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人的里子与面子-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不幸,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事实。大众的关注确实具有正义感,但正义感也是会麻痹的,就像总是被打在同一个地方,久而久之这个地方从疼痛到麻木、再到坏死,最终有可能必须摘除。但更为不幸的是,这个地方是我们社会的良心,一个社会的良心麻木了之后,整体的堕落恐怕就是唯一的下场。从一个人自焚引发全国的愤怒,到几个人自焚大家都觉得不够刺激眼球,走过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欺诈的手段唤起好奇心以及关注,到底是不是一种欺诈?即使这是一种欺诈,这又是不是一种善意的谎言呢?这种行为是否能够被原谅?如果被原谅了之后,是不是会导致另外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景象发生?比如说社会的诚信以及新闻价值的背离,是不是会遭到损害?
这个问题目前我没有答案,这个答案可能在每个人的心里。但如果我们看看是谁来回答这个问题,说不定会有一些东西能够解开心中的疑惑。
实行这次打击报复的竹溪县政府认为这是欺诈,而把一个健康人关在精神病医院里算是什么行为?这已经不仅仅是欺骗其家属了,而是赤裸裸的犯罪。也就是这个县政府,居然还能振振有词地说出“欺诈”这个词,真是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二字。窃国大盗没有资格说别人是乱党,就像强盗不能指责贼偷了他的“劳动成果”一样。如果我们再说远一些的话,这种遍地被精神病的状况是谁造成的?这样麻木的社会是谁的成果?
您看,如果我们跳出这件事本身而看到某些共性的话,大概对解开这个疑问还是能有所帮助的。
在互害的世界里做一个好人
如果说现在是一个什么时代,大概可以称为是一个“添加剂”的时代。各种食品里有添加剂,前段时间有人统计过,一个成年人每天要吃下数十种添加剂;各种思想里有添加剂,但这个不能多说。所以,我们还是回到物质食粮上来吧。
最近比较热门的添加剂是“膨大剂”,给水果用的,据说用了以后可以让水果长得很大。结果有媒体爆料说,这东西用了之后很多瓜农种的西瓜大过头,直接就爆裂了。这条消息出来以后,哪怕是某位农业专家以及某家据说从来没有说过假话的报纸进行了辟谣,称正常使用“膨大剂”不会造成任何后果,最为直接的后果还是使瓜农受到了损失,被逼无奈除了自己吃之外,还利用微博这种最新的传播方式去推销自己肯定没用膨大剂的西。大家也纷纷表示同情,无奈这个似乎并不能上淘宝网,也不能问一声“包邮吗,亲?”
大概对于这种添加剂的不信任还是有点儿深层原因的,主要可能是因为害怕。咱这里的主要思维模式还处于“接触巫术”的阶段,“以形补形”之说目前还是一种可以被认可的思维模式,这点从各类壮阳药物能看出来,基本都是以形补形。其实要这么说的话,长条茄子大约是最为壮阳的东西了,有人把这种状态表述为“法国长面包的壮阳功能”而揶揄之。膨大剂既然能让西瓜膨胀得裂开,自然不会是什么好东西。可惜的是,当初用这个的人没想到把此物用在香蕉上,不然说不定还能畅销呢。
还有一个原因是对于各种添加剂的不信任。纯天然是个在全世界都流行的词汇,放了添加剂当然不是纯天然的东西。但实际上添加剂或者各种人工的育种,早就改变了所谓纯天然的面貌,如果没有各种添加剂、农药、化肥,恐怕这个世界早就不是现在的样子,而食物的产量、运输、味道都会出问题。单纯地对纯天然顶礼膜拜、对添加剂义愤填膺是没有意义的,只能说明我们还不能正视这个世界的真相。
但这个世界、至少是我们这十几亿人口生活的世界还有另外一个真相,那就是对于我们自己的产品当中添加的任何东西都不信任,而且根本无论这些东西是好是坏。这种担心并非是没有道理的,这么多年的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在这方面做到极致是咱这里的本性,并且很多生产者是完全没有顾忌地往食品中勾兑任何可能让产品更好卖的东西。
有人把这种社会成为“互害社会”,意思是说即使你不吃自己制造的东西,但别人遵循同样的路径制造出来的东西你总是会吃吧?大家就在你喂我一口、我喂你一口的状态下,成为亲亲热热、相互谋害的团体了。现代社会就是这种高度分工、相互供应的链条,一个链条出问题还好办,很多链条环节出了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全部感染。
而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做一个好人成本是很高的,哪怕是膨大剂本身没事,你也不打算用膨大剂制造更为壮观的西瓜,但是没人相信你,普通商品还能通过品牌来区分是不是有三聚氰胺的嫌疑,这样的大宗无标识食品,根本不能进行识别,那就只好都不吃了。
所以,在一个互害的社会当中,做一个好人是成本过于高昂的事情,这种成本会把所有人都逼到必须作假的地步。良心这东西在很多地方是普通消费品,在咱这里确实过于昂贵了。
裤子可以不穿,面子不能不给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1月14号的“世界无裤日”基本是一个传说,就像推特啊、脸书什么的,跟我们没有什么关系,我们的任务是在这个时候从网上的图片里看看西洋镜。没想到上海也加入了这个活动,于是上海的好市民们就在自己城市的地铁里发现自己与国际接轨了。当然,干这事儿的基本是老外,估计以后应该有不少国人加入。
查了一下这个“世界无裤日”,发现这是一个为了增强生活情趣而发起的活动,2002年发端于纽约。纽约的气候真说不上四季如春,但纽约人不怕冷也算是有名的,似乎年年参加的人数都有增加。
说起来咱们这里总是以礼仪之邦自居,这事儿是不是算在礼仪范围之内,在现代社会有点儿说不清。身体露得太多肯定不符合我们这里的习惯,但对于境外户籍的人士优容有加也是个一直遵循的礼仪,比如说日本人在某地丢了车,没过几天就给找回来了,您要是丢了车——哪怕是汽车——估计就没有这么好命了。两种礼仪走在一起,让我们遵守哪一种就很难说了。
从目前的状态看,由于这事儿以外籍人士居多,上海有关人士也就没管,只是提醒这些人小心冻着,体弱者不宜。上海是个比较开放的城市,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强,说不定明年真有我同胞不顾礼仪仿效此西洋邪路,有今年的前车之鉴,大概也不会有人出来说三道四了。不过,这事儿也难说,我们内外有别的做法也不是一天两天了,管不了外国人还管不了你?
其实我倒是想说一下,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各国确实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纽约大街上也不是随时跑着裸奔的人吧?入乡随俗是客人应该尽到的礼数,虽说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让大家都有个惊喜也不是坏事,但能够不这么刺激别人视觉,未尝不是做客之道,也算是给点儿面子嘛。
当然,如果法律没有禁止这种行为,我个人倒是很欢迎这样的行为艺术走入我们的生活,毕竟这也是开放之后的特产。明年记得提醒我,到这一天的时候不开车了,专门坐地铁去。
没有人会真正冷漠地活着
日前,广州市文明办公布了第四届道德模范奖名单,其中“见义勇为”类10名获奖者全部是公交的士司机和保安员,籍贯多为外地,再度引发“广州人情冷漠”的议论——这是报纸上的词句,我在这里全文引用,是觉得这段话言简意赅、指向明确,已经没啥好说的了,除了这个议论实在是不知所谓之外。
其实见义勇为者大多是从事这三种工作的人士,并不能得出广州人情冷漠的结论。原因很简单,在这些工作当中,公交与的士司机的工作让他们每天都在街面上奔走,遇到各种突发状况的时候比较多;保安员是最接近管理社会秩序的专业人士,很可能第一个到达现场,并且有一定的训练。这几种工作比较辛苦,广州本地人可能从事者不多。所以,从基本的统计学上来说,这很有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而并非是广州人情冷漠。
关于人情冷漠这件事也并非只有广州遭此恶名,自从那个搀扶老太太反而被判赔偿的案子之后,至少不下于5次曾经在报刊上看到相同的新闻,基本情节都是某人摔倒在地而无人问津,甚至另外一个版本的“彭帅案”前段时间又上演了一次。这是不是说明我们这里都是人情冷漠了?
还有另外一条新闻倒是值得很多人想想。有位老者前些时候也是摔倒在地,确实有人旁观,但这并非只是单纯的旁观,而是具有合理理由的。其中一个理由当然是怕被赖上,更多的理由是老人摔伤之后最好不要移动,而是应该等专业的医生来处置。同时,有人从店里拿来衣物盖在老人身上。
从这种事情的出现可以看出,很多时候并非是人情冷漠,而是我们的社会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理性,也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专业化的态势。试问一下,如果现在有突发事件而自己觉得无能为力,有几个人不会拿出手机来报警或者叫救护车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社会由于与古代的熟人社会不同,更多的陌生人生活在一起,看上去似乎人情没有当年那么浓厚。实际上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是大家把原本由民间自发的互助行为交托给了专业分工不同的机构而已。用熟人社会的道德指向来衡量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虽然得出人情冷暖的结论,但这个结论是毫无意义的。
陈志武先生出版的畅销书《金融的逻辑》当中,对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不同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从经济学上说,古代的人情味道厚重,其实是社会成本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被模糊化,最终成为一种道德的准则。这不仅是因为没有相应的分析工具,更重要的是,那种道德维系的成本在那个时代相对的约束性高,而且容易得到大众的遵守,从而进一步降低社会成本。
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最好不轻言什么世风日下、世道浇漓,你很难说清目前阁下所“使用”的到底是现代社会还是古代社会的标准。而一旦用上不合适的说法,这道德就成了打棍子,大家就都被某种罪恶感所折磨。问题是没有人会真正冷漠地活着,只是这种热情的表现手法与方式在进行着转换而已嘛,何苦与自己过不去呢?在我看来,在社会的转型期,固然应该奖励见义勇为者,但不要轻易去探究所谓的社会根源。
在“全民弱势”的背后
弱势群体一词现在挺流行的,原来这倒霉名词说的是那些生活在底层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徘徊在贫困线边缘、就业不稳定、容易失业、工作条件恶劣、缺乏社会保障的人。再加上点儿收入虽然不低,但在社会上风评不佳的社会边缘人,一起构成的这么个社会阶层。说白了就是那种要不然是穷人,要不然是被人歧视的人。
但您看现在用这个词的场合可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基本上谁都在用。某报刊文《收入差加大致国民弱势心理蔓延》,其中说到不但是出租司机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街头小贩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就连记者与大学教授都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觉得自己是弱势的心理在社会上蔓延,几乎到了人人皆觉得自己是弱势的地步。而这个原因则在该文中被归结为收入差加大,所以大家就都觉得自己弱势了——原来在人家看来,弱势心理就是财迷的嫉妒啊。
要我说,这篇文章又像一位庸医一样,一眼就看到了肌体上的烂疮,然后说这是因为感冒所引起的,而最终开了一包“泻停封”。收入差加大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贫富差距加大罢了。在正常的情况下,这怎么能导致人们觉得自己是弱势呢?如果这个逻辑用在赤贫阶层上还说得过去,这种感觉怎么能蔓延到几乎所有社会阶层中?
过于贫穷当然有弱势心理存在,但只要是到了一定的收入水平或者社会地位,按说这种因为收入差距带来的、类似于自卑与危机感的情绪就没那么强烈。因为即使我买不起游艇、住不起五星级酒店,也不会觉得在社会生活中我没有自己应该具有的权利。在一个经济已经开始如此发展的社会,解决了基本温饱、甚至出现了初具规模的中产阶级之后,这种弱势的心理应该渐渐减少才是,毕竟很多有着弱势心理的阶层都有了最起码的生活保障,按说应该具有了更大的安全感,没想到我们这里倒是反过来了。
之所以如此,与收入差距根本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而是在个人基本权利不能得到保护的情况下,大家才觉得自己都是弱势群体,自己的生命、财产与尊严随时可能被剥夺。那个温饱的、安全的环境,随时有可能不属于我们,就像强拆一样。猪长得再肥,面对屠夫它也只能是弱势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