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新秩序-第28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化官的问话很简单,但能够问出这个问题,是调查统计局和教化司联合努力了一个月的成果。一个月前河东参加范阳军校的名单便送到了幽州,于是调查统计局和教化司对每一个陌生的名字都进行了身份核实,经过了解,颉木里虽然只是黑鸦军的一个小校,但却是沙陀人控制下的一个草原部族俟斤。
    另外,派出去调查的人员很快传回来消息,颉木里不仅受本部族族民的拥戴,而且对许多散落的小部族影响力都相当大,这些部族都喜欢在胸口上刻印狼的图腾,这一现象表明,这些散落的小部族都来自曾经辉煌过的草原大帝国——突厥汗国。
    面对教化官的询问,颉木里有些茫然,在对方的诱导下,他一步步将自己幼时的记忆叙述而出,然后为教化官记录下来。
    教化官没有多说什么,等到谈话结束后,他便离开了,临走时安慰颉木里,让他好好学习条令,有什么事情,他第二天会回来继续交谈。于是颉木里心神不定的度过了禁闭的第一天,在接下来的条令诵读中也显得焦灼不宁。这一天的时光让颉木里感到格外漫长,他一直在等待教化官再次到来,他希望知道更多关于阿史那这个姓氏的事情。
    禁闭的第二天。教化官重新回到了禁闭屋,这一次他准备的很充分。
    “经过核实,我们确信你是黄金家族的后人,是阿史那这个伟大姓氏的嫡裔。”
    颉木里注意到对方口中“伟大姓氏”四个字,不由一阵紧张。
    “看来你对自己的血脉所知并不翔实……阿史那是个伟大的姓氏,没错,伟大……这个姓氏崛起于四百年前,曾经辉煌无比。不过很可惜,这个姓氏最后被回纥所灭,时间大约在一百五十年前。从那以后,阿史那家族成为了草原的流浪者……”
    “之所以说这个姓氏伟大,是因为你们家族中出过很多天纵英才,他们聚集在大唐的旗帜下,横扫草原,令大唐的荣光撒播于漠北万里。阿史那家族为大唐天子东征西讨,灭国上百,当年长安城中万邦来朝的盛世景象,离不开阿史那家族的贡献……”
    “……随便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吧。太宗朝的毕国公、辅国大将军,听说过么?很好,其实毕国公就是你的先祖之一,本名阿史那社尔。贞观十四年。毕国公与吏部尚书侯君集合兵西进,攻陷高昌国,打通了西域要道…。。贞观十九年,毕国公随太宗东征高句丽。面中流矢而不退,最终大获全胜……贞观二十一年,毕国公受封昆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唐军四万,发铁勒、突厥、吐蕃、吐谷浑十万余骑,西征西域,先后攻灭处月、处密、焉耆、龟兹,占城七百余座……毕国公战功彪炳,位极人臣,深为大唐历代武人所敬仰……尤其难得的是,他对天子异常忠心。太宗薨后,毕国公自愿以身殉葬,幸有太宗遗诏,毕国公才没有身殉,但此后常年陪伴于太宗陵前,直到去世……”
    “又比如阿史那思摩,听说过你这个先祖么?没有?没关系,简单说说,你的这位先祖很了不得。高祖爵封其为和顺郡王,太宗朝时,薛延陀部以二十万入寇,和顺郡王与行军大总管李绩配合,诱敌深入,然后在诺真水大败薛延陀统帅大度设,最终摧毁了这个刚刚成型的帝国……”
    “此外,还有薛国公阿史那忠,曾担任长岑道行军大总管、青海道行军大总管、西域道行军大总管,与铁勒、契丹、吐蕃等部作战,戎马一生……”
    “……右监门卫大将军阿史那弥射,曾随高宗征高句丽……”
    “……左屯卫大将军阿史那步真,征草原、镇濛池……”
    “……镇国大将军阿史那元庆,武皇时期为昆陵都护、左玉钤卫将军……”
    “……左金吾卫大将军阿史那献,中宗时,他一直为大唐镇守西域,劳苦功高……”
    这一串名字报出来,颉木里顿时陷入了痴傻之中。教化官见状,合上卷宗,咳了一声,将颉木里从痴傻中唤醒:“好吧,还有很多名字,都是你们阿史那家族的先辈。怎么说呢,阿史那家族一直以大唐天子忠犬自居,他们年轻的时候就到长安三内为天子守门站岗,年长后便入调各军,统兵出征,世代卫护大唐……”
    “阿史那——家族是怎么衰落的?”颉木里喃喃问道。
    “……回纥,回纥人干的,你们在草原的部落被回纥人屠灭了,阿史那家族于是衰落。有记载的是,大族长阿史那莫棘连的可敦(夫人)——骨咄禄婆匐率部南迁,受玄宗皇帝庇佑,册封为宾国夫人,年供二十万石以养族人……再然后,大唐内乱,阿史那家族渐渐流离失散……”
    “大唐没有为某家复仇?”颉木里追问,语气很是失落。
    “某刚才说了,阿史那家族被灭后,安禄山、史思明起兵作乱,大唐从此衰落,无法为你家复仇。不过你也不用考虑复仇的问题了,回纥人建立的国家已经分崩离析了,大约在五十年前……对了,史思明也是你们阿史那家族的子弟,阿史那内附大唐后,以史为姓……”
    颉木里木然点了点头,深深叹了口气。
    默然片刻,教化官重新开启了谈话:“嗯,你现在知道你们家族祖上的辉煌了。是这样,燕王殿下乃大唐宗室,他知道了你的事……”
    颉木里猛地抬起了头,望向教化官,只听教化官道:“燕王殿下说,他对大唐曾经没能庇佑阿史那家族的事情感到万分遗憾,并且让我们转达他对阿史那家族,以及对你本人的歉意。殿下说,他对阿史那家族为大唐做出的贡献致以深深的敬意,并希望阿史那这个姓氏,能够如昔日一般重新辉煌。殿下还说,阿史那家族过去曾经是大唐宗室最忠心的臂膀,他希望将来的阿史那家族自你开始,重新兴盛起来,继续为大唐宗室效力……”
    “燕王还说,阿史那氏不负李氏,李氏也必不负阿史那氏!”(未完待续。。)

第五十三章 范阳之春(七)
    ps:  感谢无赖缭乱兄打赏和月票,感谢我喜欢胖一点、star摘星的月票鼓励。
    范阳军校“新八期”高级军官培训逐渐走上正轨的过程,位于幽州的军事参谋总署对这一期培训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无论是训练程序、训练周期,还是训练的主导思想以及训练目的,“新八期”都是卢龙军军官培养和选拔走向正规化的标志,是李诚中实现军队体制化这一梦想的最后一步,李诚中为之倾注了不少心血。
    从古至今,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军校这一概念,军人学习军事,要么来源于师长言传身教,要么来自于家族的熏陶培养,更多则来自于个人的战场实践。以成体系的书院形式对军人的军事素养进行训练,是前所未有的创举(燕王殿下表示很惭愧)。
    系统化的军人培养不仅仅在于培养军人的军事素养和军事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军人融入军事体制之中,让军人对所处的这个军事集团产生严重依赖。通过各项成型制度的灌输,让军人自觉地去遵守各项条令规章,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的符合规范,从而对体制产生深深的敬畏,潜意识中形成“违背规则即大逆不道”、“脱离体制则一事无成”的观念。换句玄妙一点的话来说,就是让军人们从“不自觉的无意识”进入“自觉的有意识”这一理想王国。
    除此之外,军校要达成这一目的,另一个要点在于,必须系统的培养他们忠君爱国的思想。“国”即“大唐”,爱国就是爱大唐。用李诚中剽窃而来却又十分让人沉迷的一句话来讲,就是“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就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只有爱国思想的建立,才能让军人们知道自己效忠的是谁——效忠的对象并非个人。而是这片土地,是这个国家。当这种思想深深植根于军人的内心之中,才能避免军队私人化和割据化,一旦这种思想体系建立完善,军人们会自发与割据和分裂作斗争,国家的统一才能长期维持,尽最大可能避免朝代的轮回。
    好吧,上述想法仅仅就军事体制而言,只是武力范畴内的东西,真要做到后世的近现代化军队那一步。还涉及到近现代国家体制、百姓觉醒等一系列形而上的内容。换句话说,想要军队国家化,远远不是一所军校能够解决的,但在这个时代,也足以领先了。
    军队国家化这一概念其实并不与李诚中的统治地位相矛盾,得益于儒家千年的熏陶,在天下人的心中,国家就是天子,天子就是国家。爱国向来是与“忠君”相提评论的。李诚中现在不是天子,但他已经合法披上了李唐宗室的外衣,在理论上已经接近了“天子”这一领域。他在推行军队忠君爱国这一思想之前,曾经和冯道、韩延徽、刘审交等人有过深入的畅谈。隐晦的问及这一思想是否会与自己对军队的合法指挥权有所冲突,得到的答案让李诚中暗自窃喜。
    冯道等人认为两者之间或许会有矛盾,但问题不大,他们同样隐晦的表示。只要李诚中接下来继续有所作为,那么一切就会顺理成章,等到顺理成章之后。军队效忠国家就是效忠李诚中,这一理论的剽悍程度不需要解释。
    李诚中是这支军队的缔造者,是这一军事体制的创建者,他现在毫无疑问的可以有效的控制军队,军队(包括最基层士兵)的效忠对象就是他——没有第二个人。现在的问题在于,开始在全军之中推行“忠君爱国”,那么军队必然会产生疑问:我们效忠燕王,还是效忠今上?
    好吧,李诚中又要暗自窃喜了,一旦军队产生这样的疑问,他们必然会受先入为主的观点所影响:我们已经习惯了效忠燕王,既然其中有矛盾,而且看上去想要解决这一矛盾并不困难,那么是不是干脆将矛盾消除呢?
    当然,现在还不是解决这一小矛盾的时候,按照当前天下的形势,卢龙一镇想要立刻这么搞,无异于充当靶子、吸引火力,恐怕梁王睡梦中都要笑醒。所以李诚中还需要时间。卢龙向天下各镇抛出来的军政、训政和宪政的过渡策略,虽然表面上安上了李诚中穿越而来的后世帽子,但实质上是冯道、韩延徽、刘审交等人提出来的办法,其目的既不在所谓军政、训政上,更不是要建立什么狗屁宪政,这一策略和理论的目标,只是为了争取缓冲和时间。
    卢龙需要太子在手,燕王需要宗室名义,仅此而已。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当这一套太过超前的理论提出来后,河东、凤翔、吴越等藩镇应者寥寥,不过卢龙也并不着急。
    如今已是天祐元年的初春,卢龙军倡议的“虞侯联席本部”仍然不见踪影,各藩镇仍然在为“虞侯联席本部”中自己所占名额的多少扯皮捣蛋,尤其是为“都虞候”由谁担任而争吵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卢龙便将注意力转向了范阳军校,“虞侯联席本部”悄然搁浅。
    军事参谋总署对范阳军校的重视不止在于教学问题,对于军官、尤其是对来自外镇的十七名军将,总署各司局高层始终予以密切关注。当范阳军校的课程走上正轨后,军事参谋总署专门召开了一个高层碰头会议。
    “值得关注的是李存勖、李嗣业、李继唁和颉木里四个人。先说说李存勖,这也是殿下要求咱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他的求学意志最坚,对幽州的生活融入也最高,按照景进的说法,这位亚子将军已经到了离开幽州便四顾茫然的地步,这说明统战处的前期工作是卓有成效的……”调查统计局观察使高明博道。
    韩延徽一直主持“统战”工作,对高明博的夸奖表示感谢,他笑着说,为了这位亚子将军,统战处今年的预算经费大大超支:“去年冬天,专门为亚子将军举办了多场宴游,耗资一千多贯,他离开幽州前,还赠送了价值三万贯的‘欠款协议’,此外,我们还送给亚子将军一套幽州时和坊的三进大宅,那套宅院时价两千贯……再加上花在景进身上的耗费……数目委实不小。”
    高明博笑着补充道:“调查统计局对景进的拉拢同样耗糜不少,前后不下万贯,这笔开支还要另项申请,到时候韩都虞还需在老赵面前多多美言。”闲聊几句,他接着道:“平卢方面,已经和李嗣业私下谈过,某已代殿下明言招纳,李嗣业感激涕零……至于李继唁,我们打探的消息是,岐王并不同意他来范阳军校入学,此人是偷偷跑过来的,我们下一步准备重点观察此人……颉木里的事情由教化司负责,还请邱都虞说说。”
    教化司宣教处都虞候邱明道:“颉木里,突厥小密特部俟斤,部落不大,千余口上下,但他却为云州突厥各部所尊奉,据说是当年突厥毗伽可汗之后。突厥被回纥灭亡后,毗伽可汗遗妻为玄宗皇帝封为宾国夫人,族人内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