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循环经济立法研究-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发展的高速度为途径,以生活的高享受为目的的生存方式。进入工业文明后,人类更是盲目地追求发展速度,过度地从自然攫取物质与能量,同时又向大自然排放大量的废弃物。环境问题随之而来,公害事件不断涌现、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资源日益短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被这种生产和发展方式所打破,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在此历史背景下,人们提出了循环经济概念。

  作为学术性概念,多数学者认为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于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Spaceship Economy)理论。但最先明确提出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词的却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30)鲍尔丁受宇宙飞船的启发,认为地球就像是一艘在宇宙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人们不合理地开发资源和破坏环境,这艘“飞船”就会因耗尽自身的有限资源而走向毁灭。因此,人类必须不断重复利用其有限的资源,保持内部良好的环境,人类才可能延长这个系统的运转寿命,并在其中生存下去。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开始重视污染物产生后的治理和减少其危害,国际社会开始有组织地进行环境保护运动。此时,循环经济思想更多地表现为先行者的一种超前性理论,人们并没有积极接受循环经济的思想。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从生产和消费的源头防止污染产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为提高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而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世界潮流,源头治理和全过程治理逐渐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主流。循环经济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崛起。(31)

  从实践来看,循环经济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微观企业试点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生态工业园区阶段和21世纪初的循环型社会建设阶段。由此,循环经济的发展脉络可以概括为从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到区域层面的“中循环”,再到社会层面的“大循环”。“小循环”是指企业根据生态效率的原则,在企业内部实施清洁生产,降低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消耗量,在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中循环”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或行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以“原态物料—产品—废料—废料再生为物料”的“产业链”,把上游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或废物用作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料,使企业间或行业间建立起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大循环”是指在整个社会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层面上,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的物质循环,最终建立起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适应的“循环型经济社会”。(32)

  二、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酸雨侵蚀、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和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引发的生态危机是循环经济缘起的历史背景;而热力学第二定律、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理论和生态文明思想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循环经济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支持。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总是自发地朝向使系统熵增加的方向发展。在生产和消费活动过程中,物质被使用、能量对外做功都是增熵的过程。在传统工业社会中,生产和消费所带来的正熵被任意地向自然生态系统排放,致使自然生态系统的无序度增加,造成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因此,要应对生态危机就要减少正熵向生态系统的排放,而循环经济就是根据这一定律,使原本被弃置或将被弃置到生态系统中处于高熵状态的物质重新转变到低熵状态被加以利用,当然这一过程必须付出代价,即负熵转化。

  生态学是指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33)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最早提出“生态学”概念。20世纪30年代英国植物群落学家Tansley提出“生态系统”概念。20世纪40年代,生态学的“初级生产”和“营养动力”等概念被提出并发展。这些概念和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使科学家们开始集中精力从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角度研究生态系统问题。(3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当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大致相等的时候,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当外来的干扰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时,生态系统的平衡就被打破。人类社会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也需遵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一般规律。循环经济即是以此为基础,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物质能量流动基本规律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生态经济学是循环经济的直接理论来源。它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经济学理论为主导,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从最广泛的范围研究生态和经济的结合,从整体上去研究生态系统和生产力系统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揭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高效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

  生态经济强调一种新的系统观:生态经济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它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生态经济学把资源与环境要素纳入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之中,强调以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递和价值增值作为系统分析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价值的工具,谋求彻底改变古典经济学指导下的经济发展模式。(35)这种系统观的思想,既是生态经济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思想内涵。

  当然,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还得到了系统论、消费社会理论和资源价值论等科学理论的支持。

  三、循环经济的内涵

  自20世纪90年代循环经济概念引入我国以来,这一概念在理论界和实务界被广泛使用。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产业界和学术界,都对循环经济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对循环经济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对循环经济内涵的不同认识。

  (一)不同的认识

  在循环经济领域,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循环经济进行过分析研究,兹以观点发表时间为序,摘录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并加以简单评析。

  刘庆山从资源再生角度提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认为循环经济的本质是自然资源的循环经济利用。(36)这是国内较早使用“循环经济”一词,其出发点主要是从自然资源利用的角度加以理解。

  诸大建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37)。该观点将原料和能源的利用作为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并且将经济活动与其环境影响联系了起来。

  曲格平指出,“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保护型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量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38)。该观点将循环利用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的物质和能量,并且将循环经济定位于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陈德敏认为循环经济是,“为保护环境,实现物质资源的永续利用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按照生态循环体系的客观要求,通过清洁生产、市场机制、社会调控等方式,促进物质资源在生产与生活中循环利用的一种经济运行形态”(39)。该观点将循环经济定位于经济运行形态,并且强调了其运行的多种方式。

  马凯指出,“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40)。该观点将循环经济理解为以资源的利用为核心,认为它是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王明远认为,“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而言的,是建立在生态学规律之上的一种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特别是物质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避免、减少、再利用、资源化、热回收、无害化处置作为处理废弃物的次序,构造上高度接近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闭路循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41)。这一定义对循环经济的原则、核心、特征、流程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说明。

  左铁镛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资源和环境容量,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发展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以期建立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协调的生态型社会经济系统”(42)。该观点的特色是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机统一,突出社会经济活动(系统)的生态化。

  孙佑海认为,“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也是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在我国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的经济增长模式所带来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背景下提出来的”(43)。该定义与《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对于循环经济的定义保持了一致,高度精炼、简明扼要地界定了循环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具体内容。

  上述专家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反映了政府部门、产业界和学术界对循环经济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渐统一的过程。

  (二)本书的分析

  本书对循环经济的界定遵循《循环经济促进法》第二条的定义,即: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其中,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再利用,“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资源化,“是指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这一定义是凝聚了有关循环经济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产物,符合法律规范对于概念界定内涵明确的基本要求。

  在具体理解循环经济的内涵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1。循环经济以生态学规律为指导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物质能量流动基本规律的经济活动和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活动和发展模式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而循环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闭循环的环状经济;传统经济的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通过资源不断消耗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而循环经济的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通过物质与能源的循环合理利用来实现经济的质量型增长;传统经济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的老路,而循环经济则行的是“边发展边治理”的“源头控制、分段预防”的新路。

  2。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基本原则

  “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资源化(resource)”简称“3R”原则。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