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高科技军阀-第3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毒气并不是炸yà的代替物,而是突破稳定战线的一种可能方法;据壕固守的敌人对炮弹的破片杀伤武器是比较安全的,但容易受到空气中毒气的攻击。因此德国人相应地做出了在战场上试用毒气攻击的决定。初的打算是象使用刺jīxìn战剂那样,将毒剂装进炮弹里,但当时炮弹的产量很小,并且炮弹装载的毒剂量也很有限,德国高统帅部对毒剂炮弹能否获得大面积的效果表示怀疑。这种怀疑随后被化学战剂炮弹在bō里莫的失败所证实。负责化学战发展工作的德国专家建议,毒气可以从安放在前沿战壕的钢瓶中直接施放出去,依靠风力把毒气云团吹向敌人,如果风向合适,这种方法产生的毒气剂量比现有的炮兵武器高得多,同时还可以节省大量的军用炸yà。选用的化学战剂是肺刺jī剂——氯气,因为氯气是生产简单的工业化学品之一,以当时德国的化工实力,完全可以大量生产,而协约国尽管也在生产,但生产规模特别是液态形式的生产规模相当小,因此没有能力进行同等报复。同时,氯气的物理特xìn很适合所选择的散布方法。它除了在低温下,一般呈气态,现有的德国化学工业很容易使其液化,而当它从钢瓶中释放出来,几乎立即气化成低悬于地面的蒸气。因此,这一建议被采纳了。到1915年1月,德国人成功地进行了野外试验,购置了必要的器材,并且调派了适当的部队进行训练。通过对主导风向的研究,高统帅部选择了适合进行试验的前线:西线的伊普雷弧形地区。当时德军上下对这个不起眼的钢瓶都心存疑虑,但伊普雷首次使用便大获成功,使他们的疑虑顿时烟消云散,而且表现出从未有过的热情。在以后的战斗中。毒气钢瓶以其简单廉价便于大规模使用的特点,几乎达到每战必用的程度。直到1918年初以后,逐渐为其它化学武器所取代。”
    讲到这里,陶治国的情绪似乎有些jī动,他拿起放在讲台上的青ā瓷茶杯,喝了一口水,他的目光扫过下面黑压压的学生们,眼睛忽然碰到了那位同样穿着军服的nv军官的目光。她正热切的看着他,眼中满是鼓励之意,陶治国的嘴角不由自主的lù出了一丝微笑,他下意识地抬手扶了扶自己的眼镜,继续开始了讲课。
    “下面我着重给大家讲一下伊普雷毒气战的经过。”
    “伊普雷这个地方位于比利时西南部,靠近法国边境,距北海岸40千米。1914年10月至12月,德军与英法联军在伊普雷弧形地带经过多次jā战,在反复争夺后,双方掘战壕防守,对峙达数月之久。双方都感到缺乏重炮等压制火器以及摧毁敌方野战筑城工事的兵器。为了改变这种僵持态势,德军高统帅部根据著名化学家哈伯教授的建议,使用工厂中大量库存的液氯作为突破防御工事和夺取敌阵地的手段。经德军高统帅部批准,决定在西线用钢瓶吹放氯气,进行化学袭击,地点选在伊普雷附近的毕克斯休特与郎格马克之间的英法联军阵地。”
    “德军从国内调来大钢瓶6000只,小钢瓶24000只,于1915年4月5日开始布设,每20只为一列,每公里阵地正面上有50列。在德军阵地前8千米宽的正面上,共使用了5730只钢瓶,装有180吨氯气。4月12日前攻击准备一切就绪,德军便开始等待着适宜的风向。”
    “其实在这一时间里,英法联军已经得到德军即将使用毒剂的情报,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所以没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早在一个月前,法军从俘虏口供中得知德军准备了毒气筒,这一情报在法国第10军闻简报也登载了,它还为空中侦察所证实。4月13日,一名德军叛逃者向朗格马克的法军第11旅提出了强烈警告:装有窒息xìn毒剂的管已经放在前沿阵地,每40米有20管,à作者都配发防毒口罩。这一情报也刊登在发至营级的第5集团军情报摘要上。此外,比利时陆军闻简报刊登了从德军战线后方回来的比利时情报人员的揭lù:德军在根恃发出命令,要求准备20000具防毒面具。报导中还明确指出了德军进攻的地点。在这段时间里,德军埋好后的毒剂钢瓶也曾被法军的炮火炸毁一些,但协约**方高层却忽视了这些重要的情报,除向下级作一般xìn的传达外,没有采取任何积极措施,结果使德军使用毒剂达到了突然效果。”
    当陶治国讲到这里的时候,他健壮的身突然抖动了起来,玻璃镜片后的眼睛也突然闪过一丝恐惧之意,他的眼神变得í离和恍惚,仿佛又回到了那惊心动魄的战场之上。
    陶治国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他深吸了一口气,很让自己恢复了平静,他看了一眼桌上的讲稿,继续开始了讲述。
    “1915年4月22日午后,2至3米每秒风速的北风出现了,17时20分,德军高统帅部下达了攻击命令时间:‘18时——死亡的钟点。’而此时的英法联军仍然象平常一样坚守着阵地,并没有丝毫戒备,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一场灭顶之灾就要降临,还认为徐徐吹来的清风对他们来说是个好兆头。”。

(三百二十九)往事梦魇

    (三百二十九)往事梦魇
    “当时针指向攻击时间时,随着三支红sè火箭划破长空,数千名德军几乎同时打开了氯气钢瓶。毒魔终于挣脱了束缚,刹时,一人多高的黄绿sè烟云如幽灵般铺天盖地滚滚而来,顷刻间就将英军和法军的阵地吞噬了。毒魔无孔不入,就连掩体、掩蔽部和各种工事内的人员也难以幸免。在毒气攻击的同时,德军为了加强效果,还在阵地侧面,用105毫米口径的火炮发sè催泪弹。毫无防备的英法联军顿时làn作一团,他们开始疼痛、窒息、尖叫、昏í。”
    “处于正对面阵地防守的是刚刚与法军第2军换班的法国义勇军17个连和第45师的两个阿尔及利亚营。这些部队毫无战斗经验,是惊惶失措。据当时一位目击者说:‘当第一阵浓烟笼罩整个地面的,人们闷得喘不过气来,拼命挣扎的时候,初的感觉是吃惊,随之便是恐惧,后军队中一片únlàn。还能行动的人拔tǐ逃跑,试图跑在径直向他们迫来的氯气前面,但多数人是徒劳的。’”
    “德军部队在毕克斯休特至郎格马克之间的6公里正面上戴着浸有yà剂的纱布口罩,怀着恐惧的心情跟随毒剂云团,几乎没有遇到抵抗。1小时内就占领了4公里的纵深阵地,攻破了联军曾坚守数月的防线。”
    “这便是战争史上首次进行大规模化学攻击的著名的‘伊普雷毒气战’。在这次毒气袭击中,英法联军共有15000人中毒,其中5000人死亡,2410人被俘。德军缴获火炮60én,重机关枪70tǐn。德军方面,由于本身防护差,占领阵地又较迅速,故也有数千人中毒。”
    “这一次成功的化学武器攻击使德军统帅部兴高采烈。从此,化学武器这个恶魔便正式降临到人间。”
    “继这次攻击之后,4月24日、25日,德军又对毗邻的加拿大军队进行了两次毒剂吹放攻击。4月26日及5月12日,德军在伊普雷方向再次发动进攻,使突破口向两翼略有扩大。但直到战役结束,也未能将弧形战线拉平和攻占伊普雷。从4月22日到5月24日,德军共施放20000只钢瓶约500吨氯气。”
    “4月22日德军的氯气吹放攻击使协约国大为震惊,英法联军立即采取紧急措施。遭袭后的第二三天,法国和英国分别派出化学专家到现场考察。他们根据中毒症状及获得德军的呼吸道防护器材得出结论,认为是氯气或溴中毒。25日,英军司令部通知部队:德军使用的是窒息xìn毒剂,判明为氯气或漠素与盐酸的ún合物。使用浸有硫代硫酸钠与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溶液的纱布或绷带布制成的简单口罩置于口鼻,即可有效防护。实际上,23日起,英国医疗队就把许多盛有碳酸氢钠的水桶安置在堑壕内,供部队浸泡手帕或布块用。当听到毒气警报时,士兵就用浸湿的手帕或布块én在口鼻上进行防护。没有碳酸氢钠时,可使用其它吸收剂,甚至使用浸有nà液的布包或装入瓶中的泥土。这些就是早的防护方法。”
    “4月28日,英国动员数以千计的fùnv仿制德国的防毒口罩。开始制作的‘黑纱口罩’,浸有硫代硫酸钠、碳酸钠和甘油的水溶液。6月间,又制出了250万个‘海bō头盔’。它是一个浸有浸滞液的法兰绒袋,配有透明的醋酸纤维眼镜,使用时,将它戴在头上并塞进衣领内。在当时,这是一种适用而可靠的防毒面具。法军也于4月26日开始给部队配发防毒口罩,数日后增加了防毒眼镜,至8月底,法军制作了3种防毒口罩,共450万具。”
    “数以千计的氯气中毒伤员给医疗部én带来沉重的负担。靠近海滨的城市布洛涅挤满了中毒伤员。设在勒图盖的著名游乐场、防bō堤头的娱乐宫都改成了临时医院。那里挤满了那么多伤员,几乎使人无法在其间移动。所有的án铺都睡了伤员,地板上已无空隙。所有其它医院也一样拥挤不堪。”
    “德军在伊普雷的毒剂吹放攻击造成了极严重的后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已经作为化学战的开端而载入战争史册。德军首次使用致死xìn毒剂进行化学攻击就显示了大规模杀伤的特点,尽管德军未能充分利用化学攻击的效果,但仍然取得了战术上的成功。这次化学攻击刺jī了jā战双方,此后,jā战双方都把化学武器作为一种重要的作战手段投入战场使用,并且越来越广泛,规模也越来越大。”
    “化学武器在伊普雷地区首次使用即获得巨大成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化学武器作为一种特殊有效的武器迅速异军突起,进入了它‘辉煌’的时代,各国纷纷加以研制、改进,随后jā战双方在战争中都大量使用了化学武器,化学战全面展开了。”
    “伊普雷毒气钢瓶攻击成功消息传来,使得东线的德军指挥官对于这种武器也跃跃y年5月31日2时,东线德军将装有264吨氯气的12000只毒气钢瓶同时打开。1915年4月19日至6月9日,德军在维斯瓦河至喀尔巴吁山之间发动了果尔利策战役,以求缓和奥匈军队的处境,消除俄军对匈牙利平原的威胁。德军还决定在战役辅助方向即战线左翼的第9集团军正面使用这种兵器。5月初,德军选择了华沙西南约45千米的斯凯尔尼维策附近的bō里莫,在12千米正面上,布设了12000只毒气钢瓶,内装约264吨氯气。但是,由于持续不变的东风而无法使用,埋好的钢瓶等了三周之久。5月31日,风向转为有利,德军于2时至3时,按预定计划向俄军第2集团军的两个步兵师进行毒气吹放袭击。随后,步兵发起攻击。德军起先以为毒云可以消除一切抵抗,后来当部分地区遭到俄军炮兵和步兵火力袭击后,便误认为毒气吹放效果失败,因而进攻速度放慢,没有取得很大的战果。实际上俄军准备很差,尽管俄国的高司令部吸取了他们西线盟军韵教训,已下达了采取防护措施的指示。但他们所采取的防护,只是一种浸有硫代硫酸盐溶液的布质面罩,而且这种面罩的生产也并没有加速进行。同时,前线俄军对的化学武器及使用效果无知,虽已发现德军化学袭击情报和攻击的准备,却疏于戒备,故当德国人发动化学武器攻击时,俄国部队几乎处于完全没有防护的状态。在德军毒气袭击时,俄军已有9100人中毒,并有5000人死亡,西伯利亚第53、第54联队几乎伤亡殆尽。6月6日,德军在这一地区又进行了第二次毒气吹放攻击,由于风向突变,部分毒云折回,德军自己也遭到重大损失。”
    “东线的德军系初次使用,由于经验不足,对部队利用毒气攻击效果教育不够,均未能充分发挥毒气威力,同时对气象规律没有很好掌握,反而自己受到了一定的损失。因而,促使他们研究改进化学兵器——抛sè器。”
    “德军在伊普雷前线使用毒气使英军总司令约翰?费伦奇爵士勃然大怒,在遭毒气袭击的第二天就给伦敦拍电报,要求对德采取报复手段。英国国防大臣基钦纳勋爵决定把采取同样手段的问题提jā政fǔ,以求取得政fǔ的授权。”
    “其实早在1899年,国际上就签署了《海牙宣言》,宣言中明确规定禁止使用‘文明战争’以外的作战方法,当时包括英、法、德等国在内的几十个国家都在协约上签了字,并共同发誓‘不使用任何能够放出窒息xìn和有毒气体的投sè物’。而如今德国却在伊普雷首先使用氯气及其它有毒气体,显然是违反了国际法。令人气恼的是,德国人却玩世不恭地宣称:他们并没有使用‘投sè物’,而是放在钢瓶中的气体烟雾。不仅拒不承认违反海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