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几度东风吹世换-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必被好事者谱入歌曲,广为传唱。张为曾做《诗人主客图》分元和诗人为六派,各有主人一人,升堂、入室、及门等宾客若干,以武元衡为瑰奇美丽主,与白居易齐名,刘禹锡尚在其下,可见其影响力。高崇文虽有平蜀之功,然善治军不善治蜀,宪宗于是让武元衡代他为西川节度使。高崇文走的时候满载军资金帛伎乐古玩而归,“蜀地几为之空”。武元衡到任之后选贤才,安黎民,抚蛮夷,为政廉明,生活节俭,政绩卓著,中外同钦。然而蜀地自韦皋以来已养成了诗酒花韵召伎宴饮的官场习气,即席赋诗对于文采风流的武元衡来说当然是小菜一碟,但持身甚正的他并不真喜欢这种浮华风气,《新唐书》说他“雅性庄重,然淡于接物”,就是说他不喜欢应酬。从那句“满堂谁是知音者”的宴饮诗里,我们仿佛可以看见一片觥筹交错中武元衡那温和有礼而又有些寂寞的微笑。一次宴席上,西川从事(州府佐官)杨嗣喝得大醉,强逼武元衡用大酒杯喝酒。武元衡不喝,杨嗣就把酒浇在他身上,并声称我用酒来给你洗澡。武元衡一动不动,任他浇完了酒,才缓缓地站起来,淡淡一笑,换了一身衣服,又参加酒会,终不让宴会不欢而散。
  然而,谁若以为他的温文尔雅是怯懦无用,他的彬彬有礼是软弱可欺,那就错了。这个清雅俊逸如鹤一般的男子,在任何场合下都不会失礼,但任何压力都不能让他低头。元和三相,以他的性格最为倔强刚烈,是朝廷里最为强硬的主战派。得宪宗信任拜相之后,所有兵事都由武元衡主持,平定浙西节度李锜之乱,又力主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时强藩相互勾结,又重金贿赂朝廷大臣,互为呼应,武元衡承受着极重的压力,却从不为所动,一力主战,声色俱厉,决不对强藩退让半步。对于杜黄裳,藩镇想过贿赂,对于武元衡,就只有诋毁和攻击。在一切政治手段均告无效之后,元和十年,武元衡被藩镇派遣的刺客刺杀身亡。武元衡之死,极为惨烈悲壮,唐书描述如下:
  〖元衡宅在静安里,十年六月三日,将朝,出里东门,有暗中叱使灭烛者,导骑诃之,贼射之,中肩。又有匿树阴突出者,以棓击元衡左股。其徒驭已为贼所格奔逸,贼乃持元衡马,东南行十余步害之,批其颅骨怀去。及众呼偕至,持火照之,见元衡已踣于血中,即元衡宅东北隅墙之外。时夜漏未尽,陌上多朝骑及行人,铺卒连呼十余里,皆云贼杀宰相,声达朝堂,百官恟々,未知死者谁也。须臾,元衡马走至,遇人始辨之。既明,仗至紫宸门,有司以元衡遇害闻。上震惊,却朝而坐延英,召见宰相。惋恸者久之,为之再不食。〗
  武元衡是唐朝我最喜欢的宰相之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那悲剧性的结局吧。他的诗作以瑰奇艳丽著称,唐诗中色彩最浓烈的诗作就莫过于他的那首“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末句色彩对比之强烈感性,常常让我想起他温和的微笑和悲情的结局,想起飞腾的火焰和淋漓的鲜血,昭示着生命的壮烈与不屈。他终以自己的生命为献祭,来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追求。
  与武元衡同时遇刺的还有宰相裴度,他戴的扬州毡帽救了他一命(据说此后扬州毡帽风行一时),不少大臣慑于暴徒之残忍猖狂,提议放弃淮西用兵,并且罢免裴度。但是宪宗力排众议,不但不免裴度,而将他擢为宰相,全力主持淮西军务。
  裴度,晚唐著名政治家,曾为武元衡幕僚,受其影响很深。面对着强藩的暗杀威胁和朝廷内主和派的诸多牵制,裴度毅然肩负起平藩的重任。淮西之战自元和九年始,终于元和十二年,为宪宗平藩战事中之时间最长者。在这次战争中,裴度起的是总指挥的作用。参战将领虽不乏当世名将,但是都没有能力统筹战局,门户观念很重,难于团结。所以前期官军的战绩是不乐观的。元和十二年七月,讨伐淮西的战争进入第四个年头,前方战争屡屡失利,兵饷运输又发生了严重困难,大臣包括李逢吉等宰相在内形成了一股很强的反战势力。这时是裴度出来支撑局面,才使得进行已经的武力计划不至于中途流产。“若贼灭,则朝天有期;贼在,则归阙无日”,裴度立下生死状,自请去前方督战,取消宦官监军,全力支持李朔的作战计划。于是有了李朔雪夜入蔡州城擒吴元济的传奇。讨伐淮西的胜利,大大震慑了各地割据者,有自动归附的,也有犹豫观望的,在宪宗的支持下,裴度或游说或讨伐,终于平定各地大小藩镇,至少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当此之时,唐之威令,几于复振”,史称“元和中兴”,裴度不愧为“中兴”的功臣。韩愈曾撰碑文,以淮西的胜利裴度应居首功。李朔不服争功,谦和的裴度当即找人另撰碑文以李朔为首功,然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广为传颂的始终是韩文,在天下人的心里,自有他们的评判。
  裴度在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历任显职,三度拜相,又被五次排挤出朝廷。宪宗去世后,好不容易解决的藩镇问题在穆宗朝又再度出现。穆宗不能给与裴度强有力的支持,诸宰相不是与之通力合作,而是不断的拉后腿。在累战无功的情况下,又是裴度再度出马,主持削藩。穆宗贪玩不理朝政,但在裴度打理下政局尚可支持。敬宗被宦官刘克明谋害,又是裴度出面收拾残局,诛杀刘克明,拥立文宗继位。晚唐宦官当道,人臣趋奉,如元稹等都奔走门下以求闻达,唯裴度敢于打击骄横的宦官。朋党相争之时,他也不拉帮结派,为将相20余年,荐引过李德裕、韩愈等名土,重用过李光颜、李朔等名将,还保护过刘禹锡等,但从不荐引无才的亲友为官。正因他抑权宦,无朋党,因此屡遭排挤,但威望德业,一直为世所重,一身系天下安危数十年,时人论将相,皆“推度为首”,就连“四夷君长”,“见唐使,辄问度老少用舍”。
  裴度卒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享年70余岁,一生平藩镇,黜权奸,斗宦官,远朋党,善始善终,名动华夷,风度传于古今。关于裴度的风度,正史野史都记载很多,更成为后世小说戏剧的热门题材,至今流传的传统剧目中,仍有《裴度还带》这一出。裴度不信术数,不好服食,经常和人家说:管它是鱼肉还是果蔬,有了就吃,生老病死,顺其自然。他的处变不惊、神观迈爽,操守坚正,不仅直接影响了大唐的下一位名相李德裕,而且成为宋代宰臣效仿的榜样。宋代宰相常常都有一段“身外之物不足贵,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故事。从吕蒙正拾千金而不动心,吕公著失重宝而不变色的这类轶事里,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唐人那洒脱豁达的流风余韵。
  然而今天我们谈起宰相风度,不仅仅在于他们面目的俊秀,风度的优雅,更在于他们温文尔雅的外表下那铁石般的意志和宽厚的心胸。为国家、为公义,一往无前,九死而无悔,对于个人的名利荣辱,却是淡然处之,毫不萦怀。武元衡受辱于小吏,裴度让功于李朔,但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即使面对着藩镇强权和死亡的威胁,也铁骨铮铮绝不后退半步。这种巨大的反差,更增加了他们的人格魅力,千载之下,读来仍然震撼人心。而这种笑看生死的择善固执,并不是后世小气文人的迂腐斗气,他们确有经世之才,救世之功,这才是最重要的。必要以开元盛世、元和中兴为背景,才能凸显其与酸文腐儒的不同。在其位需谋其政,身为宰相,一身系天下安危,首先应对国家尽责,对百姓尽心,在此基础上的淡泊和谦让,才分外让人感叹。
  因此让玄宗赞叹不已的张九龄的宰相风度,对于百姓来说,又是另具一番意义:不在于他的千古文章,不在于他的翩翩神采,而在于他刚直不阿的耿介风骨,以及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因怜惜岭南百姓翻山越岭的艰难,张九龄奏请将秦时的梅关古道从原来蜿蜒曲折的羊肠小道拓凿成一条宽阔平坦可供四马并行的车马大道。此后千余年,梅关古道一直是连接中原与岭南,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最重要通道和纽带:南北货物经此流通,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得以相连。今日韶关等地仍有风度楼、风度路、风度堂等,据说俱为纪念“九龄风度”而立。而最能体现“九龄风度”的,应该还是梅关古道上的那副对联吧:
  不必定有梅花,聊以志将军姓氏;
  从此可通粤海,愿无忘宰相风流。
  当豺狼咬死了羊
  〔文/尘埃不见〕
  豺狼咬死了羊。这句话是唐朝时某驿站的一位服务生说的,选择其做标题是因为可以引出几个有趣的故事。
  长寿元年(公元六九二年),武则天下令禁屠杀及捕鱼虾。
  这个具有慈善意义禁令的范围仅限于低等动物,人不包括在内。因此就不好意思对人家讲我们也曾辉煌早在一千多年前唐朝的一个皇帝就是动物保护主义者。
  不许杀生显然给餐饮业带来沉重的打击,也影响到很多人生活。一个被武则天亲手提拔的官员就抱怨说,今断屠杀,鸡鱼猪驴俱不得吃,空吃米面,如何得饱。这个人是很爱吃肉的,每当让厨子做肉饼时都要叮嘱少放葱多加肉,时人管他叫缩葱侍御史。
  吃肉难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怎么解决?经典著作《易传》中指出:变则通。一变通对策就出来了。
  有一件事发生在娄师德身上,娄师德应该算是武则天依重的大臣之一,也是武周时期少有的能够全身而终的将相之一。他曾经告诫将要出任代州刺史的弟弟:别人吐到你的脸上,不要擦掉任其自然干掉。颇似西方那条有人打你的左脸把右脸也迎上去的准则。武周时期另一个能够全身而终的宰相是狄仁杰,而狄仁杰能够当上宰相就是娄师德极力推荐的。
  有一次娄师德从东都出发去外地视察,当时他官居御史大夫,是御史台的一把手,三品大员。御史台是国家监察机构,经常要到各地去检查有无违法乱纪的人和事。
  天色将晚,娄师德到一个驿站住宿。驿站是国家设立的招待所,官员入注按其品级享受相应的待遇,这一点从古至今都是相同的。吃饭的时候服务生端上来一盘羊肉,作为监察机关的领导,娄师德当然知道有禁屠令,也知道违反圣上的禁令会得到什么样的处罚,便严肃的追问:
  圣上严令禁止杀生,为什么还有羊肉。
  服务生回答说:
  是一只豺狼咬死了这只羊。
  豺狼咬死的羊当然和人杀生无关,至于是不是真的,娄师德心知肚明,因此他说:
  这只豺狼很有眼色。
  接下来的事更有趣,服务生又端上来一盘鱼,娄师德照例要质问:
  圣上严令禁止捕鱼,为什么还会有鱼。
  服务生也照例回答:
  是一只豺狼咬死了这条鱼。
  这个答案具有明显的逻辑性错误,被称作“宽厚清慎”以唾不拭干教人的娄师德也不由得训斥起服务生:
  短智汉,应该是水獭咬死了鱼。
  短智的直译应该是智力不足,就是现在的缺心眼,与之相比,知书达理的娄师德所说的理由显然更具有说服力。古人有“獭祭鱼”一说,讲的是水獭经常会将捕得的鱼摆在水边上,像人类祭奠时摆上乾肉一样,既然如此,人们在水边上拣到死鱼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看到这大家就会明白,“四菜一汤”之类规定自古以来就不怎么灵。
  说完了官员再谈谈餐饮业,餐饮业讲的是经济效益,是要挣钱的,你不让他用肉很多菜就失去了味道。唐朝在那个时期应该是发达的,但我估计绝大多数人还远没有达到吃腻了大鱼大肉而去品尝山野菜的地步,下馆子少不了点上几个荤菜,再说据现代人推测会有不少豪杰侠客一边吃着肉一边留意着身边的动静随时准备腾空跃起长剑出鞘,因此如何尽快走出禁屠令所造成的困境,是一个很急迫的问题。餐饮业想出的办法是:将各种肉煮成浓浓的肉汤,再用这种肉汤来烹饪菜肴。咱们国家传统烹饪中有一种叫做高汤的用料,一般来说是用土鸡、火腿、春笋、猪筒子骨、瘦猪肉丁熬制而成,味极鲜,绝非那种水中加了鸡精的汤。这种高汤产生于何时我不太了解,但武周时期餐馆里所煮的肉汤无疑是一种上品汤。肉汤煮好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用罗网过滤,将汤中的肉块过掉以避嫌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会有过滤不净的现象,端上桌的菜肴中时会有肉块出现,对于违反法令的事经营单位是不负责解释的,问得急了就回答说:罗漏。
  我们可以想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