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语别裁(上册)-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辍白uD长卫于祭”中有详细的记载。“宋朝”是宋国的公子,公子是世袭的官名,所谓“世家公

 314

    雍 也 第 六103

    子“

    ,他的名字叫朝,长得很漂亮。 孔子说,假使一个人没有像祝鮀那样能言善辩好口才,虽然长得像宋公子朝那么帅,可是在这个社会上,还是吃不开,行不通的。 所以时代变乱中的人物,不但人要帅,还要有口才。 在现代社会上说来这还不够,还要有财。这是孔子对当时时代社会变乱中的感慨,我们也可以当他是牢骚吧!

    我们要了解,孔子对当时的社会有些感叹,在孔子以前难道就都是好的?不!也是一样的。 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造成的种种烦恼,千古一律,不但中国,外国也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要以为古代蛮好,现代却差了。 后代的人看我们现在,还认为比他们好。 这是世道人心,千古以来一样的道理。 所以我们念古书,并不是要退回去作古代的人,主要的是要懂得如何作今天的人。上面看孔子发了一顿牢骚,他向现实低头了没有呢?他始终不低头。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孔子虽然对时代那么感叹,但是他认为还是要走正道才对。 一个君子不要对现实低头,最后的胜利,最后的成功还是归于正道的。他举例说“谁能出不由户?”

    大门里的门为户。他说哪一个要出外的人,能够不经过门户出去呢?出了门才走上正路,人一定要走上正路的,走邪门,行左道,终归曲折而难有结果。这一段,也是说人一定要有作人的标准。尽管许多人,不走正道而得意一时,最后还是有问题。 不过许多人还是只顾

 315

    203论 语 别 裁

    目前,不顾自己的后果。 虽然我们看到不少人作恶多端,却仍然安享天年,但是这笔帐终归有来世结算的。

    百无一用是书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是朴素的文质;“文”是人类自己加上去的许多经验、见解,累积起来的这些人文文化。 但主要的还是人的本质。 原始的人与文明的人,在本质上没有两样。 饿了就要吃饭,冷了便要穿衣,不但人类本质如此,万物的本质也是一样。 饮食男女,人兽并无不同。 但本质必须加上文化的修养,才能离开野蛮的时代,走进文明社会的轨道。所以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

    ,完全顺着原始人的本质那样发展,文化浅薄,则流于落后、野蛮。“文胜质则史”

    ,如果是文化进步的社会,文化知识掩饰了人的本质,好不好呢?

    孔子并没有认为这样就好,偏差了还是不对。文如胜过质,没有保持人的本质,“则史”。这个“史”

    ,如果当作历史的史来看,就是太斯文、太酸了。 我们要拿历史来对证:中外历史都是一样,一个国家太平了一百多年以后,国势一定渐渐衰弱,而艺术文化,却特别发达。艺术文化特别发达的时代,也就是人类社会趋向衰落的时候。 如罗马鼎盛时期,建筑、艺术、歌舞等等随之渐渐发展,到了巅峰时期,国运即转衰微

 316

    雍 也 第 六303

    了。 所以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两样要均衡的发展。 后天文化的熏陶与人性本有的敦厚、原始的朴素气质互相均衡了,那才是君子之人。整个国家文化如此,我们个人也是如此。 所以我有时也不大欢喜读书太过用功的学生,这也许是我的不对。 但我看到很多功课好的学生,戴了深度的近视眼镜,除了读书之外,一无用处。据我的发现是如此,也是我几十年的经验所知,至于对或不对,我还不敢下定论。 可是社会上有才具的人,能干的人,将来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并不一定在学校里就是书读得很好的人。 所以功课好的学生,并不一定将来到社会上做事会有伟大的成就。 前天在×大考一个研究生,拿硕士学位,很惭愧的,我忝为指导老师。 还好最后以八十五分的高分通过了。 这个孩子书读得非常好,但是我看他做事,一点也不行,连一个车子都叫不好。 书读得好的,一定能救国吗?

    能救国、救世的人,不一定书读得好。 假定一个人书读得好,学问好,才具好,品德也好那才叫做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算是一个人才。所以我常劝家长们不要把子弟造就成书呆子,书呆子者无用之代名词也。 试看清代中叶以来,中西文化交流以后,有几个第一名的状元是对国家有贡献的?再查查看历史上有几个第一名状元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宋朝有一个文天祥,唐朝有一个武进士出身的郭子仪。 只有一两个比较有名的而已。 近几十年大学第一名毕业的有多少人?对社会贡献在哪里?对国家贡献在哪里?一个人知识虽高,但才具不一定相当;而才具又不一定与品德相当。 才具、学识、品德三者兼备,这就是孔子所讲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不

 317

    403论 语 别 裁

    但学校教育要注意,家庭教育也要对此多加注意。

    人性的基本问题

    关于“文质彬彬”一节,再深入就要进入个人具体的修养,和人性本质问题。 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这是哲学上一大问题。 中国哲学的基本,几千年来讨论这个问题,都无法下定论,西方哲学也讨论这个问题。 我们根据孔孟思想,认为人性的本质,本来是善良的。 最有名的《三字经》,第一句话就引用孔子“人之初,性本善。”不善都是后天学坏了的恶习气。 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也曾举例,说明人性基本是善的。 他说,我们走在路上,看见一个小孩子掉下井里去,第一个念头,第一件事一定是救人,不管这个孩子是谁,是仇人的孩子,或是自己的孩子,一定只要救人,所以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爱、慈悲的心各个都有。其次,人看到悲惨可怜的人,心里一定为他难过。 由此可见人心是好的。相反的,如荀子主张人性天生是恶的。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母亲生了双胞胎,当其中一个孩子要吃奶的时候,另一个孩子又哭、又闹,把奶抢过来自己吃,可见人性是恶的。荀子认为人之为善,是后天的教化慢慢塑造而成。 在孔子、孟子和荀子之外的另外一说,便是与孟子同时的告子,他认为人的本性,既不好也不坏。 他说人性好比木头,以圆规一量可做成圆形,用矩一量又可做成方形。墨子也是这种主张:他

 318

    雍 也 第 六503

    说人性像白丝布一样,要把他染成黑的就是黑色,染成红的就是红色。 人性无所谓善恶,善恶都是后来的染色。 现在教育上“可塑性”的观念,便和此相近。 于是,人性是善是恶,或不善不恶,哲学上几千年来都在争论。 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但是这些学理到今天还没有给人类以公认的定论,至少在学术思想上是如此。 所以我们常常提到人类的文化非常滑稽。 中国人五千年文化历史,西方人也有几千年,同样的吹牛认为人类最伟大,最了不起——自吹是万物之灵。 但在万物的心目中,如猪、牛、鸡、鸭来看人类,说不定认为人是万物中最可恶的东西,既狡诈又凶残,因为人类专门杀害它们,吃它们。 可是我们万物之灵的人类,虽然有了几千年文化,但对几个基本问题,却仍然都没有肯定的答案。例如:我们的生命究竟从哪里来?人性究竟是善的或是恶的?人类自己认为哲学、宗教、科学等累积的文明,已经征服了太空,这也是吹牛。 严格说来,人类今天的文明,只能说开始向太空进军,太空并没有被我们征服。 虽然进到了太空,人类自己切身的问题,仍如几千年来一样,还是没有解决。 科学上为什么要到太空去?主要目的还是要追求生命的来源。 今日科学的物质文明虽然发达,但科学的基本精神还是在追究这种问题的根源。 不过这个问题的答案没有追出来,却把这套探讨的技术,发展到物质文明上去了,因此便形成今天文化的趋势。我们不要把问题扯远了,人性的形上形下问题,以后再讨论。以上所谓正反双方的理由都不太充分,而且有问题。现

 319

    603论 语 别 裁

    在我们回来单单讨论人类本性的这个“质”究竟怎样?这个问题也很难讲。 不过人类原始的本性——质——是比较直爽的,我们看一个小孩子所表露的动作,纵然打破了东西,做错了事,他那个样子都蛮可爱的,因为他没有加上后天的颜色,还是人性的本质。 假使人长大了,都还是这样,好不好呢?且看我们流传的一两则哲学性的笑话,供给大家做研究性的参考。

    还是老虎可爱

    有一个老和尚,收养了一个很小的孤儿,才两三岁就带到山上。关着门不使他与外界任何人接触,也不教他任何事,到抚养成人了,有一次老和尚下山去,一个朋友来访,问这个小和尚,师父哪里去了?

    这个小孩傻傻地说师父下山了。来客奇怪地问,你是他的徒弟,怎么什么事都不会?

    小和尚说,什么叫做“会”呢?客人就教他见了人,要怎么讲礼,要怎样讲话,师父回来时应该怎样对师父行礼。 客人把这许多事都教给了小和尚,这小和尚已经是二十多岁的青年了,越学越会。客人没等他师父回来就先离开了,等到师父回来时,小和尚到山门外老远去迎接,行礼问好。 师父看见,奇怪极了,问起这一套举动是哪里学来的。 小和尚说出经过,这个师父气坏了,找到那位朋友大吵一顿。 他说我二十多年来,不让他染污上任何是非善恶的东西,保留一副人性原本的清白。结果给你这一搞就搞坏了,我二十几年来的心血白费了。 我们

 320

    雍 也 第 六703

    听了这个故事,其中所包括的内涵很多,不妨从各方面去理解。第二个故事大家都知道的,一个老和尚也是这样收了一个小孩。 到了二十几岁,要带他下山,但很为他担心。 就告诉他,你没有到人世间看过,现在我带你去。 在城市中很热闹,五花八门,不过什么都不必怕,只有一个东西——老虎,你要注意,那是会吃人的。 小和尚问老虎是什么样子,老和尚就把女人的样子告诉他,说这就是老虎。 老和尚带他走了一趟,回到山上以后问徒弟,到了闹市里最喜欢的是什么?

    小和尚认为一切都很好,没有什么特别可动心的。 老和尚又问那什么东西最可爱呢?小和尚说,最可爱的还是老虎。这两个故事都涉及了人性,所以讨论到《论语》上的这个质字,一定要说怎样才是人的本质,也是很难下定论的。如果质胜文,缺乏文化的修养就不美。 倘使文胜质便很可能成为书呆子。 学识太好的人,也很可能会令人头大。 谈学问头头是道,谈作人做事,样样都糟,而且主观特别的强。所以文与质两个重点要平衡。另外他又说出一个道理来: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这是讲到质与文以后,孔子说,人生来的天性,原是直道而行,是率直的。 说到这里就很妙了,人喜欢讲直,站在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一个尽管很坏的人,但也喜欢他的朋友很老实,不但老实人喜欢老实人,连坏人也欢喜老实人,从这里就可以体会到,人应该作哪一种人才对。 人都喜欢别人

 321

    803论 语 别 裁

    直——诚实,即使他自己不诚实,至少对于老实人,肯上他当的,还是喜欢。 从教育上看,任何一种教育,都是教孩子要诚实,不要撒谎,可是人做到了没有?不可能。就我来说,十几年前,我有一个孩子还小的时候,每逢晚上,来访的朋友太多,简直没得休息,有时感到很烦,有一天实在疲劳,也知道有位先生一定会来访,我就交代孩子:“我去楼上睡觉,有人来访,说我不在。”结果这位客人来了,我孩子说:“我爸爸告诉我,他要睡觉,有客人来就说不在!”

    应该骂孩子吗?

    不应该,我们要求他要诚实,他讲得很诚实,他很对,不对的是我们,那么人到底应不应该率直?呆板的直,一味的直,会不会出毛病?这都是问题。 所以人生处世的确很难,有时候作了一辈子人,自己越作越糊涂。 但根据孔子的话,人生来很坦诚,很率直。 试看每一个小孩都很诚恳,假定在幼稚园发现了一个会用心机的孩子,那这个孩子大成问题,不是当时身心有问题,就是将来长大了会成为问题人物,但绝大部分的小孩都不会用心机。 不过人慢慢长大了,经验慢慢多了,就“罔”了。这个“罔”字做什么解释呢?平常用到迷惘的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