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朱门风流-第6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背上的张辅方才放缓了速度,掐着手指头一算,他立时恍然大悟。

“都差点忘了,今天是小年夜,也难怪那小子竟然偷懒不在衙门!”

朱瞻基也听到了这爆竹声,再加上张辅这一说,他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皇宫,但思量之前在仁寿宫召见杨士奇等人时的那一番情景,他不禁觉得心烦意乱,竟是突然狠狠抽了一鞭子,快马加鞭地往前头疾驰而去。王瑾慌忙对张辅说:“英国公,皇上必定是去武安侯胡同了,咱们赶紧追上去!”

张辅看到王瑾打马疾追,也只得吩咐身后亲随家将追上,直到武安侯胡同口子上才拉近了距离。看见人一阵风似的拐进了胡同,他暗自在心里叹了一口气。

这当口皇帝来找张越,实在不是什么好勾当。

张家的东西角门和大门都已经关上了,但里头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却不绝于耳,隔着墙隐约还能听到里头传来的阵阵欢声笑语。在这样嘈杂的环境下,家将敲了好一阵子的门,这才有门房出来应答,还提着灯笼认了半晌才认出张辅来,慌忙屁滚尿流地把一行人迎了进去。这一路把人送到了屏门,那门房悄悄退下的同时也忍不住用手揉了揉眼睛。

二十几天没回来的少爷回家过小年也就算了。可英国公不是听说今天刚刚回来,还进宫去了,怎么这当口突然就到这儿来了,也不直接回家去?

尽管如今这年头爆竹烟花已经蔚为流行,甚至皇家也会在逢年过节时在宫内燃放烟花,但张越喜欢噼里啪啦的热闹,也深知木结构的房子容易着火,于是家里每放烟花爆竹总会在旁边做好完全的准备,而且只选在二门外那空旷的地方。这会儿眼见静官在那儿体贴地捂着妹妹三三的耳朵,而更小的一儿一女则是早抱回了屋子里去,他就亲自上前点燃了一串爆竹。他才刚刚一逃开,响亮的声音再次炸响了。

朱瞻基跟着张辅踏进这院子的时候,看到的正好是火光乍起的一刹那。虽说往日在皇城里头也没少看过这些,可他从来没有亲手放过爆竹,这会儿见张越逃得飞快,到了一边又一把抱起了儿子女儿,笑着大声嚷嚷些什么,他不禁感到心里越发堵得难受,竟是没注意到张辅已经从旁边悄悄上了前去。

女儿还小,儿子却毕竟已经大了,因而张越很快就放下了静官。也不理会小家伙的满脸不情愿。只不过,三三究竟胆小,很快就牛皮糖似的从他怀中挣脱了下来,一溜烟到一边寻着了张菁,结果非但没能把这位小姑姑叫到里头去,反而手里还被人塞了一个小烟花。张越正眉开眼笑地看着女儿皱着那张小脸对张菁大声嚷嚷些什么,就听到旁边传来了一声唤。

“越哥儿。”

“咦,是大堂伯?”

张越已经许久没听到这称呼了,一扭头便看到了张辅。想到今天这一位是跟谁一块回来的,他满心的欢快劲头立时潮水般退去,想也不想就四下里一扫找起了人。等看到了那边四个家将打扮的人,他冲张辅点了点头,随即三两步就急匆匆冲了过去。

“您怎么来了?”

情知朱瞻基如今身份不便,张越自然选了个最便当的称呼。而朱瞻基看到别人都没注意自个这边,还在忙着放爆竹笑闹,忍不住横了张越一眼:“为什么我一回来,你就从衙门躲了,生怕朕找你不成?还这么高兴!”

“这是哪的话,实在是……实在是这些天日日憋在衙门里,浑身都快发慌了,再说,我总以为您会在那边陪着,所以想着小年夜就偷个闲。毕竟,这回还有大堂伯陪着您回来。最要紧的是……”张越打了个顿,见朱瞻基似笑非笑地看着自己,他就索性直截了当地说,“这些天事情太多了,心里憋闷,所以趁着过小年。亲自放几个爆竹,听听那噼里啪啦的声音,感觉郁气就少多了。要说高兴,确实是高兴的,毕竟您回来了,太后的病也有了起色,就连国内国外的军情也都稳当,总算是能过个太平年了。”

朱瞻基明知道张越不会直接说出一番臣惶恐臣有罪之类的话,可当张越这么胡七八糟地解释一通时,他仍是情不自禁地露出了笑容,但这笑容很快就消失了。毕竟,张太后不过是稍有起色,不知道是否能真的好转;孙贵妃那边是否牵涉在内也没有人能够给他保证;甚至连他去看自己最疼爱的皇太子时,那个小小的孩子第一反应便是大哭一场。那一瞬间,他甚至后悔自己是不是原本就不应该北巡。

于是,他叹了一口气,随即看着张越说:“找间屋子,陪朕喝酒。”

尽管在朱瞻基还是皇太孙时就与其相交,之后也彼此扶助共过患难,但张越从来就不曾自居为皇帝的朋友——那种自然的意识是很容易要人命的。所以,此时此刻,他露出了极其惊讶的表情,甚至还规劝了两句。眼见皇帝犹如五匹马拉不回来的马车一般执拗,这才勉为其难地答应了。

一面和朱瞻基往外走,他突然想起没和家人打招呼,再看垂花门那边时,许是张辅已经提醒过了,院子里的下人已经散了一多半,其余家人也都在往里头退避,他甚至还看到静官拉着杜绾的手往里头走,趁着母亲不注意向自己招了招手,是否做鬼脸就瞧不见了。

堂堂张侍郎府什么都不缺,自然不缺空屋子和酒。尽管这是大明天子。但张越仍是没有把人往正经几间几架的正厅带,而是引到了自己的书房自省斋,关上大门放下帘子之后,他请朱瞻基在那张杉木扶手圈椅上头坐下,随即就从书架后头搬出了一坛酒,又从另一边的栏架格上取下了一套酒具,将一个白玉斗放在了这位皇帝面前,自己则是一只木樨杯。而王瑾则是知机地守在外间,没进去碍事。

不论白玉斗还是木樨杯,既然都是酒具,分量又都不小,因此三杯下肚,两个人就都多了几分醉意。而这时候,张越就坚决把酒坛搬进了原来的地方,说什么也不肯让朱瞻基再喝了。这时候,朱瞻基终于是恼了,狠狠一拍扶手说:“张越!”

“借酒消愁愁更愁,皇上在臣家里喝得酩酊大醉容易,可到头来总有酒醒的那一天。”

张越见朱瞻基瞪着自己,暗叹一口气,随即就站起身来:“皇上应当已经见了杨阁老他们,该知道的必定已经知道了。连夜赶路困顿已极,只要信得过臣,不如就在臣的书斋里好好睡一觉。这里虽说简陋了些,但满屋墨香书香,也利于宁神静气。”

“你……”朱瞻基闻言气结,一只手倏地握成了拳头,“你就不愿意陪朕说说话?”

“皇上如果不叫臣再陪您喝酒,臣自然乐意。皇上此次去大宁,那边传来的全都是好消息。臣既然是兵部侍郎,倒是想听听那时的盛况。”

张越怕的就是什么酒后吐真言,要知道,有些事情可谈,有些事情不可谈,要把一切控制在他想要的范围内,一个醉醺醺的皇帝自然不是好选择,因为那时候。他肯定会听见很多不该听的。因此,他收走了白玉斗和木樨杯,这才坐了下来,摆出了洗耳恭听的架势。

朱瞻基狠狠瞪了张越一眼,渐渐起了话头。最初只是说着解解心中烦闷,但渐渐的就说开了,脸上渐渐有了些飞扬之色。

“朕在大宁接见了兀良哈三卫的首领,还赏封了他们三个部族的勇士。只不过,朕最高兴的是,朕的勇士也不比他们差,一个平常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旗军,厮打起来竟是勇猛无比!所以,朕日后还要经常校阅大军,遴选出这样的骁勇之士。就像你说过的那样,大军哪怕没仗可打,也不能就这么闲着,否则养的就是酒囊饭袋。你可知道,此次因为前后照应得当,大军出喜峰口到大宁,直至回来这一路上,冻死的只有十几个人。”

冻死的只有十几个人,这话听着残酷,但相比昔日数次北征冻毙的人数,实质上却已经是极其让人惊叹的成绩。亏得如今朝廷在江南等地大力推行双季稻,再加上棉花种植越来越多,军袍袢袄比从前更厚实,口粮亦是充裕,再加上大宁城用的是黑煤取暖,虽然气味大些,可总算是保着了这个冬天取暖无虞。想起大宁城在二十多年前的坚城气象,张越悠然神往,继而点了点头。

“有了东胜、大宁、开平、兴和,再加上西北的哈密,这北边的边防就越发巩固了。后人称颂时,少不得会加上定边两个字。有了这样的布置,只要日后能一直延续这样的例子,则数十年之内,足可边防无忧。”

“你倒是会顺杆爬,要变成制度,谈何容易!朕原本是这样打算的,这一回巡边就闹出了这样的事情,要是以后还每年如此,休说别人,杨士奇就第一个不答应!”

朱瞻基本意是想到张越这儿散散心,天底下他这个皇帝能纵情一醉的地方决计不多,可张越不让他喝醉,更是一句借酒消愁愁更愁撂了上来,他虽不高兴,可何尝不知道这是实情?既然这话儿没起头就给掐灭了,他也就顺着张越的话头说起。这一趟北巡虽不曾遇敌交战,但收获却是斐然。就在太后重病的消息传来之前,甚至还有阿鲁台麾下的一部分旧部冒着风雪前来谒见,又是请罪又是效忠,他自然是划定了一块草场出去给他们放牧,随行又有几个蒙古贵族子弟跟着回来。于是,感慨了一句之后,他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天下人都说他是太平天子,可为什么他这个太平天子要面对眼下这个局面?

瞧出了皇帝脸上的郁色,张越故作不知地又追问了一番大宁的情形,等到朱瞻基有些缓和了过来,他这才把话题转到了兵仗局。隶属内府的兵仗局出了这样大的漏子,范弘和金英只是对皇帝提了个大概,但这些天不时拉上黎澄前往兵仗局的张越却是亲自查出了一桩又一桩的弊病,此前只不过是对杨士奇通了个气,这时候掰着手指头一样样数下来,临到末了,他就加重了语气说:“其实,臣并不是针对内官,武选司之前也是积弊重重,皇上几个月前不是才重定田亩吗?再加上此次的动乱,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制度两个字。”

朱瞻基若有所思地看着张越,低头沉吟着这制度两个字,心中不禁一动。祖宗旧制并不是不可变动的,若不是如此,当初皇爷爷登基之后,也不会逐渐削藩王护卫权柄,将这些原本裂土分封权重一方的重藩全部变成了只有富贵尊荣的闲王。如今,他们既是不想安享富贵尊荣,又怎么用制度两个字把这些野心勃勃的藩王打下去?

梁王好对付,像晋藩那样扎根外头多年的藩王,一个不好才是心腹大患!可是,他不想背负违了孝悌亲亲之谊的名头,天下藩王若群起而反对,事情就难办了。

第十七卷 儿孙福 第067章 宗藩际会

天子法驾卤簿进京。已经是五天后的事情了。在这五天当中,英国公张辅回家祭祖,风风光光让张家三代先人们享用了后辈们的香火;张太后的病大有起色,皇太子的哭闹也不知不觉比少多了;而知道皇帝已经微服先回来消息的臣子们谁也不敢泄露出去,于是,当那浩浩荡荡的一行人从朝阳门进来,满城百姓沿街叩拜时,谁都不知道皇帝早就到了京里。

崇文门大街上,招展的锦旗、雄壮的骏马、骁勇的健儿……等一切从眼前过去许久,百姓们方才从地上爬起身来,揉着僵硬的膝盖和腰腿议论起了刚刚的情形,随即就在顺天府衙役和五城兵马司的指挥下渐渐散去。而干面胡同里,几个刚刚退避其中的人这会儿也一一出了来。为首的那个三十出头的锦衣人轻轻掸了掸身上的衣袍,因笑道:“皇上总算是回来了,只不过看这随从少了许多,毕竟是紧赶慢赶。不过也好,正旦日我们也能赶上朝贺。”

另一个人身着杭绢大袄,比同伴朴素了许多,也显得异常年轻,此时袖着双手道:“王叔,才在公馆里住了两天。你就这么急,怎么,是没见到九姑姑的缘故?这回我代父王前来,一则是奉朝廷命前来谒见,二则也想趁机到京师来逛逛,多逗留几天也好。”

这两位就是几天前奉诏刚刚抵达京师的祥符王朱有爝和鲁王世子朱泰堪。别人不知道梁王因何见罪,但藩王公馆在京师全都是连成一片,自然是消息渠道最为方便,更何况如今梁王公馆前头还是戒备森严。鲁王世子朱泰堪和朱瞻基同辈,而祥符王朱有爝则是更年长一辈,一个是世子,一个是郡王,都是宗室中极有贤名的。更要紧的是,拐弯抹角算起来,鲁王世子朱泰堪和武定侯郭家亦是关系匪浅。毕竟,他的祖父鲁王乃是郭宁妃所出。

但这毕竟是年代久远的事情了。鲁藩在天下亲藩中素来以贤明著称,朱泰堪年纪轻轻,却也是继承了父祖的优点,长身玉立面如冠玉;祥符王朱有爝也是已故周定王诸子中最有名望的,再加上如今他的兄长周王虽广纳妃妾,偶尔也有喜讯,却不是生了女儿,就是儿子半途夭折,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