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大明-第4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只能默认现实,这毫无疑问是对他权威的一次削弱,也令得他十分愤然,但和明军翻脸,他一时也没有这种胆量……辽阳军毫无疑问比辽镇更难对付,能三路出击,右路一路就把福余部全部打残,撵走,这实力岂是了得?
怀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思,满太折返回来,但并不代表他对此事抱有什么希望。
“我们今天被辽阳总兵这么羞辱,难道就这么算了?”
“不算能怎样?”满太阴沉沉地道:“你们哈达部敢称兵造反?”
孟格布禄一滞,哈达在成化三年的大征伐后几乎没有敢与大明作对过,素称恭谨,叫他造反当然是万万不敢的。
“我们自己出手当然不行,不过,福余部的残部和科尔沁的诸位贝勒可没有什么不敢的。”
“他们?”满太疑道:“福余部现在和辽阳仇深似海,当然是敢的,科尔沁应该在和辽阳的中路军打仗,他们有办法过来再和辽阳右路军打么?”
“正面交战当然不成。”孟格布禄狞笑一声,沉声道:“辽阳军强,这是向来的传言,现在看来,确实是强军,我看中路的科尔沁未必讨的了好,一定吃亏。但越是这样,肯定就对辽阳军恨之入骨,我看辽阳右路骑兵不多,现在占了这么大的地方,满太贝勒,你想想他们最吃紧的地方在哪里?”
满太眼中精芒一闪,两手重重一握,低声道:“你是说,粮道?”
“对了,就是粮道!”
孟格布禄一脸笃定,把握十足的道:“辽阳军中右两路多以开原为出发点,多有步兵,用大量民夫辅兵沿途运粮,我知道他们有大马车,但开原到关隘一带多山地,过了山地到平原地方又太远,沿途地广人稀,他们的粮得不断的运上来,得用多少人力和车马,粮道一长,补给一断就是大麻烦,没有粮道,辽阳军再强又怎样?我们不给粮,福余部跑的差不多,他们俘获一些牛羊,够吃多久的?十来万人人吃马嚼的,只要几千骑兵来回断他几回粮道,抢不掉就烧,断了粮道,他就得撤兵!”
满太也是一脸兴奋,刚刚眼中的阴云一扫而空!
“干了。”满太道:“我们不直接出兵,让出通道,再暗中提供点帮助便是。”
孟格布禄微笑着点头,又道:“其实我也不懂张惟功怎么想的,大明向来对边墙外是以羁縻为主,这些土地虽好,他难道还真的能一口吃下来不成?”
“他年轻么,”满太讥讽道:“年轻人就是野心大,开疆扩土,多大的本事和荣耀。”
“李成梁都办不到的事,他?”
“他的兵确实精锐,”满太又道:“不过我们的部落中的巴图鲁,也未必比他辽阳的骑兵差什么了。”
孟格布禄对李成梁是仇恨中带有几分尊敬,这是当时蒙古各部和女真各部的共识,毕竟李成梁镇守辽东已经三十年,斩首已经能垒成京观,对这样的大明总兵,这些夷人领袖是不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词的。
毕竟大明总兵的强悍,才能衬托出他们的不俗呢。
这些部落其实十分野蛮,落后,但已经比蒙古人有明显的不同,首领多半会学习汉话,建城而居,组织结构向大明学习,就连现在的战略考量,也是向大明学习着了。
倒是这些贝勒的护卫们,穿着简陋的箭袍,背着沉重的步弓或轻便的骑弓,箭矢也分破甲重箭和轻箭两种,腰间则是悬挂着顺刀,或是手中拿着长铁矛铁锤等长重兵器,他们身体壮实,两腿罗圈,两眼炯炯有神,臂膀粗实有力,这都是女真人中的佼佼者,武勇过人,被挑选成贝勒护卫,在两个贝勒说话的时候,他们远远散开,做出一个警戒的圈子,在当时女真部落普遍不大,人力不足的前提下,这些贝勒护卫已经有了精锐的架子了。
满太和孟格布禄不曾亲眼看到大战,福余部又是朵颜三卫中最弱的一卫,辽阳军击败福余,他们并不觉得奇怪。
惟一叫他们惊奇的是辽阳展现出来的动员能力,数百里山地和丘陵交替的地形,中间还有十几条大大小小的河流,这种地形向来是阻碍明军出击的关节所在,李成梁数次出击,都是从抚顺关沿苏子河一带展行动,那里的建州各部已经发展二百多年,山地虽多,但也有小块的平原和现成的道路,就算如此明军也行动艰难,辽阳军却能以一镇之力出击数百里之远,这确实是难得的能力了。
两个贝勒没有继续说下去,毕竟他们也没有直面大明的胆略,多年的恭谨使他们潜意识里并没有与大明直接作对的野心,他们更愿意打击的是努尔哈赤这个雄心勃勃的青年首领贝勒,如果他们真有野心的话,就会直接面对福余,而不是跑来希图大明总兵赏给他们土地。
在离别时,两人会意的彼此一挥马鞭,脸上都露出笑容。
等那些被打红了眼的北虏四处出击,断了明军粮道,大明辽阳军不得不退出这些土地的时候,就是他们再会面的时机到了。
这块地,正好离哈达和乌拉部都很近,至于叶赫,当然也会分一些给他们,有这些土地,再收拢那些被打的乱跑的蒙古人,两部的实力,就会大大的增加了!
……
……
在开原往东一百多里的地方,出了边墙已经很远,在山林地和平原相交之处,野草疯长,灌木众多,在这里,与边墙虽然相隔不远,却是如同异域一般。
一个局的猎骑兵经过了这里,每人将手中的火枪平端在自己的马鞍之前,眼神锐利,借着黄昏的暮色,打量着四周的景致。
被蒙古人占据了二百多年以后,这里已经是一片荒芜,有时候,能在平原地带看到一些倾颓的村子,房舍歪倒,只能看到一些残迹。
这里应该是大明国初时的汉民聚集区,国初时辽东多半是以卫所形式定点居住,所居之处都是冲要地方,这里可能驻过一个百户,毕竟是离开原等关隘很近,距离坊州也并不算远,开原东路往海西和朝鲜图们江一路,坊州是第一站,距离开原有三百里之远。
后来正统年间大明在辽东全面收缩时,这里应该是最早一批被放弃的地方了。
看着荒草从生,房屋倾颓的模样,众人也都是感慨从生。
“从开原东到坊州,三百一十五地里,每十五里设一个台铺,三十里建一个台城,四周开始设屯堡。”
在猎骑兵中间是几个重要人物,总务唐瑞年,建筑司张思根,财务司任磊,将作司的赵士桢。
这几个,全部是大佬人物,各司的主管和惟功身边的大管家,一小队猎骑兵除了保护他们,还得保护这些大人物的随员,每个猎骑兵都知道自己肩膀上的担子有多重,至于他们的局百总,几乎不停地用望远镜四处去看,惟恐错过了一点儿的蛛丝马迹。


第682章 各司
“我们将作司是无所谓,要紧的是选定一些适于设立的点,水力要好,风力也要考虑到,另外要先修路,我们要用大量的煤炭。”
赵士桢见各人看他,便是将自己的意见慢慢说出,虽然他态度很随和,但在场的众人毫无疑问对他的意见不会轻忽。
不管是屯堡还是台站驿铺,这些体系都需要将作司来支撑,不论是民用的纺织工厂,水力梭机和织机,或是军事用途的火器局所制成的各地都需要的火器,甲仗局的兵甲,在边墙外的这方圆千里之地,不可能一直需要辽阳输出,将作司也会在这些地方设立适合的地点来制造,相比较屯堡和水利工程来说,将作司肯定是第一优先考虑被满足的部门。
赵士桢没有穿他的七品官服,那一身官服原本是他最骄傲的东西,身为世家子弟,就算以杂学打动皇帝成为中书舍人,但毕竟是宫廷近侍官员,经常和皇帝见面研讨书法,这是很多翰林都没有的荣耀,大明皇帝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宣德皇帝,书画双绝的是成化皇帝,大明武宗的字正气磅礴,当今万历皇帝的书法成就原本也该不小,因为万历在书法上极有天赋,是一个一点就透的天才,但因为少年时被张居正教训,因为北宋那位瘦金体皇帝的前车之鉴,士大夫对皇帝们不务正业拥有足够多的警惕心理,万历不要说书法成就还不高,就算是比宋徽宗写的更好,估计也不会引来任何的赞誉。
但皇帝对书法的热爱毕竟还是无法消弥,象赵士桢这样的宫廷供奉专陪皇帝写字和鉴赏书法作品的人,还真是不少。
过去的日子在赵士桢身上已经见不到多少痕迹了,他戴着软脚幞头的唐巾,中间饰一块绿水般荡漾的碧玉,身上一袭蓝袍,腰系银带,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的文士,但一举手一投足间,威仪尽显,那种自信从容,掌握着无上权威的感觉,令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
不仅是他,在赵士桢身边的任磊和唐瑞年,张思根等人,或自信从容,或豁达大度,或精明外露,没有一个是凡俗人物。
“建筑司最优先考虑的是驿站体系的建立,”张思根说话很明快,没有丝毫的犹豫,仿佛事先就打好了腹稿,所以往往脱口而出,在他麾下做事的人也习惯了这种快而明断的风格,建筑司的公事从不拖沓,尽管辽阳各司的效率都很高,建筑司毫无疑问是最快的一个部门,看着皱眉的赵士桢,张思根很快又接着道:“除了驿传系统,军台建立也十分重要,道路也要紧,当然,将作司的选址建设,肯定也是最优先级的。”
张思根说话十分巧妙,其实就是说驿传军台道路之后,就是将作司了。
对这个结果,赵士桢也不奇怪,屯田司公安司财务司教育司军训司,各司哪一个不要建筑司和财务司配合来开展工作,将作司能排在这么前列,足见重要性了。
“天文数字啊。”唐瑞年感慨一句,对任磊道:“能顶的住么?”
财务司有多少钱,税务司一年收多少钱,这些哪怕是唐瑞年这样身份的都弄不大明白,没有办法知道最详细的数字,顺字行和四海商行一年赚多少,更是一个一般人弄不懂的谜题。众人所知道的就是每年的分红都是一年比一年多,中高级武官的收入已经不在一个知府之下,就是各司的这些主官,哪怕现在退休了,也能安闲富贵的过一生了。每人都已经有了几万两银子的身家,在大明,够买几千亩地的庄园和城中好几进的房子,几十个仆人伺候着,这样的生活以各人现有的财富已经是足够了。
任磊闻言一笑,并没有出声,但笑容中蕴藏的意思实在是太明显了。
财务司不仅有钱,而且,很明显的是行有余务。
唐瑞年笑道:“孙大胡子在家负责统筹,钱粮措手,他的担子要轻得多。”
“怕也不会太轻松。”张思根笑道:“我都能想得出来孙大胡子那一脸严肃的表情。”
“听说他家小前一阵刚取来,这下怕是没有办法陪家人了。”
“勤劳王事,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喽。”
“以他的个性,除非大人放他的大假,否则就算平时也没有什么闲暇的。”
“孙家的几个娃都快能上中学了,听说都是好苗子啊。”
“嗯,我倒是见过,老实说,孙大胡子治政是好手,齐家也是好手啊。”
孙承宗没有跟到这边来,袁黄和徐渭等人也没有来,徐渭是在武学院没有办法脱身,袁黄负责民政,手头的事很繁琐,光是和屯田司一起弄的移民的前期招募和安置就够袁黄喝一壶了,徐光启现在负责屯田司,光是底下一个水利局就够他忙了,更何况现在又有新移民任务,屯田司得和民政部门配合,新修的屯堡和土地都是新移民的安身立命之所,徐光启每天都忙到焦头烂额。
这些人,全部都是这个时代的精英中的精英,徐光启是崇祯年间的大学士,孙承宗是帝师大学士,袁黄更是大宗师,徐渭是这个时代的鬼才,还有湖广老名士宋尧愈,惟功自己作养出来的张用诚等人,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要么发挥出自己全部的潜力,要么就还在持续的进步之中,孙承宗的孙大胡子之名已经传遍辽阳,在原本的时空中他此时应该在家里读书耕作,青年时游历边关千里,见识广多,后来中举,进士,翰林庶吉士,一发不可收拾,最终成为天启帝师。
后世满清为了丑化大明列帝,把天启丑化成一个打木匠不识字的荒唐皇帝,天启如果不识字的话,孙承宗是干什么的?
此次孙承宗是奉命留守,他倒没有具体的管理范围,随着辽阳开发的深度增加,事务越发繁多,大明的治理办法是朝廷和士绅宗族共治,辽阳无形中改变了这种粗放型的管理办法,将一切军政财政教育都抓在手中,相较大明的管理体系肯定先进的多,但在通信和道路条件,还有施政人员的素质效率上的要求和标准就要高出很多来,惟功是把体系建立起来,比如后世的管理体系和文书档案制度,包括袁黄贡献的循环簿在内,都是这种体系的一部份,就算如此,也需要投入极大的精力来做管理,中军部张用诚一个人已经顾不过来,唐瑞年和孙承宗都兼了中军副职,唐瑞年偏向顺字行和四海行及财税方面的事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