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走过西藏-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葬他时特意砍下他的右小臂,就放置于村中房顶。此后每当冰雹来临之际,那只干枯了的手便簌簌抖动着自行从房顶落下,防雹师的继承者捡起它,指向乌云,并将其引向山谷深处,使渐渐散去。
  真的很灵验吗?克珠笑而不答。
  我们陪克珠,或者说,克珠陪我们从泽当去扎囊,去领略他家乡的文化风景。两地之间距离不远,一个多小时的汽车路。
  夏季的一天,我们到了结林村,刚巧村民普穷家盖新房,全村男男女女家家户户都来帮忙。男人们站成一排递石片,女人们排成一队背上。站成一排的男子们正在唱这种场合应唱的劳动歌,歌词很动人:
  我们这些乐意帮忙的人,就像一个牛皮船上的兄弟;今生今世在一起,来生来世不分离。
  克珠很自豪地说,我们村很团结,一家盖房,全村帮忙。
  我一听这话就笑起来了。我走过西藏那么多村庄,每到一处大家都这么说,我还曾认真地记载了发表了,其实这是西藏农村的共同特征。
  村人见克珠来了,格外地高兴。即刻敬酒。克珠爬梯子上了房顶,抄起家伙叮叮当当就干起来了。夕阳照在他脸上,显得容光焕发。又有几位妇女端着酒壶酒碗上了房顶,一碗一碗地劝哪,不依不饶。全村的人都醉了,劳动场面格外热烈融洽。普穷说,全村有一百多人参加了盖房,为盖房他家准备了一千八百斤青稞做的酒。
  夏季的另一天,我们陪克珠全家来扎囊家乡过望果节。
  克珠家乡的望果节并非在他的村庄结林村举行,而是在他父亲出生的村庄阿嘎村举行。据说某年结林村欢度过这一节日后,村中连遭疾病灾害等,被认为不吉,从此取消,改为邻村阿嘎村的节庆参与者了。阿嘎村的望果也并不像西藏其它农村那样一年一度地举行,而是每隔十二年在猴年的庄稼成熟时节举行。这一特点连许多藏族人都感到奇怪。更奇怪的是阿嘎村的“萨央节”,没有固定时间,只选在年景不好时或认为有必要时,在春季里举行。也是极其隆重的,为的是使田地里的央重新聚集不使流失。
  阿嘎村的猴年望果已中断了许多年,为了确保今年的成功,听说去年预演过一次,由此可以推测当地人对待这个节日的态度和心情。
  今年藏历水猴年的望果节让我们赶上了。阿嘎村的望果节的隆重程度恐怕是西藏之最了。走遍西藏,不会再有哪个村庄能超过它。转村庄、转田头的盛装队伍阵容庞大,男人们披挂着古旧的武士甲胄,女人们穿戴着鲜艳服饰,儿童们也装饰一新,擎旗的,鸣号的,击鼓的,身背经书、佛龛、宝塔的,人流马队,浩浩荡荡。围绕着辽阔的大田青稞小麦地转上一圈,也是为了央的缘故。结林村和附近乡村倾巢而出,观看歌舞表演和赛马射箭。在这一天的下午,节日气氛的最高潮,是数以千计的乡亲们齐集打麦场,亲朋们互献哈达,互致祝福。这是一个极富人情味、令人动心动容的时刻。真不枉乡亲们一场呵。
  这些仪仗和欢乐场面其实并不是我关心的全部,或主要部分。在这次望果节上,意料之外的收获很大,让我想到喜出望外这个词。
  首先我第一次亲眼目睹了防雹喇嘛的煞有介事的表演。夏季的西藏正是雨季。雨季的西藏几乎天天都在下雨。但在望果节那天,却是阳光格外明丽。村里人得意地告诉我们说,昨天,村长已关照过防雹师阿旺扎巴,请他务必保证今天不得下雨。我们赶紧找到正在观看赛马的阿旺扎巴,阿旺扎巴马上证实了这一说法:是村长让我保证今天不下雨的,我已做过法事。年近七十的防雹师满面笑容,成竹在胸。正说话间,忽见南面山口涌来大面积的乌云,雷鸣电闪。我们不失时机地发问,会不会下雨呢,会不会下雹呢,能否请您即刻施展您的法术呢,允不允许拍摄呢?阿旺扎巴不动声色地微笑说,已念过咒经做过法事了,这片云不要紧的,我早已为它指过路,它不会到我们头顶的。但我们的摄像机已对准了他,经执意恳求,阿旺扎巴友好地应允,在镜头跟前表演了一番:吹起灌了咒语的腿骨号,呜——呜——呜,三声;从小袋里撮出一种名为“拥嘎”的粉状物向上方撤出,并伴有噗——噗——噗吹气;再以手作投掷状若干次,最后以念珠作引领状,示意乌云去往西南方山际。
  全过程用去十多分钟。
  乌云在空中原地滞留许久,在我们没注意的时候散去了。
  第二天应我们之请山南文工团前来演出节目,不想那雨一直下到下午三时方才止住。其间我们央求村长再去关照防雹师,请他把雨云引走,但被婉辞道:阿旺扎巴昨天说过,今天的天气他不再负责了。
  阿旺扎巴是宁多寺僧人。宁多寺在扎囊山谷很深远的地方。秋季里我们想再次拜访阿旺扎巴,曾沿着谷中最难走的路前进了十多里,那无水的谷渠中布满了尖利的石块,就像沿途石山都不断地崩坏了似的。整个扎囊山谷虽有悠久的农业史,也许正因为悠久开发得过了度,才造成生态的失衡、资源的匿乏、自然灾害严重。尤其是干旱缺水和夏季里冰雹频频。宁多寺就应运而生。宁多寺的主要功能是防止冰雹灾害的发生。宁多寺是宁玛派寺院,佛殿内主供的不是通常的佛像和本尊,而是一截从藏东一带迎请的檀香木短柱,被称之为神柱。据说这神柱具有抗旱防雹的法力。据描述,应该是来自原始的生殖器崇拜时代。不过这一主供平素难得一见,只在每年规定的一天里公开供奉。那一天我们寻阿旺扎巴未遇,他去了贡噶县一带乡村化缘去了。秋收后是僧人化缘的大好时机。
  看来宁多寺的民间宗教色彩很浓,不仅防雹,也还有代神汉言,传达神谕的职能。
  在望果节上防雹喇嘛阿旺扎巴表演驱雹的当天,在这个叫作央康的房子里,我第一次看见神汉降神。
  当时防雹喇嘛阿旺扎巴和神汉土登嘉措、几位老年农民在场。他小声询问我们,那个人会降神,你们拍不拍?我们求之不得,岂有不拍之理。老人又跟靠墙坐着的中年男子商量,那人迟疑。当时正值西藏乡村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宣传科学,反对迷信。跳神的都不敢了。我们说,我们是把降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拍的,只拿出去给外国人看,说明西藏传统文化的恢复。那人还不放心,非让我用汉文写一字据,说明原委,签字画押,以免上面批评。
  刚写完证明,一中年妇女忿忿地进来,是神汉土登嘉措的妻子。她板着脸朝丈夫数落一番,说是我们靠劳动吃饭,也不指望降神怎么样,快些回家!
  大家讪讪地坐着。等妇人一走,老僧人阿旺扎巴即刻咿里唔噜念起经来,这是召唤神灵前来附体的经文。土登嘉措立即就像喝醉了酒一样的出现迷幻状态。众人急忙扶他起身,到神案前,七手八脚为他穿起宽袍大袖的神服,戴上夸张的神冠。在场的两位老人弯腰吐舌,谦恭地请求神示:今年年景不佳,庄稼收成不好,村中人畜也有病,如何是好?迷醉状态中的神汉未置一词,但以慢动作从神案上取哈达、抓青稞,吹气后递与二老人。一旁的阿旺扎巴解释神的意思,大意是按旧例供奉。神汉又将一哈达打上结后批挂在对面的摄像机上,以示祝福加持。又从大瓮里舀出浓白的青稞酒,示意我们过去,依次倒进我们的手捧里,让我们喝。从头到尾,神汉一言不发,这是他的降神风格。
  分发完毕,阿旺扎巴的诵经声也停止。请求神示的一位老人轻松地对我们说,完了。此时的神汉双手合十,做收功状。稍顷,似醒非醒,众人又七手八脚帮他脱神服神冠,扶他靠墙坐下。又稍顷,恢复常态。
  刚刚恢复了常态的土登嘉措就谈感受。说他本心是不想做降神者的,但他出身于降神世家,自八年前出现异常状态后,就由宁多寺僧人陪同开始降神了。只要一听见召唤神灵的经文,就神志不清,身不由己,往下的事情就不知道了。神走了以后感到格外疲倦。
  同一天,我还第一次看到了央古——一招福仪式。当时人们聚集在村前大坝子上歌舞欢娱。忽见一老人头顶一个用羊毛缠起的大帽子,手里捧着装满青稞、插着青稞穗的切玛盒——五谷斗,另只手摇着缠了彩绸的名叫达达的彩箭,还隐约看见他怀里揣一只风干了肉的羊腿。这些都是招福的吉祥之物。没有人尾随,老人一路唱着小曲跌跌撞撞往村里走——他已醉得可以了。我们好奇地跟了他,看他能去哪儿。一路穿过村中小巷,到了央康——装全村福运之气的房子。老人一级级上了台阶,进了房门,放下手中的吉祥物,手舞足蹈跳起舞来。
  房里早有人备好了茶和酒,舞毕就敬给他喝。老人醉眼朦胧地望望我们,用拇指和无名指蘸一点儿茶,掸三下,敬天上人间地下诸神毕,就口诵祝福词:祝自治区领导万寿无疆!
  我们赶紧请他重新说了一遍传统诵词——吉祥如意!兴旺发达!身体康健!永世安乐!
  克珠一直不肯回答我们对于本地地方神、降神行为等问题的询问。正统的佛教教义不情愿承认这些只对今生起作用的神,佛教关心的只是来世。问得着急,实在不能敷衍了,克珠就说,以我自己的观点看,祭祀和供奉诸神作为西藏古老宗教已相沿成习。我们固然尊重它,但从宗教教义来说,这种迷信意义不大。谚语说,善父栽树,恶父造神。就是说,种树为后人造福,造神则是灾难。那些乡土神能怎样呢?“文革”中被打翻在地它也无可奈何;等到重新盖起神殿,敬奉它们了,就听说这人被它踢了一脚,那人给摄去了魂。我从来不信,它们也没把我怎么样。
  看来克珠的观念还是比较传统:他对于宗教不分派别都是肯定的;对于防雹喇嘛他也肯定了一大半:他认为这属于藏密气功范畴,而且具有气象方面的科学知识;对于地方保护神则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属怪力乱神之列。但总起来说,家乡的这些文化现象还是够可爱的。
  节日的第三天再度掀起一个高潮:以克珠兄弟为活佛的嘎则布寺为当地群众举行“嘎旺”仪式。这一仪式以活佛摸顶为重要内容,旨在祝福人民平安吉祥、健康长寿。这一天,连十几里外的县城的人们都赶来了。一向清幽的小寺院一下子就沸腾起来。嘎则布寺本已毁于“文革”之中,前些年由群众自愿集资重建。现有僧人二十人。寺内事务一般由哥哥晋美班丹主管。那一年克珠随乡上宣传队去地区演出,被地区发现了这个创作人才,欲录用在地区文工团。当时克珠只提出了一个条件:把哥哥也一起录用。考虑到晋美班丹的藏文水平也很不错,就将相依为命的哥俩同时录用了。哥哥被分配在地区中学担任藏文教师。寺庙修复后,僧人和百姓们都盼望哥俩中哪怕有一位能回来主持寺庙也好,但未能如愿,引为憾事。
  那天举行仪式前,哥哥晋美班丹为弟弟克珠剃掉了作为诗人作家的长头发,一位老尼姑跪在地上把这些头发收到一起,据说这也是活佛的圣物,将来要放在神圣的地方,例如放进经培或佛肚里。
  组织了一个仪仗吹着法号为克珠换上活佛穿的袈裟,在神圣的气氛中完成了从人格到超人格的转换。
  弟兄两个面对面坐在经堂里念经,哥哥的坐垫比弟弟的要高一点儿。这是弟兄两个苦熬了半生,才重新获得的权利。
  最后,在寺前院坝里,两兄弟一人拿彩箭,一人拿宝瓶,为拥挤不堪的百姓们摸顶祝福。
  我们在现场采访了朝圣的群众。问当地老人们,你们看着克珠长大,现在他又是国家干部和作家,你们觉得他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吗?
  老人们抢着回答说:呵,有天壤之别!他俩天赋极高,几乎没上过学却学识渊博。吃了那么多苦而矢志不渝。我们集资修复寺庙正是为了他俩呵。现在宗教场所已经有了,就缺内在根本佛当住持。他俩是国家干部,因为他们学问高。我们老人有个心愿,有朝一日他们能回到寺院,我们将万分高兴,心满意足。
  我们拦住县城来的几位打扮时髦的小伙子,询问他们,克珠是个活佛,又是一个有妻室儿女的人,你们年轻人怎样看?
  年轻人热情地回答,这不奇佳。我们是佛教徒,也来朝佛,但我们也经常去一些舞厅等娱乐场所。他是活佛,但毕竟是个人。他有学问,对社会有贡献,我们羡慕他。在现代社会,只要心正,我们不能说他是违背宗教的。
  我们又问年轻人,你们是否羡慕克珠,小伙子们回答说,他编的节目我们看过,他写的书我们看过,我们羡慕克珠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