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楚汉争鼎-第1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蓝二案、剥皮塞草,仿佛朱元璋就是封建史上最残暴不仁的皇帝。
    其实这根本就是满清对大明朝和明太祖的污蔑。
    事实上,大明朝绝对是华夏历史上吏治最清明、田赋最低、农民负担最轻的朝代,而明太祖朱元璋,也绝对是华夏历史上最具政治智慧的皇帝!
    如果说,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又遍修驰道,为华夏各支融合成为一个大一统民族奠定基础的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如果说兴科举、修大运河的隋炀帝是千古二帝,那么将官僚机构完善到极致的明太祖就是当仁不让的千古第三帝。
    朱元璋虽然是布衣出身,可他的政治智慧却堪称空前绝后!
    以内阁大学士取代宰相,以五军都督府取代大都督府,赋予低品级的御史言官无话不可说、无权贵不可弹劾的特权,设锦衣卫监察百官,又设东厂制衡锦衣卫,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朱元璋这个布衣皇帝的过人智慧。
    尤其是设内阁大学士以取代宰相,堪称经典。
    宰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权力就是人事任免权,通过对各级官员的任免,宰相很容易就能培植起只忠于自己的体系,进而架空皇权,等到宰相的权力渗透进了军队,改朝换代恐怕也就不可避免了。
    从先秦时期出现宰相时始,到明太祖止,凡两年余年就没一个皇帝能够想出有效制约宰相权力的办法,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却做到了。
    以内阁大学士取代宰相,并不是将一个宰相的大权分摊给多个大学士这么简单,关键是大学士本身的品级只有五品,任免内阁大学士时皇帝拥有很大的选择余地,换言之,资历浅声望低的官员只要拥有皇帝的信任,也能够出任大学士。
    这样一来,内阁事实上就成了皇帝身边的秘书班子,如果不借助皇权,内阁根本就压不住六部,挑战皇权也就绝无可能了,至于六部官员,既便是吏部尚书,虽拥有无可比拟的人脉资源,可他要受内阁节制,也同样失去了挑战皇权的可能。
    所以,项庄决定师法明太祖,采用内阁六部制。
    当然,文官机构的改革要比武官机构复杂得多。
    武院只是一个很笼统的机构,说白了就是盖几栋院子,让那些个国公、彻侯以及从太学毕业的年轻武将有个喝茶聊天的去处,武院里的军阶划分也简单,除了国公以及彻侯,底下还有将军、中郎将、校尉三个军阶。
    文官机构则不同,除了内阁外,还有六部、都察院以及庞大的地方机构。
    项庄从皇帝四十二年初开始改革文官机构,直到皇帝四十三年冬才完成……皇帝四十四年春,项庄称帝后第一次巡视江东。
    不过项庄到的第一站不是秭陵,而是丹徒水师大营。
    项庄称帝之后办的第一件大事,不是从江东、巴蜀、河北移民充填边塞,更不是发兵征讨匈奴、月氏,而是假称天神托梦画了一幅太平洋海图,诏令丹徒镇首任水师总兵姜济率领五十艘大海船,远涉大洋去寻找美洲大陆。
    作为一个穿越众,项庄深知大航海运动所能带来的巨大回报。
    南洋的香料,美洲的白银以及非洲的黄金尚在其次,关键是美洲的蕃薯、土豆、玉米等高产农作物却是必须搞到的!
    在真实的历史上,无论是强汉还是盛唐,都无法让华夏文明的实际统治超出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强汉虽然打败了匈奴,却根本无力完成对大漠的实际控制,盛唐在中亚虽然有过军事存在,但是延续的时间很短,根本来不及对中亚各族的同化。
    之所以会这样,最大的桎梏就是人口,无论是强汉还是盛唐,她的人口规模都不足以支撑起对漠北、中亚、远东、东南亚等周边地域的实际统治。
    假如强汉或者盛唐拥有上亿的人口基数,那就可以通过庞大的移民工程,逐步蚕食周边蛮族的生存空间,那么华夏民族的生存环境就能得到极大的改善,五胡乱华、五代十六国以及蒙元、满清入主中原的悲剧就绝对没机会上演了。
    华夏族的传统势力范围集中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
    有人做过计算,以秦汉时代生产力,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可以养活五千万人左右,六千万人是极值,超过这个极限值就会引发严重的饥荒,进而导致一系列尖锐的社会矛盾,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就是因为饥荒而引发的。
    项庄要想摆脱人口桎梏,就必须引入蕃薯、土豆和玉米!
    所以,在项庄称帝之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派水师远涉重洋,去南美洲寻找蕃薯、土豆及玉米,这是华夏民族人口大爆炸的物质基础,在真实的历史上,也是在这几样高产耐旱农作物引入之后,人口才出现了爆炸式的大增长。
    姜济的水师船队于皇帝四十二年春从丹徒港起航出海,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年,就在项庄以为这支水师船队已经在太平洋上的风暴中覆灭时,半个月前却突然接到了玄衣卫从番禺发出的飞鸽传书,水师船队竟然已经回到了番禺港!
    项庄闻讯顿时大喜过望,当即安排太子留守洛阳,自己却兴匆匆赶来丹徒港,亲自迎接姜济水师凯旋归来。(未完待续)RQ
楚汉争鼎 

第569章 东征高句丽
    项庄赶到丹徒水师大营的次日,姜济也从番禺回来了。'~'
    闻听姜济的水师已经到了外海,项庄亲至埠头上迎接,在埠头上等了半个时辰,东方浩浩渺渺的江面上终于出现了个黑点,随着距离的接近,一艘桅杆断折、风帆破裂甚至连侧舷上都破开了好几个大洞的破船终于出现在了视野之中。
    望着这艘破败不堪的“楚船”,项庄不禁有些黯然。
    两年前从丹徒水师大营开拔时,姜济的水师船队可是拥有足足一百艘“楚船”,而且都是尖底翘艏的大海船,百艘大楚船,以十艘为一队,分成十队前往南美大陆探险,项庄这么做也是迫于无奈,毕竟此时的航海技术有限。
    虽说有自己假称托梦绘出的太平洋海图,但这海图毕竟很笼统,南太平洋上有多少岛屿以及这些岛屿的确切位置,项庄是绝对画不出来的,还有就是司南的精度也不高,在指向的精确性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不得已项庄只能将船队分成十路,想的就是广种薄收,派出十路只要有一路回来就是胜利。
    这是一道很简单的概率算术题。
    由于航海技术的限制,一百艘楚船结队同行,其生存概率绝不会比十艘楚船出海高出多少,项庄估计,能有半成的生存概率就很不错了,但是如果将船队分成十队,那么有船队成功返航的概率立刻就提高到了五成!
    五成,这已经是一个很高的概率了!
    项庄从未奢望过水师完完整整返航,他需要的仅仅只是几艘或者一艘船返航,只要水师能够带回蕃薯、土豆还有玉米,这次大航海冒险就成了。
    但是,当项庄看到真的只有一路并且还只有一艘海船返航时,心下还是不免恻然,作为一个皇帝,项庄早已经见惯了生死,但对于水师的遭遇。(看小说就到叶子·悠~悠)心下却还是有些愧疚,若是再等几十年航海,这样的损失多半是可以避免的。
    但是说老实话,项庄已经等不及了,他迫切地想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蕃薯、土豆、玉米这三种农作物引入华夏,他迫切地想要看到华夏族的人口出现爆炸式的大增长,他更想在有生之年看到,华夏族对远东、中亚以及东南亚实现有效统治!
    破船缓缓地靠上了埠头。姜济匆匆步下舷梯,只见他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双眼也深深地凹陷了下去,眸子里更充满了血丝。
    项庄一眼望去竟险些没认出来,这是……姜济?!
    “臣,水师中郎将姜济,叩见陛下!”姜济却仆地跪倒。
    “叩见陛下,万岁……”姜济身后的水师将士也纷纷跪倒在地。
    “姜爱卿平身。”项庄赶紧上前将姜济扶起,又向其余将士肃手道。“诸位将士也快快平身吧,平身……”
    草草慰问了几句,项庄便急切地问道:“姜爱卿。可曾到过极东大陆?”
    姜济长叹了口气,神情黯然地回答道:“臣也不知那是不是极东大陆,不过臣的确是按照大王所授的航海图,一直向着东方偏南航行,期间虽颇多困难,但在航行九个月后却终于驶抵了一块新的大陆,也找着了大王说的那几种东西。”
    期间颇多困难,此时姜济说来似乎轻轻巧巧,可项庄却完全可以想象得出来。这九个月是何等的惊心动魄,太平洋上巨大的风暴,荒凉小岛上的野人野兽,以及浩渺大洋上因为找不到补给而造成的恐慌,每一样都是要人命的。(看小说就到叶子·悠~悠)
    不过项庄显然已经顾不上安慰姜济了。当下急切地道:“东西呢?”
    姜济回头一招手,便有六名水师将士从船上抬下了三只藤筐,项庄急定睛看去,发现筐里果然便是他朝思梦想的东西,半筐土豆、半筐蕃薯还有小半筐玉米粒。项庄抓起一把土豆以及一把玉米粒看了又看,闻了又闻,最后忍不住仰天长笑起来。
    姜济不明所以,小心翼翼地道:“大王,臣原本带了足足百筐,不过快到番禺之前的几个月,船上实在是没有吃的了,所以……”
    “没事没事,有这些就够了,足够了。”项庄不以为意地摆了摆手,又回头吩咐身后站着的丹阳郡守道,“周郡守,你马上回去安排,朕需要百亩最肥沃的地,还要一百个最有经验的老农,再发一千府兵听调!”
    “喏!”丹阳郡守领命,匆匆去了……两个月后,直到地里长出禾苗、土豆芽,再将蕃薯苗迁插下地,又安排丹阳郡守细心照料这十亩良田,项庄才意犹未尽地回了洛阳,不过四个月后,项庄还会再来,那时候播下的蕃薯、土豆还有玉米差不多都该成熟了。
    回到洛阳,项庄便开始安排对高句丽用兵。
    此时距离天下大一统虽然才刚刚过去两年,像关中、燕地、齐地以及淮南等地,甚至还没有完全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但新生的华夏帝国还是迫不及待地展开了大规模的对外征战,高句丽就是华夏帝国第一个拿来开刀的目标。
    历史上同一时期的大汉帝国足足休养生息了近百年,才终于攒下足够的国力,然后开始了长达五十年的对匈作战,但这个时空的华夏帝国却将这一过程提前了半个世纪,别看这个时空的楚汉相争持续更久,但华夏帝国的国力却远非大汉帝国能比。
    这得益于项庄推行的鼓励士农工商的国策,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原来的楚国现在的华夏帝国拥有了规模庞大的工商业,工商业的兴盛就带来了国库的充裕,再加上手工业对农业技术的反哺,以致原本楚国治下各郡连年丰收,两仓存粮是堆积如山。
    至于手工业为何会对农业技术形成反哺,原因很简单,因为手工业会吸收大量的壮年劳力,这些壮年劳力投身手工业,就必然会对农业造成影响,为了弥补或者消除影响,就只能从耕作技术以及生产工具上想办法,这就催生了农业技术的发展。
    譬如立足于铁制犁耙的深耕细作技术,譬如水车,譬如立足于水车的井灌技术,再譬如间作技术、轮作技术等等,在农民的探索、以及太学学员(太学有一个公输车负责的科研机构,搞发明可以获得爵位)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农业技术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
    国库里面钱粮充足,再加上战功奖励机制,新生的华夏帝国上到皇帝、下到黎庶百姓都拥有很强烈的对外用兵意愿,作为皇帝,想要开疆拓土、开创不世之功勋,作为武将,想要斩立战功,得到应有的封赏,作为百姓,也希望自家子弟能够获得战功。
    历史上的大秦帝国,在耕战体系的激励之下,那就是一架畸形的庞大的战争机器,新生的华夏帝国在士农工商等各个层面上的发展更加全面,战争动员能力绝对不输于大秦帝国的耕战体系,战争的持续能力更是要强出许多。
    所以,大规模的对外扩张也就不可避免了。
    至于为什么选择高句丽作为第一个讨伐对象,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高句丽紧邻辽东,相隔不是太远,其次,高句丽是农耕文明,不像匈奴、月氏等游牧民族,打不过他们就会遁入大漠或者戈壁滩中,让你人影都找不着,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句丽正处扩张上升期。
    只要灭掉高句丽,远东地区剩下的几个敌人,无论是乌桓人、鲜卑人、扶余人还是箕子朝鲜,都不可能再挑战华夏帝国了,当然,现阶段只可能是征服,要想对远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统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今日恰逢月初大朝,刚落成的大华宫奉天殿里百官群集。
    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