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大明-第3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经过这些海盗,送往北方沿海贩卖。
“这个财路算是很稳的,小人等在文登威海等处有合作的伙计,每年有三四十万斤盐可得,一斤盐好歹能赚一钱盐子,老实说,我等积累的银子,抢掠来的是小头,大头倒全部是贩私盐赚来的。”
看着伏低坐小,一脸晦气色的海盗头目,惟功差点就笑出来。
原来还真的是抢掠是副业,海商贩盐才是主业呢。
不过这几个厮一年能弄几十万斤盐,也算是很有本事了。要知道,大明对沿海的灶户管束是很严格的,平时的产量有多少,多少天收盐一次,都有明确的规定,当然,灶户肯定会有自己的办法,沿海的卫所军户也会自己煮盐,在万历年间,有一些地方也发明出了晒盐法,使盐的产量和质量直线上升……但总体来说,盐仍然是一种紧俏的商品。
换个比方来说,在明朝万历年间生产私盐和贩盐,和二十一世纪种植鸦片和贩卖海洛因是一个感觉是没错的……
拿万历十年的市价来说,一幢辽阳城郊的别墅,有一座三层小楼,几个亭阁,二十来间房子,占地五六亩地,绿树成荫,没准还有一个小池塘什么的,市价无非一二百两而已。
而粮价,一石不过四钱五钱,精面不过一石一两多些。
而一斤盐,就是一钱银。
十斤盐,便要一两银!
当时官府从灶户手中收盐,是四百斤盐给粮一石,也就是说,一两银子买了三石多盐,转手出去,便是一石盐卖十来两,暴涨了十来倍之多。
盐价如此之高,便是因为食盐贩卖不易,从申请盐引到指点地方贩卖,再到检验所检验,手续凡多,卖完之后再验看交还盐引,普通盐商贩卖着实不易,而权贵们能拿盐引当草纸,随手可得,随意倒卖,盐价混乱,管理不善,也是盐价腾贵的原因。
而盐价虽贵,明朝却不象唐宋那样,彻底的实施食盐专卖制度,将盐利尽归于朝廷。南宋年间,虽然大半国土丧失,朝廷收入超过一亿贯,而明朝在万历十年号称府库充盈,岁入不过四百万,其中每年太常库入银中,有一百多万是来自盐引收入。
这个收入,实在是太菲薄了。
如果明的官僚机构不是那么庞大而无能,将盐利控制在手,一年数百万,上千万的收入是很轻松的事情,大明此时超过两亿的人口,每年不论自产自吃的部份,光是流通出售的盐就是在七亿斤以上,其中的利润之大,可想而知了。
惟功听完这两个海盗所说,便知道自己此前确实是疏忽了。
辽东的产盐地,可巧正在他的控制之下,海州,盖州,复州,都有大型盐场,二十五卫,每卫都设盐场百户,定制为每年额盐三百七十七万斤,这个数字不仅能够二十五卫自用,也可以用来赏赐女真,是约束和制衡女真的重要手段。
当时的宁远,金州卫,复州,辽阳,都是煮盐的重要地方,努尔哈赤起兵后,顺利占领沈阳辽阳等地,不仅是得到了辽中平原,也得到了辽南的盐场和铁场,后金的盐铁之利,才足以自给。
“你二人的献议不错。”惟功点头,道:“不过你们在文登一带的暗线我就不必用了,倒是沿海的销售点,你们提供出来,便可活命。”
惟功说不要他们的煮盐灶户时,这两个大盗都是面无人色,浑身战抖起来。
他们不明白,一年几十万斤的固定来源,这位贵人为什么不要。
要说道德,他们见过贵人,京师的权贵,太监,每年固定的经济收入就是来自于上头赐下来的盐引,得了盐引,到北方几大盐场去抢盐,每到那时,就会引起盐价波动,不要说几十万斤盐,便是几万斤盐,公侯勋贵和大太监彼此争斗也是常有的事,不料眼前这位,几十万斤盐,却是丝毫不放在眼中。
倒是说北方销路之事,这两人感觉惟功还有用他们之处,这才稍稍放下心来。
“盐铁之利,向来是中国最大之利,我怎么把这事给忘了!”
惟功出来之后,也是不停地埋怨着自己。
可能是事情太多,也可能辽东都司在盐铁之事上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传统和做法,所以没有人在这件事上烦扰过惟功,是以他将这事忘的干干净净了。
三百七十七万斤盐,全部是煮出来的。
也就是伐木为薪,煮海水出盐,这样的盐质量很差,颗粒大,杂质多,口感很差。
淮盐是另一种办法所出,不过质量也并不高。
当时的井盐才是最好的盐,也就是俗称的青盐,细密青白,价格昂贵,只有中产以上的人家才舍得购买。
而如果是以晒盐法来出盐,辽东这里的几大盐场,临海水很近,不论是风力还是水源,都是上佳之地,所产之盐,很容易就上涨十倍以上,甚至二十倍,三十倍。
一年几千万斤,上亿斤的盐出产出来,所愁的只是销路。
北方地区,蓟镇,直隶,辽东本地,这些地方就能吃下很多产量,还有山东内陆地区也是。如果再能从长江口进入南方,行销南直隶和湖广,怕是要有上亿斤以上的产量才行了。
当时的贵人,贩卖私盐很多,在南方一带大赚其利,以惟功的背景身份,倒是真的能做这样的事,无非就是拿些钱出来,打点沿途的地方官府和盐课分司便是。


第503章 急报
前一阵,宋钱度和李文昭全别有信来,都是说今年大雨不停,一直到二月淮扬一带还在闹水灾,所以淮扬盐场会大量减产,最少一两年内没有办法恢复元气。
如果是在对方高产之时出来抢占市场,引发的淮扬盐商的反弹就会很强烈,但在这一两年内抢占市场,盐商因为自己产量不足,不会有太激烈的反应,而各地方的官府也不会太过刁难,毕竟辽盐会解决地方食盐不足的难题,是十分两便的事情。
饶是惟功向来掌的住,性子沉稳,此时也面露一抹笑容。
盐利在这个年头真是和卖毒品差不多,弄好了的话,每年数百万固定的收入可得,这样丰厚的回报,自然值得笑上一笑。
而且,随之想起来的,就是铁。
辽东当然也是产铁,铁岭之名,名不虚传。
铁岭之外,辽南复州有大型铁矿,矿床浅,易开采,每卫也都有炒铁百户,专门负责将铁矿石练成生铁。
辽东二十五卫,每年额定的贡铁是三十七万斤,当然产量远远不止此数。
李成梁贩卖到蒙古的物资之中,生铁肯定是最重要的一种。
每年与女真人的贸易之中,生铁也是很重要的战略资源。
大明每年征收的铁课是近两千万斤,辽东的贡铁实在微不足道,但并不代表辽东没有优质铁矿和大量的练铁矿工。
如果大量增加铁矿产量,不仅自用的兵器等军需物资用钱有了保障,不必再大规模购买闽铁,而且还可以行销南北,是响当当的硬通货。
贡铁两千万斤是洪武年到永乐年间的事,然后就是一代不如一代,现在大明的生铁出产已经不足国初的十分之一,铁课也征收无力,遵化铁厂已经倒闭,南北各省的用铁都是缺乏,如果将铁产量提上去,所获利润,怕是要大过于盐。
至于铁场……惟功一瞬间心急如焚,恨不得飞身赶赴复州的铁场和金州盐池。
……
……
“大人,有紧急的事。”
目睹两艘大船下水,满载货物往南方驶去之后,惟功又与王宗沐畅谈竟日,谈及未来数月之后,设立辽阳镇的水师营,奏请改漕为海之事,到时候,可以推请王宗沐出头,附奏上疏。
至于任用王宗沐官职,那是自然没有办法。
致仕的侍郎不是惟功能用得上的,朝廷要启用,最少也得用为辽东巡抚才妥当,但这个职务,现在也不是惟功能够左右的,是以只能继续请老王头冠带闲住,只是改为在中左所“闲住”了。
“所虑者,就是张叔大继续秉着前见,加以压制。再有虑者,便是朝中诸公于海运不了解,视海运如畏途。”
惟功临行前,王宗沐感受到惟功身上的蓬勃生气,却不得不稍稍泼了一下冷水。
他很欣赏惟功,虽为勋贵,没有一丝纨绔气,虽然为武臣,却有极大的经略文章,所做的一切,比诸文臣还要高明百倍。
能投身海运的人,绝不会是抱残守缺的那种僵直呆板的脑子,事实上,能在朝中做到实务大臣,而不是一直在清流队中厮混的大臣,也必然是头脑灵活之辈。
但一想到党争和人们对海运的态度,王宗沐觉得自己不妨提前给惟功泼一些冷水,以免这个青年人希望越高,失望越大。
“老先生放心,”惟功一边叫报信人等着,一边笑道:“辽阳镇已经请兵部派御史前来核实兵册,最少两万四定额,一年实饷折色十万,本色连同马匹豆料也得四十万石,奏请改海运,也是减轻朝廷负担,朝中有说怪话的,不妨和皇上算算这一笔帐,想来就会允准的。”
万历有些小气,贪财,这个秉性已经传到地方,王宗沐听了也是微微一笑,心中对惟功的算计感到十分的钦佩。
当下两人别过,徐渭等人和参随护卫们一起,预备起行。
此时惟功才转向刚刚策马赶来的塘马,他看清来人之后,也是一皱眉。
普通的塘马,虽没有进入辽东都司管辖之下的驿传系统之内,但穿着军服,训练,装备,自有一套体系。
眼前这塘马,惟功一看便知,除了是军镇的塘马之外,还是军情局的人。
一般只有紧急情报才会这样处理,惟功一看便知,想来是辽阳那里,有着紧急的情报。
“什么事,快说罢。”
“是,大人。”那个塘马咽了口唾沫,赶紧又道:“京师有消息到辽阳,国峰大人一看了就派小人沿驿道赶来,沿途换马不换人,昨日中午得到的消息……”
“快说重点。”
“是……京师消息,元辅张老大人病危!”
惟功心一沉,盯着那塘马的眼,问道:“有没有具体的话?”
“有!说是便血不止,人昏过去几次,现在已经卧床不起。我们在张府的人,还有医官都分析了,元辅这样的症状,已经很难撑下去,快则三五日,慢则十天半月多,最多六月上旬,一定撒手归西。”
“元辅有痔疮已经好几年,此病虽然有便血等症,但并不致命,怎么突然变的这般?”
“这个,京师急报没有说,小人不知。”
“好,我知道了。”
惟功心乱如麻,一种不知道什么滋味的感觉袭上心头。
这一天,其实早就有心理准备了,他纵不是历史专家,张居正死于万历十年六月前后这个时间他还是知道的,至于死因,一直扑朔迷离。
有人说是痔疮,也有王世贞那种说是张居正喜欢用亢阳春药,夜夜无女不欢,旦夕伐之,望花甲又有病在身,操劳国事的人,哪里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时间久了,自然不支而死。
一直到后世几百年,张居正具体的死因也没有搞明白,一直算是一个谜题。
此时仍是弄不明白,惟功心中,却是一阵阵的难言的滋味袭上心头。
张居正好比一颗参天大树,他在时,惟功还不觉得如何,现在感觉大明要失去这个人时,他才感觉到这个人的重要之处。
可以说,明朝在嘉靖到万历之间,已经有病入膏肓之势,是高拱和张居正两人,一前一后,挽救危亡,扶大厦之将倾。
高拱为政的六年多时间,大明已经开始扭转了颓势,张居正秉政这近十一年时间,大明俨然在中兴。
库藏两千万以上的白银,数千万的粮食,其余的各种物资无数。
边军强盛,南北俱有名将。
驿传,法度,俱有改善。
丈田之事,更是人君才能为之,但张居正也是做成了大半。
后来雍正皇帝所谓的摊丁入亩,无非就是在条鞭法之上的改良而已,成就远不及张居正以人臣之身完成的壮举。
再有核实兵额,优免赋税,免除徭役,改力役为佥募等诸多良法。
张居正,无愧救时良相,千古一相的美名。
不足之处当然也有,而且不少,心胸不广,打击政敌过狠,过于讲究享乐,除了条鞭法之外,没有什么制度上的革新,但求全责备,并无意义,自北宋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张居正已经算是不变法的变法,将财政接近破产的明朝重新又带回国富民强的路上,殊为不易!
“用诚,复州铁矿我先不过去了。”在马上,惟功匆匆吩咐张用诚等人道:“你们先去,在矿脉深厚广博处,择一合适地址开挖一条河流,要束河高渠,形成激流,沿矿脉四周冲刷而下。我知道那里有一条复州河的支流,你们考察一下,择址动工,不必等我亲自去看了。”
“是,属下明白。”张用诚知道惟功可能要回京一趟,当下肃容答道:“辽阳镇的一切,由属下和侍从室各参随并各司,各营,协力来做,每日派塘马追赶大人,每日汇总汇报。”
“你执掌中军部,不是重大事情,各司之间的协调,调配,由你来决定就可。”
“若事急,属下会从权,若无重大急务,当然还是大人决断。”
惟功点点头,知道张用诚谨慎小心,不愿揽权,只是他已经将中军部和侍从室,各司、营等框架立了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