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日保安团-第2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柱子惊讶地说:“真有你的!”
刘自达恭维道:“托军座的洪福。”
郑卫国笑道:“是托你的福才对。自达,你先在平安县呆一段时间。等我在冀中理清了头绪。就调你过去帮忙。”
刘自达是郑卫国手下最早的四个连长之一,为抗日保安团的崛起立过不少功劳。但相对而言他的军事才能确实不高。所以保安团一天一天壮大,他却逐渐边缘化了。
97军是一支年轻的、蓬勃发展的新部队,靠资历混饭吃是郑卫国所不能容忍的。这一点刘自达自己也很清楚,所以他一直没有抱怨过。当然,这也是郑卫国看重他的地方。
刘自达一听,非常欢喜,又有些窘迫,说:“俺。俺打仗不行。”
郑卫国宽慰道:“没有人天生就会打仗的,不行可以学嘛。而且你也有你的优势,我打算给你一个更加重要的岗位。”
刘自达最大的优势就是他的人脉,而且是在伪军当中的。这有点儿讽刺的意味,却很实际。郑卫国打算让刘自达接任97军情报处长,充分发挥他的优势,将日军兵力和物资的调动彻底掌握在手心里。
至于以前的情报处长张占元。可能是在正规部队里面呆得时间长了,脑子有些僵化。郑卫国打算将他调到侦察科当科长,算是人尽其用。
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情报头子,郑卫国感到非常高兴。然而他的好心情没有持续多久,刚到冀南就挨了当头一棒。
熊处长非常气愤地说:“军座,您回来得正好。那几个德国佬嚷嚷着要回国。不肯跟咱们合作了。”
郑卫国又惊又怒,忙道:“什么情况?”跟德国合作是他计划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不能达成,后续发展就会遇到大麻烦。
熊处长给自己倒了一杯茶,平息了一下怒火。分析道:“我看这些人根本没有诚意,他们把您的特种战术学到手之后就想开溜。”
郑卫国冷笑道:“占了便宜就想走。没那么容易!既然他们给脸不要脸,从今天开始还是恢复他们的俘虏身份好了。”
熊处长说:“可是军委会来电,要求我们尽快把他们送到一战区去,免得在外交上造成麻烦。”
郑卫国很快冷静了下来,说:“我们可能把情况想得太简单了。这件事情应该跟德国对华政策的调整有关。特种战术这个诱饵太小,咱们还得想想其它的办法。”
熊处长说:“要不咱们换个合作对像?”
郑卫国摇了摇头,说:“眼下恐怕只能找德国人。”美国人光荣孤立,英法搞绥靖政策,苏联老毛子倒是可以合作,但他们的胃口太大,加上共产国际的关系,郑卫国暂时不敢去招惹他们。
德国就不同了,长期以来,他们一直是国民政府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可随着中日关系紧张,希特勒政府面临着一次重大选择,帮助中国还是帮助日本?这在德国内部产了巨大的分歧。
德军总参谋长贝克、国防部长布隆贝格倾向于支持中国。该团体认为德国在中国的战略利益,应该是通过加强中国的防御能力来阻止日本入侵,从而最终迫使日本在远东转向与苏联抗衡。
他们认为中国资源丰富,难以被征服,因此德国最好能够长期与中国成为可依赖的反苏盟友。同时他们也担心,一旦德国参与和介入中国事务的能力减弱,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就会马上改善,变得更加密切,于德国不利。而目前日本对中国所施加的所有压力,都在压迫中国倒向苏联,这是德国无论如何也不愿看到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观点无疑是非常有远见的。如果按照这个设想进行下去,二战的结局很有可能被改写。
遗憾的是,希特勒本人更加倾向于支持日本。除了国防军,德国政府的绝大部分人也认为日本实力更强。在他们看来,盟友当然是要选择最强的。呃,这大概就是政客和军事家的差距。
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在1937年8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希特勒并不认为(中国)局势严重。中国在军事上不充足,日本打败它。这非常好,因为这可以使日本更灵活地对付莫斯科。(我们)不会再进一步支持中国了。”
德国顾问团团长法肯豪森根本不相信日本会取得最终的胜利。他在中国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当时德国国防部长布隆贝格说明,日本军队的军事效率并不高,不可能打败中国。希望布隆贝格防止或拖延德国作出与日本结盟、召回在华德国顾问的最后决定。他认定他的做法,最符合德意志民族的利益(事实上也是如此)。
郑卫国抛出“特种战术”这个诱饵给了国防军派系一个很好的借口。不过傲慢的德意志人并不认为落后的东方人能教给他们什么先进战术,所以德国还是在迅速滑向日本。
熊处长这时候也冷静了下来。他想了一下,为难地说:“可是咱们确实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真要有的话,咱们就不用求德国人了。”
郑卫国说:“不!我想有些东西德国人会感兴趣的。”
熊处长奇道:“是什么?”
第一件宝物就是青霉素,穿越者不会这个简直没脸见人。事实上。这个东西确实非常好用,而且技术上的要求并不高。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青霉素,但他一示没能将其分离提纯。这一技术还要等到1941年,由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用冷冻干燥法成功的提取了青霉素晶体。
当时青霉素的产量极低,直到费洛里在一个甜瓜(也有说西瓜,但我想是什么瓜不重要)上发现了能大提供的青霉素的菌种。所以批量生产还要等到1942年,而且掌握在盟军手中。
郑胡子在平安县安定下来之后。就请几位北平来的教授着手进行这一工作。得益于郑胡子的超前知识,他们跳过了长绿毛的糨糊,直接去找甜瓜做实验。找到高产菌种之后,郑卫国又蛮横地要求他们放弃其它的培养液,直接选用玉米粉。
总之,在郑胡子粗暴的指挥下。这一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现在就是出成绩的时候了。
第二件宝物是雷达。据说导致德军空袭英伦失败的罪魁祸首就是这玩艺儿。早在1922年,无线电之父马可尼提出一个新概念:在能见度极低时,可发射无线电波而凭“回声”(实为反射波)探测船只。这大概是最早的雷达构想。
1936年1月英国w。瓦特(又译罗伯特?沃特森?瓦特)在索夫克海岸架起了英国第一个雷达站。英国空军又增设了五个,它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37年,美国第一个军舰雷达xAf试验成功。
而德国呢?很遗憾。一直走在盟军的后面。无论是技术还是应用,都显得非常拙劣。郑卫国还没穿越的时候。曾经执行过一些有趣的任务,为此专门学习过雷达方面的知识。他甚至可以做一些简单地修理。
要说制造雷达,郑卫国确实无能为力。毕竟他身边没有相专的电子专家,也没有相应的工业基础,但出出主意绝对是合格的,比如德国人选择的1。5cm中心波长就是个大bug。纠正这个错误,能让德制雷达的性能上一个大台阶。
第三件宝物是导弹。二战后期德国陆军研制的v-2导弹给盟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甚至说,如果敌人的导弹提前六个月参战将无法解放欧洲!所以这件事情郑卫国还在斟酌,有没有必要搞得这么狠?
想了半天,郑卫国终于拿定了主意——只要能救中国,做什么都可以,哪怕是跟魔鬼合作!
于是他直接叫来了躲在军营里的德国驻华武官马塞尔,给他演示了部分新成果。其中包括就青霉素,另外还有一些有趣的想法(郑胡子信誓旦旦地宣称有全部的图纸)。
马塞尔目瞪口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虽然只有只鳞片甲,却足以让他心惊胆颤。他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真见鬼,这些东西必须属于德意志,怎么会落到中国人手里?
郑卫国胜券在握,得意洋洋地说:“马塞尔先生,我是很有诚意的。现在就看你们的了!”
马塞尔为难地说:“可是戈林元帅已经下令撤走顾问团,终止对华军事合作。”
郑卫国翻了一个白眼,拍案而起,愤怒地说:“很好,既然你们瞧不上,那我就去跟苏联人去谈,相信他们不会跟你们一样鼠目寸光!”
马塞尔吓了一跳,忙伸手拦住他,说:“不,不,不!郑将军,我的意思是您必须给我一点儿时间,我必须要先说服德国政府。您是知道的,政客们总是目光短浅。”
郑卫国没好气地说:“那是你的事情。我现在没时间跟你们扯淡,如果一个月以内还没有看到你们的诚意,这些东西就要换一个买主了。”
马塞尔忙道:“绝对没有问题,我以上帝的名义发誓!”
第二百九十二章 利益至上
马塞尔的想法太乐观了,德国政府根本不信这些所谓的宝物。尽管情报是作为远东最高机密传回了国内,赢得的却是一通嘲讽。
“欧,天啦,中国人给了情报人员多少钱,才能让他们编造出这样的谎言?”
“比磺胺还好的消炎药?哈,难道是东方的巫术吗?可惜那一套早就不吃香了,现在可不是中世纪。”
“好吧,又是消炎药。可是马塞尔自己为什么不用?我觉得他的脑子已经快烧糊涂了。”
“哈哈,说的没错儿!不光是马塞尔,陶德曼和法肯豪森也该吃药了,而且是大剂量!”
“哇噢!雷达技术,他们是从哪里听来的新名词。远东也有雷达技术?好吧,请先制造一台收音机让咱们瞧瞧。”
“射程数百公里的制导武器?哦,非常棒的科幻小说!”
……
“法肯豪森和马塞尔是疯了,他们是否还记得自己是德国公民!”
“我认为必须马上招回德国顾问团和全部的外交人员,如果有人违抗,就以叛国罪论处!”
“同意,而且这些人回来之后需要接受检查。外交情报人员收受贿赂,这是对德意志最大的伤害!”
“等一等!”就在众人群情激愤的时候,国防部长布隆贝格及时地站了出来。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非常厌恶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当然小胡子也不喜欢他,只是想要称霸全球。单靠民兵组织冲锋队是不行的,所以双方不得不选择合作。
一名纳粹分子面色不善地说:“部长先生。以您的智商难到也会相信中国人的谎言?”屋里众人大多是他的同伙儿,立即跟着哄笑起来。
布隆贝格感到受了侮辱,脸色一下子变得铁青。他猛地拍了拍桌子,喝道:“这些都是情报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弄回的,理应受到尊重!尊重,你们懂吗?”
有人并不买账,嚷嚷道:“少说漂亮话吧。假情报也需要尊重吗?布隆贝格先生!”
“是真是假总需要验证才知道!说实话,我也不太相信这份情报的内容。但这不是我们做出轻率选择的理由!”
在布隆贝格的坚持下,同情报一并附上的一小瓶青霉素得到了一个验明正身的机会。正如布隆贝格所说,这并不麻烦。
就在当天下午,柏林医学院送来了的检测报告,这一小瓶白色晶状确实有极强的杀菌效果,超出目前市场上任何一种消炎药。
这条消息一公布,刚刚还在喋喋不休的大人物们立即闭上了嘴巴。别说他们了。就连布隆贝格都大吃了一惊。
好在没让他们尴尬太久,闻讯而来的盖世太保(德国秘密警察)迅速下达了封口令,禁止在任何场合谈及此事。大伙儿都松了一口气,不用在公众面前丢脸了不是?
布隆贝格随后也被盖世太保请去喝茶,陪同他的是盖世太保副首领莱因哈德?海德里希。这是个非常冷血可怕的家伙,就连纳粹党的同志们都不敢跟他多呆。
海德里希把玩着手中的红酒。玩味地说:“部长先生,看来这份情报是真实的?这真是不可思议啊。”
布隆贝格扭动了一下身体,说:“至少关于盘尼西林的部分是有价值的。”事实上,他对所谓的雷达和导弹还是深表怀疑。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盘尼西林确实有效。
“嗯哼,是的。非常有价值,这也是我感兴趣的原因。你看看这个,是刚才柏林医学院送到的报告。尼兰克博士认为这种药品可以让挽救上千万人的生命。”
“我也这么认为,如果数量足够多,简直就是让战士们多了一条命。一旦大战爆发,我们德国兵员不足的困境就能得到有效的缓解。”
“不愧是布隆贝格先生,我跟您的想法一样。不过,前提是只有我们德国拥有这种药品,最起码短期内是这样。”
布隆贝格皱了皱眉,说:“这恐怕很难,您是知道的,这种药品并不是我们研发出来的。他的发明者远在中国,而且别的欧洲国家很有可能也在研究。”
海德里希夸张地笑了笑,说:“是的,先生。不过,这正是我找您来的原因。”
……
冀南,97军临时指挥部。
马塞尔突然匆匆赶来,要求跟郑卫国密谈。
郑卫国暗自欢喜,给了他一个热情的拥抱,问道:“嘿,马塞尔,你是有好消息带给我吗?”
马塞尔眼睛里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