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新秩序-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大一愣,低着头道:“队官,某只会烧饭,带兵的事实在不甚懂的……”
    李诚中也只能无奈的叹了口气,挥挥手让赵大离开。赵大立刻就急了:“队官,还是不要某么?”
    李诚中头疼的拍拍后脑勺:“要,要,老赵放心吧,只管烧你的饭就是了。”
    赵大没有让李诚中满意,对于这个老军的不思进取,他很是有些怏怏不乐,但接下来姜苗却给了他一份惊喜。这个同样在贝州一战中立下大功,此刻提拔为队正的亲密战友,此刻送来的是一份忠诚。
    “李郎,你看某手下选哪几个人合适?”
    姜苗的这个问题等于拱手把甲都右队的人事权让给了李诚中,李诚中起初有些不解:“你已经是队官了,你觉得谁合适你就选谁。”
    “李郎,某听你的,某的乙队,你说了算。”姜苗这句**裸的效忠宣言,立刻让李诚中明白过来。有人投靠,当然不能往外推,何况投靠的人是姜苗。他也不客气,就让姜苗把那几个北撤路上划归他手下管理的酉都弟兄招过去,姜苗毫不犹豫的点头答应着去了。看着姜苗离开的背影,李诚中心里好一阵子舒坦,暗道,莫非是穿越人士的王八之气展现了?
    军官架子搭建起来后,平州镇军开始征兵了。刺史府和兵马使府联合发出告示,张贴于平州、马城、石城各处,告示中说,凡是应募平州镇军后,便可得到一份军粮,还可获得榆关内碣石山下的五十亩荒地。短短几日功夫,便有络绎不绝的难民青壮拖家带口赶来应募,家眷们聚集于军营外,眼巴巴的期盼着自家子弟能够顺利的进入平州镇军。…;
    因为赶来应募的人很多,所以征兵进行得十分顺遂,兵员按照强健程度优先补充中营,中营满员后,第一个补充到的就是左营甲都的左队和右队,共分到九十人。这个数字是按照每队四十五人配置的,换句话说,平州镇军允许每队的队官吃掉五名兵卒的空饷。当然,平州镇军的待遇中是没有饷钱的,这意味着李诚中和姜苗都可以获得五名兵卒的那份口粮以及二百五十亩碣石山下名义上的荒地。
    将所有征募到的青壮聚集到甲都营前时,李诚中有些失望。这批兵……大大不行啊!李诚中是在卢龙军鼎盛之时从军的,就算加入的只是新立的健卒营,但当时身边的同伴个个都是名副其实的健卒,就算相对而言比较单薄的姜苗,也要比眼前这些兵强得多。就眼前这几十个人,身材虽弱但也凑合着能用,脸上虽有些菜色,但那是饿的,吃饱了之后相信就能很快恢复,让李诚中失望的是,他在这些兵眼中看到的是卑微和怯懦。当兵的没有兵胆,那还能叫兵吗?那叫羊羔!
    李诚中忽然很怀念南征时的日子,那时候他身边是人人奋勇、个个争先的同伴,那时候他所身处的大军,是一支朝气蓬勃的精锐。
    甲都没有都头,只有李诚中和姜苗两个队官,但十个伙长都明白谁是老大,所以都将眼光看向李诚中,等着李诚中训话。李诚中回忆着以前在部队当兵时连长训话时表情和神态,照搬了一番老连长的训话内容。他手舞足蹈的比划半天,却只看到新兵们面面相觑的茫然眼神,明白自己的训话没有起到效果,他不禁有些泄气,便讪讪的让大伙儿回舍歇息。
    整训!一定要整训!本想过回“连长”瘾头却终告失败的李诚中憋了口气,回到自家军帐中,开始琢磨起训练这批兔崽子的方法。体能、纪律、队列通通要练!他冥思苦想着当年被部队折磨的一应经历,开始闭门写起了训练大纲。
    一夜之后,这份漏洞百出的训练大纲被捣鼓了出来,当李诚中打算进一步修改增益时,却被紧急召到了中军,同行的还有姜苗。
    中军衙堂就在大营偏西的位置,紧邻西校场,衙堂房子不多,一溜平楼围城一个小院。兵马使另有住所,位于平州城内,但周知裕家眷都在幽州,此刻又当募军之时,诸事纷乱,便一直住在这里。
    李诚中和姜苗随赵在礼进了正堂后,就见堂上坐着两人,正是平州刺史张在吉和兵马使周知裕。张在吉身后还站立一个年轻儒生,正在和周知裕说着什么。一见李诚中和姜苗进来,周知裕随手一指,让两人坐了,便道:“李陪戎、姜陪戎,如今有紧急军务,你们且听一下。”张在吉向身后的儒生示意,那儒生便将事情向李诚中又说了一遍。原来就在两日前,契丹游骑破了榆关!
    榆关一直是平州备边的重要关口,一道长墙将关内关外分作两边,可以说关系着平州地方的安稳。把守的虽然是南征后留下的几十个老弱镇兵,但一则城墙坚固,二则关外胡骑不擅攻城,向来只有骚扰之忧,而无丢失之虞,却不知此番怎么就被契丹人攻破了。契丹人破关后大肆劫掠了一番,才退出关外,这可是近百年来从未有过的事情。
    自从大唐立了营州都督府以来,关外向来就是唐军立威的牧场,胡人一直臣服于大唐铁蹄之下,不敢多有造次。天宝变乱后,虽然此地被藩镇所据,虽然渐渐废弛了营州都督府,但对关外的掌控也没有削弱多少。就算是大帅刘仁恭登上节度使之位后,卢龙军的军威仍然压得胡人不敢有分毫染指关内的奢望。可一切都坏在了南征上………;
    儒生说到这点时,张在吉忍不住叹息不已,周知裕更是狠狠将手掌拍在了案几上。等儒生说完,周知裕道:“李陪戎、姜陪戎,如今关城无人把守,已成平州大患。契丹人不知平州内情,是以劫掠之后匆匆退了出去,一旦狼子再次入寇,便可直指平州腹心,实为大患!某欲让你二人领手下先行,抢回关城,你们看可有什么要求?”
    李诚中心里也明白了,现在平州军还在新募时期,除了中营两个都外,只有左营甲都的两个队算是编制满员,这先锋一事,也只有他们来担当了。李诚中瞟了一眼姜苗,见姜苗向自己点头示意,便干脆直截了当应了下来,只是要求拣选上好的兵刃甲具。
    周知裕也知道李诚中的为难,新兵刚入营不到两天,就让人家开赴边关,确实有些说不过去。见李诚中答允得很爽快,心下甚慰,便命李诚中检校了甲都都头,总领两队。这个检校是暂代的意思,也就是说李诚中现在是临时的都头。但看周知裕的样子,“检校”两个字是暂时不会拿走的,也就是说,只要李诚中立了功,周知裕就会向节度府保举他为甲都都头。
    张在吉对此忧心忡忡,着急着让李诚中赶赴榆关,自然完全配合。按照李诚中的要求,他命人从府库中拣选出十二具皮甲,三十副刀盾,五十杆套了铁枪头的木枪,以及十张弓和几十匣羽箭,匆匆送到了甲都的军舍,这已经是平州府库内尚存军甲的三成了。同来的还有一支五十名青壮组成的民夫营,押着十辆马车,车上装载着送来的一应军甲器具和粮秣物资,带队的正是中军堂上见过的那名儒生,看样子是催促李诚中立刻出发。
    儒生拱手道:“陪戎姓李?未敢请教大名。”
    李诚中将自己名字说了,也还礼请教对方名姓。
    那儒生道:“某姓冯,名道,目下辟于张使君府中为佐吏,陪戎唤某可道便是。不知陪戎的字……”
    佐吏的意思比较笼统,一般而言就是幕僚参赞,属于未入流的吏员。但李诚中却不敢小看对方,这种跟随刺史的幕僚,或许是因为年轻,或许是因为声名不彰,不能正式入职是常有的事,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话语权。因此连忙道:“某尚未有字。”
    儒生点了点头,也不说别的,便在一旁等候李诚中下令。李诚中仔细咂摸着“冯道”这个名字,似乎听说过,却又没什么太多的印象,便暂时不去想了,只是命令甲都左队、右队立刻整队。

第二十四章 榆关风云(三)
    平州城离榆关约有七十里地,李诚中已经打算好了,就从这七十里地开始练兵。首先要训练的就是行军,一支不能连续急行军的军队,是没有多少战斗力可言的。因此,他将这七十里地划分为七段,每段十里。
    此刻离天黑尚有一个多时辰,按照李诚中的吩咐,所有军兵都配发兵刃,或拿刀盾、或持木枪,伙长以上军官还必须戴上皮盔皮甲。出发前,他将除了赵大之外的九个伙长叫到身边,宣布了今夜行军的计划。按照计划,甲都以各伙为一组,开始急行军,无论以任何方法,今夜前必须赶到十里外小松坡,先赶到的五组可以就地休息,后四组则必须为前五组的弟兄烧饭烧水。到达时以每伙最后一人为准,只要有一人不到,全伙便算未到。
    这个计划一宣布,各伙伙长情绪都被调动起来,纷纷摩拳擦掌,准备相互比划一番。李诚中留给各伙一炷香时分预作规划和准备,同时与冯道约好,天黑前就在小松坡会合。冯道有些诧异的旁观了李诚中宣布命令的整个过程,小声问道:“李陪戎,若是中途有兵逃了,却如何是好?”
    李诚中一笑,道:“逃了便逃了,能剩下多少人,甲都就带多少人去榆关。这也算二次选拔。”
    冯道点了点头,没再多说,便催促着民夫们赶车先行。赵大随同民夫营出发,因为甲都只有九十人的缘故,他干脆就没领兵,只是顶着一个陪戎副尉、伙长的衔头,仍旧干着他的老本行。
    等再次整好队伍,李诚中一挥手,率先和姜苗开始小跑起来。全都九十人霎时间散乱成一锅粥,没头没脑跟着跑了出去。王大郎还大声呼喝着和钟四郎较劲:“四郎,某先去了啊,你们慢慢来,到时候给某烧顿好饭菜!”说罢,当先冲了出去。
    这些兵乱哄哄向东狂奔,反而把李诚中和姜苗甩到了最后,姜苗有些着急,想要提起奔行速度,却被李诚中拉住:“别着急,慢慢来,跟着我的步调跑,那帮兔崽子一会儿就跑不动了。”
    果然不出李诚中的预料,没跑出二里地,就见一些兵弯着腰,喘着粗气在路边歇息,还有一些意志坚强点的,拄着木枪一步一步往前挪。李诚中脚步轻快的一路超越了这些掉队的兵,回头看了看姜苗,姜苗却兀自仍有余力。
    等跑到三里地外的时候,就见前面钟四郎正在原地休息,手下一伙儿弟兄倒是都在,李诚中点了点头,继续超越。再往前,李诚中和姜苗逐渐超越了各伙,包括手下弟兄都齐全的孟徐兴和焦成乔两伙,先行出发的民夫车队,以及一路上的许多掉队兵卒。
    不得不说,王大郎还真是能跑,李诚中和姜苗离小松破只有一里多地的时候,才追上了拄着木枪一步一步往前挪的王大郎,不过王大郎身边没有旁人了,只剩他一个光杆伙长,同伙的所有弟兄都被他甩到了身后。
    跑到一半路的时候,姜苗实在有些跑不动了,李诚中知道这是到了奔跑的临界点,过了这个点就没事,便拽着姜苗不让他停。果然,到了小松坡的时候,姜苗反而脸色缓了过来,只是不停的咳嗽,喘着粗气。
    李诚中摘了一根树枝,就在小松坡上等候,第一个到达的是王大郎,他一边喘气一边笑着,大声宣布自己是第一,却被李诚中用树枝抽打了几下,不准他躺下休息,只是让他四处走动。姜苗已经恢复过来,问了李诚中不许别人歇息的原因,便也有样学样,掰下根树枝,呼喝着让随后赶到的兵卒走动,遇到躺下的就直接拽起来,让他们站着活动手脚。…;
    等到天黑的时候,甲都绝大部分弟兄都赶到了小松坡,因为李诚中事先要求过必须全伙到齐才能作数,因此第一名并非王大郎的伙,而是孟徐兴和焦成乔,这两个伙是同时到达的。第三支完整到达的是钟四郎的伙,他注意到了李诚中要求里的“不准掉队一人”的要求,因此路上宁愿牺牲速度,也要让两名不擅奔跑的弟兄跟上队伍,反而拿到了第三名。
    第一个到达的王大郎十分焦急,他就站在路边不停的张望着,每到一个自己伙里的弟兄就上去踹上一脚,骂一声“你他娘的就不能快一点!”等钟四郎的伙到达小松坡的时候,他已经快出离愤怒了,这种愤怒维持了没有多长时间,就转为泄气。当天黑的时候,全都各伙都已到齐,唯独他的伙里还差两人。
    王大郎有些哭丧着脸的看向李诚中,李诚中冷着脸问:“还差两个?你说怎么办?”
    王大郎咬了咬牙,拔脚就往来路去了。李诚中看向他伙里其他人,又道:“你们就看着伙长自己去找?真是好兵啊!”那几人面面相觑了片刻,便也跟上了王大郎。
    李诚中没有拿民夫营当外人,相反,他很愿意将这些青壮也看做自己人,因此,他毫不客气的要求冯道指挥民夫们开始搭建军帐,卸下粮食。冯道丝毫没有介意李诚中使唤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