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舍我其谁:胡适-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这一句话,总括一部达尔文的《物种由来》(Origin of Species)。那时代的学者,似乎狠有人研究生物学。所以庄子能发出这种绝世惊人的议论来。依我看来,庄子这话,并非全
是心中想象的结果,却实有科学的根据。'65'
换句话说,胡适在写完《先秦名学史》这篇论文,再寄《先秦诸子之进化论》的修订稿给《留美学生季报》发表的时候,说他当时已经“觉其多误”。这所谓“觉其多误”也者,并不包括他说达尔文“物种由来”的理论中国早在庄子的时代就已有之的说法。所以,他才会在《中国哲学史大纲》里侃侃而言,说:“‘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此十一个字竟是一篇《物种由来》。”'66'
“年轻的”胡适的“谬妄议论”,何止是牵强附会地引用实验主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来分析先秦哲学。就举两个比较明显的例子。第一,不相干的附会:把《墨经》比《圣经》。他说《墨子》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天志》、《非命》诸篇的文体用的“都是三部曲'上、中、下',有着诸多在字句上歧异、重叠与重复的地方——跟《新约圣经》的《对观福音书》(Synoptic Gospels)'《马太》、《马可》、《路加》三福音'的问题很相像。”'67'即使《墨子》的这几篇跟《对观福音书》一样有重叠、重复的地方,这个比拟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对观福音书》的重叠与重复牵涉到这三篇福音的来源,亦即究竟它们是独立成书的,还是其中一福音书是其它两福音书的来源,抑或三福音书都是同一个来源,或者是多重来源?这牵涉到的不只是三福音的史实问题,还牵涉到《圣经》作为不可怀疑、不可更改一字的“圣书”的问题。
第二,牵强的附会:把墨子拿来比拟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他征引《墨子·明鬼篇下》的一段话:
若使鬼神请有,是得其父母姒兄而饮食之也,岂非厚利哉!若使鬼神请亡,是乃费其所为酒醴粢盛之财耳。自夫费之,非特注之污壑而弃之也,内者宗族,外者乡里,皆得如具饮食之。虽使鬼神请亡,此犹可以合欢聚众,取亲于乡里。
胡适在注释里,又加引了《墨子·公孟篇》的另一段话来作佐证:“古者圣王皆以鬼神为神明,而为祸福,执有祥不祥,是以政治而国安也。”'68'
胡适征引这两段话是要说明墨子的“三表法”,亦即墨子逻辑的应用。这“三表”就是:第一表:有本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有原之者——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第三表:有用之者——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所以,胡适说第三表是墨子逻辑的“实际上的应用”,是“最终的检证”——依然是实用主义观点的误用与滥用。他在此处所征引的《明鬼篇》与《公孟篇》的两段话,就是墨子用第三表来证明鬼神的存在。胡适说墨子用“实际上的应用”来证明鬼神存在的作法,使他很难不去联想到“信仰的意志”(the will to believe)。胡适虽然没有指名道姓,知情的读者当然知道说“信仰的意志”这句话的就是威廉·詹姆士。对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读者,胡适说:
在两千多年以后回头来看'墨子的'这些话,很多人一定觉得很浅薄。我在此处征引这些话的目的,完全是要指出一个思想家的宗教性情有很大的影响力,可以达到使他想用实验主义的方法去证明鬼神的存在的地步。'讽刺的是',他用同样的'实验主义的'方法去粉碎了'儒家的'命定论!难不成这种没有严格地经过实验主义的检证,就试图去为信念辩护的作法,就是造成墨家后来不被物质主义以及无神论者所采信的原因之一?
胡适更进一步地加了一个注释,征引了杜威在《实验逻辑论文集》批评威廉·詹姆士的一段话:
詹姆士先生是想用实验主义的方法,来处理一个逻辑内涵已经定型的准则,根据其在人生所可能产生的影响,来发现其价值呢,还是他想用实验主义的方法来批判、修正以致于订定该准则的意义呢?如果是前者,其危险是:实验主义的方法是被拿来粉饰——而不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而这些论点本身是理性主义的形上学的,而不属于实验主义的范畴。'69'
詹姆士的“信仰的意志”跟墨子的第三表“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的观点当然有如天壤之别。前者是个人意志的选择;后者是“治人者”的治术,至于“被治者”如何想则完全不在考虑之列。对詹姆士而言,这个“信仰的意志”有两重的意义:作为信仰而言,那信仰必须是“活”的,就好像我们说这条电线是“死”是“活”的意思。换句话说,那信仰必须有能够使人之起舞的力量;其次,作为意志而言,那作选择的意志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第一,那必须是一个活生生的抉择,是一个与个人生命的寄托相关的抉择;第二,那必须是一个无可逃避、只能二中选一的抉择;第三,那抉择必须是决定性的(momentous),作与不作的结果是迥异的。'70'
当然,归根究底,胡适在《先秦名学史》里附会、滥用得最严重的谬误还是实验主义。由于他错误地把实验主义诠释成“功用主义”,致使这个名词被滥用,以至于先秦诸子看起来都像是实验主义者了。不但孔子在《易经·系辞》里有杜威实验主义的“实践的判断”的意味,墨子也是实验主义者,而且连法家的韩非也是一个实验主义者。我们不知道胡适1917年5月22日在哥伦比亚大学历时两个半小时的博士论文口试经过如何。值得玩味的是,他在《先秦名学史》动辄套用“pragmatism”(实验主义)这个名词,到了1919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时候,“实验主义”只在该书第八篇《别墨》第二章《〈墨辩〉论知识》出现了一次。然而,即使如此,他还在“实验主义”后加了括号,注明他所说的“实验主义”是“应用主义”的意思。'71'
事实上,凡是他在《先秦名学史》里用“实验主义”的字句,到了《中国哲学史大纲》都换成了“应用主义”。胡适回国后,用中文写成《中国哲学史大纲》的时候,不再侈言“实验主义”,而改用“应用主义”来描述先秦诸子的哲学。虽然直到1919年春天,在写《实验主义》时,他仍然说:“古代的哲学家如中国的墨翟、韩非(看我的《中国哲学史大纲》页153至165,又197,又379至384),如希腊的勃洛太哥拉'今译: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都可以说是实验主义的远祖。”但他马上承认:“今世的实验主义乃是近世科学的自然产儿,根据格外坚牢、方法格外精密,并不是古代实验主义的嫡派子孙。”'72'如果胡适在博士论文口试时真的受到了挫折,这个不再牵强附会的谨慎,或许就是他从挫折中得到的一个“收获”。
我们无须再多征引开了窍以后的胡适所说的话,来批评他在此处所犯的谬误。开窍以后的胡适,每次回首看《先秦名学史》,看到自己当时牵强附会、胡乱套用杜威的基本概念,乃至于使用一般人想当然耳、望文生义、以讹传讹、常使杜威为之掩卷太息的误解来界定实用主义,他一定会觉得无地自容、羞赧不已。我们在上文征引了他在《三论问题与主义》里所说的一段话。其滔滔雄辩的气概、其义正词严的凛然,与其说是在谆谆善诱茫茫苍生,不如说是在悔过,不如说像是在用口诀真经,驱魔除邪式地去涤荡(exorcise)那依附其身的“异端邪说”:“一切主义,一切学理,都该研究,但是只可认作一些假设的见解,不可认作天经地义的信条;只可认作参考印证的材料,不可奉为金科玉律的宗教;只可用作启发心思的工具,切不可用作蒙蔽聪明、停止思想的绝对真理。如此方才可以渐渐养成人类的创造的思想力,方才可以渐渐使人类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方才可以渐渐解放人类对于抽象名词的迷信。”
'1' 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页197198。
'2' 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页192。
'3' Hu to Clifford Williams; March 14,1915,《胡适全集》,40:7677。
'4' 请参阅拙作《星星·月亮·太阳》,页4654;“Performing Masculinity and the Self:Love; Body; and Privacy in Hu Shi”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May,2004),pp。319320。
'5' Hu to Clifford Williams; July 14,1915,《胡适全集》,40:114。
'6' 胡适,“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s of Historical Research to the Writing of a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胡适全集》,35:164175。
'7' Hu to Clifford Williams; December 21,1915,《胡适全集》,40:145。
'8' Hu to Clifford Williams; November 26,1914,《胡适全集》,40:11。
'9' Suh Hu,“A Chinese Philosopher on War:A Popular Presentation of the Ethical and Religious Views of MoTi,”The Chinese Students’Monthly; XI。6(April,1916),pp。408412。
'10' 蔡元培,《中国古代哲学史大纲序》,《胡适全集》,5:192193。
'11' 胡适,《整理国故与‘打鬼’——给浩徐先生信》,《胡适全集》,3:147。
'12' 余英时,《〈中国哲学史大网〉与史学革命》,《重寻胡适历程:胡适生平与思想再认识》,页221232。
'13'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全集》,5:220。
'14' Wilhelm Windelband; A History of Philosophy(New York:The MacMillan pany,1919),p。11。
'15' Frank Thilly,“Translator’s Preface,”History of Philosophy(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897),iv。
'16' Wilhelm Windelband;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pp。2,13。
'17'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全集》,5:221,228。
'18' 胡适,“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 Method in Ancient China,”《胡适全集》,35:345。
'19' John Dewey,“Reconstruction in Philosophy:Changing Conceptions of Philosophy,”The Middle Works,18991924,12。8489。
'20' 胡适,“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 Method in Ancient China,”《胡适全集》,35:337。
'21'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全集》,5:254259。
'22' Wilhelm Windelband;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p。11。
'23'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全集》,5:196197。
'24'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全集》,5:197。
'25' Wilhelm Windelband;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pp。9,14。
'26'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全集》,5:201219。
'27'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全集》,5:197。
'28' Windelband;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p。17。
'29' Windelband;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pp。9,12。
'30' 胡适,“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 Method in Ancient China,”《胡适全集》,35:314。
'31' Lin Yusheng;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Fourth Era(Madison; Wisconsin: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79),pp。9394n。
'32' Hu Shih to Clifford Williams; January,22,1915。
'33' John Dewey,“Philosophy and American National Life,”The Middle Works,18991924,3。74,76。
'34' 胡适,“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 Method in Ancient China,”《胡适全集》,35:313。
'35' 胡适,《实验主义》,《胡适全集》,1:304。
'36' John Dewey,“Some Stages of Logical Thought,”The Middle Works,18991924,1。174。
'37' John Dewey,“Some Stages of Logical Thought,”The Middle Works,18991924,1。162168。
'38' 胡适,“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 Method in Ancient China,”《胡适全集》,35:303311。
'39' James Creighton; An Introductory Logic; pp。210211。
'40'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胡适全集》,1:328。
'41' 胡适,《实验主义》,《胡适全集》,1:307。
'42' John Dewey,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