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高科技军阀-第3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德国和苏联目前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合作却日益紧密。”江雪莹说道,“我听说苏联人已经建立了一支坦克部队,规模已经超过了我国。”
    “这一点我们需要特别注意。”杨朔铭明白江雪莹在提醒自己需要注意苏联方面的动向,点了点头,“将来主宰陆地战场的,就是这钢铁洪流。”
    在结束了会议之后,杨朔铭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他记起了刚才江雪莹说过的话,打了一个电话,不一会儿,一位情报军官将有关苏联坦克部队现阶段情况的情报送了过来,并附带有一些照片。
    接过文件之后,杨朔铭将它们打开放在了桌子上,他并没有急于去看文字的内容,而是将目光集中到了那些照片上。
    杨朔铭拿起一张照片看了起来,照片上是一辆有着圆形炮塔的轻型坦克。
    熟悉各种历史上的武器装备的杨朔铭,不用看说明,便认出了这辆坦克的型号。
    这是一辆苏联代号为“бт…2”的快速轻型坦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苏俄用内战中缴获的坦克建立了一批坦克支队,后来合编为坦克大队。1929年,苏联军事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决议,决议指出由于“装甲武器是一种新式武器,我们对它无论在战术运用上(单独使用或与步兵、骑兵协同使用)或是最有利的组织形式上都没有充分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在1929年至1930年组成常备试验机械化部队。”与此同时,苏联着手研制中型坦克,主要用于伴随步兵作战。后来,受德国装甲兵运用理论的影响,苏军逐渐摆脱了坦克兵单纯伴随步兵作战的观点。
    由于历史传统的原因,苏联一直重视轻骑兵的作用,所以要求坦克具有很高的速度。1925年,苏联向美国购买了两辆“克里斯蒂”高机动性坦克,并于1926年在沃罗涅什进行了广泛的试验,同年设计了一种基于“克里斯蒂”坦克的简化型坦克,称为“бт…1”快速坦克。1926年底又设计出了“бт…2”快速坦克,经试验后,在1927年1月该坦克获准批量生产。虽然“бт-2”快速坦克是苏联坦克发展的明显进步,但该坦克的性能仍然不能满足苏联军方的要求,因此后来又研制了“бт…3”和“бт…4”两种车型,主要改进在武器部分。1927年底,苏军提出研制另一种“бт”快速坦克,要求该车不仅要火力强,而且要通过采用本国研制的新型发动机来提高机动性,这种车即“бт…5”快速坦克,装有一门45毫米火炮和一挺7?62毫米并列机枪。1928年,苏军又提出重新设计“бт”坦克,要求将车体装甲改用焊接装甲,并加大装甲板倾斜角度,以增强防护力。1928年10月设计出“бт…7”快速坦克,该车采用新设计的炮塔,安装一门45毫米火炮和2挺7?62毫米机枪,还换用了发动机,使机动性有明显提高,装甲防护也有所加强。
    бт快速坦克经过多次改进,已经具有现代坦克的特点了。为了满足不同作战任务的需要,苏联人在该车基础上发展了多种变型车,主要有“бт…3”坦克架桥车,“бт…5a”火力支援车,“бт…5…ot”喷火坦克,“бт…5y”指挥车,“бт…7a”火力支援车和“бт…7y”指挥车等。而“бт…7”的设计经验成功运用到了更新型的“t…34”中型坦克上,因为从“t…34”坦克身上明显可以看到“бт…7”的影子。“бт-7”坦克的高速度是依靠奇特的“轮履方式”实现的,公路行驶时使用轮胎方式,越野行驶时使用履带方式,不过这种复杂的轮履结构造成相当程度的使用不便。
    “бт…2”坦克一经出世并装备部队就深得苏联红军的钟爱(“次爱”就是由英国入口的“威格士”坦克;苏联称之为“t…26”),其实这种坦克是有很多缺点的,主要是来自美国的发动机性能欠佳;开不了多久就会过热;驾驶舱空间狭少阻碍了乘员的工作进度,比如在1932年11月7日,10架“бт…2”坦克负责参加莫斯科红场巡行,就有两架临时坏掉了,这可以看得出“бт…2”性能的不稳定。
    “бт”快速坦克主要供苏军远程作战的独立装甲和机械化部队使用,但因其装甲防护薄弱,在边境小规模的冲突中明显不敌中国坦克,所以苏军使用该种坦克主要用来攻击敌人的后方,以夺取诸如司令部,补给基地,机场等重要目标。苏联人明白“бт”快速坦克的缺点,于是大力发展了“t”系列的坦克,包括“t…12”(此款坦克拖后到1929年才完成研制,而仿制的t…16,1925年就仿制成功),“t…16”,“t…18”,“t…19”,“t…24”,“t…26”,“t…27”,“t…34”等。
    “t…26”坦克和“бт…7”一样是早期苏军坦克部队的主力装备。其原型是英国“维克斯”型坦克。t26坦克于1931年正式定型,1932年开始正式装备部队。
    “t…26”轻型坦克的车重为10。5吨,车长为4。88米,车宽3。41米,车高2。41米,乘员3人,最大速度每小时30公里,最大行程225公里,武器为一门45毫米46倍径火炮,配有炮弹165发,7。62毫米机枪3挺、机枪弹3654发,装甲厚度10至25毫米。

(四百零一)西班牙的“军援”

    “t…26”坦克是苏军首次大规模装备的坦克,但由于“t…26”坦克在中国边境的“非正式冲突”中表现不佳,根据其作战实践,苏联工程人员对“t…26”坦克采取了一系列升级改进措施,以延长其服役期。扩大了油箱容量;一些型号增加了探照灯,以应用于夜战。重新编号为“t…26s”型的轻型坦克安装了更加坚固的25毫米前装甲,炮塔也加装了厚装甲。后来苏联工程人员又采取了一些防御性的改进措施,给整个车体包装了一层装甲,一些坦克加装了钢板,使其装甲厚度达到了50毫米。经过测试,改进后的“t…26”坦克的45毫米火炮能够击穿华军轻型坦克和绝大多数装甲车的装甲,但是由于苏军坦克手的素质相对较低,“t…26”坦克无论是机动性还是装甲厚度,事实上仍然无法与华军抗衡。
    杨朔铭仔细看了看手中的苏联坦克的照片,在这些照片当中,他还找到了“t…26”、“t…27”、“t…28”坦克和参照中国“陆巡1”坦克制造的多炮塔坦克“t…35”,却没有发现在原来的历史时空当中赫赫有名的“t…34”中型坦克的身影。
    杨朔铭将照片放在了桌上,他拿起笔,在“超级电脑眼”的提示下,写出了“t…34”坦克的主要数据,然后取过一份机密材料,对比了一下上面介绍的中国最新的已经定型并开始陆续装备部队的“行者”(代号ztz…36)主战坦克,轻轻打了一个响指。
    对于这种各方面性能远远超过“t…34”的中国坦克,目前中国国内,只有为数不多的人知道它的存在。
    1936年5月7日,山西,太原。
    “大雨天的,这都运的他娘的什么东西啊?鬼鬼祟祟的。”
    穿着军用雨衣和水靴站在飘泼大雨中的山西省长阎锡山看着柏油公路上排成长长一溜的车队,有些不解的咕哝了一句。
    听到堂堂省长竟然说出了一句“鬼鬼祟祟”,坐在一辆轻型全地形越野车中的中国陆军上校钟离卫不由得一阵好笑。
    作为押运官之一,他当然知道,这支车队运输的是什么装备。
    “是给咱们部队配备的最新式的坦克,阎省长。”为了得到山西省长的理解和支持,钟离卫还是向阎锡山透露了一些情况。
    “看样子我是冤枉你们总装备部那帮人了。前一阵子我还说他们偏心眼,有好的装备都不给咱们晋军,呵呵。”阎锡山笑着说道,“虽然说这‘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但我老阎还是宣布将那番背后说的坏话收回,呵呵。”
    “不过,这新装备到达的事,还要请阎省长保密才是。”钟离卫笑了笑,说道。
    “放心,我老阎虽然不管军事已经多年了,但这点规矩还是懂的,你钟老弟就放心好了。”阎锡山摆了摆手,示意他明白保密的重要性,“这些好东西,要是让外人学了去,弄出更厉害的家伙,咱们就惨了。”
    钟离卫点了点头,不再说话,他抬起手腕,看了看腕上的防水手表上显示的时间,又看了看在雨中缓缓行进的车队,并没有显得太急。
    此时的他,脑海中又回想起写在日记本当中的内容来。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我喜爱任何武器,也喜爱各种与军事相关的装备,总有一天我要开办一个小小的博物馆来收藏这些我喜欢的东西……但我为博物馆买的第一件展品将是一辆带有浓浓的美国风味的全地形越野车,美国人管它叫‘吉普车’——这是一件真正神奇的武器,它的设计极为优秀,仿佛一个忠诚的士兵,从战争的第一天到战争结束。它曾经曾经浸泡在海水河水之中,它的轮子在蒙古坚硬如石的荒漠中被磨破,它的车身曾陷没于沼泽之中,它也在青藏高原的高山上跋涉过,在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中出没。我记不住有多少武器装在这种车上……火箭炮、迫击炮、机关枪……它被用于执行侦察任务,当作救护车、巡逻车、指挥车和普通运输车辆……在它的时代里,它不象坦克、大炮、飞机、潜艇这些重要武器那样引人注目的,它一直是被忽视的,但它却无所不在!在沙漠,它比骆驼可靠;在草原上,它比豹子还快;在冰原,它比北极熊还能吃苦耐劳……”
    “我的博物馆里还将陈列的另一件展品,那就是我们的新式突击步枪(我现在还不能提它的正式名字)……这不是犯罪分子用来抢劫银行的那一支,也不是我拿着它进入蒙古的那一支,我说的是我国海军陆战队员们爱不释手的那一支。它简单而可靠,就象一个亲密的战友。它结构简单,性能可靠,而这两个特性在战斗是最为重要的。”
    “我的博物馆将要有来自世界各地——德国、美国、英国、法国、俄国和日本的武器,但绝大多数将来自于我的祖国。我为什么这样喜爱我们自己的武器?因为我们的设计师在十几年前就认识到一个最朴实的真理——只有简单而可靠的装备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现实中同样的道理还有:只有简单而易于了解的计划才能成功,只有最简单和最耐磨损的战地服装才是最好的军服……我们中国人对武器的要求是:它必须易于生产,结构简单,容易教会士兵使用,并易于维护和修理。”
    “我国的钢产量现在和英国基本相同,但是我们生产坦克的数量却远远超过了英国,还有苏联和日本。如果战争爆发的话,我们的坦克因为结构简单的关系。有可能临时修复几万辆这样的坦克,以便两次甚至三次地让它们重返战场。我们的坦克有很多是在一些规模不大的工厂安装的,有的甚至是露天工厂,但就是这样的工厂,生产了世界上结构最简单、性能最可靠的坦克。”
    “有人认为我军装备的坦克结构简单,使用效果肯定不好。但恰恰相反的是,我们的坦克不仅简单,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具威力的坦克。”
    “有一天,我在北京买到了一本1927年出版的关于未来战争问题的旧书,其作者头脑清醒,富有理智,他的逻辑无懈可击,分析敏锐——在分析了他一生中研制军事装备的途径后,他宣称坦克的合适位置是停放在博物馆里,和恐龙的骨架紧靠在一起。他的论据很简单——反坦克炮已经发展到如此程度,在未来战争中,它们可以完全消灭坦克的密集编队,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机关枪完全克制骑兵一样。”
    “贬低坦克的人观点很简单:‘看一看反坦克炮弹吧!看看它的命中精度和穿甲能力吧!’——这个结论实际根本站不住脚。反坦克炮是一种防御性武器,任何防御系统都意味着部队在广大战线上分散,使他们在有些地方强,有些地方弱,而什么地方弱,坦克却大量集中出现在那个地方。假如平均分配兵力和兵器也是不可能的,那样的话,没有一个防御地段的兵力是够用的。”
    “试想一下,在每公里前沿配置10门反坦克炮,坦克将会选中某一特定地点,数百辆或数千辆同时进行攻击……而当你集中所有的反坦克兵力时,坦克却只需绕道而过。因为坦克是进攻型武器,它有战斗主动权,它可选择在何时何地进攻,以及使用多大的兵力。希望反坦克武器的完善导致坦克的消亡,这是完全错误的!坦克一样优势,他们是进攻者——他们决定何时,何地,如何去进攻。只要当他们认为有成功的信心时,当他们已经秘密地发现对方防御上的弱点时(这些弱点的存在是防御方本身不易觉察的),他们就会动手!”
    “我军的将领们从来都非常明白,只有前进才能取得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