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数据三国-第4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用唐虞之典,禅让与魏王……”
第五十六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南烨仗义再兴兵(4)
受禅坛上读罢册封诏书。魏王曹丕即受八般大礼,登了帝位。大小官僚朝拜于坛下。改年号为黄初元年,国号大魏。曹丕当即传旨,大赦天下。谥父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董昭奏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汉帝既禅天下,理应退于藩属之地。陛下请降明旨,安置刘氏于何地?”
曹丕见献帝刘协已然跪于坛下等着听旨,心中十分快慰,便降旨封刘协为山阳公,命其即日便行。
刘协虽说从一继位便是傀儡天子,可毕竟还顶着个皇帝的名头。如今一朝失了天下,想到刘氏江山断送在自己手上,心中失落可想而知,一时间竟呆立不动,也不领旨谢恩。
董昭见刘协不动还以为他心有不甘,要出什么幺蛾子扰乱禅让大典。于是手按剑柄厉声而言道:“立一帝,废一帝,古之常道!今上仁慈,不忍加害,封你为山阳公。今日便行,非宣召不许入朝!”
刘协自知大势已去,心痛无用,便含泪拜谢,上马而去。坛下百姓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刘氏天子虽无好感,可是一想到改朝换代之后,自己便从汉国人变成了魏国人,还是伤感不已。
曹丕看着刘协不甘离去的背影,忽然想到舜、禹受禅继位之时恐怕也并非前人甘愿相让而是后人势大逼宫所致,不由感叹道:“舜、禹之事,朕知之矣!”
百官见曹丕受禅登基,皆呼万岁。曹丕又在受禅坛前祭拜天地,而后还朝受群臣朝贺。大小官吏,一一升赏。
曹丕自立为大魏皇帝,并于邺城盖造宫殿之事一时间传遍天下。镇守辽东的司马懿得知消息不由长叹道:“魏王如此行事,大乱复起矣!”
消息传到刘备、孙权耳中已然有些走样,一说汉献帝刘协被封山阳公,一说刘协已然被曹丕所害。刘备、孙权皆有细作在邺城,自然知道刘协未死。可是对于二人来说刘协死了的消息更为有利,一是二人能以弑君为由出兵讨伐曹丕,二是刘协一死皇室一灭刘备、孙权便可效仿曹丕称帝。
刘备、孙权不约而同选择了相信刘协已死的传闻,皆下令百官挂孝,遥望设祭。刘备痛哭终日,祭祀之时还给未死的刘协安了个谥号曰“孝愍皇帝”。
祭祀已毕,刘备汇集群臣于殿上商议道:“曹丕弑君篡逆,我欲发兵讨之,诸公以为如何?”
荀谌出班道:“主公之言是也!只是还有一事比之发兵讨逆更为要紧。”
刘备问道:“不知友若所言何事?”
荀谌道:“曹丕弑君夺玺而称帝,名不正而言不顺。然天下不可一日无君,先君既已遇害,关中王当即帝位,以继汉统。而后发兵讨逆,名正而言顺。”
刘备闻言摇头道:“此举与曹丕无异,卿等欲陷我于不忠不义之地否?”
关羽道:“兄长此言差矣!曹丕篡汉自立,兄长乃汉室苗裔,理当继统以延汉祀。”
张飞同时出言道:“二哥说的是!那曹丕做得皇帝,兄长为何做不得?”
孙乾也道:“今汉天子已被曹丕所弑,主公不继帝位兴师讨逆,是不忠义也。天下人皆欲主公为君,为孝愍皇帝雪恨。若不从臣等所议,是失民望矣。”
刘备听百官劝说不置可否,而是看向了一言不发的诸葛亮。诸葛亮见刘备望来微微摇头,刘备勃然变色道:“我虽是景帝之孙,却未有德泽布于万民。今一旦自立为帝,与篡窃何异?岂不是效仿逆贼所为?”说罢拂袖而起,归于府宅。
众文武见状面面相觑只得散去。张飞见众人下殿,一把抓住走在最后的诸葛亮,闷闷不乐道:“适才我等皆出言相劝,军师因何摇头不语?莫非军师不愿兄长为帝?”
诸葛亮闻言笑道:“三将军莫急!称帝与否要看天意如何。若不得天意,今日称帝,明日败亡,又有何益?”
关羽刚才也落在后面没走,便是想听听诸葛亮高见。此时听诸葛亮搬出天意来,不由皱眉瞪眼道:“天意难测,军师怎知兄长不得天意?”
诸葛亮道:“天意虽难测,却有可窥天意之人。若此人不动,主公妄动,必受害矣!”
张飞放开诸葛亮奇道:“不知何人可知天意?”
诸葛亮眼中精光一放即收道:“交州光华国师可知天意。”
这几年南烨在交州著书立说,名声虽然更胜从前,但却一直安分守土,并未卷入任何战事。这让关羽、张飞两个只关心战局的武将几乎忘记了南烨的存在。
此时听诸葛亮一提,张飞便嘿嘿笑道:“俺听闻国师近年一直在交州著书写报,陪伴妻妾,照料子嗣,早已不复当年锐气。想当年袁术、袁绍称帝之时,国师兵马早到,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当真有替天行道之意。如今国师便窥知天意又能如何?”
关羽闻听张飞之言突然若有所悟,惊出一身冷汗道:“军师之意可是说光华国师此次要效仿那楚庄王一鸣惊人?”
诸葛亮摇头苦笑道:“国师早已名扬天下,又何必效仿庄王?只是你等近年多闻国师文才,皆忘国师之勇名矣!”
张飞闻言环眼一亮道:“军师可是说光华国师会出兵讨伐曹丕?”张飞对出兵打仗之事比刘备称帝之事还热心,在他看来能和南烨一同讨伐曹丕也是一件乐事,不比刘备称帝差。
诸葛亮摇头叹道:“这便是天意了!若国师欲征讨曹丕,必过主公或孙权之地。主公要仿曹丕称帝,国师便可能先来战主公,而后攻曹丕。如此主公便不可称帝。反而言之,若国师锐气已失,不欲征讨曹丕,反而也欲自立为帝,继续保境安民。主公便可放心称帝,而后攻曹丕,不必忧心腹背受敌。”
关羽此时皱眉问道:“国师之意军师如何可知?”
诸葛亮一笑道:“三将军适才言国师醉心于著书写报,我等一看便知。”
话音刚落便有一侍卫小跑到殿前躬身施礼道:“关中王有请军师和二位将军入府,说有要事相商。”
诸葛亮三人闻言一惊,不敢耽搁,直奔刘备居所。进门一看,便见刘备端坐榻上,手中正拿着一份报纸,眉头紧锁。
刘备听到脚步声响,这才不再紧盯报纸抬起头来。众人见礼落座之后,刘备便将报纸交给诸葛亮道:“这便是新到的报纸,孔明先生请看。”
诸葛亮接过报纸,关羽、张飞也凑了过来,只见报纸头版头条便写着几个大字“曹丕废帝篡炎刘,国师是否会兴兵?”
三人再往下看具体内容,便是曹丕如何杀死伏皇后,又如何逼迫献帝刘协禅让的具体过程。一桩桩一件件宛如亲眼所见,令人信服不已。而且每一段内容背后还有一段评述,比如在说伏皇后之事时,便插了南烨一段诗文:“曹丕凶残世所无,伏完忠义欲何如。可怜帝后分离处,不及民间妇与夫!”又见殿上夺玺一段写着:“奸佞专权汉室亡,诈称禅位效虞唐。满朝群獠皆尊魏,仅见忠臣符宝郎。”
在文章最后,笔者以疑问的语气道:“……今曹丕篡位,贬先帝为山阳公。在此汉祀将终之时,国师是否会一如以往兴师讨逆?若国师出兵,君等是否愿从,同为大义而战?”
张飞看这篇文章以疑问结尾,不由疑惑道:“国师这是何意?究竟发不发兵?”
关羽道:“三弟何必多此一问。文中从头至尾称曹丕为篡逆之贼,赞伏完、祖弼之忠义。虽以问句结尾,实则激励军民一心讨贼。”
刘备闻言道:“云长所言是也!军师以为我等该当如何?”
诸葛亮自从看完这篇文章便沉默不语。这些年交州的报纸他是一份也没落下,每看完一份便对南烨的才华惊叹不已。诸葛亮能自比管仲乐毅也是极为高傲之人,轻易不会服人。可是对于南烨他却不得不服。不论是南烨诗文中表现出的才华,还是南烨通过报纸宣传公布的各种政令,都让诸葛亮感到震惊。光是南烨通过报纸造势的手段,就让诸葛亮真心佩服。
熟悉南烨宣传手法的诸葛亮一眼便看出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战前动员令,可让军民同仇敌忾,一心伐曹。别以为古人不懂的舆论宣传的重要性,在孙子兵法五事中便提到:天、地、道、将、法。天是指天时,地是指地利,将是指将领,法是指军法,而这道便是指道义。只有出师有名,让民众相信自己是正义的一方,才能军民一心,士气高昂。这一点没人能比南烨做的更好。
让诸葛亮感到奇怪的是,在这篇文章中并没有宣称刘协已死,更没有一点为南烨登基造势的意思。这让诸葛亮百思不得其解,莫非天下还真有不愿做皇帝的诸侯?还是说南烨真的心向汉室?
刘备很少遇到诸葛亮在议事的时候愣神,不由又问了一句:“孔明先生可是有何疑难之处?”
诸葛亮听刘备点名,这才将心中疑团放在一边,回过神道:“国师出兵之事再无疑虑。报纸中又明言先帝未亡。主公切不可此时继位登基,当遣使与国师共议出兵之事。”
第五十六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南烨仗义再兴兵(5)
南烨这几年虽说一直韬光养晦闭门不出,可是却一直关注着天下大势。不知情者都会以为南烨迷恋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一心著书立说。只有知情者才知道南烨不过是静待风云变幻。
当然南烨麾下的一群文武也没闲着,陆地上没仗好打,大海中却有的是地盘可占。菲律宾、印尼群岛、澳洲等地通通成了南烨的地盘。只不过这些地方还都是不毛之地,要想发展起来还需要很长时间和更多的人口,所以南烨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发展中原大陆的各个州郡。
得到辽东之地便沾沾自喜篡位称帝的曹丕假如知道南烨这些年得到的地盘加起来比整个大汉朝还大,也不知会做何感想。不过他的称帝之举,倒是让南烨看到了一统天下的机会。
南烨利用报纸大造舆论确实是为了出兵北伐做准备,而他之所以没有马上动兵则是在等人来请。果不其然,报纸上的消息刊登不到一月工夫,刘备和孙权的使者便都到了交州。
刘备派来的是简雍,孙权派来的则是鲁肃。从二人使者的人选上看,孙权似乎更重视这次合作,毕竟鲁肃也是历史上有名的东吴四都督之一。不过刘备派简雍来却是自有考量。一是因为诸葛亮实在脱不开身,二是因为简雍是刘备的老臣子,黄巾起义时就与南烨打过交道,也算是一张人情牌。刘备心中清楚,面对南烨,人情有时要比计略更好用。
南烨自然知道孙、刘两家的关系十分微妙,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所以并未安排两家使者一同来见,而是分别会见了两家使臣,想听听他们都有何说辞。
简雍不拘小节性情直爽,见了南烨行礼之后便半开玩笑半奉承道:“国师一别多年风采依旧,宛如当年,真神仙中人。我等俗人垂垂老矣,当真羡慕国师。”
南烨长相就不显老,这些年与众妻妾修炼房中术又略有所成,再加上不用四处征战修身养性,样貌确实没有太大变化。他听简雍之言不像使者觐见,反像朋友来访感慨叙旧,不由亲近许多,笑对简雍道:“宪和不必称羡,若是宪和整日无事一身轻,学我写写画画,便也可延年益寿。”
简雍笑道:“我可学不得国师。若要我作出国师那般锦绣文章,恐怕苦心积虑也不能成。休说延年益寿,早死十年也未可知。”
殿上文武听完简雍所言不禁莞尔,南烨也微微一笑。想当年他在刘备帐下就与张飞、简雍关系不错,也知道简雍为人颇有幽默感,想必这便是刘备派来简雍的原因。
寒暄过后,南烨便问道:“玄德公遣宪和为使不会是要来找我叙旧的吧?”
简雍听南烨问起正事,严肃道:“国师与我主交情深厚,我便省去虚词直言当面。曹丕于邺城篡逆为帝,坊间传闻汉天子被曹丕所害,我主痛心疾首大病一场。如今病愈便欲兴师讨逆,怎奈兵微将寡,恐不能敌。国师一向忠义,必也深恨曹丕篡逆之事,故而我主欲邀国师一同发兵讨逆。”
南烨听简雍所言还算坦诚微微点头说道:“曹丕虽未曾弑君,但废君而自立,却为篡逆之举。我亦有意发兵讨之,只是交州路远,粮草运送艰难,不便出兵。”
简雍来时就知道南烨不会轻易动兵,因为南烨若是出兵早就动手了,哪还会等使者登门?此时南烨推说路远不过是索要好处罢了。哪次他出兵也没吃过亏啊。
在简雍临行之时,刘备、诸葛亮都嘱咐过他,对待南烨无需用什么心机,只要诚心相待敬其一尺,他自然会敬人一丈。刘备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他与南烨相交已久,诸葛亮则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看人的眼光。
简雍自然相信这两个的结论,他自己也觉得与南烨合作是双赢的事,谁也没亏吃。于是道:“国师不必为运粮之事忧心,只要国师出兵为汉天子雪恨,我主愿供应全部粮草辎重。”
南烨知道刘备得了豫州之后贸易四方赚了不少,此时听简雍之言,还真有一种财大气粗的感觉。这种豪爽让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