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史-第2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崔湜②(671—713年)出身于河北望族,为太宗朝著名官员和在648年一度任宰相的崔仁师之孙。他在699年中进士,年轻时就以著述享有盛名,在中宗朝初期升为考功员外郎。他参与了桓彦范、张柬之和其他大臣清除武三思的密谋。但崔湜向企图消灭的对象出卖了这些密谋者,706年当他们被逐出京师时,他还布置他表兄周利贞去杀害他们。崔湜此时成了武后的女官上官婉儿的面首,因而臭名远扬;在中宗朝内,他与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紧密勾结。由于她们的影响,他升至中书省侍郎和吏部侍郎;他与同僚郑愔一起贿赂公行,致使任命制度成了一时的丑闻。他终于被弹劾罢官,但几乎立刻被召进京,任尚书左丞。韦后掌权后他任宰相,但在睿宗登位后被罢官。他此时成为太平公主的追随者。由于她的活动,尽管他有不光采的历史,但仍被任命为宰相。现在,他把一切政务都秘密通报公主。
712年正月增加的两个大臣,一个是同样可鄙的窦怀贞,另一个是岑羲,③后者是太宗朝著名官员岑文本之孙。他原籍河南西南部,本人为进士,在武后执政的末期升至中书令。中宗时他在吏部任职,在这一贪污腐化温床中,他以一尘不染知名于时。韦后曾任命他为宰相,但当睿宗登基后,他被派出任州刺史,后来又任户部尚书。
太平公主这时占有强有力的政治地位,但朝廷的总的形势正在恶化。外患即将来临。刘幽求以一名新都督代替带兵保持东北边境的安宁达20年之久的薛讷,从而带来了灾难,因为新都督立刻投入了对契丹和奚的一次毫无必要的远征,结果战败,自己也丧生。四川的土著发动叛乱。与突厥可汗的和亲未能实现。睿宗无意执政的情绪日趋明显,最后决定让位于皇太子,这是712年阴历七月一颗不祥的彗星的出现促成的。
虽然太平公主企图劝阻,皇太子也试图促使他重新考虑,但决定不可能改变。他的儿子玄宗在阴历八月初三正式即位,并举行应有的仪式:定新年号为先天,立其妻王氏为后,进行大赦。但睿宗虽然正式退位,太平公主却诱使他极不正常地保持大权。虽然玄宗此时作为新帝要每日主持朝政,睿宗依然是太上皇,每五日就亲自上朝,自己保留任命全部三品以上高官的大权,并决断最重大的案件和政务。①新帝和太平公主之间的形势这时是严重的。大部分的大臣是她的追随者。刘幽求得到玄宗的批准,这时与皇宫禁军的将领之一策划刺杀公主的阴谋。但事情败露,刘幽求被捕,发配岭南,崔湜在那里试图把他杀害;尽管刘幽求在710年救过崔的性命,但两人的关系这时不好。②713年阴历正月,东北的军事形势又突然恶化,玄宗御驾亲征的安排已经就绪,边境也已集结大军。但结果他未成行,这也许是宫廷的政治形势使他不可能离开。③同月,随着萧至忠被任命为宰相,他的地位更加不利。萧至忠④(?—713年)出身于山东东南部的一个名宦门第,在武后的朝廷曾经显赫一时。在中宗时,由于他的家族与韦后的家族有密切的姻亲关系,他享有特殊的恩宠。在任吏部侍郎后,他在707年成为宰相,直至710年韦后政体垮台时为止;710年他之得以逃避惩处,主要是由于太平公主的说情。出乎他朋友意料的是,他这时成了公主的得力的党羽。
太平公主现在通过她的同胞手足太上皇,已能操纵重大事务和影响重要的任命,并得到了大部分宰臣和朝廷大部人员的支持。713年阴历六月,她、窦怀贞、岑羲、崔湜、萧至忠、现为玄宗宫府官员的前宰相薛稷、京兆少尹、宫内禁军的几个将领及她宠爱的佛僧慧范密谋毒害玄宗,然后公开取得政权。但是,其他因公主权势日增而惊慌不安的官员劝玄宗现在必须采取果敢行动。当魏知古透露公主正在策划叛乱时,玄宗与他两个兄弟李范和李业及一批心腹决定先发制人和杀死密谋者。阴历八月初九,①三百名精心挑选的精兵在原为玄宗的私人奴仆王毛仲将军率领下逮捕了密谋者。萧至忠、岑羲和几个从犯被就地正法。窦怀贞自尽。薛稷和崔湜被赐死。公主逃入一寺院,但三天后投降,获准自尽。她的几个儿子全被处死,只有薛崇简除外,因为他曾几次劝阻她策划阴谋。没收她在有权势时多年积累的大量财富和财产的工作花了几年时间才完成。②次日,即713年阴历七月初四,睿宗正式放弃了他剩下的权力。③玄宗这时成了名实相副的君主。他只有28岁;他自发动反韦后政变以来经历了阴险的政治阴谋和不断斗争的三年,成了他统治时期政治史中不可分割的序幕,并对他的国事处理具有持久的影响。
① 这一章不断得益于两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第一位是已故的陈寅恪,他关于唐代政治的各方面的研究为近代的唐史及其制度史的工作打下了基础,他1948年前的作品收入《陈寅恪先生论集》(台北,1971年),《陈寅恪先生论文集》(两卷,香港,1974年)则收得更全。第二位为浦立本,他的《安禄山之乱的背景》(伦敦,1955年)经过了20年,依然是详细记述唐代各时期的政治史中的佼佼者。在本章的后半部分,我经常取材于此名作。关于玄宗中期,佩内洛普·赫伯特的《张九龄的一生和著作》很有用(剑桥大学未发表博士论文,1973年,以下简称赫伯特:《张九龄》)。
① 关于玄宗的早期生活和登位的情况,见霍华德·列维:《王如何成为皇的:玄宗之即位(713—755年)》载《汉学杂志》,6(1958年),第101—121页。其早期生活的主要材料来源载于《新唐书》,卷8第165—171页。
② 《旧唐书》,卷6第123页;《资治通鉴》,卷205第6490页;《旧唐书》,卷186上第4839—4840页。这些记载的时间和细节有出入。
① 《旧唐书》,卷51第2176页;《资治通鉴》,卷205第6488页。
② 《旧唐书》,卷86第2833页。
③ 《旧唐书》,卷8第165—166页。
① 《旧唐书》,卷7第150页;卷51第2174页;《资治通鉴》,卷209第6441—6442页。
② 《旧唐书》,卷8第166—167页;《新唐书》,卷5第116页;《资治通鉴》,卷209第6643—6648页。
③ 《旧唐书》,卷95第3010页;《资治通鉴》,卷209第6650页。
① 《资治通鉴》,卷209第6652页;《旧唐书》,卷7第154—155页;《新唐书》,卷第117页。
② 传记载《旧唐书》,卷73第2591—2592页;《新唐书》,卷98第3893—3894页。
③ 传记载《旧唐书》,卷99第3087—3089页;《新唐书》,卷121第4329—4331页。
④ 传记载《旧唐书》,卷96第3021—3029页;《新唐书》,卷124第4381—4388页;张说作墓志铭,载《全唐文》,卷230第8—11页;《文苑英华》,卷884第1—3页。
⑤ 传记载《旧唐书》,卷96第3029—3036页;《新唐书》,卷124第4389—4394页;颜真卿的墓志铭载《全唐文》,卷343第1—8页;补志载《全唐文》,卷338第22—24页。
① 《资治通鉴》,卷209第6653页;卷210第6654—6655页;《旧唐书》,卷86第2835—2837页;《新唐书》,卷81第3594—3595页。
① 《资治通鉴》,卷210第6662—6663页。
② 《旧唐书》,卷7第156页;卷8第168页;《资治通鉴》,卷210第6663页。
③ 《旧唐书》,卷7第156页;《资治通鉴》,卷210第6663—6665页。
④ 传记载《旧唐书》,卷92第2922—2958页;《新唐书》,卷122第4349—4351页。
① 传记载《旧唐书》,卷188第4926—4927页;《新唐书》,卷116第4241页。
② 传记载《旧唐书》,卷97第3049—3057页;《新唐书》,卷125第4404—4411页;张九龄作墓志铭,《全唐文》,卷292第13—16页。
③ 其传记载《旧唐书》,卷97第3042—3049页;《新唐书》,卷122第4360—4366页。张说:《行状》,载《全唐文》,卷233第1—7页。
④ 其传记载《旧唐书》,卷183第4724—4725页;《新唐书》,卷109第4100页。
① 《资治通鉴》,卷210第6665页;《旧唐书》,卷7第157页;《新唐书》,卷5第118页。
② 《新唐书》,卷83第3656—3657页;《资治通鉴》,卷210第6665页;《旧唐书》,卷98第3061—3063页;《全唐文》,卷237第12—14页;《唐会要》,卷50第871—875页。
① 《资治通鉴》,卷210第6666页;《唐会要》,卷68第1192—1196页;《新唐书》,卷49下第1131页;《旧唐书》,卷38第1358页。
② 传记载《旧唐书》,卷98第3061—3064页;《新唐书》,卷126第4413页。
① 传记载《旧唐书》,卷98第3064—3069页;《新唐书》,卷116第4236—4237页。
② 传记载《旧唐书》,卷74第2622—2624页;《新唐书》,卷99第3921—3923页。
③ 传记载《旧唐书》,卷70第2540页;《新唐书》,卷102第3967—3968页。
① 《资治通鉴》,卷210第6673—6674页;《旧唐书》,卷8第168—170页。
② 《资治通鉴》,卷210第6676—6677页;《旧唐书》,卷97第3041页。
③ 《资治通鉴》,卷210第6696—6697页。
④ 《新唐书》,卷5第120页;《旧唐书》,卷92第2971页;传记载《旧唐书》,卷92第2968—2971页;《新唐书》,卷122第4371—4374页。
① 据《资治通鉴》卷211第6683页之《考异》,应为阴历七月初三。根据下文,应为七月初三。——译者② 《资治通鉴》,卷211第6681—6686页;《旧唐书》,卷8第169页;《新唐书》,卷83第3651—3652页。
③ 退位诏书见《旧唐书》,卷8第169—170页。
玄宗在位初期(713—720年):姚崇和宋璟随着太平公主之死,所有的宰相除了魏知古外,或被处死,或被迫自尽。玄宗任命郭元振和张说来代替这些人;郭曾为活跃的密谋分子之一,张为鼓动玄宗进行打击的大臣之一。阴历九月,刘幽求成为第四个宰相。然而这个班子是短命的,阴历十月,皇帝命令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但演习未按计划进行。郭元振负有责任,因此被流配岭南,只是因为张说和刘幽求的求情,他在夏季才没有被处死。①玄宗这时召见姚崇——他是710年试图进行改革的带头人并提出了广泛的改革计划(下面将另予讨论)——并任命他为宰相和兵部尚书,代替那个倒霉的郭元振。张说与姚崇一直不和,所以反对对他的任命。为了避免势必发生的不和,玄宗就将张解职,在713年年末派他到地方任职,同时又调刘幽求担任一个闲职。他们被卢怀慎②(?—716年)代替,卢为门下侍郎,是河北一个大族的成员,曾中进士,担任过武后和中宗时期的御史。姚崇对前一政权的唯一遗老魏知古的才能评价不高,所以在714年阴历五月设法解除了魏的职务,把他调到工部。③现在只有两个宰相,其中姚崇无疑是处于支配地位的人物。④卢怀慎对他完全唯命是从。这些就确定了在玄宗在位期间一直实行的一种新的施政形式:只用为数甚少的宰相,通常只有两三人,其中一人在制订政策时起决定性作用。宰相们通常留任几年,以前几十年所特有的任期经常变化和不稳定的情况这时已成过去之事。姚崇和卢怀慎一直掌权到716年年末,这时卢病故。他被源乾曜①(?—731年)短期替代;源为河北的进士,是拓跋魏皇室远支的后裔,在中宗时任御史,710年以来在地方历任要职。713年,他被玄宗的宠臣姜皎荐举,在尚书省担任很高的职位。然而几乎不久,姚崇本人也患病,在716年阴历十二月被迫致仕。②在721年死亡前,他在朝廷仍有很大的影响,玄宗常征求他的意见,但在制订政策时他未进一步起积极作用。③他荐举宋璟继承他的职位;宋璟在710年任宰相时是他的同僚同时又任广州都督。宋璟是一个可以指望采用基本相同的政策的人。716年末,宋璟和门下侍郎苏颋④(670—727年)接替姚崇和源乾曜任宰相。苏颋为做过中宗和睿宗时期宰相的苏颋之子。他中进士并通过殿试,以精于著作和学识渊博著称。在武后时期他当过御史,后任门下省和中书省舍人。玄宗命他历任宫廷要职,并委任他起草和撰写帝国的文献。宋璟,如同他之前的姚崇,是占支配地位的大臣。他是一个原则性很强和果断的人,负责制订政策,而苏颋则具有使他的计划以最有效的形式落实的才能和经验。他们担任宰相一直到720年,他们的免职标志着玄宗朝第一阶段的结束。⑤虽然这些年与睿宗在位的不稳定时期和玄宗第一年大臣频繁更替、党派尖锐对立之时很不相同,但它们在人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