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史-第4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通俗性的历史著作中,建文之治通过关于这位命途多舛的皇帝的大量传奇故事而受到人们的怀念——这些传奇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人们同情他的苦难遭遇,以及被他的有神秘色彩的命运所吸引。这一传统最初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人们天真地相信,在南京陷落时皇帝并没有死于宫中之火,而是乔装成和尚设法逃离了京师;后来情节变得越来越复杂了。②1440年末的一个稀奇古怪的事件表明了这个传说有多少人信以为真。有一个90岁的老和尚利用这个传说来到了正统皇帝的朝廷,自称他是从前的皇帝。这个骗子后来被揭露并处死了,但这个事件却助长了人们的幻想,也激发了其他相关传说的产生。
在16世纪以后关于这个题材的小说演义中,建文帝和他的殉难的随从人士都逐渐变成了悲剧式的英雄人物。③这些作品都把这位皇帝描写成为一位勤于政事的和仁慈的君主,对他的叔父慷慨大度,并自动地提出把皇位让给了后者。它们还渲染一个故事,说在京师失守之日他逃脱了叛变者的耳目,当了一位高寿的和尚,死后仍然留有后代。它们也同情地描述建文的殉节者,如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说他们是忠臣义士,声称他们的身后也仍有许多后嗣,尽管他们受到迫害。这些无奇不有的传奇故事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建文帝及其所信奉的理想的同情;它们还表明了对于永乐皇帝的不公正所要倾泄的被压抑的愤怒以及对他的暴虐政策的不满情绪,同时也是对他篡夺合法继承权的否定。
说建文帝自动地让位给燕王,这种故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此说甚至被郑晓(1499—1566年)认为有可信的历史真实性,并把它收于他的《建文逊国记》(约1566年)中。它因此助长了人们给建文帝重新树立形象的心理,并导致在1595年正式恢复了他的年号的行动。①关于建文朝代的幻想故事和传闻轶事在下一个世纪仍然不断地出现。这些传说变成了人们发泄压抑情绪的通风口,是他们在极权统治下对要求仁慈和正义的呼吁。它们不仅戏剧化了这位皇帝的英雄业迹,使他成了悲剧式的人物;由于它们进而想纠正不公正,它们谴责永乐皇帝及其支持者们是一伙叛贼和恶棍。人民群众对这位先前的皇帝的同情是如此普遍,致使它被明末清初的许多叛乱领袖所利用,他们都伪称自己是他的合法的后代。在学者精英阶层中,从明代中叶和末叶起,也一直增长着这种谴责永乐皇帝的倾向(虽然只是用掩盖的词句来写的),因为他们把社会问题看成是他的专制政策的后果;所以在这种倾向中也存在着类似的对他的同情心。乾隆皇帝在1736年决定恢复建文帝的合法地位,其部分原因便是人民和士大夫精英怀有这样的情绪。
② 《祖训》'385',第1633—1634页。
③ 《祖训》'385',第1615页。
④ 《明人传记辞典》'191',第356页,以及下面第6章有关宦官的叙述所引的材料。
① 《国榷》'498',10,第765页。
② 《明纪》'53',6,第15页。
③ 《国榷》'498',10,第767页。
④ 《明史》'41',93,第2283—2284页。
⑤ 《国榷》'498',10,第773页;见黄章健的《〈大明律诰〉考》'245'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
① 《国榷》'498',10,第774页;《明纪》'53',6,第16页。
② 《国榷》'498',10,第776页;《明史》'41',121,第3664—3665页。
③ 《国榷》'498',10,第777页;《明纪》'53',6,第16页;传记见《明史》'41',138,第3969—3970页。
④ 原文见明太祖:《教民榜文》'383'(1398年);重印于《皇明制书》'37',张卤(1523—1598年)编(1579年;重印本,东京,1966—1967年)。关于它的英译文,见张哲朗(音)所译,载《明朝初年的里老制》'30',载《明代研究》,7(1978年),第63—72页。
① 见张哲朗:《明朝初年的里老制》'30',第63—72页,以及该书所引用的史料。
① 清朝顺治皇帝也有同样的六句名言,萧公权已译成英文,见他的《中国农村:19世纪帝国的控制》'212'(西雅图,1960年),第186页;这篇译文被张哲朗(音)所引用,但未注明来源,见他的《里老制》'30',第66页。
② 《国榷》'498',10,第782页。
③ 《国榷》'498',10,第782页。
① 全文见皇帝诏敕手稿汇编,即明太祖:《孝陵诏敕》'384'(1398年以后),重印于《明朝开国文献》'388',Ⅳ,第1939—1941页。参见《国榷》'498',第783—784页。
① 孟森:《明代史》'375'(1957年;重印本,台北,1967年),第89—90页;吴晗:《朱元璋传》'587'(1948年;修订本,1965年;重印本,北京,1979年),第297—298页;富路德和房兆楹编:《明人传记辞典》'191'(纽约和伦敦,1976年),第346、397页;陈大卫(音):《燕王的篡位,1398—1402年》'20'(旧金山,1976年),第1—2页。
① 王崇武编:《奉天靖难记注》'536'(上海,1948年),第11—16页;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540'(上海,1945年),第46—48页;陈大卫(音):《燕王的篡位》'20',第6—8、4—21页;《明人传记辞典》'191',第347、397—398页。
② 关于这方面历史编纂学的修改问题的彻底的讨论,见王崇武:《奉天靖难记注》'536',《引言》和第16—22页;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540',第28—42页。又见陈学霖:《篡位的合法性:永乐帝时期历史编纂学的修改》'23',“关于中华帝国合法性会议”上的论文(美国加州,1975年),第3节。
① 关于这几位卓越的儒家顾问的简略传记,见吴缉华:《论建文时的宰辅及其对明代政局的影响》'571',载他的《明代制度史论丛》'580'(台北,1971年),Ⅰ,第159—166页;《明人传记辞典》'191',第224、426、911页。
① 关于方孝孺的政治思想,见克劳福德等编:《根据明初社会来看方孝孺》'129',载《华裔学志》,15(1956年),第308—318页;沈刚伯:《方孝孺的政治学说》'464',载《大陆杂志》,22,5(1961年3月),第1—6页。
① 黄章健:《读〈皇明典礼〉》'246',载他的《明清史研究论丛》'242'(台北,1977年),第120—141页。
② 阪仓笃秀:《建文帝的政策》'444',载《人文研究》,27,3—4(1978年),第10—14页;毛佩琦:《建文新政和永乐继统》'373',载《中国史研究》,2(1982年4月),第41—42页。
① 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540',第8—27页。
① 黄章健:《〈大明律诰〉考》'245',又《明洪武永乐朝的榜文峻岭》'243',分别见于他的《明清史研究丛稿》'242',第187—190、258—259页;毛佩琦:《建文新政》'373',第38—41页。
② 吴缉华:《论明代前期税粮重心之减税背景及影响》'572',载他的《明代社会经济史论丛》'583',1(台北,1970年),第76—81页;周良霄:《明代苏松地区的官田与重赋问题》'95',载《历史研究》,10(1957年10月),第63—75页。
① 王崇武:《奉天靖难记注》'536',第22—23页。
② 这一点是陈大卫(音)提出来的,见他的《燕王的篡位,1398—1402年》'20',第36—38页。关于姚广孝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561页。
① 黄章健:《读〈皇明典礼〉》'246',载《明清史研究丛稿》'242',第122—127页。
② 吴晗:《朱元璋传》'587',第160—162页。陈大卫(音):《燕王的篡位》'20',第9—11页;德雷尔:《明初政治史,1355—1435年》'146'(斯坦福,1982年),第148—152页;又见张奕善:《夺国后的明成祖与诸藩王关系考》'35',载《文史哲学报》,31(1982年12月),第44—51页。
③ 关于在《祖训》'386'中对诸藩王加以管束的条令和法规,见王崇武的《明靖难史事考证稿》'540'中所引用的文章,第105—107、110—111页。关于《祖训录》中对藩王分封问题的详细研究,见黄章健:《论〈皇明祖训录〉颁行年代并论明初封建诸王制度》'240',载《明清史研究丛稿》'242',第31—56页。
① 关于这一点,又可见本书下面第8章有关择君与君位继承问题的部分。
② 王崇武:《奉天靖难记注》'536',第26—28页;以及《明靖难史事考证稿》'540',第100—102页。
③ 吴缉华:《论建文时的宰辅》'571',载《明代制度史论丛》'580',Ⅰ,第166—169页;吴缉华:《明代皇室中的洽和与对立》'582',载《明代制度史论丛》'580',Ⅱ,第281—283页;陈大卫(音):《燕王的篡位》'20',第16—19页;阪仓笃秀:《建文帝的政策》'444',第6—10页。
① 关于永乐帝生母问题的彻底讨论,见以下各种著作。傅斯年:《明成祖生母记疑》'183',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3(1931年4月),第406—414页;李晋华:《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318',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1(1936年3月),第55—57页;吴晗:《明成祖生母考》'590',载《清华学报》,10,3(1935年7月),第631—646页;S。J。萧:《明朝诸帝有蒙古人血统这一奇异理论的历史意义》'462',载《中国社会与政治科学评论》,20(1937年),第492—498页;司律思:《关于永乐帝有蒙古先世之传说的手抄稿本》'451',载《蒙古学会临时会议论文集》,8,《拉铁摩尔教授七十寿辰蒙文纪念论文集》(印第安纳,布鲁明顿,1972年),第19—61页。
② 王崇武:《奉天靖难记注》'536',第1—4页。寺田隆信:《永乐帝》'510'(东京,1966年),第33—36页;《明人传记辞典》'191',第356页;关于徐达的传记,见《明人传记辞典》,第602页。
① 关于洪武帝任命朱允炆为储君(在1392年)之事,见上面注'15'。又见寺田隆信:《永乐帝》'510',第44—46页。
② 王崇武:《奉天靖难记注》'536',第17—20页;陈大卫(音):《燕王的篡位》'20',第19—21页。关于这些藩王的命运,详见张奕善:《夺国后的明成祖与诸藩王关系考》'35',第51—55页。
③ 弗里斯:《姚广孝和尚(1335—1418年)与一个时代》'178',载《远东》,7,1(1960年),第158—184页;陈大卫(音):《燕王的篡位》'20',第25—39页。
① 王崇武:《奉天靖难记注》'536',第2809、33—48页;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540',第53—58页。按,“靖难”之名来源于事后的一份关于内战问题的官方文件,它的标题就是《奉天靖难记》。这文件在燕王登极后不久就编了出来,目的在说明他之反抗朝廷和他之即位都是合法的。关于对这份文件的简明评价,见王崇武:《奉天靖难记注》中的序,以及王崇武:《奉天靖难史事考证稿》,第6—18页。
永乐统治时期
永乐皇帝通常被人们称为明王朝的第二位创立者。这个称号暗指他恢复了祖先的制度,否定前一朝代的统治;它还暗示这位皇帝采取新的主动行动扩充了帝国的版图。旧的制度和法令经过修改使得适合时代的需要,同时在一系列空前的帝国战斗中,明王朝的军事力量远逾中国本土以外。
永乐时代的特点反映了这位新皇帝的政治和军事背景,也反映了他个人对于帝国制度的看法。他是作为职业军人上的台,他对打仗有很大的兴趣,无疑受他的追随者的个人拥护。赫赫武功、北方边境的安全和政治霸权——这些形成了他对帝王形象的憧憬。但是,他也受过完全的经典教育,并且继承了一个足以很好地管理这个国家并支持他的范围广泛的军事活动的文官政府。出于实际的以及意识形态的理由,他强化了文官政府和一个有效率的及稳定的官僚政制。如果不是这样,他就不可能进行足以夸耀的军事冒险。在他统治的时期,几乎在军、政两方面的所有部门都进行了革新和改动。甚至帝国的都城也迁移到了新址。
文官政府的这些发展与皇帝的全神贯注于战斗和建立巩固的政治霸权等方面的活动是并行不悖的,有时被这些活动所压倒。他讨伐蒙古人,并吞安南,和某些中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实现和日本及其他海上邻国的贸易关系的正常化,以及去南洋和西洋进行伟大的探险——这一切都大大扩大了明国家的影响。
不可避免的是,皇帝所理想的帝国政府和军事扩张这两个互相纠缠在一起的憧憬会发生冲突。因此,永乐的统治充满了互相矛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