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大明-第4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堡之间有五六十里,还有两条河流,恐怕在中间地方还要修一个大型军堡。”
“这里与开原城西之间也要增修一个,与边墙相隔在三十里左右为宜。”
“地址参谋司早就选好了,三十里一个军堡,十里一个屯堡。驿站和急递,正好依军堡和屯堡而居,这样大军到哪里,军旗一立,土地就归我辽阳所有了。”
“开原和铁岭再到沈阳,抚顺关,这几个地方,一定要牢牢掌握啊。”
“这是政治层面的事,由我们兵主爷来考虑,我们只管做参谋工作就是。”
一群年轻的参谋看着庆云站残留的城池,不停地议论着。
他们都穿着作训服,不同的就是胸前多出两个兜口来,参谋人员要带的零碎太多了,兜也设计的多两个,还大的多,他们的胸前牛皮带上都插着单筒望远镜,这也是参谋司人员的标配,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个牛皮或猪皮制的皮包,里头装的东西就更多了。
对关外的测绘,环境观察,基站选定等工作,都是这些参谋司人员,利用身上的装备和特科的保护,慢慢的一点一点做出来的。
他们多是从武学院毕业的,年纪都在二十来岁,英气勃勃,虽然辽镇军官团普遍年轻,但到万历十一年时还是有不少年近三十或过了三十,比如郭守约就已经快四十了,相对于别的军镇,辽阳年轻的不成话,但未来辽阳的希望,还是在这些二十出头的参谋人员和年轻的军官身上,甚至,是还在武学院里学习着的学员们的身上。
“这些家伙……”
陶希忠大为摇头,他也三十二了,万历三年他跟着惟功习武,当时已经是十几岁的少年,十几年的功夫过来,他从一个乞儿到小伙计,再到舍人营的幼官,再到正经的武将,再到参谋司的司长,一路过来,虽未栉风淋雨,也是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
现在陶希忠已经有三子一女,眉宇间极尽成熟,在摇头的同时,看向那些小伙子的眼神,却是毫无责备之意。
周晋材身边也站着不少年纪在二十左右的青年,也是武学院毕业出来,和参谋司不同的就是他们的军姿特别漂亮好看,人也显得更加的精神,一举手一投足,就感觉有一股劲力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甚至是要有爆发出来的感觉。
毫无疑问,这些人都是军中的搏击高手,而且也不光是格斗这一块,从军容军姿到仪表,都是无可挑剔,只是这些家伙看着参谋司的人时,眼神中倒不全然是友善。
“这帮家伙,就知道纸上谈兵。”
“哼,动动嘴唇对他们来说就是打仗了。”
“兵危战凶,他们懂个屁。”
“嗯,没有咱们练的兵出来,他们也就是赵括罢了。”
一群训练司的人也是窃窃私语,好在他们知道底线,当着这些上官的面,没有把声音放大。
若是在平常时,这一类的争吵肯定会导致互相狂损,甚至飙脏话,不过没有到私下约斗的层面。
现在私斗已经被严格禁止,非训练和执行军法时,军官也不能随意殴打士兵。
这一类的规定如果在十年前,恐怕连最高层的军官也不会赞同,但现在上上下下执行的还算到位,主要就是宣传理念已经跟上来了。
凡我镇中袍泽,均为兄弟,战场之上,信任如手足。
不论是步兵长矛阵还是火枪方阵,或是鸳鸯阵分遣队和火枪分遣队,又或是重骑兵,突击时,惟一可信任的就是自己身边左右前后的伙伴。
训练时,要敢于将自己的侧翼交给伙伴们来保护。
战场上,更要如此。
这样一来,整个军镇只要穿了这一身军服,平时可以有小矛盾,但绝不能影响军中团结的大局,军官训练士兵,也是为了其做战技能和技巧,而不是虐待和宣泄自己的怒气。
军法司的镇抚军官,时刻都盯着,还有督查局的人也不会善茬,何必给自己找不能快?
真有什么看不顺眼的,训练场上解决去罢。
这也使训练司的人很明显成为镇中脾气最差的一群,对参谋司的人,训练司的人是怎么看也不顺眼……两司之间的矛盾只能用军法司来调和了,就是说两边在爆发边缘的时候,看到军法司军官过来时,很容易就可以把矛盾转移到军法司身上,无论如何,连军情司都会有人喜欢,但想叫人喜欢军法司的人,实在还是太难了些。
“惟一顾虑的,还是人力。”
宋尧愈也罕见的穿着一身蓝靛布的箭袍,头上是一顶范阳笠,身上还佩了一柄外表十分朴实的长剑,这剑是好钢口,正经的将作司兵仗局的出品,对外售价得十几两银子一把,每年最少出口上万柄,南洋诸国,倭国,大明南方,市场很大,对外销售的数量节节攀高,当然也不仅限于宝剑,上好腰刀,铠甲,有的是。只是外对售出的,都是额外在刀鞘剑鞘上加饰物,比如宝石,金银护腕等等,铠甲也是,打造的十分精致华美,这么一来,价值增加,价格自然而然的也是上去了。
“老夫子怕人力不足?”
“嗯,正有此虑。”
宋尧愈屈指道:“辽南和辽中的土地已经大致用上了,除了少量田主和生员还有民户在种自己的地之外,大半的军户和民户已经在咱们的屯堡之中了,闲散的人口,公安司统计过,还不到十万人,这边再大兴军屯,恐怕就算沈阳中卫和铁岭卫,开原卫有不少无地的,也很难说人力充裕啊。”
当时辽东都司具体的田亩数字是两千多万近三千万亩,这是万历初年全国重新清丈土地时丈量过的,数字相当准确,在当时的张居正手下,想糊弄是不可能的事情。
至于人口数字还是当年的老数,现在还真摸不大清楚。
好在辽阳公安司这几年也不是吃白饭的,最少在辽阳控制之下,人口数是早就摸清了。
全部人口是一百九十三万人,包括辽阳和辽南四卫和宽甸六堡在内,全部人口就是这么多。
定辽六卫和辽南四卫一共就是十个卫,国初时就是连家丁不到十万人,二百年发展了近十倍,可也不算少了。
这数字还包括相当的民户和绅晋,生员在内,壮丁数是一百零五万人,就是按惟功的标准,十六到五十五岁年纪的男丁。
另外还有三十万左右的妇人,也在屯堡中做零碎活计和杂活,盐场和铁厂中,包括将作司和工商司下的坊织局,也有不少妇人在做活。
一百五十万人,种植的土地是五百七十万亩,已经超过辽南和辽中土地的总和,有相当的田亩,是在这两年中陆续开荒烧出来的。
预计再过三年,田亩数字会超过六百万,在当时的水利和技术条件下,大约是饱和了。
除去自己消耗,每年入库的粮食有三百万石,这主要还是军镇军队消耗多,养的大型肉食动物多,消耗大,如果按明军其余各镇和九边的平均生活水平,这个数字最少还得增加一倍以上。
人力和地力的运用差不多要饱和了,但还远远不够惟功所需,在他的预计中粮食最少每年节余千万石以上,除了自用能大量出售,另外大型肉食动物不仅能满足自需,还能大量出口,每年也要在百万头以上,年收鱼千万斤,只有自己麾下达到这样的力量之后,才能走得更远,掌控更强的力量。
棉花种植面积在得到松嫩平原之后会再上几个台阶,现在种植面种才几十万亩,已经极尽辽阳附近的地力,如果得到松嫩平原,种植面积到达满足一年纺织百万匹布以上,这才是惟功所需要的数字。
现在已经出现了水力梭机和纺机,这东西原理十分简单,和赵士桢及将作司的高级工匠一说,几个月时间就出现原型机,然后寻找水流合适的地方进行水力测试,再安装,水力梭机和织机工厂就出现了。
现在的惟一问题就是缺乏足够的棉花,尽管出产的棉布已经完全能满足自用,并且开始小额出口。
人力和土地,已经使辽阳发展到一个瓶颈了,这也是这次出兵的重要原因。
人心思战,不仅是要军功,也是要发展。
吞下沈阳,乃至奴儿干都司故地,使辽阳发展更上好几个台阶,这才是人心渴求之事。
惟功不可能染指辽西,只要这个朝廷还在正常运转,他就不打算这么做。
军屯和各司,在辽阳甚至沈阳可行,如果推广到辽西,把山海关和宁远,乃至广宁直接归属于自己的统治之下,那就是和朝廷宣战了。
不得全辽之力,不入沈阳,不得全国之力,则不入辽西。
这是惟功的宗旨,从整个辽阳的发展来看,还是十分正确的。
现在看来,获得土地不是难事,难的就是足够的汉民了。
“老夫子,你也糊涂了。”惟功微笑道:“只要有足够好的地,还怕寻不到人来种?这几年,灾害频繁,水涝旱灾轮着来,连咱皇上那种一两银子掰开用的性子都捐了五千两,还诏告天下,你想,流离失所的灾民,还少么?”


第650章 猎骑
“大人你竟是有这样的打算……也难怪。”
宋尧愈目光灼灼,感觉自己还是思维太局限了,也太拘泥于既往的经验。
现在辽阳船队大船就过百艘,运力充足,几轮下来十几二十万人就过海到辽南了,道路畅通,马车众多,以辽阳的动员统筹能力,将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人运过来,又有何难?
大规模移民,怕的就是运力不足,安顿乏力,缺乏种子,房屋,农具,只要有这些,以国人的吃苦耐劳,还怕种不出粮食来?
况且是以屯堡形式,拿工钱做事,更为安心,这几年,沿海地方,年年都有不少人自己偷偷坐船跑过来,已经有好几万人,如果大规模的到受灾地方招人,恐怕来者更众,现在虽然没到崇祯年间那种到处是火药桶的情形,但也好不到哪去了。
“这是妙招。”宋尧愈伸出五指,在自己的胡须间揸了一把,笑眯眯的总结。
“行了老夫子,莫再夸我,不早了,宜早安歇。”惟功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思维方式只要开放和发散,这一些事只是小事情,不足挂齿,不值一提。
黄昏时分,前锋传来消息,他们在不到十里的地方安营,另外撒出警备部队,也就是少量哨骑,在四周巡逻查看,以防敌人夜袭。
在庆云站这边,则是修筑了象样的防御工事,人手足,专业工兵也多,他们知道怎么挖陷马坑,怎么放拒木,怎么放鹿角,怎么立箭楼,在重要地方,人们拉起铁丝网,除了铁尖难以逾越之外,铁网上放上铃铛,动静稍大,就会一起响动,瞬间发觉敌情。
铁丝网可以用一种专业的拉丝机器,不停的拉出来,以前是纯粹的人力,现在则是畜力和水力和风力一起运用,铁丝的产量也节节攀升,这一次野外行军,所有营伍的重要核心区域,都会有这种带尖刺的铁网。
夜色降临,绵延数十里的营地先后散发出种种饭菜的香气,离开补给点越远,炊事车上的香气就越发迷人,人的体能消耗越多,对饭菜的渴求也就越发增长。
其余的明军可没有这种福气,享用到辽阳这样荤素搭配,主食随意的饭食。他们的饭是用干蒸法晾出来的野菜和杂粮混合的饭团,这种饭团还是仅供长时间断炊时紧急补给才用,更多的时候他们会饿上一两顿,当天宿营没有饭吃,第二天吃了早饭开拔就意味着继续饿上一天,所以拔营就意味着挨饿,士气低落,一天走十里二十里,也就可以理解了。
惟功用完自己的晚饭后,开始骑马巡营。
庆云站这里人并不多,只有他自己的总部和相随的护卫部队,辎重部队及工兵部队,还有几个骑兵千总部,白天他们在前方警戒,黄昏前后,返回在庆云站这个预先设立的营地驻营。
天已经黑了,营中不避灯火,惟功过来时,可以看到不少将士在洗涮战马,有一些才卸下马身上的马鞍和笼头,铜活在灯火下熠熠生辉,也照出不少年轻的脸庞,更显的精气神十足。
在他们身边,是十支一放的骑枪,这种骑枪是万历十五年定型,包括步枪在内,十五年制式最为成功,枪身内的簧片打磨标准,零配件减到最少,构成也十分稳定,击发成功率在九成五以上,因为火药质量很好,开通了对日本贸易航线之后,很容易得到优质硫磺,当时大明的军镇,也有不少从日本购买硫磺的,这原本就是正常的贸易,只是辽镇的硫磺购买的特别多而已。
骑枪靠在一起,还有一些轻便的去掉了长袖的铁甲也被放置在一起,看得出来,甲胄经常擦洗上油,十分干净,保养状态良好。
头盔放在铠甲一边,这些铁盔都是可以放下面具,遮挡住大半张脸,对付射术精良的游牧民族的骑射手,怎么样的防护也不为过。
这些骑兵,很明显是一支精良的猎骑兵队伍,他们可能在前方来回奔驰了一天,但傍晚时分,哪怕食品就放在身侧,还是先将自己的装备分门别类的放好,随时可以取用,然后又洗涮照顾战马,喂苜蓿和豆料干草,每匹战马都需要这样的精心照料,否则的话几天功夫就会因为来回的奔驰而掉膘,如果长时间掉膘又补不回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