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迷失的盛宴:中国保险产业1919-2009-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建设兵团、员工持股的公司等19家新疆企业共注资13亿元。其中,建设兵团作为控股股东,持有61%股份。建设兵团国资委、乌鲁木齐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等17家单位持股21%。而由员工持股组成的新疆华联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出资2。7亿元,拥有18%的股份。其中全系统中心支公司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必须出资,其余人员可自愿出资。这部分员工持股,几乎全体被套。
    中华联合的大股东已经意识到仅靠一己之力已经扶不起病入膏肓的阿斗。引入外资,走深发展和广发银行道路或许尚有一搏。
    2007年10月,中华联合进行了引入外资的第一轮竞标。德国安联、法国安盟、法国安盛、英国皇家太阳联合等数家外资保险集团参与了投标。
    但是,面对中华联合的亏损黑洞,外资巨头们胆战心惊!
    呼声甚高的法国安盛最后成为独家谈判者。不过,安盛不仅要求绝对控股80%以上,而且以其外资身份依然要求经营法定的车险业务,这与现行政策相悖,外资的救赎暂时落空。
    3月中旬,中华联合似乎回到一个原点。建设兵团国资委和中国保监会已经成立了联合工作小组,进驻中华联合。中华联合一方面重拾引资之路,另一方面“冷处理”,收缩战线、控制规模。
    要救中华联合,市场揣测能够出钱的人只有汇金公司和保险保障基金。前者曾经大手笔注资中国再300多亿元,而后者则于2007年5月斥资27亿元入主深陷内部人控制的新华人寿。
    内部数据估计,截至2008年底,保险保障基金总额约200亿元,其中财产险逾70亿元。不过,保险保障基金的投入是为了先稳定局面,然后选择退出,而不是当股东。
    新华人寿一案中,该公司近年来业务相对健康,加之寿险业务的价值而创造了退出的机会;然而对于积重难返的中华联合而言,退出之路则显得异常艰难,这也使得保险保障基金投鼠忌器。
    “太平”保险:跌宕80年
    2009年6月29日,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正式宣布以“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公司”的名义办公,开始启用“中国太平”品牌。同时,原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变更为中国太平保险集团(香港)有限公司,“中国太平”品牌全新亮相。
    自1929年太平水火保险公司创立至今,太平品牌已历经整整80年的沧桑。
    此次更名的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2002年之前称为“中保集团”,是隶属于国务院的国有控股金融保险集团,其前身是1931年在上海诞生的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1951年,根据新中国关于保险业整体战略部署,中国保险集团将国内业务全部移交给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专注于海外业务。
    至新中国成立之后,1956年起,太平保险也放弃国内业务,移师海外,品牌几乎被冰冻45年!
    1998年,根据国务院决定,原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海外经营性机构划归中国保险集团,中国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与香港中国保险(集团)有限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2002年8月20日,中保集团正式更名为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
    不过,中保控股更像一个大杂烩。
    中保集团旗下拥有太平人寿、太平保险、太平养老以及太平资产等的“太平系”公司,同时拥有两家在境外上市的中资保险企业——中保国际和民安(控股),以及中保集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国国际再保险有限公司等多家子公司。
    业务范围除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再保险、保险经纪外,还涉及企业年金、资产管理、实业投资、证券经纪、财务融资、基金管理等多个领域。
    杂而不精、多而不专成为此前中保控股发展的瓶颈。同时,地域狭小的香港市场已经没有“空心化”的中保集团打游击,建立根据地的回旋余地。
    转机出现在2001年。
    这一年年末,在保险业“资本高手”杨超的运作之下,太平人寿、太平保险先后在上海和深圳两地复业,既制造了中保集团生存的新饭碗,又拉开了太平品牌重生的序幕。
    “北上,回内地去!”成为中保旗下公司子公司拓展生存空间的共识。例如,2006年,中国保险集团对香港民安实施股改,引进李嘉诚旗下长江实业成为第二大股东。2006年12月民安控股在香港主板上市之后,同样复制了太平保险的路径,其业务重心已由香港转移至中国内地,而内地业务2007年和2008年实现了超常规发展。
    数据显示,2008年中保集团保费收入近300亿元,总资产达到800多亿元,管理资产近1000亿元。其中,复业的“太平系”公司占集团总保费和资产的80%。
    但是,“旗下多品牌并存,这一直以来困扰中保集团发展”。一次新的人事调整之后转机再次出现。
    2008年8月,中国保险(控股)董事长,前保监会副主席冯晓增,因年龄原因挂冠而去,同时该集团原副董事长、总经理林帆顺利升帐。
    生于1959年7月的林帆,接任冯晓增之时,虚岁只有50岁,成为中国保险行业又一位少帅。或许是巧合,林帆的再上一任,现任中国人寿掌舵人的杨超,亦是于50岁开始执掌这家中国海外最大的保险企业。
    1976年参加工作的林帆,历任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广州分公司副总经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并从1999年起,出任中保集团常务董事、副总经理、副董事长、总经理,兼任民安保险有限公司董事长、中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等职。
    新班子拉开了整合的序幕。2009年初的工作会议上,中保控股把长期发展目标定位为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跨国综合保险金融集团。林帆在他的工作报告中,将这一改革喻为“集团的淮海战役”。
    5月25日,中保集团旗下两家上市公司——中保国际和民安(控股)启动整合,中保国际计划收购民安控股47。8%的股权,并可能随后将其私有化。
    图15…3 中保整合民安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
    但是,新太平“淮海战役”的挑战不小,旗下两家上市公司2008年均出现亏损。
    3月20日,民安控股发布年报称,全年净亏损3。75亿港元。公告数据显示,2008年其承保亏损3。10亿港元,主要源于内地业务亏损的3。11亿港元。另一部分亏损为投资亏损。由于全球股市出现大幅下挫,截至2008年底,投资亏损1100万港元,而2007年投资赢利曾达9。11亿港元。
    此前的3月18日,中国保险集团旗下的另一家保险公司——中保国际也发布了巨亏的年报。数据显示,中保国际2008年亏损3亿港元,主要原因包括投资收益大幅下降,特别是在A股市场及香港股市的投资亏损;同时,中保国际旗下太平保险和太平养老的保险业务也出现经营亏损。
    延续80年香火,太平保险的几度沉浮,显然是其创始人、国内20世纪中早期著名银行家金诚银行总经理周作民无法预料的。而今老店新开,太平如何翻腾资本和市场、海外与国内之巨大双翼,将是另外一段传奇,抑或是再度沉浮。
    【注释】
    (1)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指在每一财务年度决算以前,保险人对已经索赔尚未赔付的保险赔偿或给付,或者已经发生保险事故,尚未索赔的保险赔款或给付所提存的资金准备。

 ……… 【松鼠爱吃肉】整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