识?正要解释时,他却看到杜桢微微点了点头,这时倒是不知所措了起来。

“兴许你说对了。以皇上的个性必定是亲自率军在前,要应付如此大战,恐怕此事真是不能小觑。这样吧,有备无患,你先去一趟成国公府……”

杜桢正说话间,外头忽然传来了鸣镝的声音:“老爷,老爷,宫里来人了,太子殿下宣召!”

第十三卷 山陵崩 第061章 平静中的肃杀

因先父朱能在北京有故宅,年前朱勇从南京调任时,便谢绝了御赐宅第,直接搬到了此地。朱棣体恤朱能当初的功绩,便将左右隔壁的大片土地赐给了朱勇,于是成国公府竟是占了半条胡同,就连胡同的名字也改成了东平,恰是因袭昔日朱能死后追封东平王的封号。

尽管曾经奉旨留守南京,也掌管过南京的中军都督府,但成国公朱勇骨子里却没有其父朱能那般的武将气质。他生得赭面虬须异常雄健,平日却是手不释卷,那书房中搜罗了官刻私刻各种书籍。如今恰逢顺天府大比之年,他家中甚至还住着几位远房亲戚,预备一直在这里等明年会试。三十出头的他不太习惯一日往中军都督府,一日往京营视事的忙碌日子,每每一到中午便回府小憩,旁人虽说非议这位元勋子的散漫,可当面都不敢说什么。

这天他照例是回家小憩,起身之后正由丫头侍奉洗脸,忽有人报说是张赳求见。朱张两家乃是世家通好,他在南京时的产业几乎都是交给张倬帮办,因此这会儿几乎想都不想便吩咐请人进来。等到张赳进屋,他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旋即才颔首微微一笑。

“贤侄乡试高中,我还吩咐人送礼去贺,只你前次来谢的时候,我恰好不在家。要我说,撇开学识不提,你却是不如你那三哥讲人情,这一次没见到人就可下次再来,难道还要我下帖子请你?我和你爹当初交情也算不错,可你除了逢年过节,平日几乎连人影子都不见。你家大嫂三嫂也常常过来坐坐,唯独却不见你媳妇!”

张赳原本是揣着满肚子心事过来,这会儿正紧张,听朱勇张口就是这么一番话,他登时觉得极其尴尬,要道歉也不是,要解释更不是。他是如今张家的长房长孙,可比起列位勋贵的二房和备受任用的三房,他父亲刚刚脱罪回来又丁忧出缺在家,他自己也不怎么起眼,于是哪里好意思往四处亲友家凑,就是逢年过节随兄长们到亲友家,他也都是略坐坐就走。

“世叔……”

“好了好了,我也就是和你这个晚辈开开玩笑而已,以后记得常常来也就是了!”朱勇见张赳那脸上一直红到了耳朵根,不禁笑了起来,“坐吧,看你今儿个单身过来,应该是有什么话要和我说,尽管直言,无须七拐八绕的。”

朱勇既然这么说,张赳也就索性不踌躇了,直截了当地说起了军报大捷。朱勇刚刚也已经从下人口中得知了此事,因是大捷,高兴了一阵也就没怎么往心里去,这会儿听张赳提到了其中几点要紧地方,他就皱起了眉头,一时没注意到身旁弓身上茶的丫头,霍地站起身来。他忽然这么一站,那丫头一个措手不及,丹漆小茶盘上的白瓷茶盅顿时跌了个粉碎。

“啊……老爷恕罪,奴婢该死!”

那丫头吓得浑身一哆嗦,连忙跪了下来。朱勇正心烦的当口,又被这咣当一声吓了一跳。看到地上尽是茶叶渣子和碎裂的瓷片,他就恼怒地训斥了一声蠢婢,遂不再理会她的连连告罪,径直对张赳说:“这里既是被污了,赳哥儿且和我到花厅去!”

年少丧父特见任用,朱勇虽说勇武不足,心思却还算缜密,这一路上和张赳说了几句,他便渐渐觉察到了那大捷背后的文章,于是渐渐有些后背发凉。眼看就要到地头的时候,忽然有一个青衣小厮急匆匆地冲了过来,单膝跪下禀报道:“老爷,外头刚刚有一封信送过来。瑞管家因见信笺上盖着已故老太爷的私章,生怕是什么十万火急之事,所以让小的送过来。”

朱勇接过那封信,也没在意旁边就是张赳,信手拆了开来,展开一看,他一下子就僵住了,继而露出了惊疑不定的表情。站在那儿沉吟良久,他方才抬起头来,摆摆手打发了那个青衣小厮,这才深深叹了一口气。

“世叔……”

“也罢,你不是外人,看看这个。”

刚刚看见朱勇表情不对,张赳就隐隐约约有些猜测,这会儿展开信笺一看,他几乎惊咦出声。好在他今儿个已经很是听了一些从前不敢想象的事情,这时候很快就回过神来。信上寥寥数语,但内容却极为惊人——上头竟是说皇帝孤军在外,太子却欲在此时调动京营和在京诸卫,请朱勇明察决断!

徐徐走进花厅,朱勇这时候一点都没了最初的闲散心情。皇帝三次出征,几乎每次都是三十万到五十万大军不等,可以说是倾国之力。这不但是因为茫茫草原上要找到蒙人主力决战,人数上一定要占优势,而且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

带走了这几十万大军,就不怕国内有变故!此次皇帝只带数万大军随扈北巡,恐怕更主要的是因为这一路离北京不远,呼应容易。可即便如此,倘若京中兵马随意调动,一旦皇帝平安归来,恐怕就又是一场巨大的风波。

“皇上让我总京营兵,看来如今我是在火上烤啊!”朱勇苦笑一声,在居中的太师椅上重重坐下,懊恼地一手牢牢抓着扶手,“那人的信实在是可恶,这哪里是单纯的挑拨离间,分明是十足十的害人!若是太子殿下真命人来宣……”

张赳瞥见外头小径有人一溜烟跑了过来,立刻止住了话头。果然,这次来的却不是什么小厮,而是一个身着绫罗的中年人。只见他在门外双膝跪下,随即低着头说道:“老爷,宫中的范公公来了,说是太子殿下有命,宣召您文华殿觐见。小的要留他用茶,他却死活不肯,匆匆走了,所以小的只得亲自来报!”

“范公公?是太子端本宫的范弘?”

得到肯定的答复之后,朱勇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又想到了刚刚那封信。看了一眼同样大感震惊的张赳,他就打发走了亲自来报信的管家朱瑞,心里顿时极不平静。有那么一瞬间,他甚至懊恼起了自己不该接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