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谋小计五十年:诸葛亮传-第1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葛亮认得那人名唤杨仪,原是关羽的下属,被关羽举荐给刘备,甚为刘备赏识,故而在刘备进封汉中王后,选入尚书台为尚书。
  他没有责怪杨仪的越级上言,淡淡地说:“异议者可有表文?”
  杨仪果真去搜来一册文书,也不管刘巴如何用不满的目光逼视他,亲自将表章捧给诸葛亮。
  是州司马费诗所上之疏,文辞沉重,果然是反对称帝之言。诸葛亮快速地浏览了一遍,看到费诗写道:“殿下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羁旅万里,纠合士众,将以讨贼。今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昔高祖与楚约,先破秦者王。及屠咸阳,获子婴,犹怀推让;况今殿下未出门庭,便欲自立邪!愚臣诚不为殿下取也。”
  诸葛亮将表章合上,却还给刘巴:“列出来,一并呈上去。”
  刘巴像是摸到了什么风向,小心地问道:“费诗该如何处置?”
  诸葛亮不露声色地说:“尚书台有典案百官之权,子初可请命主公处置,亦可自定是非再请主公决断,亮不便越权。”
  说是不越权,其实已经做了隐讳的决断,刘巴并不糊涂。诸葛亮这是要杀一儆百,拿一个费诗当出头鸟敲打,其他异议者便不敢再做偾事主张。诸葛亮要为刘备登基铺平道路,所有或大或小的阻碍都该芟除掉,营造一个万众拥戴的热烈气氛。
  刘巴到底宦海沉浮多年,虽然耿介,却不迂腐,深谙政治玄机,不做博名的顽固劣举,该坚持时锲而不舍,该妥协时也敢于放手。他认识诸葛亮以来,历经诸事,早已深知此人城府深沉,寡淡的几句话里便埋藏机关,你懂得不懂得,他亦不会坦白相告,容你细细琢磨数日,才知他布局精密,环环相接间诸般矛盾一一剥落。诸葛亮虽有令人害怕的心计,皆因他处事全出于公心,纵然是采用非常的政治手段,亦不为己求利,故而落不下丁点遭人腹诽的把柄。
  刘巴想透了诸葛亮的心思,只得轻轻说了一声“是”。
  诸葛亮也不欲久留,因说道:“我去见见主公,有劳子初辛苦。”
  他转身离了正堂,径直往内堂而去,行路匆忙,身上起了微微的汗。诸葛亮手中的羽扇摇得紧了一些,跨上门廊,门首的铃下为他推开了门,可屋里却没有人,他听见身后的内侍说:“主公吩咐,军师将军暂且等候,他稍后就到!”
  他点点头,并不多问,静静地走入了房间,身后的阳光跟着脚步缓缓涌入,在他挺直如青竹的背脊上流淌,他在一面书案前停下。
  宽大的书案上堆着厚厚一摞书,放在最上面的是他给刘备抄写的《韩非子》,下面压着《商君书》,或者还有《荀子》《周易》《尚书》……这些年,他为刘备抄了很多书,刘备把这些书完好地保存,说是将来转给刘禅看,两三年来,刘禅受刘备鞭策,也在积极阅读法家典籍。
  想着堂堂大儒的学生竟被自己影响成法家高足,诸葛亮不禁莞尔,因见《韩非子》歪斜了,他容不得不齐整,轻轻挪正了。手从书简上滑落,不经意地触到一柄书刀,凉丝丝的仿佛被针扎了一下,他下意识地缩回手,目光却落了上去。
  这书刀长不过一尺,其上错金镂纹,原是蜀地久负盛名的金马书刀,因为名家所铸,市值不菲,书刀上轻萦着浅浅的透明水渍,莫非是未干的泪痕么?
  诸葛亮怎能忘记,这书刀是刘封送给刘备的寿礼,那一年,刘备五十五岁寿辰,群臣纷纷上寿献礼,多数人送的都是刀兵利器,大家皆知刘备行伍出身,好的不就是武将行当么?独有刘封送了这一柄金马书刀,刘备自得了书刀,爱不释手,不住口地夸赞说:“还是这儿子有眼力,知道老子如今重文了,马上得天下,如何能马上治天下?”为这中心意的礼物,他特意赏给了刘封两大箱蜀锦,惹了好些僚属的红眼。
  刘备对刘封,虽非亲生,却胜似亲生,他深知诸臣僚不服刘封,可他心里偏偏喜爱这个养子,爱他的勇武,甚至那不晓情理的憨戆也当作孩儿般的淘气。
  只是可惜,这对父子,却从此天人永隔,再也做不成了……
  诸葛亮曾用了一个晚上强谏刘备杀刘封,刘备起初不肯,俄而犹豫,甚至焦躁发火,险些和诸葛亮吵起来,最后是沉默。再后来,他把自己独个锁在屋里,关着灯,沉在可怕的死寂里,像一根干瘪的骨头。诸葛亮也没有离开,一直守在门外,君臣二人各在各的一隅,汉中王府的僚属仆役都以为是君臣龃龉,却不敢去劝和,也和诸葛亮一起守在门口,胆战心惊地等待汉中王消气。
  到天亮时,刘备开了门,谁也不理,只请了诸葛亮进去,两个时辰后,君臣一起走出来,彼此的脸色都很凝重,两人也没说话。有耳尖的府中僚属恍惚听见刘备对诸葛亮说:“我想通了”,却无人知道他们到底谈了什么,为什么龃龉,又为什么和好,当天刘备就去传了刘封,三日后刘封自杀。
  诸葛亮想着这纷繁的事情,重重地叹了口气,不提防肩膀上有人拍了自己一下。
  他惊得一回头,却看见刘备站在他身后,他急忙呼道:“主公!”
  刘备抬起他要行礼的手,笑道:“吓着你了?”他的眼睛从诸葛亮的脸上移到那柄书刀上,笑容倏地融解了,他抚上书刀,久久地,脸上的表情似乎凝固了,眸子里明亮的光黯淡得似乎雨天的阴翳。
  他将书刀往那一摞书后推去,自言自语似的说:“该拾掇一下屋子,有些物件不合拿出来。”
  诸葛亮也装作没听见刘备的话,自刘封死后,君臣二人都刻意地在这件事上保持沉默,仿佛是碰不得的一根刺,触手之间,彼此都会受到伤害。
  刘备岔开话题道:“孔明适才所思何事,可否相告?”
  诸葛亮意味深长地说:“思兴汉之业。”
  刘备哑然失笑:“孔明今又欲劝进否?”
  诸葛亮坦白地说:“主公,曹丕篡位,天下无汉,主公不践汉祚,兴汉旗帜何以竖立?天下子民若然有心向汉,奈汉家无主,只得臣服贼寇,岂非投汉室百姓于虎狼之口?”
  刘备默然,他轻轻地抚着案上的文书,一册一册挪下去。
  诸葛亮又劝道:“再者,群臣相随主公,本为求取功名。若主公不绍帝位,冷寒了群臣之心,群臣离散,各归求主,主公何为?”
  刘备粲然一笑:“孔明言之凿凿,我若不答应,当真要成孤家寡人了!”
  诸葛亮欢喜地说:“主公答应了?”
  刘备不表态,将一册文书翻开来,缓缓说起另一桩事:“有件事问你,阿斗渐长,明年当加元服,你虽一直执师礼,然你事务繁多,无暇多顾。我想再为他延请博学鸿儒,另辟良家子弟为舍人,时时辅德进谏,你看谁合适?”
  诸葛亮思量片刻:“可延许靖,他名照西蜀,博识广闻,请他做老师,一可得真学,二可得名望。”
  刘备点头:“嗯,行,我即备束脩之礼,亲携阿斗登府门拜师,舍人呢?”
  诸葛亮不犹豫地说出两个名字:“董允、费祎。”
  刘备默念了一会儿,忽地恍然般轻轻一拊掌:“那年许靖丧子,宾客吊唁甚多,众人俯仰揖让,你却独赞这两个少年。莫非孔明早就认定董费二人为良干,终有一日能为大用?”
  诸葛亮微笑而不答,可眼睛里的神情已说明了一切。
  “好!”刘备爽快地说,“就是他们两个了,这两个毛孩子,如今也长大了,让他们先忝列舍人,若有卓绝才识,再特优擢拨!”
  他感触万千地凝着诸葛亮:“孔明又为我寻得人才,让我怎么谢你?”
  “臣为君举荐人才,是为臣本职,何来感激?”诸葛亮平淡地说。
  刘备固执地摇头:“不,要谢!”他对身后响亮地拍着巴掌,“拿上来!”
  一名内侍缓缓走来,双手捧着一方很长的盒子,小心翼翼地放在书案上,刘备轻挥衣袖,示意宫人尽皆退下。
  他拧开盒上旋钮,噗地扣开盒盖,盒中原来是一柄三尺长剑,剑鞘上刻镂着蜿蜒的雪白长龙,鳞爪锋利,龙须纤细,仿佛随时可能腾云而升。剑镡为镂空金色双凤,凤头皆嵌着一颗米粒大小的白玉,剑墩穿凿云纹小孔,孔中系着红色流苏,穗子中间束着一枚墨绿玉佩,真真华贵富丽,雍容无方。
  “这是……”诸葛亮惊讶。
  刘备取出长剑,轻轻一拔鞘,“咻!”犹如流星芒角扫过天际,霎时,眼里的一切都暗了下去,唯有这一抹耀眼的亮光逼入视线。皮肤上陡然生出一股寒气,仿佛被无形剑气刺伤,心口竟是一痛。
  刘备舒展长剑,赞道:“刚发硎的宝剑,锋芒不曾顿挫,剑气冰寒,好!”他一手持剑柄,一手贴着青光凛凛的剑刃,庄重而严肃地说,“我便以此剑赠君!”
  诸葛亮似乎被此剑的气度震撼,并没有立刻接住:“这是何人所锻?果然好剑,仿佛英雄初征,锐气难当。”
  “我请蒲元采金牛山铁所锻,共有八口,这是第一口!”
  诸葛亮点首:“原来是蒲元,果然不同凡响!”
  刘备轻一弹剑身,“当当”的清音震得耳膜微微发痛:“此剑尚无名字,孔明想一个吧。”
  诸葛亮久久地凝视着那犹如寒潭冰冽的长剑,目光似被剑的光芒烧灼了,一束极亮的光忽然射入了心田,两个字脱口而出:“章武!”
  刘备一振,手持长剑一挥,剑与空气碰撞发出的声音嗡嗡地回荡,他应声喝道:“好,就叫章武!”
  手臂一挥,剑滑入鞘中,光芒犹如星辰湮灭,一点点消失了。他双手合捧,将长剑交予诸葛亮:“章武之剑,君当配之!”
  诸葛亮紧紧握住,剑身很沉,压得手臂发麻,内心生出了消解不除的凝重感。
  刘备还在回味“章武”,仿佛是突发奇想,又仿佛蓄谋已久,兴奋地说:“章武章武,用来做年号绝佳之至!”
  诸葛亮听出了意思,惊喜道:“主公是……”
  刘备没有应诺,他对诸葛亮悠悠一笑,自问似的说:“刘备配得起章武么?”他也伸出手握住章武剑,指头滑过剑镡,半是怅惘半是壮怀地长声一叹。
  卷尾
  从苍天上俯瞰,成都西北的武担山像一面巨大的蜀锦上开出的小花苞。四月的季节,正是绿野芳踪的美好岁月,从山脚到山腰开满了瑰姿艳绝的野花儿,煦风吹动,花草扬起头颅,承接着阳光柔情的洗礼。
  武担山曾经是一座坟茔,埋葬着古蜀王最宠爱的妃子。此地本无土陇,是由五位大力士担土运来,在成都郊外建起了坟冢,以便蜀王能就近凭吊爱妃。他还写下了《臾邪歌》《龙归之曲》的悼亡曲,深情款款,虽经千年,依然感伤。
  传说凄美动人,惹人垂泪,为历代所传颂,成都人春来踏青武担山,既赏景怡悦,又凭吊古迹,缅怀故人。
  皇帝的登基大典就在这里举行。
  山头旌旗烈烈,祭祀台高高地朝向天空,重台累叠,圆坛八陛。中央为天地位,外坛分五个方位设祀五帝之台,俎豆牺牲列置整齐。山下人头攒动,里边一层是持戈守护的虎贲队侍卫,外边数层是附近闻讯赶来观瞻的百姓,议论声层出不穷,大风从山巅滚滚而下,把威严的诵读声传入人们的耳中。
  在祭台上,尚书令刘巴高举告天文书,琅琅的声音掩过自然的鸣响:〖唯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备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后土神祇: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操阻兵安忍,戮杀主后,滔天泯夏,罔顾天显。操子丕,载其凶逆,窃居神器。群臣将士以为社稷堕废,备宜脩之,嗣武二祖,躬行天罚。备唯否德,惧忝帝位。询于庶民,外及蛮夷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汉阼将湮于地,谨择元日,与百僚登坛,受皇帝玺绶。脩燔瘗,告类于天神,唯神飨祚于汉家,永绥四海!〗诵毕文书,身着衮服冠冕的皇帝再拜叩首,以诚心祷告天地,望天佑炎汉,承嗣绵绵。
  祭台中央耸立着硕大的铜鼎,鼎的面上刻镂着数行铭文,皆是一色工整的八分书,为诸葛亮所书。鼎里正燃着火,太常属下的太祝诸官恭谨地将祭文、柴薪投入其中,“嘭”的一声,火焰更大了,袅袅青烟直上九霄,投入了一片云的怀抱,那是上天听见了新皇帝的祷告。
  山下的百姓前赴后继地涌过来,虽被虎贲队侍卫往外驱赶,仍是兀自翘首以望,后排的推前排的,前排的踮起脚尖,一双双好奇的目光全望向山上,隔着摩肩接踵的重重人影,隔着簇生的山木花树,看见皇帝的背影影影绰绰。他宽大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