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新秩序-第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冯道对自己获得营州刺史府长史一职十分欢喜。长史本为幕僚官,即掾属之长,秦汉之际,丞相、三公等大员府中所置长史权势极重。唐制,上州或中州均设有长史一职,位在别驾之下,却已经没有了实权。但与刺史府中的长史所不同的是,边境大都护府中的长史,却又掌有大权,地位很高,有时甚至能得到举荐,直接出任节度使。天宝之后,大唐各都护府逐渐消亡,长史一职才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可以说,长史之权可轻可重,视所属机构而定,营州本为都督军府,李诚中为冯道讨来的长史一职,实则是着眼未来。冯道现在是营州刺史府长史,名义刺史在平州,他就是大唐在营州的最高文官,实际代行刺史事。李诚中在白狼山时曾经答允过冯道,将来帮他登上营州刺史之位,如今也算完成了大半。
    李诚中一回柳城,立刻和冯道商议起了营州刺史府属下架构和管理的设置。
    对于李诚中从平州刺史府空手而回,冯道有些诧异。所谓空手而回,不是说他没按照与冯道的约定,购买粮食和农具,而是说他没有带回相应的空白告身。
    “没有告身,就没有办法任命正职属官,难道将军打算让他们都在刺史府中为幕僚佐二?”
    “不是,该任命就任命,如果我要回来一堆空白告身,乱糟糟的也没什么意思。”李诚中笑道。
    “没意思?将军以为没意思,可别人不这么看。有官身和没有官身是两回事!”冯道有些不满意李诚中无所谓的态度。
    “谁说没有官身?咱们当然要给他们官身。”
    “没有告身,何来官身?”冯道问。话题又绕了回来。
    “咱们自己来任命,自己来制作告身,何必非要从平州讨要?不就是一页帛纸么?到时候束手束脚,很多事情没办法处理。”
    冯道气急反笑:“没有平州方面认可,咱们的告身就是违制的!莫非将军打算造反?”…;
    对于冯道扣过来的大帽子,李诚中不是很在意,这年头,天下藩镇几乎都等同于造反了,只不过大家谁都不明说罢了。
    “不是造反,我的意思,是在长史之下设立官职,这些官员挂名于长史府,而非刺史府,这样的话,一应任命和设置就不用跑去平州讨要了。”李诚中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他的用意是想寻求一种体制外的体制。
    “长史是无权任命有品阶的官员的,说到底,就算挂名在长史府下,还是幕僚佐二,没有品阶,没有出路,谁能踏实任事?”冯道耐心解释。
    李诚中摇头,道:“可道还是没听明白。这么说吧,当官必备两个要素,一为权,二为职。现在营州咱们哥俩说了算,虽说是挂靠在长史府名下,但权力肯定能够满足。至于职位,也就是你说的品阶,这个好办,走军职便可。我是柳城军使,我有权任命军职,凡是我的任命,平州方面不可能不同意,走的只是一个备查的过场。无论文职还是军职,只要给他一个正式品阶,他就是朝廷承认官员,这就是他的出路。”
    冯道呆愣了好半天,终于回过味来了:“权由长史府出,职由军中任免?”
    李诚中点头:“就是这个意思。既然是长史府的幕僚,咱们就不必依照朝廷成例,因为长史府幕僚并不在朝廷官职体系内,为了避讳,咱们可以将这些官职和机构换个名字,这样的话,谁都说不出个不是来。”
    冯道笑了:“你说的那个什么‘宣传科’和‘法律科’,是不是早就想好的?”
    李诚中笑道:“正是。我的打算是,在长史府下设立幕僚机构,初步打算设立九个科室。即办公室、人事科、度支科、法律科、宣传科、农业科、工业科、商贸科、催税科。”
    冯道悟性很强,想了想,问:“人事科就是司功和司士两曹?度支科和催税科是司户和司仓两曹?法律科是司法曹?工业、农业和商贸科又对应六曹中的哪一曹?办公室又是什么功效?”
    李诚中道:“咱们不要去对应刺史府各曹,咱们就自己搞。”
    冯道又问:“不作对应,节度府和平州的公文流转和执行怎么做?”
    李诚中道:“一年内不用考虑这个问题,节度府的钱粮催缴不会直接落到营州头上,至于上缴平州的那一份,我已经和张刺史谈妥,每年钱三万贯、牛二百头、羊两千只。”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原创!

第三十二章 营州经略(四)
    李诚中苦心构思的营州管理体制,属于游离在朝廷常制之外的一种形式。从名义上来说,这套管理机构属于营州长史府的幕僚,与朝廷和节度府无关,一应权责都集中到长史本人身上,朝廷或者节度府需要联系营州事务的时候,全部由长史本人担待。而在实际管理营州的时候,则由长史府属下各科室来分别履行公权,承担官府职能。换句话说,这些人对长史冯道负责,而非对节度府和朝廷负责,也就是后世俗话说的编外聘用人员。
    由于李诚中和刺史张在吉达成了协议,又因为他和周知裕的特殊关系,营州实施的其实是一种行政军事大包干的制度。在民事上,由长史冯道作为承包人,一应政务由冯道具体操办,每年的税费按照承包协议上缴。在军事上,由李诚中作为承包人,一应军务由李诚中打点,完成节度府和兵马使周知裕交办的任务。
    冯道认真的思考着,在心里消化了很久,终于接受了这套古怪的体制。实际上这套体制是他无法拒绝的,因为赋予他的民事权力太大了,说白了,一旦这套体制运行起来,冯道就是营州事实上的最高民政长官。他甚至隐隐觉得,自己在营州的权力,比朝廷政事堂的诸位相公共有的权力还要大许多。
    “将军刚才说,这些官员的职级由军职中出?”
    李诚中道:“没错。咱们所设立的这九个科室,初步定员为主任科员一人、副主任科员两人、科员六人……”
    冯道笑了,插话道:“合九九八十一之数,是否有逾制之嫌?”
    李诚中道:“纯属巧合,具体人数可以再议。科员的职衔为陪戎副尉,秩从九品下;副主任科员为陪戎校尉,秩从九品上,也可以称为副科长;主任科员为仁勇副尉,秩正九品下,也可以称为科长。”
    冯道点头:“有了朝廷承认的品秩,他们也算有了官身,做起事来才名正言顺。”他实际已经看出来,在这套体制下,官员的品秩出于军职,而军职告身由李诚中来发放,李诚中实际将人事任免权牢牢掌握在了手中。当然,冯道内心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妥,这是个军头当政的年代,作为营州事实上的主人,李诚中必须掌控一切,如果李诚中不这么做,冯道反而心中不安。
    冯道算了算,道:“各科室人员还是再核定一下吧,以实际需要定员,可好?”
    李诚中道:“这个你来考虑吧。咱们现在真正管辖的只有白狼山至柳城的土地,所以你这个长史府要代行柳城县令的职责。”
    两人商议了一番,最终将长史府各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初步确定下来。
    长史府增设副处长一员,秩别仁勇校尉,正九品上,以副手身份协助长史处理公务。
    办公室为协调机构,负责上情下达和协助长史,设科长一人,副科长一人,科员两人。
    人事科负责考评官吏功绩、人事任免等事宜,设科长一人,副科长一人,科员两人。
    度支科负责拨付和调度财物,设科长一人,副科长一人,科员四人。
    法律科负责刑名诉讼,设科长一人,副科长两人,科员四人。
    宣传科负责教化宣达,设科长一人,副科长一人,科员一人。
    催税科负责征税、加赋、派役,设科长一人,副科长两人,科员六人。…;
    农、工、商三科各负责本业事,设科长一人,副科长一人,科员两人。
    以上共计四十六人。
    冯道想了想,道:“现在某手下共有文吏一十七人,员额不足。”
    李诚中道:“可以通过考试来征辟。先在这十七人中作一次简单的考试,分派出各人职责,然后在柳城全城内考试,征辟新的文吏。”
    冯道皱眉:“将军打算开科考么?恐怕有逾制之嫌。”
    李诚中笑道:“不是科考,咱们叫他‘营州长史府公务员考试’。”
    ……
    一天后,赶在南下进行“人口普查”的各小组动身前,李诚中和冯道联合主持了第一次‘营州长史府公务员考试’。考试地点位于营州都督府大堂之上,参加人员为冯道手下的十七名幕僚。因为时间仓促,考试只有两道策论题。其一为《试论营州军事》,其二为《营州民生解》,各限三百字内。两道策论都比较空泛,主要考察的是幕僚们对当前军事和民事的分析和判断,以及思辨推论的能力。
    说实话,目前冯道手下的两派幕僚中,白狼山“科员”们作文章的能力显然比不上柳城“降臣”,无论辞藻还是语句,或者文章的结构上,都一塌糊涂。但李诚中和冯道关心的是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在这方面,白狼山“科员”们要占一些便宜,他们对当政者的执政理念多多少少要更加熟悉。
    当然,无论考试如何,李诚中和冯道都已经做好了全部确认及格的准备,也就是说,第一次公务员考试具有相当的水分,考试的目的只是为了从程序上明确他们的长史府官员身份,同时验证一下长史府举办考试的能力,另外,作出适当选拔,对于其中的部分佼佼者,将授予副科长乃至科长的级别。
    这十七人中,最终脱颖而出的有六人,分别是程奢、程岱、刘子旭、刘中佐、宗亮和高文允。程岱被任命为办公室副主任,程奢被任命为人事科副科长,刘子旭为度支科副科长,宗亮为宣传科副科长,高文允为催税科副科长。
    刘中佐则因为在两篇策论中发挥出色,得到了李诚中和冯道的一致认可,被确认为考试第一名,授予法律科科长一职。这位柳城学问最为精深的读书人在接到“仁勇副尉”告身时,立刻回到家中,召集全家老小,含泪祭祖。
    光化三年四月二十日,营州都督府门前八字照壁上贴出了营州长史府文告,宣布将于五日后举办“长史府公务员考试”,凡有意者皆可报名。文告随后张贴在柳城各处,引起了全城轰动。
    钱五常是幽州吴记商号的三掌柜,作为一个岁数不到二十五的年轻人来说,在家世毫无背景的情况下能够成为吴记这么一个大商铺的三掌柜,是十分不容易的。他读过几年书,但经史不透,他的特长是算筹,账房中是一把好手,能够成为三掌柜,也是靠了这个本事。
    钱五常在去年的商铺分号盘账中,查出了沧州分号的一笔大额出入,沧州分号掌柜们以坐支的形式悄悄隐匿了五千贯,这些钱是五年时间里逐渐套出来的,一点一点逐渐抽出,然后被几个掌柜瓜分完毕。沧州分号的账目十分混乱,钱五常在盘账中认真核对了库存,经过对比后找到了一处极为细小的误漏,由此揭开了沧州分号掌柜们集体瓜分主家财产的大案。他本人也由此荣升为幽州总号的三掌柜。…;
    本来以钱五常的能耐,更应该专注于账房,可要想真正进入总号执掌核心账目,必须立下终身契约,这对志向高远的钱五常来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东家对他的选择感到十分可惜,但又怜惜人才难得,最终让他从账目中脱身出来,改跑营生。
    钱五常是第一次带队前来柳城,五驾大车,装了些盐、布等最基本的货物,这次主要是为了在商路重开之后的试探,看看关外营州如今的状况,为下一次正式开辟商路做准备。
    货物十分好卖,他带领着车队刚到柳城城门口,便被一家王记商铺设在这里的货栈全部吃下,价格也很公道,令人满意。生意顺利完成的钱五常将商队一行安顿好之后,便离开了客栈,四处走动,看一看柳城风物。
    信步游走在柳城街头,可见诸色人等,从衣着打扮上看,胡族较多。因为没有经历刀兵之灾,柳城诸项民生都很安定,商铺开门、货郎游走,大街上叫卖声不绝于耳。随便选了几家商铺进去看看,发现胡人的购买力很惊人,货物的价格也较高。钱五常便旁敲侧听打探了一番,这才知道,原来平州军占据这里后,并没有抄掠契丹人财物,而契丹人的富有,则在于这些年的抢掠,尤其是对渤海国靺鞨人的抢掠。
    钱五常没有兴趣关注于打仗的事情,他的关注重点在于,这里的买卖很好做,只要手中有货物,不愁卖不出去,因为胡人有大把的钱财、牛羊和山货,而缺乏布帛、盐、农器等日常的用品。于是他有点后悔刚才出手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