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懂拒绝的老好人-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消息是,你能够阻止取悦症的发展,让你能够马上就改变。为此,你只需要从行为、思维或情感方面的小改变开始。因为每个改变都必然会促成下一个,所以你很快就会看到,就像码成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取悦于人的习惯会一个接一个地倒下。

  你在情感、思维或行为上更多的改变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吗?这是肯定的。但是,你应该保持自己的节奏,以小的步骤开始。

  也可以指取悦症(Disease to Please)。

  第一部分 认知型“好人”

  前面讲过,认知型“好人”的根源问题在于:取悦于人的心态。这些心态构成你个人“思维设备”的一部分,就是你考虑取悦时用到的那部分。快速地检查一下这个设备,我们会发现很多种心理工具:思维方式、信念、自我强加的规则、有关自我和他人的预期、对自我和自尊的评价以及所有思维信息至关重要的处理方式。

  取悦于人的心态存在逻辑上的缺陷和错误。它们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危险的,因为它们会导致沮丧、焦虑、自责和内疚等消极情感,让你陷在适得其反的紧张循环中难以自拔。

  你的思维方式会对你的情感产生非常强烈的影响,而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你依靠自己的思维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取悦于人的心态是危险的,因为它们唆使你为自己取悦于人的习惯找理由,从而任这些习惯变得根深蒂固。它们还纵容你继续逃避消极及可怕的情感,而后果就是你从来没有学过克服或控制这些情感。

  正如你将会看到的,在你的孩提时代,有些取悦于人的心态可能是恰当的,甚至是有益的。但如今你是成年人了,大多数这样的心态对你不利。你需要修复和纠正自己的错误思维,因为你目前的思维方式已经不再适合你了。正相反,它们把你牢牢地困在了取悦症的陷阱中。

  说得形象点儿,你的头脑被自己有缺陷的、错误的思维方式毒化了,至少是被污染了。用如今的网络语言说,你的头脑中了取悦于人的病毒,它在破坏你硬盘上的大部分数据,其中包括你跟他人相处时的情感和行为。

  例如,取悦于人的心态牢牢地根植于强制的当好人的自我概念中。你不仅期望别人普遍认可你无与伦比的好,而且还期望自己的内心能始终感到愉快。

  “好”是取悦者的心理盔甲。在你心灵深处,你相信当好人能让你赢得别人的喜爱,能保护你免受刻薄、拒绝、愤怒、冲突、批评以及反对的伤害。但是,当你跟另一个人有了消极的相处经历(这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你的思维方式会让你感到自责。这是因为在取悦于人的心态中,如果你遭到了拒绝或受到了伤害,你会认为原因是你不够好。这种想法跟于己不利的沮丧只有一线之隔。

  你会理解孩提时代留下来的这种魔幻思维。在那时,你所接受的灌输可以保护你。作为一个小孩,你的魔幻思维是正常的,可爱的,而且很可能是无害的。但现在你是大人了,这种魔幻思维是幼稚的,不恰当的,因此已经不再适合你了。

  包括你自己在内,没有谁认为你是一个自私的人,这一点对取悦于人的心态也至关重要。但是,你对“自私”的界定过于广泛,而且有些重要的方面存在本质上的错误。维护自身利益跟为人自私有着重大区别。你可以选择做圣人,牺牲自己来满足家人和朋友的需要。但是,这样做并不能证明你不自私,而只能证明你喜欢伤害自己。

  只要重新定义和纠正你对“自私”或“好”等词语的解释,你就迈出了从取悦症陷阱中脱身的第一步。

  你可能对这些取悦于人的想法和信念忍受得太久了,以至于觉得它们就是正确的。但是,在进入下一章之前,你需要认清这样一个事实:取悦于人的心态是错误的。

  在阅读这部分内容时,你的目标应该是弄清楚为什么你的想法是错的。你要坚定地对自己说,你的思维能够并且也应该纠正。探讨心态的每一章都以“态度调整”结尾,为纠正和改变自我损害的思维模式提供了可靠、具体的指导。

  当你读到很多取悦症的案例时,你可能会发现自己跟他们同病相怜。有时候,我们能在别人身上看到我们在自己身上看不清的东西。当你思考这些案例以及研究我们的讨论时,请注意这些信息怎样才能直接应用在你自己身上。这些材料将帮助你形成一些重要的认识,让你更深刻地理解,用有缺陷的心理程序来处理人际关系这种重要的东西,你会付出怎样的代价。

  当你改变自己的思维时,你也将跟着改变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请记住,只要纠正你的思维,只要迈出一小步,你就开启了改变的连锁反应,最终让自己从取悦症中完全解脱。

  第2章 有害的思维

  作为一个老好人,可能自以为自己擅长让别人高兴,但是实际上,他们的真正特长在于让自己感到痛苦、可怜、力不从心。

  读到这里,或许你刚刚意识到你是多么擅长让自己难受。作为一个取悦者,你让自己听任居高临下的命令摆布,苛求自己遵守严格的个人准则,并用一些不切实际的判断标准来衡量自己。而且,你做这一切就是为了当个“好”人!

  但是,你为什么不能对自己好一点儿呢?

  搞破坏的“应该”

  原因就在于,你的思维被很多苛求的、错误的“应该”陈述污染了,扭曲了。

  这种病毒会让很多“应该”和“必须”侵入你的思维,瘫痪你的头脑计算机,破坏你的情感能力,让你无法感到快乐、满足、自信或成功。

  相反,由于你一直在给自己施加压力,在苛刻地评判自己,所以你成了这种独裁控制的受害者。当你未能丝毫不差地服从自己内心的命令时,你就会让自己感到内疚、自责、沮丧、消沉。当别人不能满足你的准则中隐含的期望时,你就会感到愤怒、挫折和失望,想要指责别人。

  取悦于人的10条戒律

  或许,你还没有充分意识到你对自己有多苛刻。那就请你看看下面列出的取悦于人的10条戒律吧。要想达到这些要求,有谁会感受不到持续不断的压力呢?

  取悦于人的10条戒律

  我应该总是满足他人对我的要求或期望。

  我应该照顾周围的每一个人,不管他们是否向我求助。

  我应该总是倾听每一个人的诉说,并尽力帮他们解决问题。

  我应该始终当个老好人,永远不伤害任何人的感情。

  我应该总是先人后己。

  我应该永远不说“不”,不管是谁给我提出什么样的要求或请求。

  我应该永远不让任何人失望,不管以什么方式。

  我应该始终保持愉快和乐观,永远不在他人面前表现出任何消极情感。

  我应该总是尽力让别人满意和高兴。

  我应该尝试永远不拿自己的需要或问题去麻烦别人。

  实际上,还有一条隐藏的戒律:我应该彻底、完美地满足自己的所有这些“应该以及不应该”的期望。

  个致命的应该

  取悦于人的思维还涉及很多对他人的期望:你对别人非常好,尽力让别人高兴,因此你对别人“应该”怎样对待你也有所期望。

  这些有关他人的期望,很多都属于“隐藏的应该”;也就是说,它们隐含在上述更明确的戒律中,或者是那些戒律的必然结果。然而,有关他人的“7个致命的应该”是非常强烈的要求,当他人未能充分地满足它们时,你就会因此产生消极情感。

  但是,对他人的消极情感,比如愤怒、怨恨或失望等等,其表达无疑会被取悦于人的第8条戒律所禁止:你应该始终保持愉快和乐观,永远不在他人面前表现出任何消极情感。最终,这种自我强加的困境造成的结果是:(1)你会因为对他人的消极情感而内疚;

  (2)你会怪自己没能很好地让别人满意,因此没能让别人一直善待你。下面是有关他人应该怎样做的取悦规则:

  他人应该感激我、喜欢我,毕竟我为他们做了那么多。

  他人应该永远喜欢我、认可我,因为我一直在很努力地讨他们欢心。

  他人应该永远也不拒绝我或批评我,因为我始终在努力满足他们的愿望和期望。

  他人应该善待我、关心我,毕竟我对他们一向那么好。

  他人应该永远也不伤害我或亏待我,因为我对他们非常好。

  他人应该永远也不抛弃我,因为我一直很努力地让他们离不开我。

  他人应该永远不生我的气,因为我在竭尽全力地避免跟他们冲突、争执或对抗。

  这些有关他人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规则,揭示了取悦于人的防御特征。几乎毫无疑问的是,满足或者帮助满足他人的需要,这会给你自己带来快乐和满足。不过,取悦于人的防御准则是要防止你送上的“热脸”换来他人的“冷屁股”,这似乎是一个更强烈的动机。

  然而,这个准则是错误的。

  别再用“应该”和“必须”强求自己

  这7个致命的“应该”都很容易重新表述为偏好。例如,我更希望他人不拒绝我和禁止他人拒绝你的警告相比,要更加现实得多,而且还给对方留下了余地,允许对方出于个人成见而不是因为你的缺点而拒绝你。

  同样,如果说别人不能离开你,这实质上是禁止他人离开。相比之下,如果你说“我更希望他人,尤其是我爱的那些人,不抛弃或者不拒绝我”,这会更加合情合理。前面的禁令暗示着你完全控制着别人能做什么,而实际情况显然不是这样。相反,后面的偏好表述包含着一种默认:他人有做出选择的自由,即使他们可能会辜负甚至伤害你。

  认知疗法1是被普遍采用的一种疗法,旨在改变有缺陷的思维,消除由此导致的消极情绪和情感。作为这种疗法的实践者,戴维·伯恩斯等人发现,苛求的“应该”表述是思维中的一个典型缺陷,会导致沮丧、焦虑以及其他情绪问题出现。(这里的“应该表述”是一个总称,其中包括所有以“应该”、“应当”、“必须”或“一定要”开头的命令短语,以及它们的否定形式,比如“不应该”或者“不得”等。)要学着使用更灵活且更准确的偏好、接受和容忍表述,取代你原来僵硬的命令。

  认为过度使用应该表述会损害情感健康和幸福,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要比认知疗法早了大约30年。作为精神分析的伟大先驱之一,卡伦·霍尼2首先提出了“应该的暴行”(tyranny of the should),用来强调个人规则的奴役暴力。

  作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3(现代认知行为疗法的前身)的创始人,阿尔伯特·埃利斯玩儿了个文字游戏,使用了动词形式的“应该”(should…ing)和“必须”(must…urbating)来传达个人要求的刺激性、破坏性影响。

  按照埃利斯的观点,“友好神经质者”(包括几乎所有受焦虑、沮丧以及其他消极的情绪状态折磨的人)是“自寻苦恼的生物”,会因相信三类主要的“必须”或“应该”而让自己痛苦。4这三类“必须”或“应该”是:

  “我必须把事情做好,必须让别人满意或者让某些重要的人喜欢,否则我将毫无价值。”(这种强求会导致沮丧和焦虑。)

  “你必须友好、温和或认可地对待我,否则你就是错误的、刻薄的。”(这种强求会引发愤怒、责怪和失望。你可能会怪自己不够友好或者取悦努力不够,因此没能博得他人的认可或善意。)

  “生活状态必须或者应该是我想的那样,否则生活就是糟糕的、不幸的或者悲惨的。”(这种强求会导致挫折、恐惧、迷茫、埋怨、愤怒、焦虑和沮丧。)

  因为这些“必须”和“应该”基于强烈的需求和愿望,所以埃利斯坚持认为相信它们是人的天性。因此,问题不在于愿望或需求本身,而在于把愿望或需求表述为强制性的或苛刻的要求。

  埃利斯以及其他一些认知疗法治疗师建议,应该用反映你的渴望或愿望的矫正表述来取代应该表述,就像前面我刚刚说过的,“7个致命的应该”很容易重新表述为偏好,而不使用“应该”。这样,因现实不符合错误的期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也会缓和,甚至会彻底消除。

  例如,你没有理由要求他人必须喜欢你或欣赏你,即使你竭尽全力地讨他们欢心。当然,能得到他人的喜欢是值得高兴的事;如果他人喜欢你是因为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