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辽史(二十四史)-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统、副都统、都监各一人。又选诸军兵马尤精锐者三万人为护驾军,又选骁勇三千人为先锋军,又选剽捍百人之上为远探拦子军,以上各有将领。又於诸军每部,量众寡,抽十人或五人,合为一队,别立将领,以备勾取兵马,腾递公事。

其南伐点兵,多在幽州北千里鸳鸯泊。及行,并取居庸关、曹王峪、白马口、古北口、安达马口、松亭关、榆关等路。将至平州、幽州境,又遣使分道催发,不得久驻,恐践禾稼。出兵不过九月,还师不过十二月。在路不得见僧尼、丧服之人。

皇帝亲征,留亲王一人在幽州,权知军国大军。既入南界,分为三路,广信军、雄州、霸州各一。驾必由中道,兵马都统、护驾等军皆从。各路军马遇县镇,即时攻击。若大州军,必先料其虚实、可攻次第而後进兵。沿途民居、园囿、桑柘,必夷伐焚荡。至宋北京,三路兵皆会,以议攻取。及退亦然。三路军马前後左右有先锋。远探拦子马各十数人,在先锋前後二十馀里,全副衣甲,夜中每行十里或五里少驻,下马侧听无有人马之声。有则擒之;力不可敌,飞报先锋,齐力攻击。如有大军,走报主帅。敌中虚实,动必知之。军行当道州城,防守坚固,不可攻击,引兵过之。恐敌人出城邀阻,乃围射鼓噪,诈为攻击。敌方闭城固守,前路无阻,引兵进,分兵抄截,使随处州城隔绝不通,孤立无援。所过大小州城,至夜,恐城中出兵突击,及与邻州计会军马,甲夜,每城以骑兵百人去城门左右百馀步,被甲执兵,立马以待。兵出,力不能加,驰还勾集众兵与战。左右官道、斜径、山路、河津,夜中并遣兵巡守。其打草谷家丁,各衣甲持兵,旋团为队,必先斫伐园林,然後驱掠老幼,运土木填壕堑;攻城之际,必使先登,矢石檑木并下,止伤老幼。又於本国州县起汉人乡兵万人,随军专伐园林,填道路。御寨及诸营垒,唯用桑柘梨栗。军退,纵火焚之。敌军既阵,料其阵势小大,山川形势,往回道路,救援捷径,漕运所出,各有以制之。然後於阵四面,烈骑为队,每队五、七百人,十队为一道,十道当一面,各有主帅。最先一队走马大噪,冲突敌阵。得利,则诸队齐进;若未利,引退,第二队继之。退者,息马饮水抯。诸道皆然。更退迭进,敌阵不动,亦不力战。历二三日,待其困惫,又令打草谷家丁马施双帚,因风疾驰,扬尘敌阵,更互往来。中既饥疲,目不相睹,可以取胜。若阵南获胜,阵北失利,主将在中,无以知之,则以本国四方山川为号,声以相闻,得相救应。

若帝不亲征,重臣统兵不下十五万众,三路往还,北京会兵,进以九月,退以十二月,行事次第皆如之。若春以正月,秋以九月,不命都统,止遣骑兵六万,不许深入,不攻城池,不伐林木;但於界外三百里内,耗荡生聚,不令种养而已。

军入南界,步骑车帐不循阡陌。三道将领各一人。率拦子马各万骑,支散游弈百十里外,更迭觇逻。及暮,以吹角为号,众即顿舍,环绕御帐。自近及远,折木稍屈,为弓子铺,不设枪营堑栅之备。

每军行,鼓三伐,不问昼夜,大众齐发。未遇大敌,不乘战马;俟近敌师,乘新羁马,蹄有馀力。成列不战,退则乘之。多伏兵断粮道,冒夜举火,上风曳柴。馈饷自赍,散而复聚。善战,能寒。此兵之所以强也。

※校勘记

一:遥辇耶澜可汗十年岁在辛酉太祖授钺专征按世表,耶澜可汗在唐会昌间,次巴刺可汗在咸通间,又次痕德可汗在光启间。辛酉岁当天复元年,不合。太祖纪上,「唐天复元年,岁辛酉,痕德可汗立,以太祖为本部夷离,专征讨。」较近实际。

二:十五年遥辇可汗卒遗命逊位于太祖按太祖纪上云,丙寅年「十二月,痕德可汗殂」,太祖翌年丁卯岁「正月,即皇帝位」。

三:背阴国按纪太祖六年七月作术不姑。

四:于骨里国按纪神册四年九月作乌古都,属国表作骨里国。

五:搭挷伞按「挷」字不见字书。道光殿本考证云:「通考作『搭钩毡伞』。史以钩、毡二字偏旁误合为『挷』字」。

 





第三十五卷志第五

兵卫志中

御帐亲军

汉武帝多行幸之事,置期门、飞、羽林之目,天子始有亲军。唐太宗加亲、勋、翊、千牛之卫,布腹心之地,防卫密矣。辽太祖宗室盛强,分迭刺部为二,宫卫内虚,经营四方,未遑鸠集。皇后述律氏居守之际,摘蕃汉精锐为属珊军;太宗益选天下精甲,置诸爪牙为皮室军。合骑五十万,国威壮矣。

大帐皮室军。

太宗置,凡三十万骑。

属珊军。

地皇后置,二十万骑。

宫卫骑军

太祖以迭刺部受禅,分本部为五院、六院,统以皇族,而亲卫缺然。乃立斡鲁朵法,裂州县,割户丁,以强干弱支。诒谋嗣续,世建宫卫。入则居守,出则扈从,葬则因以守陵。有兵事,则五京、二州各提辖司传檄而集,不待调发州县、部族,十万骑军已立具矣。恩意亲洽,兵甲犀利,教练完习。简天下精锐,聚之腹心之中。怀旧者岁深,增新者世盛。此军制之良者也。

弘义宫:

正丁一万六千,

蕃汉转丁一万四千,

骑军六千。

长宁宫:

正丁一万四千,

蕃汉转丁一万二千,

骑军五千。

永兴宫:

正丁六千,

蕃汉转丁一万四千,

骑军五千。

积庆宫:

正丁一万,

蕃汉转丁一万六千,

骑军八千。

延昌宫:

正丁二千,

藩汉转丁六千,

骑军二千。

彰愍宫:

正丁一万六千,

蕃汉转丁二万,

骑军一万。

崇德宫:

正丁一万二千,

蕃汉转丁二万,

骑军一万。

兴圣宫:

正丁二万,

蕃汉转丁四万,

骑军五千。

延庆宫:

正丁一万四千,

蕃汉转丁二万,

骑军一万。

太和宫:

正丁二万,

蕃汉转丁四万,

骑军一万五千。

永昌宫:

正丁一万四千,

蕃汉转丁二万,

骑军一万。

敦睦宫:

正丁六千,

蕃汉转丁一万,

骑军五千。

文忠王府:

正丁一万,

蕃汉转丁一万六千,

骑兵一万。

十二宫一府,自上京至南京总要之地,各置提辖司。重地每宫皆置,内地一二而已。太和、永昌二宫宜与兴圣、延庆同,旧史不见提辖司,盖阙文也。

南京:

弘义宫提辖司。

长宁宫提辖司。

永兴宫提辖司。

积庆宫提辖司。

延昌宫提辖司。

彰愍宫提辖司。

崇德宫提辖司。

兴圣宫提辖司。

延庆宫提辖司。

敦睦宫提辖司。

文忠王府提辖司。

西京:

弘义宫提辖司。

长宁宫提辖司。

永兴宫提辖司。

积庆宫提辖司。

彰愍宫提辖司。

崇德宫提辖司。

延庆宫提辖司。

文忠王府提辖司。

奉圣州:

弘义宫提辖司。

长宁宫提辖司。

永兴宫提辖司。

积庆宫提辖司。

彰愍宫提辖司。

崇德宫提辖司。

兴圣宫提辖司。

延庆宫提辖司。

文忠王府提辖司。

平州:

弘义宫提辖司。

长宁宫提辖司。

永兴宫提辖司。

积庆宫提辖司。

延昌宫提辖司。

彰愍宫提辖司。

兴圣宫提辖司。

延庆宫提辖司。

文忠王府提辖司。

中京:

延昌宫提辖司。

文忠王府提辖司。

上京:

文忠王府提辖司。

凡诸宫卫,丁四十万八千,出骑军十万一千。

大首领部族军

辽亲王大臣,体国如家,征伐之际,往往置私甲以从王事。大者千馀骑,小者数百人,着籍皇府。国有戎政,量借三五千骑,常留馀兵为部族根本。

太子军。

伟王军。

永康王军。

于越王军。

麻答军。

五押军。

众部族军

众部族分隶南北府,守卫四边,各有司存,具如左。

北府凡二十八部。

◎ 侍从宫帐:

奚王府部。

◎ 镇南境:

五院部。

六院部。

◎ 东北路招讨司:

乌隗部。

◎ 东北路统军司:

遥里部。

伯德部。

奥里部。

南克部。

北克部。

图卢部。

术者达鲁虢部。

河西部。

◎ 西北路招讨司:

突吕不部。

奥衍女直部。

室韦部。

◎ 西南路招讨司:

涅剌部。

乌古涅剌部。

涅剌越兀部。

梅古悉部。

颉的部。

匿讫唐古部。

鹤剌唐古部。

◎ 黄龙府都部署司:

隗衍突厥部。

奥衍突厥部。

北唐古部。

五国部。

◎ 乌古敌烈统军司:

迭鲁敌烈部。

◎ 戌隗乌古部:

北敌烈部。

南府凡一十六部。

◎ 镇驻西南境:

乙室部。

◎ 西南路招讨司:

品部。

迭达迭剌部。

品达鲁虢部。

乙典女直部。

◎ 西北路招讨司:

楮特部。

◎ 东北路统军司:

达马鼻古德部。

◎ 东北路女直兵马司:

乙室奥隗部。

◎ 东京都部署司:

楮特奥隗部。

窈爪部。

稍瓦部。

曷术部。

◎ 戍倒塌岭:

讹仆括部。

◎ 屯驻本境:

撒里葛部。

南唐古部。

薛特部。

※校勘记

一:太宗置凡三十万骑按百官志二,太祖时已置。太宗增多至三十万骑。

二:正丁一万四千按各宫丁数,均为户数之二倍,检营卫志上,永昌宫正户八千。若非例外,则丁数应为一万六千。

三:西京按营卫志上,兴圣宫提辖司四。此西京下无兴圣宫提辖司,疑脱。

四:北府凡二十八部按营卫志下,尚有突吕不室韦部、涅剌拿古部、伯斯鼻古德部属东北路统军司,品部属西北路招讨司,均隶北府。凡三十二部。

五:图卢部按营卫志下作图鲁部。

六:南府凡一十六部按营卫志下,尚有耨碗爪部属东京都部署司,隶南府,又品部、南唐古部隶北府。凡十五部。

七:品部按纪会同四年正月作品卑部,统和四年四月作频不部。

八:迭达迭剌部营卫志下、百官志二。并作迭剌迭达部。

九:品达鲁虢部按纪开泰七年六月作品打鲁瑰部。

一○:东北路女直兵马司按营卫志下作东北路兵马司。

一一:戍倒塌岭讹仆括部按营卫志下,讹仆括部,与撒里葛三部同,居望云县东。特里特勉部戍倒塌岭。

一二:南唐古部按营卫志下,南唐古部隶北府。

 





第三十六卷志第六

兵卫志下

五京乡丁

辽建五京:临潢,契丹故壤;辽阳,汉之辽东,为渤海故国;中京,汉辽西地,自唐以来契丹有之。三京丁籍可纪者二十二万六千一百,蕃汉转户为多。析津、大同,故汉地,籍丁八十万六千七百。契丹本户多隶宫帐、部族,其馀蕃汉户丁分隶者,皆不与焉。

太祖建皇都于临潢府。太宗定晋,晋主石敬瑭来献十六城,乃定四京,改皇都为上京。有丁一十六万七千二百。

临潢府:

临潢县丁七千。

长泰县丁八千。

保和县丁六千。

定霸县丁六千。

宣化县丁四千。

潞县丁六千。

易俗县丁一千五百。

迁辽县丁一千五百。

祖州:

长霸县丁四千。

咸宁县丁二千。

越王城丁二千。

怀州:

扶馀县丁三千。

显理县丁二千。

庆州玄宁县丁一万二千。

泰州兴国县丁一千四百。

长春州长春县丁四千。

乌州爱民县丁二千。

永州:

长宁县丁九千。

义丰县丁三千。

慈仁县丁八百。

仪坤州广义县丁五千。

龙化州龙化县丁二千。

降圣州永安县丁一千五百。

饶州:

长乐县丁八千。

临河县丁二千。

安民县丁二千。

头下:

徽州丁二万。

成州丁八千。

懿州丁八千。

渭州丁二千。

原州丁一千。

壕州丁一万二千。

福州丁五百。

横州丁四百。

凤州丁一千。

遂州丁一千。

丰州丁一千。

顺州丁二千。

闾州丁二千。

松山州丁一千。

豫州丁一千。

宁州丁六百。

东京,本渤海,以其地建南京辽阳府。统县六,辖军、府、州、城二十六,有丁四万一千四百。天显十三年,太宗改为东京。

辽阳府:

辽阳县丁三千。

仙乡县丁三千。

鹤野县丁二千四百。

析木县丁二千。

紫蒙县丁二千。

兴辽县丁二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