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斯大林的秘闻-第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够模浚靠墒牵惺裁窗旆亍暗薄〖业摹币淖樵械幕沽恕P碌摹1937 年一页一页地翻开了。列宁格勒 2000 名党的工作者被捕入狱。1950 年 9 月的最后几天,列宁格勒举行了沃兹涅先斯基、库兹涅佐夫和列宁 格勒党的工作者案件的审判大会。他们承认犯了所有那些不可思议的罪行, 并被判处极刑。审判大会的结尾是相当离奇的:在宣判死刑之后,保安人员 把白色的尸衣套在了被判刑者的身上,然后牵着他们通过整个大厅走向出 口。一小时之后,所有的人犯被集体枪杀。1951 和 1952 年,继续对“列宁格勒案件”进行审理。

“为他们准备的地方”
在所有这段时间里,在莫斯科的“水兵寂静”大街上,都在加紧盖筑一 所专门的党的监狱。库兹涅佐夫和沃兹涅先斯基曾经是那里的囚徒。这座监 狱有着广阔的未来。在马林科夫垮台以后,在他的助手苏哈诺夫处曾抄出了 预先写好的审讯记录,是为这所监狱将来的高级囚犯准备的。有提问,而且 也已经有了??未来被捕者的招供。是的,这些人尚未入狱,可他们供认的 罪行已经记录在案!伟大的设计者就想得如此周密。这座为高级人士建造的 牢狱可容纳最高层的 40—50 人。狱中配备有特殊的审判员,还有政府与“当 家的”联系用的装备。从一开始斯大林就告诫马林科夫:这座监狱可不从属 于贝利亚。这就表明:贝利亚的末日也已为期不远。 而目前,正在对克里姆林宫的最高级人士进行着不间断的观察。58 卷窃听的电话记录——这就是内务人民委员部观察的结果。观察的对象包括元帅 们:布琼尼、铁木辛哥、朱可夫,以及上述特殊监狱未来的其他囚犯。这些 卷宗是在马林科夫垮台之后,从他的私人保险箱中抄出来的。1957 年在中央 全会上,马林科夫为自己辩解说:“我本人也一样被窃听,这是当时普遍的 作法。”于是,发生了可笑的争论,就像是荒诞剧中的一幕: 赫鲁晓夫说:“马林科夫同志,你没有被窃听。我和你同住一栋楼,你在 4 层,我在 5 层??窃听装备是装在我的住宅下面的。”
马林科夫说:“不,他们是通过我的住宅窃听布琼尼的,但同时也窃听 我的住宅。你记不记得,咱们俩人去逮捕贝利亚时,你先来找我,可咱俩不 敢讲话,因为咱们大家都是被窃听的。”
马林科夫说的是实话。所有的人都被窃听。而且,“当家的”已决定让 他们所有的人都在新监狱中断送残生。不过他任命马林科夫去完成叶若夫的 角色,而其结果也将与叶若夫相同。
1949 年,未来的空前规模的大审判已初具轮廓:通过犹太人案件,莫洛 托夫将作为美国和犹太复国主义者的代理人受审;而通过莫洛托夫的证词又 该轮到其他的政治局委员;最后,则像以前的几次清洗一样,军人们要接受 审判??
在此次大清洗的火焰中,一统天下的社会将得到重新熔炼,并由恐惧感 团结得更为坚强。那时他就将把这个社会引向第三次,也就是最后一次世界 大战,并实现其伟大的梦想——创建一个世界性的苏维埃共和国。

第十八章 “末日审判”尚未举行

末代皇帝说:“我愿像苏维埃人一样劳动”
像往常一样,在进行决定性的跃进之前,无节制的意识形态运动就会有 某种形式上的缓和。斯大林在掀起风暴之前喜欢保持暂时的平静,这一次是 在世界风暴之前的平静。年底,他引导全国庆祝他的生日。
整个的 1949 年,在进行意识形态大洗劫的同时,全国都在准备庆祝一个 极其伟大的节日——领袖的 70 寿辰。斯大林的这个诞生年代是他自己编造出 来的。在他 70 岁寿辰的前夕,为了给他取乐,贝利亚带来了另外一个皇帝写 给他的信件,这就是被苏军俘虏的满洲国末代皇帝溥仪所写的信。此信保留 在“斯大林特别卷宗”中,包括溥仪手书的中国方块字及其俄文泽文。
“能给您写此信是我极大的荣幸??劳改营当局和工作人员对我很照顾 和宽大。在这里我首次读到了苏联的书籍和报刊。有生 40 年以来,我初次阅 读了《列宁主义问题》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得知苏联乃世界上 最民主和进步的国家,弱小和被压迫民族的指路明灯??您在此书中天才地 预见到了卫国战争的爆发和法西斯德国的必然崩溃。过去我曾请求留在苏 联,但至今没有得到答复。我与苏维埃人的利益是一致的,我愿像苏维埃人 一样工作和劳动,以报答您的恩德??”
一位普通的皇帝就是这样给斯大林写信的。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可怜的溥仪是如何努力想去报答解放之恩的。但 是,“当家的”另有打算。溥仪的国家已进入共产主义中国的版图,于是他 把已被推翻了的皇帝交给了自己的中国兄弟——毛泽东。不幸的皇帝从苏联 的俘虏营中被押送到中国的劳改营去进行新的改造了。

“全世界的太阳”
1949 年斯大林已创建了自己的特殊文学。这一文学的目的在于歌颂他自 己。此时他经常的称号有“领袖与导师”、“科学技术泰斗”、“各个时代 与各族人民的最伟大天才”等等。但还有更希奇古怪的:“全世界的太阳”。 这个称呼是多夫任科想出来的:他也学会了这一套。但是这却不是简单的疯狂行动。不,这种崇拜有其极为重要的目的。
斯大林最喜爱的作家是彼得·帕夫连科。“当家的”曾四次授予他最高 文学奖赏——一等斯大林奖金。一帆风顺的帕夫连科事实上却是一个最不幸 的人。他在 20 年代就已入党,曾与许多被枪毙的人有瓜葛,因此他一生都在 为自己的过去捏着一把汗,一辈子都在拼命地掩盖自己的过去??战后,帕 夫连科写了两个电影剧本:《宣誓》(1946 年)和《攻克柏林》(1947 年)。然而,帕夫连科在写这两个剧本时,还有另外一位合作者。
《宣誓》写的是斯大林在列宁的棺木旁宣誓。帕夫连科曾以一种极为崇 敬的心情把该剧本的手稿拿给我父亲看。剧本上满是修改的字迹——这是主 人公自己修改的。所有修改之处都是关于主人公斯大林的。斯大林自己修改 斯大林的形象。
帕夫连科叙述当时的情况时说:贝利亚把斯大林修改后的角本交给导演 丘列里时解释说:“《宣誓》应拍成一部神圣的电影,其中的列宁应成为圣 经《福音书》中的先知约翰,而斯大林应成为弥赛亚(救世主)。”
曾经上过教会学校的斯大林,他所用的词汇让人一看便知道是谁修改了 这个电影剧本。《宣誓》被拍成了一部有关神人的电影。
在《攻克柏林》中,他们继续这样干了,而且干的得心应手。在影片的 末尾,安排了弥赛亚的封神仪式:斯大林来到了战败的柏林。不,他不是坐 火车来的,那太没意思,他是乘飞机来的,身穿耀眼的白色制服(是啊,天 使自天而降,身着白色服装)。他向等候他的人群走来,人群中有各民族的 代表,于是人们用全世界的各种语言颂扬弥赛亚:
“人群中爆发出了惊天动地的‘乌拉’声。外国人用各自的语言欢迎斯 大林,歌声响徹云霄:‘跟随您,我们踏上胜利之路,走向光明美好的时代’”——电影剧本中这样写着。 斯大林时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康士坦丁·西蒙诺夫曾被任命为斯大林文学奖金评委会的委员。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曾描述该委员会在评选获奖文 学作品时,斯大林是如何参加会议的。
“当家的”不声不响地走到评委们的身后。这是他一贯的作风,他不想 叫人看到他的面孔,他想叫人们紧张地猜测,苦苦思索如何去讨好他。他一 边嘬着烟斗,一边走了过来??
委员会的书记宣布:“作家兹洛宾的长篇小说《斯捷潘·拉辛》被提名 授予斯大林奖金。”此时马林科夫突然说:“斯大林同志,作家兹洛宾曾被 德国人俘虏,表现不好!”人们惊讶得瞠目结舌,一片沉默。所有的委员们 都知道:奖金获得者的候选人是经过严格审查的,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 对他们——对评委们的考验吗?那么在一片沉寂之中,从后面传来了斯大林 轻轻的声音:“饶恕他,还是不饶恕?”大家沉默不语,都很害怕。而他, 抽着烟斗,一圈又一圈地走着。又问:“饶恕他,还是不饶恕?”仍然是死 一般的沉寂:这可是一种可怕的指责呀!还提什么奖金,兹洛宾的脑袋都要 保不住啦!最后,斯大林走完了第三圈,再次问道:“饶恕他,还是不饶恕?” 然后自己回答道:“饶了他吧??”兹洛宾这下子可以不去劳改营了,他将 成为斯大林奖金获得者,一刹那之间他要升到光荣和财富的顶峰!是的,他——只有他一人决定着人们的命运。只有他才有权饶恕任何罪过。他正是这样教导人们的。

斯大林的诞辰
斯大林的战友们战战兢兢地苦苦思索:如何庆祝他的诞辰。1945 年,由 于战胜德国,他们已给他封了一个奇怪的称号:“大元帅”。科涅夫元帅回 忆:当时斯大林嘟囔着:“斯大林同志干嘛要这个??想想看,人们给了他 这样一个称号!蒋介石是大元帅,佛朗哥是大元帅,多好的一群人??”
然而他还是成了大元帅,他接受了沙皇将领的最高称号。如今,他在画 像中常常是穿着元帅服,裤子上缝着红色镶条,那是沙皇军服的特征之一。 他不仅把人民委员会改称为部,就像沙皇时代那样;而且他的官员们也穿上 了一定样式的制服,和沙皇时代一样。战友们当然懂得“当家的”有什么心 思,他们显然应该在庆祝诞辰时想出点新花样来。应想个头衔给他,像沙皇 那样,不过应是革命化的头衔。想个什么呢?随着诞辰的日益临近,他们越 来越紧张了。在档案馆里我找到了他们为此大伤脑筋的痕迹:“保密。1949年 12 月 16 日。关于设立斯大林勋章和诞辰纪念章的命令草案”,“有关国 际斯大林奖金获得者的纪念章事宜”等等。不过,他们并没有想出什么新花样来。斯大林再一次明白了,他的战友们变懒了。根据命令草案,设想中的 斯大林勋章应挂在列宁勋章之后。斯大林最终没有同意设置这个勋章。
他们没有理解他。问题不在于老头子对甜言蜜语的喜爱,伟大梦想就快 实现了,他将率领人民去攻克敌人的堡垒。斯大林的形像应率领人们去进行 这最后的、决定性的、真正的浴血战斗。个人崇拜的真正意义在于此。这就 是为什么他需要盛大的诞辰庆典,为什么他的报刊和电台要日以继夜地颂扬 他的名字??让这个名字叮?作响,震慑人心!

孤 独
斯大林在他生命的晚期,有一次冷笑着谈起自己的战友们:“他们都很 伟大,都很有天才!可没有人能陪我喝一杯茶!”
在权势的顶峰,他完全是孤独一人。他的这些战友,这些未来的死尸, 让他感到恼火。女儿也成了陌生人,在 44 岁的年纪,她决定嫁给大学生格里 戈里·莫罗佐夫。
她与格里戈里相识已久。他也曾在她就读过的那座有名望的学校中读 书。他人长得漂亮,出身富有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科研所的副 所长)。不过格里戈里是个犹太人。
斯韦特兰娜到近郊别墅去把此事告诉了父亲。
她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那正是 5 月,万物欣欣向荣。??‘这么 说,你想嫁人?’他问。然后久久地沉默着,两眼望着树梢。‘是啊,春天 来了,’他忽然说,又补充了一句:‘真见鬼,你想干什么就干吧!’但他 不许她把格里戈里带到家中来。她生了一个男孩,出奇地像斯大林。她把外 祖父的名字给了这个孩子。但很快她就离婚了。不,斯大林没有干涉此事, 是她自己要离的。后来她又嫁给了斯大林已故战友日丹诺夫的儿子。斯大林 对这桩婚事很高兴。但父女二人仍然很少见面。有一天他对女儿讲起了她的 母亲,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的。那是在十月革命节期间的 11 月 9 日。 十月革命节是国家的主要正式节日,也是娜杰日达逝世的忌日。“此事毁了他所有的节日,”斯韦特兰娜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现在过节的时候,他都宁愿呆在南方??”
那天,11 月 9 日,女儿到南方去看他。他俩单独坐在一起。“就那么小 小的一支手枪,”他突然说,一边用手比划着枪的大小,“是帕夫卢沙给她 带来的。亏他想得出,送了这样的礼物!”他沉默了,此后再也没有提及此事??
女儿走了。他们又是很久没见面,虽然在休息的时候他常常想她,回想 起她从前在家当女主人的时候。
现在多年陪伴他的还是那个瓦列奇卡·伊斯托明娜,近郊别墅的女仆。 她不是女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