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新秩序-第1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诚中亲自视察了一遍泥水河南岸的营地,走下来之后心头也是难受,同时也为这个时代百姓的生存能力而敬佩无比。如今虽然已经过了正月最冰天雪地的寒冷,却仍然不是常人可以忍受的,若是换了他穿越前的那一世,恐怕这几万难民已经不知道还能活下来几个了。但百姓们仍然挣扎着求存,除了每日领取的粥食外,泥水河的冰层上开了不知多少窟窿,听说连小鱼小虾都快捞不出来了。附近的林子也被砍了个精光——树皮剥下来充饥,树木燃火取暖,枯草更是找不到一根,全都塞到了老弱妇孺身上裹着的破布之中。至于豚鼠鸟雀,早已视这片土地为禁区,莽莽四顾,除了人头以外,看不到一个活物。
    李诚中开始整顿难民。对于渤海而言,新罗难民属于喉中梗刺,让人极度忧心和不爽,但对于营州而言,这就是人力啊!人力是什么,人力就是财富,眼前遍地都是财富,李诚中当然不会放过。
    于是,大唐营州都督发布了“援救令”,本着悲天悯人的心态,提出将这些受苦受难的黎庶迁往“富足的营州”,并且答允他们,一旦抵达营州,就会分发良田、安排劳作,让他们吃得饱、穿得暖。但是,营州并不是谁都可以去的,因为那片土地有限,只能顾及难民中的一部分,这个数目控制在了“一万”以内。所以,想要去“营州天堂”过好日子的百姓们,赶紧到营州设立的“援救点”报名吧,来晚了可就没这个好命了!
    半天功夫,报名的难民就达到了一万,于是李都督在无数百姓的叩首乞求下大开慈悲,决定破例再次给予一万名难民活路……
    三天后,李都督再次破例……
    为什么要把一切搞得那么麻烦?直接将这些难民解送营州不就可以了么?关于部下们的这个疑惑,李诚中作出了解释:我没有那么多兵力押送他们去营州,要想让他们自己过去,就必须充分发扬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个词听不懂?好吧,用鞭子赶一头驴容易,还是用一把青草容易?
    李诚中事先的麻烦换来了事后的方便,在此后的四万多难民大军的西迁过程中,他总共只派出了一百名向导,当然,每个难民出发前都领取到了五天的口粮,如果他们能够省着吃的话,足以挨到营州,如果他们不为以后考虑——李诚中也没必要为他们考虑。
    于是,营州历史上最廉价的一次移民在李诚中的手上诞生。

第一卷 燕赵多悲歌 第三十一章 诸侯之定(十)
    第三十一章诸侯之定(十)
    二月十日,大军越过泥水,由此进入新罗国朔州。
    真正进入新罗之后,李诚中才知道新罗乱到了什么程度。新罗多山地,是以此次大军南征的主力为步卒,真正的骑军只有怀约联军一千骑及营州骑兵营。沿大峰山脉一路向南,沿途所有村寨全部被乱兵付之一炬,所过之处尽是残垣断壁,一片萧索。其间常能看到躲藏于破屋中的百姓,亦或是见到大军便立刻逃之夭夭的乱兵匪盗。
    世镇南京的杨氏早已与新罗王室相约,新罗兵部大监金顺吉早已偷偷越过乱兵控制的地区,到泥水河口等待,此刻便伴随在李诚中身边以为向导。
    金顺吉叹道:“前两年我曾经去渤海南京求援,一路上都还算太平,今年却已然如此,实在令人不忍视之。”
    杨玄恩在一旁问:“为何如此?”
    金顺吉道:“此为北原乱兵与松岳乱兵交战所致。当年梁贼于北原起兵,弓裔投之,随后弓裔借梁贼之力得势,于松岳称伪王。梁贼不忿,起北原兵攻之,不想弓裔所部善战,大败北原兵,随后追入北原之境,导致如今千里涂炭,民不聊生。”新罗一直不承认弓裔自称的故王子身份,所以只称呼他为弓裔,而非金弓裔。
    金顺吉是新罗真骨贵族,兵部大监的职位相当于兵部侍郎。新罗人共分两类,一为王京人,二为地方民。整个新罗实际上是由王京人在统治,自王庭中央直至地方都督,主官均为王京人,重要的次辅官也是王京人——王京人就是祖居王京的新罗人,地方民只能担任不起眼的小吏,而且还必须是地方豪族——比如北原起兵的贼帅梁吉。
    王京人也是出生后就被分出品级的,在新罗,王京人又分三类,即真骨和三头品贵族、三品平民以及奴婢。真骨为王室及大贵族、五、六头品为中、小贵族,一、二、三头品为普通百姓。真骨掌握了重要的官职,三头品则辅佐真骨,至于下三品,基本上与官职绝缘。这就是新罗人的骨品制,仿自魏晋士族品级,只不过隋唐之后士族官制已被废除,而新罗却沿用至今。
    金顺吉所说的,就是自去年开始的新罗北方贼兵内乱,金弓裔所部取得了重大胜利,攻入了梁吉的控制区域,如今梁吉已经被困北原京,整个朔州全是高举“高丽”旗号的松岳贼兵。很快,大军便遇到了其中一支。
    虎飞岭下,金周元率三千溟州豪族兵摆开了阵势。他是溟州豪族,当年金弓裔占据溟州以为资本的时候,金周元果断带领本族子弟相投,如今已是一方重将,归征伐北原的大军统帅王建节制。这次攻伐北原的战事中,金周元所部不是主力,他们的任务是绕过北原,将北方之地纳入掌中。金周元听说渤海派兵跨过了泥水,要干涉新罗的战乱,于是急忙带领本部来到虎飞岭阻挡。
    金周元多少听说过一些渤海军士的传言,据说这些军队徒有华丽的甲胄和兵刃,但打起仗来一触即溃,所以他很是兴奋,想要给部下“换装”。松岳贼军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大王金弓裔直领的崛山门僧兵,二是王建所带的义军,三是金周元等溟州豪强的豪族兵。金周元曾经参与过金弓裔对新罗王庭的讨伐,王庭的花郎道兵也是穿戴着整齐的甲胄出来应战,结果却一败涂地,只遗留下满地的甲胄和兵刃。这些装备都被金弓裔收缴后配发了崛山门僧兵,所以金周元很羡慕,他渴望将手下的豪族兵也配发起威武的甲胄来,所以此刻心情多少有点激动。
    当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主将,他还是比较慎重的,仔细向手下的斥候询问了敌军的人数。
    “有很多,一大片,占据了虎飞岭下的出口,小奴看了,不比咱们人少。”斥候是金周元家生子的奴仆,秉承了新罗人作战的习俗,用“一大片”这种词汇来描述敌军的人数,他做的已经很好了,至少还补充了一句“占据了虎飞岭下的出口”。所以金周元对他很是满意,赏了块肉给他,斥候欢天喜地的离开了。
    根据斥候的描述,金周元一瞬间便初步判断出了渤海军的规模,大致在三千到五千人。虽然比自己要多一些,但金周元很有信心击败对手,他的信心来源于一个很直观的对比:新罗和渤海是并立两百多年的对等之国,既然大王能够以五千僧兵击败装备豪华的一万新罗花郎道兵,那么自己的三千人也应该能与六千至八千名敌军对阵,更何况金周元的部属中还有八百阿郎,都是溟州各大豪族护寨勇士组成,战力更高。
    于是,金周元信心满满的带领着三千溟州兵来到虎飞岭,堵住了南下的通道。
    有营州军为后盾的渤海军和之前的渤海军是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一个有士气,一个没有士气。在冷兵器时代,这种区别相当大,几乎可以导致两支军队在战斗力上差别一个层次以上。
    联军正按照指挥部虞候们拟定的计划井井有条的埋锅造饭,忽然得到了前方斥候的回禀:“有一群乱民拦住了岭下向南的通道,人数为三千。”稍后,斥候在指挥部虞候们的询问下详细解释了“乱民”这种说法。之所以称呼为乱民,是因为前方负责游骑的斥候属于营州军斥候都——李诚中不太敢将斥候这一关键任务交给渤海军来完成,所以按照这些精锐斥候们的观点,前方拦路的应当不是军队,他们没有甲胄、没有队形,乱糟糟毫无军纪可言,甚至只要少部分人手中拿着兵刃,大部分只有木棍、铁耙、镰刀等,似乎其中还有一些人手中只拿着几块石头……
    李诚中端着碗在喝汤,没有说什么,他喝汤喝得很认真,对于他来说,这些事情自有钟韶等人打理,还轮不到他这个主将发话。事实也是如此,钟韶立即将一旁的新罗兵部大监金顺吉拉了起来,赶到前方查探。不多一会儿,两人回来,金顺吉介绍说,这是松岳乱兵中的一支,号称“赤裤军”。钟韶向李诚中请示是否“驱散”,李诚中已经喝完了汤,他本来只要点点头就行,可是忽然来了兴趣,决定去阵前看一看。
    李诚中出马,那阵势自然了不得。数万大军立刻整理行装,按照各军先后次序涌出了虎飞岭。
    金周元已经率部在岭口等候了半个时辰,许多部下都坐倒在地上休息,只是冲岭口内鼓噪,时而破口大骂。新罗不似渤海,他们的等级差异很大,只有真骨和三头品贵族能够有资格学习唐言唐文,并将之立为“国学”,作为贵族出任官职必须掌握的才能,至于下三品及地方民,连学习“国学”的资格都没有,所以他们的喝骂声几乎无效——渤海军士听不懂。
    就在金周元等得烦躁,正要挥军进攻的时候,虎飞岭终于有了动静。就见之前与自己对峙的渤海军阵后列源源不断的开出了一队又一队军士,他们分别向左向右排列出来,将正面完全站满,放眼望去,何止“一大片”!虎飞岭下站满之后,还有更多的军士继续露面,将左右山坡也布得满满当当,无数的旌旗在山坡上和山坡下竖立,无数刀枪如林而列!
    过不多时,金周元便已经看得呆住了,不单是他,就连他手下的三千部属全部怔在了当场。不能怪金周元眼界小,他凭借手下三千人已经横行北方朔州、汉州、溟州几乎无有可抗之敌了,何曾见过那么多军队?三千人在新罗已经可以称得上大军了,如果是三万呢?金周元没有见过那么多敌军,去年随同金弓裔大王南征的时候,王庭的花郎道兵出动一万大军,在金周元眼中已经是铺天盖地!
    忽听对面齐声呐喊,声震山谷。紧接着敌阵中间闪出一条通道,数十名顶盔贯甲的军将簇拥着一杆大旗出现在金周元眼前。金周元是溟州豪族,勉强忍得一些唐文,他仔细看了看,这才大吃一惊,只见大旗上“大唐营州都督李”几个大字随风摇摆,晃得他一阵头晕。乖乖,原来是唐军!
    李诚中来到军阵之前,瞄了瞄对面的“乱民”,不禁有些诧异,这帮乌合之众就是新罗国兵部大监金顺吉口中的“松岳贼兵主力之一”?他又仔细看了看,这才恍然,原来之所以称为“赤裤军”,是因为这些乱兵大部分都没有裤子穿。他又有些佩服对手,大冬天的也不嫌冷!
    “这伙乱民倒是很有几分勇气。”李诚中夸的是对手抗冷的勇气。
    钟韶误会了,点头道:“是,面对大军居然还敢结阵,果然有几分胆色。”其实他误会的不仅是李诚中的意思,对眼前的乱兵更是误会到了天上!赤裤军哪里是有胆色在大军面前结阵,他们先是不悉军情的莽撞,然后是熟悉了军情之后的震惊,震惊得都忘了逃跑了,与“胆色”二字完全没有任何关系。
    李诚中懒得向钟韶解释自己的本意,他越看心里越冷,忍不住打了个哆嗦,然后撇了撇嘴,向钟韶道:“驱散吧。”

第一卷 燕赵多悲歌 第三十二章 诸侯之定(十一)
    第三十二章诸侯之定(十一)
    联军一路向南,途径各种“里”,走过无数“原”,李诚中越来越觉得无聊。?快来吧;。!新罗这些带有“里”和“原”的城镇,最大的不过几堵土墙环绕,能容个千人就算了不起了,小一些的干脆就是个只有木墙防护的村寨,在新罗国兵部大监金顺吉口中,却都成了“重镇”。
    于李诚中而言,虎飞岭口的那次遭遇只能算作“武装平暴”,连战斗都谈不上,但在新罗人眼中,却是一次大捷!金顺吉让随从摊开笔墨,极为认真的将这次“大捷”记录下来,其中自然渲染了许多曲折和惊险,以示王师威严。但李诚中看后却有些不悦,这不是拿联军和土匪相提并论么?他的不善脸色立刻为韩延徽察觉,韩延徽接过纸张扫了一眼,冷冷道:“烧了!”
    金顺吉只得当场烧毁,不过事后又重新将其誊写进了新罗史籍之中,名曰“虎飞岭大捷”,并将过程描写得更加生动曲折,其间不免将赤裤军的战力做了百倍的夸张。之所以如此,完全是新罗人骨子里那股病态的骄傲内心在发作——只有抬高乱军的形象,才能避免王庭军队的无力和腐朽被后世诟病。
    同样,对于李诚中完全不屑的虎飞岭口一战,逃了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